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對賬期的規定
⑴ 與銷售客戶簽訂賬期合同,需要參考哪些條件呢
1.2.1 各銷售部的銷售人員應根據公司規定的統一格式合同和客戶進行合同條款談判擬定銷售合同,銷售合同擬定完成後,需經各銷售部門的部長審核通過後,方可和客戶簽訂銷售合同。
1.2.2 若重要的客戶要求採用其他格式的合同,銷售人員在和客戶進行合同條款談判擬定銷售合同後,需經個銷售部門部長、主管副總審核後,報公司總經理審批。
1.2.3 銷售合同談判中,若產品定價超出銷售人員的許可權,需向銷售部門部長、主管副總請示後,報公司總經理審批。
1.2.4 簽訂合同後,銷售人員應按合同的規定向客戶收取定金。
1.2.5 簽訂後的銷售合同正本一份交公司辦公室備案,各銷售部留存經辦公室蓋章後的復印件,銷售人員負責對銷售合同登記台賬。辦公室合同管理文員對合同進行編號、登記、歸類、存檔,並以月度為單位對合同簽署情況進行匯總。
1.2.6 銷售合同修訂:當銷售合同涉及的價格、數量、付款期限等重要條款的要求發生變化時,應對合同進行修訂,修訂的合同草案或補充協議草案由客戶提出,按1.2.1至1.2.3的規定重新簽署。
⑵ 什麼樣的對賬單才具有法律效力
對賬單在滿足合同成立的條件下才具有法律效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如下:
1、第十一條 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2、第三十二條 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
3、第三十三條 當事人採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簽訂確認書。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
(2)合同法中對賬期的規定擴展閱讀
對賬單的注意事項
就對賬單而言,銀行在持卡人每月的賬單日結算後,將持卡人刷卡明細封裝成電子郵件發送到持卡人所寫的賬單郵箱中,或者印成對賬單寄到持卡人的賬單地址,並載明消費金額和最低還款額及最後還款繳款期限等。
1、最低還款額不要輕易用
最低還款額是為那些無力全額歸還信用卡的人士准備的,一旦按照最低還款額還款,也就動用了信用卡的循環信用,銀行將針對所有欠款從記賬日起徵收利息,但在對賬單上並不會看到相關提示。
2、信用額度常記心中
在信用卡對賬單的左上角,通常有專欄提示有多少信用額度,即信用卡持卡人被允許透支的總額度,信用額度少用倒沒什麼,但如果一不小心超出,不僅不能享受免息待遇,還會被徵收超限費。
3、預借現金額度盡量不要動
在信用額度之後,通常會有一個預借現金額度的項目,即銀行授權可以從ATM機中取出現金的額度,但這樣是不理智的,因為除了要支付預借現金手續費,預借現金還不能享受免息還款期優惠。
⑶ 請問合同法中有關於時效、時限的相關規定
《民通》第135條(普通訴訟時效);《合同法》第55條、75條、104條第2款、129條;《訴訟時效規定》第6條、第7條、第10條;
⑷ 什麼樣的對賬單才具有法律效力
《對賬單》要具有法律效應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甲乙雙方代表人簽名並蓋有公版司公章;
甲乙雙方權代表人簽名並蓋有公司財務專用章;
甲乙雙方法人代表簽名。
⑸ 問一下人民銀行對於銀企對賬率及對賬時間的規定
現在銀行的監管由銀監局監管,並不是人民銀行。對於對賬率及對賬時間相關規定沒有作出具體規定,在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令2007 年第 6 號《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中只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對存款賬戶實施有效管理,建立和完善銀行與客戶、銀行與銀行以及銀行內部業務台賬與會計賬之間的適時對賬制度,對對賬頻率、對賬對象、可參與對賬人員等做出明確規定 」,商業銀行出於審慎經營、加強內部控制、防範案件、確保客戶資金安全需要,均規定對賬率100%及每月至少對賬一次。
拓展資料:銀企對賬相關事項:
1、企業一般應該在每月3~5日前到相關開戶行取得上月銀行對賬單據。企業取回相關的銀行對賬單後,在1~3日內將企業財務上的銀行存款日記賬記錄與銀行提供的對賬單記錄進行核對。對賬人員核對完畢,每月編制一次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會計主管人員每月至少檢查一次,並寫出書面檢查意見。
2、企業財務工作人員在同銀行核對賬目之前,出納應先詳細檢查本單位銀行存款日記賬的正確性和完整性,再根據銀行送來的對賬單逐筆核對,以核實是否存在記錄差異,發現企業記錄有誤的,應該及時更正企業的錯賬。同時,需要注意可能存在即使銀行對賬單上的存款余額與本單位銀行存款日記賬上的存款余額都沒有錯誤,但兩者不一致的情況,這是由於未達賬項造成的。所謂「未達賬項」是指由於雙方記賬時間不一致而發生的一方已入賬,另一方尚未入賬的會計事項。3、如發現有未達賬項,應據以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以便檢查雙方的賬面余額。調節以後的賬面余額如果相等,表示雙方所記賬目正確:否則,說明記賬有錯誤,應及時查明原因予以更正。另外,需要注意,調節賬面余額並不是要更改賬簿記錄,只有在實際取得相應的到賬單據後方可做正式的賬務處理,而不能憑余額調節表上的數據做賬。
⑹ 合同法關於租金支付時間及寬限期的規定
承租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支付租金。從起租日起,確定一個期限作為承租人付租寬限期,寬限期內,承租人可以不支付租金,但要計息。
⑺ 合同法合理期限
我國《合同法》第95條規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經當事人催告之情形:
(1)在法律無規定,當事人也無約定的情況下,合同法並未明確規定當事人催告後合理期限的長短,不能說這不是一個立法缺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為法釋[2003]7號司法解釋)的規定。該解釋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經對方當事人催告後,解除權行使的合理期限為三個月。對方當事人沒有催告的,解除權應當在解除權發生之日起一年內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權消滅。」
(2)催告後的合理期限屬於一種除斥期間,即法律規定的某種權利的預定存續期間,權利人於除斥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的,則喪失該權利。解除權的行使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因而法律或司法解釋明確規定解除權的除斥期間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在當事人未約定、法律也無規定的情況下,法釋[2003]7號司法解釋對商品房買賣合同的除斥期間作出了規定,如僅從學理上探討,把適用於某一特定領域的司法解釋所體現出來的原理,擴張到整個合同法領域也並無不妥。那麼在當事人催告的情形下,合理期限可以參照法釋[2003]7號司法解釋的規定確定為三個月。
從催告權的本意來看,在當事人催告的情形下,非解除權人可以為解除權人指定行使解除權的期限,逾期不行使解除權的,解除權即消滅。德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中也均明確規定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為權利人指定行使的適當期間,解除權人不在此期間屆滿前表示的,解除權消滅。合理期限這一除斥期間不宜過長
行使解除權實際上是對違約方不履行到期債務的一種較為嚴厲的懲罰,其後果是導致雙方合同法律關系終止,財產關系恢復原狀或終止履行。而債權的一般訴訟時效為兩年,為了防止債權訴訟時效過期而債權人還掌握著較為嚴厲的解除權情形的發生,解除權的行使期限應短於作為承擔一般違約責任的訴訟時效之兩年的時間,否則對債務人將明顯不利,也會對訴訟時效制度造成沖擊,導致合同關系極不穩定,這與法律平衡雙方當事人權利的公平理念及價值觀也是相違背的。
⑻ 《最高人民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一)》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適用《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1999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90會議通過)
為了正確審理合同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的規定,對人民法院適用合同法的有關問題作出如下解釋:
一、法律適用范圍
第一條 合同法實施以後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釋另有規定的以外,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當時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
第二條 合同成立於合同法實施之前,但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跨越合同法實施之日或者履行期限在合同法實施之後,因履行合同發生的糾紛,適用合同法第四章的有關規定。
第三條 人民法院確認合同效力時,對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適用當時的法律合同無效而適用合同法合同有效的,則適用合同法。
第四條 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
第五條 人民法院對合同法實施以前已經作出終審裁決的案件進行再審,不適用合同法。
二、訴訟時效
第六條 技術合同爭議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發生在合同法實施之前,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實施之日超過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尚未超過一年的,其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兩年。
第七條 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發生在合同法實施之前,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施行之日超過兩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尚未超過兩年的,其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四年。
第八條 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一年」、第七十五條和第一百零四條第二款規定的「五年」為不變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或者延長的規定。
三、合同效力
第九條 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手續,或者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准手續的,或者仍未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後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
合同法第七十七條第二款、第八十七條、第九十六條第二款所列合同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依照前款規定處理。
第十條 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認定合同無效。但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除外。
四、代位權
第十一條 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
(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
(三)債務人的債權已到期;
(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
第十二條 合同法第七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是指基於扶養關系、撫養關系、贍養關系、繼承關系產生的給付請求權和勞動報酬、退休金、養老金、撫恤金、安置費、人壽保險、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等權利。
第十三條 合同法第七十三條規定的「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是指債務人不履行其對債權人的到期債務,又不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
次債務人(即債務人的債務人)不認為債務人有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情況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
第十四條 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五條 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起訴債務人以後,又向同一人民法院對次債務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符合本解釋第十四條的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受理;不符合本解釋第十四條規定的,告知債權人向次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另行起訴。
受理代位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在債權人起訴債務人的訴訟裁決發生法律效力以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五)項的規定(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中止代位權訴訟。
第十六條 債權人以次債務人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權訴訟,未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
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債權人以同一次債務人為被告提起代位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並審理。
第十七條 在代位權訴訟中,債權人請求人民法院對次債務人的財產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提供相應的財產擔保。
第十八條 在代位權訴訟中,次債務人對債務人的抗辯,可以向債權人主張。
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對債權人的債權提出異議,經審查異議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債權人的起訴。
第十九條 在代位權訴訟中,債權人勝訴的,訴訟費由次債務人負擔,從實現的債權中優先支付。
第二十條 債權人向次債務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經人民法院審理後認定代位權成立的,由次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清償義務,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即予消滅。
第二十一條 在代位權訴訟中,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請求數額超過債務人所負債務額或者超過次債務人對債務人所負債務額的,對超出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二條 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對超過債權人代位請求數額的債權部分起訴次債務人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另行起訴。
債務人的起訴符合法定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理債務人起訴的人民法院在代位權訴訟裁決發生法律效力以前,應當依法中止。
五、撤銷權
第二十三條 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提起撤銷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四條 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提起撤銷權訴訟時只以債務人為被告,未將受益人或者受讓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該受益人或者受讓人為第三人。
第二十五條 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提起撤銷權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放棄債權或轉讓財產的行為,人民法院應當就債權人主張的部分進行審理,依法撤銷的,該行為自始無效。
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債權人以同一債務人為被告,就同一標的提起撤銷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並審理。
第二十六條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所支付的律師代理費、差旅費等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第三人有過錯的,應當適當分擔。
六、合同轉讓中的第三人
第二十七條 債權人轉讓合同權利後,債務人與受讓人之間因履行合同發生糾紛訴至人民法院,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權利提出抗辯的,可以將債權人列為第三人。第二十八條 經債權人同意,債務人轉移合同義務後,受讓人與債權人之間因履行合同發生糾紛訴至人民法院,受讓人就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權利提出抗辯的,可以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
第二十九條 合同當事人一方經對方同意將其在合同中的權利義務一並轉讓給受讓人,對方與受讓人因履行合同發生糾紛訴至人民法院,對方就合同權利義務提出抗辯的,可以將出讓方列為第三人。
七、請求權競合
第三十條 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作出選擇後,在一審開庭以前又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對方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經審查異議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
提醒你注意了。合同法解釋三還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