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社會學對法學實踐的意義

法社會學對法學實踐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2-05-17 14:38:57

Ⅰ 法社會學對法的概念有何獨特理解

法社會學是專門以社會學的眼光分析法律的一門交叉學科。
對於法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學派與理解,最普遍的解釋是: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對於最普遍的解釋,社會學在這幾個方面有著與其不同的獨特解釋:
1.法的產生。普遍解釋認為,法是由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但就社會學的研究來看,一些社會習慣與社會道德也能發揮法的作用,也具有調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特點,這在學術界稱為習慣法,它並不是由國家制定和實施的,但實際上發揮著法的作用。成文法雖然是國家制訂和實施的,但它的制訂和實施仍然不能脫離社會,否則人民不會遵守,人民不會遵守的法律,也不能稱之為法。因此,法社會學認為,法是產生於社會的。
2.法的主要屬性。普遍解釋認為法的階級屬性是法的主要屬性,法律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法社會學認為,法的主要屬性是社會屬性,因為法歸根結底是規范社會秩序,只反映階級屬性的法律脫離社會,不會被人民所接受。
3.法與道德的關系。分析實證主義認為法即國家意志的表現,和道德無關,只要是國家制訂和實施,就是法,即惡法亦法。但自然法學認為,只有為人民所接受的法才能稱為法,認為道德與法有關,即惡法非法。法社會學在這一問題上傾向於自然法學派並進一步進行了發展,對於國家、社會、公民三個階層,法社會學認為只有在社會階層,法與道德的聯系才最為緊密。

Ⅱ 統一法學、自然法學、分析法學、社會法學四大法學流派的基本觀點及實踐意義

我記得抄不是很清楚: 1。統一法學派襲:主張法學概念,法學價值,法學方法的統一,其實就是法學的折中與綜合,代表人物是博登海莫的《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 2。自然法學派:是17世紀以來強調自由,平等,人權,和法治,典型的表達方式就是「社會契約」,「自然權利」。提出契約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罪行法定」的資本主義法制原則,有利地推動了現代法制的發展和民主的建立。 3.分析法學派:以功力主義和實證主義為基礎,注重對實在法的概念和邏輯的分析,找出法律的正確適用 4.社會法學派:20世紀西方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呼籲法學新的理論的產生在此情況下,強調法律的社會作用以及法律同其他的社會調空手段的結合,

Ⅲ 法律社會學與法學的區別和聯系

(一)法學與社會學
社會學是一門重要的具有綜合意義的社會科學,主要研究社會結版構、社會活動及其進權程的宏觀問題。法學與社會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交錯的關系。一方面法學是要研究社會中的法,把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另一方面,社會學要通過法律來研究社會,因此兩者有著極其廣泛的共同論題。

Ⅳ 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理論

法律社會學是以研究法律的實行和效果等作為主要對象的一門學科。它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在西方國家興起。但對我國來說,它還是一個正在創建的新學科。我們在一個新學科的創建時期應該討論有關這一學科的一些基本理論或基本設想,例如這一學科的特徵、研究對象、與原有的相近學科的分工、學科的理論基礎、歷史發展和研究意義等等,以便在以後學科發展過程中不斷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並盡可能地避免因缺乏這些基本理論或設想而對學科發展所帶來的不利後果。本文旨在對法律社會學的一些基本理論或設想作一探討。
一、法律社會學是我國法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本章所指的法律社會學是法學中一個分支學科。按照國際社會科學中的傳統,不僅法學,而且社會 學,都有法律社會學這一分支學科。從這一意義上講,法律社會學也可以說是法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個邊緣學科。事實上,法律社會 學的研究往往要涉及到法學、社會學以外的其他許多學科,包括自然科學在內。因而法律社會學也具有「軟科學」的特徵。
二、法律社會學是我國法學中的一個橫斷學科或綜合學科
在創建一個新學科時,我們要注意這一學科與原有學科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它們之間的分工。一個新學科之所以需要創建,通常是由於客觀事物的發展或人們主觀認識的提高,使研究者感到新的研究對象難於容納在原有學科中。
法律社會學和法學中的一些原有學科之間在研究對象上有什麼區別呢?它們之間如何分工?
法律社會學並不是像民法刑法那樣單一的部門法學科,也不像法學理論、法制史那樣的基礎學科。它是同這些學科既有交錯但又不同的橫斷學科或綜合學科。它彷彿是在一個市區中穿越許多直行道的橫行道。它所研究的范圍中既有理論問題又有很多部門法的實際問題。
法律社會學有它自己的理論,但總的來說,它不是理論法學而是應用法學,是通過現實社會問題來研究法律的實行、功能和效果。它不是我國法學理論中的一個學派,更不是用來代替原有的法學理論。它能豐富和發展法學理論,但它本身是以法學理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之一的。它與原有的法學理論在研究對象方面的主要差別是:法學理論,作為法學的一個基礎學科,要研究法律的產生、本質、作用(功能)、形式、發展,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制定和實行等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法律社會學,作為一門應用法學,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通過現實社會問題,著重研究各部門法的實行、功能和效果問題。如果法律社會學主要是一般論述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例如經濟、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科技等的相互作用,這就會使它與法學理論在研究對象上,在很大程度上發生重復,就會使人懷疑法律社會學是否有創建的必要。
與民法、刑法等部門法學不同,法律社會學要研究各部門法問題,但它通過現實社會問題來研究部門法;它不是一般地研究部門法,而是要著重研究這些法律的實行;在通常情況下,它所研究的課題不是一個部門法而是兼及幾個部門法的問題。例如以青少年犯罪問題而論,法律社會學要通過這一現實社會問題研究刑法、行政法、家庭婚姻法勞動法等各部門法的實行,而且還要研究法律以外的經濟、政治、倫理、教育等一系列問題。
法律社會學也可以從法律的實行這一角度去研究法制史、外國法、比較法以及國際法等。總之,作為法學中的一個橫斷、綜合學科,法律社會學的研究范圍是極為寬廣的,其內容也是很生動的。
三、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意義
1981年初,筆者曾與陳守一合寫的《論法學的范圍和分科》一文中提出,法律社會學應是我國法學學科之一。「法學還應著重研究法律制定後在社會中的實施,即如何實施,是否實施,怎樣得到保證實施,這種法律在社會上的作用和效果如何,等等,這些問題在法學中稱為法律社會學。」(4)
在當代中國,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對加強法律建設和改進法學教學和法學研究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法律社會學著重研究法律的實行,而法律的實行正是當前法制建設中的關鍵問題。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成就。但與此同時,也存在很多阻力,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已制定的許多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經常不能真正實行,缺乏應有的實效。由於過去長期不重視法制,因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幾年中人們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加強立法,迅速改變「無法可依」的局面,但隨著立法的逐步增多,有法不依的問題就成為主要矛盾。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是當前和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內法制建設的一個最迫切的任務。制定法律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法律的實行,通過法律的實行才能實現法律的間接目的或主要目的,即維護公民權利,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如果很多法律不能真正實行、缺乏實效這種現象長期繼續下去,將會帶來嚴重後果。
第二,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的意義還體現在它將有助於法學研究中貫徹理論與實際聯系的原則。法律社會學的任務既然是通過各種社會現實問題來研究法律在社會中的實行、功能和效果,那麼它本身的研究必然要貫徹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原則,必然要「以社會為工廠」。如果一個法學論著,不接觸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研究人們的實際行為,就很難稱為法律社會學的成果。我們寄希望於法律社會學,由於它所研究的特定對象,有可能在法學領域中為貫徹這一原則而作出突出成績,從而推動整個法學學科向這一方面邁進。
在法學領域中,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過去長期以來之所以貫徹得並不理想,其原因相當復雜,既有研究工作者本身主觀上的原因,但也有很多客觀上的原因,包括原有政治體制上的缺陷;統計資料的嚴重缺乏,難於進行定量分析以及人們對法學研究的錯誤觀念,等等。過去法學研究工作者在貫徹理論與實際聯系這一原則上的各種困難因素,對今後志在從事法律社會 學研究工作者來說,同樣是存在的,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思想准備。
第三,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可能有助於改變目前法學領域中注釋法學佔有優勢的局面。歐洲中世紀中期就盛行以注釋羅馬法而聞名的法學。我國歷史上自東漢開始出現的律學實際上也是一種注釋法學。這里所講的注釋法學主要是指從文字上或邏輯上(就律學講主要指以儒家經義)對法律條文進行闡釋。對傳播或實行法律來說,這種注釋法學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在近幾年來的法學中,注釋法學或具有注釋法學傾向的作品佔有相當大的優勢。課堂講授、法學教材或論著的主要內容一般都圍繞制定法的條文進行文字上、邏輯上闡釋,而對這種法律實行的具體問題卻不加涉及或很少涉及。在闡釋法律條文時,也舉一些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甚至介紹某些案例,這樣做法當然勝於單純闡述條文,在一定意義上,也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形式,但這種做法的出發點仍在於幫助正確地闡釋條文,而不在於研究法律的實行和效果。法學不能僅限於注釋法學。就法律的制定到實行而論,法學還應包括立法學和法律社會學等。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並不否定注釋法學的價值,但如果法學僅限於研究條文的注釋則顯然是不夠的,對促進法制建設以及法學本身發展來說,也是不利的。

Ⅳ 法學實踐的目的和意義

1.實習目的:通過實習,將在大學期間所學的理論與法律實習相結合,鞏固知識,發現不足,以求積累經驗、指導學習和學以致用;在實習中,培養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習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並不斷提高自身法律素養,樹立正確的法律人觀念和法律思維;通過在派出所參與到具體的辦案的過程中,熟悉公安機關的各項管理制度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了解其辦案的法定程序和一般步驟,不斷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

2.實習意義:這是我們即將走出校門,踏上社會的最後一次實習。作為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聯系的橋梁,實習生活帶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經驗和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法學本生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習法律知識不僅僅在於我們能將那些書本上的知識在多大程度和深度上有一個全面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才是學習法律的我們所承載的使命。作為一名法律人,我珍惜每一次實習機會,把它們當作檢驗自身理論知識是否扎實的試金石; 我在實習中也很注意個人法律素養的提高,學習如何為人處事,怎樣提高個人的能力。

Ⅵ 如何認識法社會學

1、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2、哲學基礎是什麼?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而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3、法社會學興起的歷史背景?
西方法律社會學產生的背景分析
1:從19世紀未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社會經歷了由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階段。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使各種社會矛盾趨向激化,戰爭、經濟危機等災難頻繁來臨;舊的利益結構急劇變動,新的利益結構正在形成,新舊利益的沖突不可避免;這些社會問題都需要法律進行回應與解決。法學家和社會學家感到用17、18世紀形成的傳統思想已不可能解釋日益變化著的社會需要,必須沖破傳統的概念法學、分析法學的束縛。通過調整法學的結構,創立新的理論,如果法學與社會脫節,仍然在傳統的思維空間和法律范疇內工作,仍然只是注釋現有的法律,不為國家的立法和司法服務,不為政府解決蜂湧而至的社會問題出謀劃策,不去考察法律的實踐效果,法律就沒有多大用處。

2:資本主義法律制度與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民主法治理想之間產生的空距越來越大,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關注以往法律沒有涉及的領域,如勞動、福利、教育、經濟等方面的問題,於是勞工法、社會保障法、環境保護法、公共交通法、經濟法等社會立法不斷制定出來,「法律的社會化」成為時代的潮流。「法律的社會化」的主要內涵是:古代和中世紀的法律精神是義務,強調人民服從國家的權力。從17、18世紀「天賦人權」的觀念流行以來,法律精神轉向強調個人的權利和自由。進入20世紀後,資產階級要求充分利用國家權力和各種法律手段來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法律不僅要注意保護個人利益,而且更應強調保護社會利益,因此用「社會化的法律」代替強調個人權利、自由的法律。法律社會化的結果產生了大量的社會立法,如勞工法、最低工資法、環境保護法、住房法等,這是20世紀初席捲西歐、北美的法律制度的重大改革。

這些社會化問題和法律實踐當然要求對法學理論作出調整,如果法學研究依然與現實生活脫節,象分析法學那樣局限於現有法律制度的要素和結構分析,進行純粹的法律探討,機械地注釋成文法和判例法,不為國家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指南或提出意見,就不能適應社會和法律實踐的需要。社會法學就是在這種強烈的和積極的社會推動下,並藉助於社會學家提供的新觀念和方法應運而生的。

3: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一貫主張把法放在社會關系中進行理解。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亞里斯多德的社會觀念,從中世紀的阿奎那到啟蒙學者對人和社會本質的看法,都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學因子。自17-18世紀開始就有不少學者認識到應在法與社會的關系中或在法的社會背景下研究法律。如英國哲學家休謨在《人性論》一書中就認為,法是不斷變化的社會制度,它起源於社會常例,而不是人性。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一直試圖探討社會環境對法的影響,強調地理、氣候、國土和人口等自然條件對法律制度的影響,注意在社會現實中研究法與其他社會的相互關系,並把法的精神解釋為「法律同各種政制、風俗、氣候、宗教、商業等等應有的關系」。正因為如此,孟德斯鳩被奉為法社會學的先驅。德國法學家薩維尼和英國法學家梅因等歷史法學家也很重視探討法的發展動力,強調法與社會環境和在社會環境與社會歷史中發現法的真諦,當然,休謨、孟德斯鳩和歷史法學家們的論述只是預示著社會法學,還不能把他們的學說冠以「社會法學」之名。

4、法律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來源於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和社會學。他們認為確保知識內容可靠或科學的唯一途徑,是將知識建立於觀察經驗的基礎之上,哲學不應以抽象推理而應以「社會學」為根據,知識的進步只能通過觀察和實驗。社會學的目的論和方法論啟發了一大批學者運用社會學的原理與方法觀察和研究法與和法律制度。

Ⅶ 社會學的發展對於法律研究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

法學與社會學存在著相當密切的相互交錯的關系.一方面,法學要研究社會中的法,把法作版為社會現象權的一部分研究;另一方面,社會學要通過法律研究社會,把法律作為社會內容的形式.因而,法學和社會學有很廣泛的共同課題.例如,法律的社會根源,法律的社會功能,法律規范的效力的社會標准,法律實效的社會條件,法律的社會化,人在法律方面的社會化,法律行為的社會基礎心理基礎和道德基礎,社會變遷中的法律變遷.
社會學在一百多年前出現,它把全社會作為它的研究對象,隨著社會學的發展,研究更加深入,法學後來從社會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法學專門研究社會中有關法律規范與社會關系人的行為的學科,而社會學則把研究對象定位於研究社會的運行規律,社會結構,社會運動等其他宏觀的問題.
總的來說,社會學為法學做了重大的貢獻,法學從社會學中分離出來,獲得了新生.

Ⅷ 法社會學與社會法學的異同

一,法社會學是以社會法的方法研究法律現象,代表人物有塗爾干、埃利希、韋伯、霍姆斯、龐德等。
塗爾干、韋伯等人強調法律的社會化,反對將法視為國家的唯一產物,認為應當從組織化社會,或社會本身,或人們社會行為中去探尋法的真諦。
龐德的法哲學的核心的社會利益說,認為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他明確反對純粹邏輯推理的僵化的概念主義或形式主義法學,認為法哲學要從單純歷史的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徹底解放出來。龐德的社會法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理論,他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社會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實際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聯系。龐德認為,法律是發達政治組織化社會里高度專門化的社會控制形式,即通過有系統有秩序地運用這種社會的暴力而達到的社會控制。在這一意義上,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是協調利益沖突的手段;法律的作用就是承認、確定、實現和保障各種利益,尤其是社會利益;提出法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
法社會學的結構沒有統一的安排,因為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實在是一個大框架,幾乎所有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放在其中,究竟構建一個什麼樣的框架比較合適,完全取決於研究者的學術興趣和注意中心。
二,社會法學現代大陸法系的國家首先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社會法是什麼呢?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這些現代法律主要是解決經濟規劃、環境保護、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性的問題。這些法律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因此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學家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就有了「社會法」的提法。
社會法是我國近年來在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法律門類和法律學科。
社會法是與社會主義制度最為契合的法。社會法在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和諧社會的建立尤其離不開社會法的發展。隨著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被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會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傳統的法律部門中,民商法和經濟法主要調整一國的經濟生活,側重於保護公民的民事權利;憲法和行政法主要規范國家的政治生活,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傳統的法律部門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作為與經濟相並列的社會領域的事務需要法律的調整和保護,公民政治權利和民事權利之外的權利(可以稱之為「社會權利」)的保障也需要新的法律部門加以保護,社會法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社會法的主旨在於保護公民的社會權利,尤其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在社會關系中,有天生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分,而且市場經濟會自發的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此時如果沒有公權力的介入來保護弱者的利益,將使社會關系的失衡狀態加劇並最終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通過法治途徑即制定和完善社會法是改變這種失衡局面的必然選擇,尤其在當前我國深化改革而社會法理論與實踐又比較薄弱的環境下,完善社會法,保障公民的社會權,使人們實現真正的解放——社會解放,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當然,社會法的概念、定位和體系、社會法不同內容之間的相關性、社會法的基本制度在短時間內,恐怕難以取得一致,社會法可謂任重而道遠。
[編輯本段]我國現行的社會法
《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會法》、《未成年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礦山安全法》、《紅十字會法》、《公益事業捐贈法》

Ⅸ 當前我國法律社會學研究有何重要意義

一、促進了法學理論在價值觀、方法論等方面的變革
隨著社會的變革及法學研究的進步,我國的法學理論逐漸走出了蘇聯的模式,開始尋找自己的發展路徑。但是,仍然存在過多注重研究「應當是怎樣的法」,而忽視「實際上是怎樣的法」;過分強調「書本上的法律」,而忽視「行動中的法律」等缺陷和不足。
20世紀80年代,法社會學逐步走入中國法學研究的視野,它注重法的社會性,重視研究法的社會功能和社會效益,強調法與民族傳統模式及心理結構的關系,要求法學家走出書齋,改變繁瑣的注釋方式,從事社會實證的考察分析,致力於解剖社會的「活法」,這些對舊有的法理學的僵化模式和教條化理論不啻是一種強有利的沖擊和改造。受法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影響,我國出現了一批傾向於社會學研究的法學家,他們從社會對法的實際需要出發,將「習慣法」、「民間法」等概念納入法學研究的范疇,並試圖從「本土資源」、「本土文化」中探索適合於中國的法治之路,提出了很多大膽而創新的觀點,逐漸推動著法學理論在價值觀和方法論等方面的變革。
二、促進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
法社會學在中國起步雖然較晚,但是發展的卻很迅速。隨著法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廣泛傳播與運用,法學理論在價值觀和方法論上的變革及我國法制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很多學者看到了我國社會中實踐與理論嚴重脫節的現象,在對原因進行探討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這是對我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法律等現狀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體現了法及法治的最終目標和追求。在這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善、功利、義,也不是將法治理念單單界定為正義,而是將其概括為五個方面。從內容上來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在法治的大背景下,結合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在平衡了法與社會的關系的前提下而得出的。這種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一種法社會學的方法。
法社會學不但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同時本身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社會學理論及方法與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而取得的成果,它看到了法與社會的互動和制約關系,並將這種關系進行處理和總結,從而得出一個適合於中國社會的法治理念。自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提出來以後,全國各地除了理論上認真學習和體會以外,還將其與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聯系起來,採取各種方法和途徑將該理念貫徹於立法、執法、司法的各個環節,並取得了很多切實的成果,使我國的法治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三、為解決價值沖突提供了廣泛的途徑
法的價值沖突是我國司法實踐的困境之一。法的價值沖突導致實踐中出現很多有爭議的案件,甚至冤假錯案的出現。沖突的解決必須從社會入手,必須將法與社會融合起來以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法社會學的研究在這個時候就更顯得必要和重要了。
首先,法社會學者為我們提供的解決價值沖突的基本原則---最佳利益原則。
在當代中國,解決價值沖突的原則包括法定價值優先原則、合階級性原則、綜合測評原則等等。但這些原則在適用的時候往往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其他原則作為補充,最佳利益原則可以作為其中一個。權利沖突是價值沖突的表現形式,而權利沖突實際上是一種利益沖突。最佳利益原則是利益原則和效益原則的統一,是解決價值沖突的有效途徑。利益原則源於龐德關於法律任務的理解。他認為,法律的任務在於以最小的浪費來調整各種利益的沖突,保障和實現社會利益。龐德的社會利益理論受到了耶林社會功利主義法學的影響,可以說這種社會利益理論,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當利益發生沖突時,需要對利益進行一種權衡,同時還要考慮一種成本,這也是功利主義的應有之意,這里被稱為是效益原則。當然,現實中的沖突往往很復雜,而且很多時候不是一個原則就可以解決的,在必要的時候將利益與效益統一結合,從而實現一種最佳的利益。至於選擇的方法問題,龐德的理論是立足社會利益,通過經驗的方法、理性的方法、和權威性觀念的方法在最小的阻礙和最少浪費的情況下給予整個利益方案以最大的效果。
其次,關於價值沖突的解決途徑。就我國目前價值沖突的解決途徑來看,有學者將其概括為主體認同方式和外在統一方式、民主方式與專制方式、不違法方式與違法方式。在法治實踐中,這些價值沖突的解決方式確實存在,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些方式還不夠具體。法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為我們提供了更廣泛更理性的途徑。
(一)謹慎立法。這不但是解決價值沖突的有效途徑,也是預防價值沖突的前提。謹慎立法的關鍵在於立法者。首先立法者要有正確的、統一的法價值觀。在價值多元的時代,要建立法的信仰,立法者就必須要明白法的價值是什麼,法追求的是什麼。在我們國家,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著立法者的價值觀,也指導著我國的法治實踐。謹慎立法還要求立法者在正確、統一的價值觀的指導下制定出良好的法律。良好的法律一定是適合於一國實際的可以被普遍實施的法律。這就要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不能脫離一國國情而採取簡單的「拿來主義」。法的價值寓於「法的精神」之中,立法者一定要在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下充分的理解法的精神,根據法的精神去挖掘法治的「本土資源」,變「送法下鄉」為「下鄉尋法」,然後制定出適合於本民族、本國家的法律,這樣的法律才是良好的法律。在正確的價值觀基礎上制定出的良好的法律,可以預防並解決法的價值沖突,也才能被普遍的實施並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發揮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這是解決法價值沖突的必要途徑。
在我國,關於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可以說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到現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在我國的司法審判中並沒有真正的發揮。長期以來,法官只能嚴格依法辦事,被動地適用法律,使法律適應已經變動的社會需要那是立法機關的事,法官只是一個沒有意志的生靈。事實上,法官的作用和地位不止於此,作為最重要的法律職業者之一,在一個國家的法制建設、法治實踐中,法官發揮著舉足輕重地作用。埃利希作為自由法學的創始人,主張「自由判決」,發揮法官個人對法的創製作用。他在《法律的自由發現和自由法學》一書中說:「法律是社會有機的基礎,法官只適用國家制定的法律是不夠的,法律適用的任何學說都不可能擺脫下面這些困難,即:第一次制定出來的規則,從本質上說,都是不完整的,一旦當它被制定出來時,它在實際上就變成了舊的東西了。這種規則,既難治理現在,更不用說治理將來了……負責適用法律的人,既然是本民族和本時代的人,它就會根據本民族的時代的精神,就不會根據立法者的意圖,用以往世紀的精神來適用法律」。霍姆斯,美國一位重要的法社會學家,也是法官,他認為「法律的發展不是來自歷史,也不像分析法學家認為的完全來自自身邏輯的演繹,而主要是來自執法者自身的經驗。也就是說,發展法律的任務主要落在法官身上」。以上兩位法社會學家的論述,充分說明了法官的作用。法律的具體生命需要法官來賦予,法律的血肉最終隱藏在法官的具體判決中,在沒有制定法和司法解釋予以規范的情況下,要充分發揮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來解決價值沖突。
(三)正視類法律規范的作用。
類法律規范包括黨的政策、組織紀律、習慣規范和道德規范等等。這些類法律規范就是「活的法律」、「行動中的法律」。龐德說社會控制的手段除了法律還有道德、宗教和教育等。在法律不能或者不及時,我們需要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問題。在我國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政治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多元文化的共存和相互撞擊,以及社會生活復雜性和多樣性等原因, 在社會生活中,類法律規范在規范組織和個人行為、彌補制定法的不足、調解矛盾和沖突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正視類法律規范的作用,不但可以健全我們的法制,還可以在價值沖突時多一種選擇,從而使法制建設和法治實踐更順利地進行。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經濟法農產品稅務處理 發布:2025-05-20 11:10:13 瀏覽:925
公司法律顧問是什麼職務 發布:2025-05-20 11:04:52 瀏覽:345
咸陽專業律師 發布:2025-05-20 10:52:39 瀏覽:668
勞動法協商解除 發布:2025-05-20 10:38:00 瀏覽:527
商店說不能退卡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0 10:33:40 瀏覽:836
刑法學張明楷最新版 發布:2025-05-20 10:32:06 瀏覽:715
許昌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20 10:31:29 瀏覽:930
法律援助零距離便民服務 發布:2025-05-20 10:26:11 瀏覽:636
道德經講解丁 發布:2025-05-20 10:24:51 瀏覽:772
2016勞動法熱點事件 發布:2025-05-20 10:11:33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