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風順科技經濟法

風順科技經濟法

發布時間: 2022-05-28 03:27:06

Ⅰ 辨析:經濟全球化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客觀歷史趨勢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說其是歷史大勢,就是其發展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勢,就應積極推動開放合作,實現共同發展。開放合作是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邏輯,是增強國際經貿活力的重要動力,是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甦的現實要求,是促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要求。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社會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流動和優化配置,由此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展。

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方面具有更大的發言權,控制一些國際組織,所以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1)風順科技經濟法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這是因為:

第一: 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 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

第三: 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第四: 國際間相互投資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經濟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動下,社會在生產的各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各種資本形態(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的運動超出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的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關系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程度大為增強、阻礙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種壁壘不斷削弱,經濟運行的國際規則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的條件下產生的。

Ⅱ 現在人類科技進入瓶頸了嗎為什麼感覺技術更新好像沒有以前迅速

是的,因為現在的科技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所以感覺沒有以前迅速了。

Ⅲ 結合中國史說明為什麼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

.近代中國的矛盾是什麼.

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近代中國的災難史於1840的鴉片戰爭.深究這場戰爭的原因.可能有的人會說,英國人太壞.清政府太腐敗無能.而或者是其它什麼原因.但是其根本原來如何這是要從系統上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全面分析的.當然不能說清政府就沒有責任.關鍵是在於1840年以後近代中國形成了兩種社會根本矛盾即:1資本主義與國內買辦構結的勢力與普通民眾的矛盾.2.不法地主與農民的矛盾.這兩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歷史上的矛盾.人民也就無從真正的成為國家的主人.國民也就不會有民主.民權.民聲.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過形形色色的與這兩大勢力做斗爭的力量.無論是清時的小刀會.還是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甚至是戊戌變法的梁啟超.譚嗣同.他們從根本上只想到的是趕走外來入侵者.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那他們利益也就是分別代表著廣大地主階級為代表的封建皇權.

那麼歷史證明了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封建統治階級根本對立憲就沒有任何興趣.他們對任何有可能侵害到其自身利益的任何變革所抱的態度就是殺無赦.

2.中國為什麼要走社會主義道路不走資本主義道路

也許有的人會認為,在資本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上中國是不是可以選擇資本主義道路?答案是否這的.因為早在本世紀初這種悲劇就發行過.

孫中山先生做為中華民族革命的先驅者他的豐功偉績是後人所不能夠抹殺的.以他為代表的國民黨在進過無數次的與封建王朝的斗爭中.終於取得了偉大的勝利,結束了中國近五千年的封建歷史.便是封建王朝結束了`中國近代的兩大根本矛盾有沒有結束呢,答案肯定是否的,為什麼呢``因為封建王朝是結束了`但是一種新的封建勢力又出現了``那就是軍閥主義.再加上中國資本階級本身就具有的軟弱性.與妥協性.他們一味的與國外帝國主義妥協忍讓.而結果是軍閥與帝國主義勢力在當時的中國更加的放肆.出現了軍閥或者是帝國主義勢力為代表的某些有權有勢力的人在中國境內犯罪加害普通民眾而不受任何處罰.而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要有一種階級他必然要代表廣大普通民眾的利益.必然要與不法地主階級與帝國主義買辦階級做斗爭.而這種新的階級的誕生

國民黨也曾在大陸搞資本主義,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歷史以其血的代價告訴我們,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義不願意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達兩、三千年,在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備也最頑固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雖然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封建勢力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封建勢力還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勢力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毛澤東曾說:「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同時,也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並以其強大的經濟勢力排除和壓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它們決不允許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的資產階級也不具備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由於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由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並未完全斷絕經濟上的聯系,所以,他們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更沒有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才能得以生存、發展。因而,靠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中國最終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封建主義舊統治又延續不下去。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裡?正當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感困惑的時候。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看到了中國新的出路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共產黨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人民選擇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歷史性的選擇,是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是中國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中國當時的出路有三條:一是限制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走資本主義道路;二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互不相干,長期平行發展;三是限制、改造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走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三條道路中,中國的近代歷史已經表明,第一條道路走不通;第二條道路實際上也行不通,不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戰勝社會主義,二者之間沒有調和的餘地;惟有第三條道路,才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且新民主主義革命也為中國人民選擇這條道路奠定了基礎。在政治上,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政權,確立了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鞏固和加強了工農聯盟。在經濟上,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轉化為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實現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因此,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總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鞏固和發展,體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運動的客觀規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得出的必然結論。所以,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國現在還會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

. 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

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

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

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第三,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

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基礎上,並用低價商品摧毀弱小國家的民族企業,用堅船利炮把它們變為自己的附屬,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等價交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當然,由於社會主義目前還處於實踐階段,我們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上述認識,還是十分傳統的,是不全面的、膚淺的。隨著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們對其優越性必將會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想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正視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必須基於以下前提:

1、由於社會主義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遵循,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因此,對其優越性的理解我們不可能是「先知先覺」,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對其進行全面的描述,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去體驗、去總結。

2、衡量和比較哪一個社會制度優越,決不能離開具體國家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片面地從現有的經濟發展程度來看,而應當主要看它是不是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產關系是否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會主義的實踐證明,這些方面是資本主義制度遠遠無法比擬的。雖然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會主義國家要高,這是由於社會歷史條件、各自發展的基礎和起點不同所造成的,決不是有的人所說的是由於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所決定的。

3、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相比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還比較短暫,還處於實踐和發展的初期。資本主義制度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算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而社會主義制度自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歷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幾十年的歷史。所以,相比資本主義來說,社會主義的發展目前還不完善,還不充分,還處於初級階段,其應有的優越性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我們不能拿擁有幾百年歷史發展經驗的東西,來比擬和衡量只有幾十年歷史發展經驗的東西。

4、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新社會制度代替舊社會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種社會制度,從來不會是歷史的瞬間,它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其前進途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料和想像的困難與風險,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鄧小平同志說,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我們要充分估計到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只要基於上述前提,我們對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失誤乃至挫折就會有客觀、公正地認識,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及其優越性就不會產生信仰危機。

三、正視偉大成就: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鄧小平同志指出:「建國以後,我們從舊中國接受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工業幾乎等於零,糧食也不夠吃,通貨惡性膨脹,經濟十分混亂。我們解決吃飯問題,就業問題,穩定物價和財政統一問題,國民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經濟建設。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人們說,你們搞什麼社會主義!我們說,中國搞資本主義不行,必須搞社會主義。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態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後的狀態就不能改變。所以,我們多次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現在落後的狀態下,走什麼道路才能發展生產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這就又回到是堅持社會主義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上來了。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也不會兩極分化。」這就是一代偉人向世人昭示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我們說,衡量一種社會制度是否符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利益,最根本的是看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盡管在一段時間,指導思想上犯了「左」的錯誤,經歷了嚴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以往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現了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成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實踐。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全面發展的道路;

是一條堅持全面改革和開放的道路;是一條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歷時70年,跨越兩個百年、兩個千年,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振興中華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的經濟建設成績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業日益進步,國防建設更加鞏固,人口素質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發展,外交事業譜寫新的華章,「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已成功實現。全國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精神振奮、生活幸福。十多億人口的中國,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來人們衣食住行無憂的夢想終於成為現實。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這一切靠什麼?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靠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鞏固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探索的結晶,凝聚了幾代共產黨人對現代化理想的追求。這條道路,已經初步振興了當代中國,未來中國的全面振興,只能由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實現。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結論。 所
以,如果新中國成立後,不走社會主義道路,就不可能維護國家的統一,不可能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願望。

Ⅳ 鄭州盛興風順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鄭州盛興風順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04-19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鄭州市金水區鄭花路59號21世紀廣場6號樓13層1305室。

鄭州盛興風順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10105MA40UBPR8H,企業法人任曉鵬,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鄭州盛興風順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計算機軟體技術開發;生物技術開發(非研製);網頁設計;企業管理咨詢;銷售:保健食品、預包裝食品(憑有效許可證經營)、電子產品、五金交電、傢具、服裝服飾、建築材料、裝飾裝修材料、機械設備、日用百貨。

通過愛企查查看鄭州盛興風順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Ⅳ 劃分經濟時代 標志

Deng Xin』an Gao Lu

1. 經濟時代的演進

人類社會經歷了四個經濟時代。狩獵與採集經濟(以下簡稱「狩采經濟」),在主宰了人類數十萬年後被農業經濟取代。在農業經濟主宰了約一萬年之後,工業經濟誕生了。工業經濟肇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並於20世紀50年代初在美國率先完成。信息經濟從20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到終結,預計持續70-80年[1],於21世紀20年代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然後為迎接下一個經濟時代作好准備。這個新的經濟時代就是:生物經濟時代。
經濟時代的演進並非一帆風順。一個新的經濟形態(economic formation)的出現往往會遇到傳統經濟形態的抵抗。如在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初期,就曾發生過農民毀壞工廠設備、手工業者搗毀機器的事件;在工業經濟時代初期電話剛剛出現時,有人將其視為「魔鬼的聲音」。信息經濟時代取代工業經濟時代,同樣遇到了諸如產業工人大量失業、信息安全、人文關懷欠缺等問題。在當今生物經濟時代的成長階段,便出現諸如轉基因食品安全、生命倫理等問題。然而,時代的腳步永不停息,並不會因為遭遇抵抗或「後進者」存在而踟躕不前。
經濟形態的劃分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重疊的。一種新的經濟時代的出現,並未消滅以往的經濟形態;所謂「取代」是指「主流的取代」。如在信息經濟時代,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並未消失,只是不代表時代的主流;在工業經濟時代,農業經濟也未消失,而是因為新的「挑戰者」後來居上,占據主流位置。以不同時代的代表產品為例:現在世界上VCD很普及,即便是在日本和其它西方發達國家還在使用老式錄像機,因為老的模式很難拋棄;許多落後的地區甚至連錄像機都沒有使用。電話也是如此,在一些鄉村還沒有完全解決有線電話的時候,部分發達地區已經開始進入無線(Wireless)時代了。

2. 經濟時代的發展階段及其劃分標志

每個經濟時代都具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孕育、成長、成熟和衰退。當且僅當一個經濟形態進入了它的成熟階段,才可以稱人類社會真正進入了該時代。

2.1狩采經濟時代
狩采經濟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年代,發生在距今1萬多年以前。相對於人類有文字記錄的歷史而言,它顯得過於遙遠和漫長,很難確切考證出其發展階段的標志。不過,以原始人類發明與使用的工具為標志,仍可以得出其發展階段的大致脈絡——
人類形成初期,生產力處於萌芽狀態,製造的工具極為簡陋,基本以使用天然工具為主。據考古發現,最早的石器距今260多萬年[2]。在自人類開始使用石制工具至距今約二、三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大致相當於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階段,人類靠採集和捕獵為生,狩采經濟便從孕育進入成長階段。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中發現有近10萬件石器,還發現有用火的遺跡。晚期猿人用火的遺跡在歐洲也發現多處,說明晚期猿人已普遍學會了用火。火的發現和使用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火給人光和熱,使人在黑夜中可以得到光明,能夠防寒取暖,從而使人類活動范圍擴大;其次,火可用於防禦和狩獵,從而促進了狩采農業發展;更主要的一點是,火使人類由生食過渡到熟食,從而擴大了食物的來源,並縮短了消化過程,提高了食物口感和營養,有助於大腦的進化。
到了舊石器時代中期(約自二、三十萬年前至約五萬年前),狩獵與採集已進入成熟階段,這與有人考證的狩采經濟經歷了數十萬年的結論基本吻合[1]。這一時期,生產工具的改進為狩獵提供了更好的條件,狩獵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晚期約自五萬年前至一萬五千年前),狩獵在經濟中佔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捕魚也開始成為重要的「產業」。
到了中石器時代(距今一萬五千年前至一萬年前),細石器和弓箭的發明與應用使狩獵手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大大促進了狩采經濟時代生產力的發展。這一階段,狩采經濟已發展到頂峰,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上來講已步入衰退階段,開始接近農業經濟時代了(圖1所示)。

圖1 狩采經濟時代的發展階段及其標志

2.2農業經濟時代
農業經濟是在狩采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約在11000年前,人類開始栽培植物[3]。也就是說,早在石器時代的晚期即新石器時代(始於一萬年前)之前,農業經濟開始孕育。陶器的發明、各種石制農具的大量出現及普遍使用,可以作為古代農業經濟由成長進入成熟階段的標志。農業的產生使經濟形態第一次由「攫取經濟」過渡到「生產經濟」,使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陶器的出現對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它可以用來貯藏穀物、存水、燒制食物等,從而延長了食物存放時間,改善了人類飲食方式。歷史學家路易斯.享利.摩爾根 (Lewis H. Morgan) 對陶器發明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在人類進步中,制陶術的出現對改善生活、便利家務開辟了一個新紀元。」[2] 有西方學者將其稱作為新石器時代的革命,它「使人類從狩獵的原始部落分散的聚居狀態,進入了在不同程度上相互依存的農業社會」[4]。中美合作對河南境內的考古研究發現,9000年前中國即已掌握酒的製造方法,所用的原料包括稻米、蜂蜜、水果等[5]。一方面表明,9000年前,水稻不僅提供食用,而且已用於加工製作酒,出現發酵工業的原始雛形。
有歷史學家認為,原始種植業是從採集業發展而來的,其發明主要是婦女的功勞(男子主要從事外出狩獵)。婦女在長期的採集活動中,積累了經驗,逐漸認識並掌握了野生植物的生長規律,將野生植物有目的地改為人工種植,從此人們不僅從大自然攫取食物,也開始自主生產,即所謂「由攫取經濟過渡到生產經濟」。與此對應,原始畜牧業是從狩獵業發展而來的,它的發明主要歸功於男子。隨著狩采經濟生產力的發展,工具的改進,人們捕獵的動物增多,一時享用不完,於是人們就把野生的狗、豬、羊、牛、馬、雞等喂養保存起來,逐步馴養而成了家畜,從而產生了畜牧業。
原始種植業和原始畜牧業的發展相輔相成。種植業在為人類提供食物的同時,也通過主副產品為動物提供飼料,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畜牧業在為人類提供肉、蛋、奶、皮毛等產品的同時,也為種植業提供畜力、運輸工具和肥料,從而促進種植業的發展。
鐵器的發明與使用標志著以狩采為特徵的原始農業逐步過渡到所謂古代農業;鐵器的普遍使用標志著農業經濟步入成熟階段的鼎盛時期。早在新石器晚期,金屬器開始利用,如大約在六、七千年前,西亞、埃及等地及歐洲人已開始使用銅;中國開始用銅時間大致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金屬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經濟的生產力。公元前1000多年前,西亞首先發明了冶鐵術;公元10世紀,兩河流域進入鐵器時代[2]。鐵是價廉、質硬、耐損的優良金屬,鐵器的發明與使用,在生產工具方面,迅速取代了石器和青銅器。
一直到工業化起步,近代育種技術、現代灌溉、化肥和農葯的普遍使用,標志著農業經濟發展到由盛入衰。到1760年代(1760s),自然演進的傳統農業經濟時代宣告終結,逐漸被強調人為大規模干預的近現代農業所取代,同時人類社會的主流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圖2所示)。

圖2 農業經濟時代的發展階段及其標志

2.3工業經濟時代
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逐步加快。狩采經濟經歷了數十萬年;農業經濟一般認為經歷了一萬年左右;而工業經濟時代,從1760年代英國工業化開始算起到目前還不到300年,卻已在美國等率先完成並領先步入了信息經濟時代。至今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從整體上講還處在工業化的進程之中。正是由於工業經濟時代進程加快的特點,我們只能綜合考察不同的國家或國家類型的經濟發展階段,才可能找出工業經濟時代發展階段劃分的標志。此以工業經濟的主流代表——西方發達國家為例,來揭示工業經濟時代的發展階段。
如果將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重大突破和飛躍式發展稱為科學革命,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技術手段出現重大突破和飛躍式發展稱為技術革命,那麼,由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而引發的人類社會整個物質資料生產體系的變革,就可稱為產業革命。產業革命是推動經濟形態的發展和更迭的直接動力。
16世紀初,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進入全面成熟時期。在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下,歐洲興起了一場科學革命,人類社會進入科學實驗時代。此間,以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兒、培根等一批科學家開創的科學實驗、觀察、歸納等方法,對近代科技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而近代科技的發展又為產業革命作了儲備。
早在16世紀中葉,歐洲大陸煉鐵等手工業比較先進,英國商人、工匠等紛紛來歐洲大陸學習,並引進了鑄鐵技術。到16世紀末,先進的義大利分裂為許多小國;德國爆發內戰;東方的中國當時處於明萬曆年間,農業經濟發達,但由於輕視科技、重農抑商,不能創造出引起產業革命的科學技術。1660年,世界科學中心開始由義大利轉向英國。國際環境為英國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
1662年,「哲學學會」被英國國王批准為「皇家學會」,成為英國學術中心;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完成科學史上第一次大綜合,成為英國也是世界科學革命理論的巔峰。科學革命為技術革命作了儲備。皇家學會的活動內容之一就是技術和發明。以英美為代表的手工業的繁榮和商品競爭,使生產組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原來的以家庭為主的作坊式逐漸發展成為「工業的胚胎」——專業化、協作化的體制。其中工具機在技術革命中佔有重要地位,開始於1730年代的紡織機的系列發明成為工具機革新的火車頭;而工具機的革新又被稱為工業革命的導火索——工具機的技術革命為大機器應用創造了條件;大機器的運轉,需要更大的動力帶動。於是,動力機成為了機械化前進的障礙,巨大的市場需求為蒸汽機的發明帶來了機遇。
從1760-1780年代,瓦特發明的高效蒸汽機使所有的大機器包括火車、輪船等都能快速運轉,整個工業生產效率獲得了空前巨大的提高。高效蒸汽機很快被推廣應用到英國、歐洲大陸,以及美國、日本等,從而使產業革命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被認為「是生產體系組織結構,以及經濟結構的飛躍變化」,「改變了整個世界」[6]。
關於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有幾種說法。例如,創造「工業革命」名詞的阿蘭德杜爾賓選擇1760年作為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一些辭書提出把1750-1760作為開始時間[4];也有把1750-1825或1760-1830作為工業革命時期。由於工業革命之所以稱為「革命」,應當是指一個較短時期內,它不可能在某一瞬時間完成,因此我們傾向於把它當成一個較短的時期,即1760年代。
因此,我們把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英國發展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工業革命開始分別作為工業經濟時代孕育、成長和成熟的標志(圖3)。

圖3 工業經濟時代的發展階段及其標志

從18世紀中葉開始的蒸汽機發明及其產業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機械化,標志著人類社會步入了成熟的工業經濟時代。從19世紀中葉開始,電動機得到發明應用,工業開始步入電氣化時代,標志著工業經濟時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到20世紀50年代,以計算機應用為標志,美國引領經濟時代潮流,促使人類社會開始步入信息經濟時代。

2.4信息經濟時代
信息經濟從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開始孕育。194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學家莫奇勒(J.Mauchly)為了高速計算彈道,提出了研製電子計算機的設想,後在軍方的支持下,與總工程師艾克特(J.P.Eckert)等合作於1946年2月製成世界上第一台數字式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簡稱ENIAC),又名「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ENIAC雖是第一台正式投入運行的電子計算機,但並不具備現代計算機「存儲程序」思想。1945年,數學家馮•諾伊曼(von Neumann, John)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提出了設計報告「電子計算裝置邏輯結構初探」,正是由於諾伊曼在計算機總體配置和邏輯設計等思想,才使電子計算機進入迅猛發展階段。與馮•諾伊曼同時代的還有一批從事信息研究的先驅,如圖靈(Alan Turing)、香農(Claude E.Shanon)。1950年馮•諾伊曼研製成採用二進位制和內貯存裝置的電子計算機「EDVAC」。它是世界第一台「存儲程序」的離散變數自動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是ENIAC的240倍。由於馮•諾依曼提出的EDVAC計算機結構為人們普遍接受,因而具有該計算機結構的計算機又稱馮•諾依曼型計算機。1951年第一台商用電腦UNIVAC 在美國統計局投入使用,開創了電子計算機在經濟社會領域中應用的先河。
1975年個人計算機(PC)的發明並在其後很快投入應用是信息經濟步入成長階段的標志。1990年代網際網路的應用是信息經濟步入成熟階段的標志,所以才說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經濟時代(圖4所示)。

圖4 信息經濟時代的發展階段及其標志

如果說,PC亦即微機的發明,使計算機應用很快得以普及,是人類步入成熟的信息經濟時代前的一次革命性突破,那麼,網際網路的普及對整個電腦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信息不再被看成是在PC中安家,而是存在於網路,它不僅改變了人們使用電腦的方式、公司的創新模式以及客戶端和伺服器端系統的技術方向,而且改革了現代社會生活、生產以及人們思維方式,從而真正開辟了一個新的信息經濟時代。
根據斯坦•戴維斯等[1]的觀點,互聯技術廉價普遍應用(the widespread use of cheap chips and wireless technology that will let everything connect to everything else)標志著信息經濟時代走到了盡頭,開始步入衰退階段,人類社會將被逐步成熟的生物經濟時代所取代。

2.5生物經濟時代
不同經濟時代的生命周期是相互交織更迭的。在信息經濟時代進入成熟階段之前,生物經濟即在孕育,但其孕育期遠長於信息經濟時代的孕育期。以1953年弗蘭西斯•克拉克(Francis Crick)和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為標志,生物經濟時代進入孕育階段。人類基因組破譯的完成和發表標志著孕育階段的終結,當前人類社會已進入生物經濟的成長階段[1]。正如只有當信息經濟發展到成熟階段才能稱為進入信息經濟時代一樣,只有當生物經濟進入其成熟階段,才可以稱為進入了生物經濟時代。因此,我們尚處於生物經濟時代的前夜,尚不能稱為進入了生物經濟時代。有人預計,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將會隨著生物技術廣泛應用於非生物界而在21世紀20年代中期到來(圖5所示)。

圖5 生物經濟時代的發展階段及其標志

3. 經濟時代階段劃分的啟示

「知識」作為一種資源或產品,在各種經濟形態中都離不開。知識經濟不能按照上述方式劃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同時從技術和產業上講,它的范圍過於寬泛——包含大部分傳統意義上的第三產業和其它一些非產業,因而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等不屬於同類范疇。它是屬於與資源經濟或物質經濟相對應的、與信息經濟或網路經濟既有交叉重疊又有區別的並行的一個概念。
生物經濟與生命科學、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密切相關,並與當前的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生物經濟時代與其它經濟時代的關聯,進一步表明了生物經濟與狩采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的遞進關系。
綜合考察生物經濟和狩采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時代的生命周期,並將它們之間及其與知識經濟進行對比分析,有助於加深對「生物經濟」定義的理解:生物經濟是以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為基礎的、建立在生物技術產品和產業之上的經濟,是一個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相對應的新的經濟形態[7]。

參考文獻
[1]Stan Davis and Christopher Meyer. What will replace the Tech Economy[J]. Time, 2000, 155(21): 76-77.
[2]張艷玲, 隆仁. 世界通史(第一卷)[M). 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 2001.16-25;154.
[3]羅爾夫 D. 施密德[德]. 生物技術與基因工程圖解小網路[M].李慎濤譯.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64.
[4]I.伯納德•科恩. 科學革命史[M].楊愛華等譯.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270-271.
[5]中美合作發現我國九千年前已會釀酒[N]. 科學時報. 2004年12月13日.
[6]宋健. 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22.
[7]鄧心安. 生物經濟時代與新型農業體系[J].中國科技論壇.2002,(2):16-20.

(載於《中國科技論壇》,2006(2):111~114+70)

Ⅵ 現階段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什麼【九年級上冊政治】蘇教版

2、公平對於合作的主要作用:公平是合作不可缺少的主要條件,失去公平合作就難以維持下去,更不可能成功。 二、公平有利於社會穩定 1、社會公平的主要表現:社會為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平等的權利和機會,並使每個人能夠按照自己的勞動和貢獻得到應得的利益。2、維護社會公平的重要作用:(1)能促使社會合作取得成功,有利於社會合作的不斷延續。(2)能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3)能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社會矛盾,減少或避免社會沖突,有利於社會的長治久安。3、如何維護社會公平:(1)不僅要靠政府和各種社會組織的力量,而且要靠每位社會成員的努力。(2)樹立社會公平意識,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又不侵害他人、集體和國家的利益等,是對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要求。 為正義高歌 一、分清生活中的正義和非正義行為 1、正義行為與非正義行為的區分標准:凡是有利於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利於維護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都是正義行為,反之就是非正義行為。2、正義制度就是人們必須遵守的規則和程序。3、制度的正義性在於它的規則和程序不是為少數人制定的,而是為所有社會成員而制定的。4、沒有正義制度的支持,就難以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5、正義行為應得到政府、社會及人們的支持和贊揚。非正義行為阻礙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當權益,必然遭到道德的譴責或法律的制裁。 二、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如何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1)首先要有強烈的規則意識。(2)要堅持正義的標准。(3)不傷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權利是正義的最起碼要求。(4)要鄙視和制止非正義行為,機智勇敢同違法犯罪做斗爭。 第2課 在承擔責任中成長 責任對於你我他 一、有承諾就有責任 1、承諾有口頭形式和書面形式,有了承諾就有了責任。2、責任是對於一個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 二、身份不同,責任不同 1、責任隨人所處的社會關系的變化而發生改變。2、認清自己各個階段、各個方面的責任,才能扮演好自己的多種社會角色,擔負起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 面對責任的選擇 一、承擔責任意味著什麼 1、承擔責任有什麼影響:(1)需要耗費許多時間,影響自己一的興趣和愛好(2)要承受心理壓力,耗費體力和精力,甚至可能影響健康(3)可能使自己的一些利益受到損失(4)危險和危急時刻還有可能危及到自己的聲明。2、承擔責任的重要意義:(1)能促使自己的成長和發展(2)有壓力才會有動力,能激勵自己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3)才能贏得被人的信任,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4)才能獲得自尊和自信,增長才幹,獲得社會的承認和贊譽。 二、不承擔責任有什麼後果 1、不承擔責任、不履行義務會給個人、他人和社會都帶來種種不良後果2、一個對他人和社會不負責人的人實際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必然受到道德的譴責,失去別人的信任,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和支持,對他人或社會造成嚴重危害的還有受到法律制裁,遺憾終身。 讓社會投給我贊成票 一、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如何承擔自己的責任:1、認識自己應負的各種責任,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2、從我、從現在,從點滴小事做起,養成負責任的習慣。3、學會在不同面前進行選擇,分清責任的主次和輕重緩急,科學安排,學會統籌兼顧,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二、自覺守法,維護社會秩序: 1、社會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道德和法律是維護良好秩序的有力武器。2、每個成員都有遵守社會公德,遵紀守法、維護社會秩序的責任。 三、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1、服務、奉獻社會的最有條件做到的就是服務和建設自己所在的社區。2、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是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好形式。3、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不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是我們每個社會成員的內心需要。 第2單元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 第3課騰飛的中國巨龍 感受共和國的巨變 一、百姓生活大變遷 (1)人們飲食講營養,穿戴講漂亮,住房講寬敞,連小車也進入尋常百姓家。(2)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讀書看報,影視歌舞,運動健身。(3)人民生活實現由貧窮到溫飽,在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表現在: 1、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北京申奧成功,加入世貿組織,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再奪佳績)。2、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科學技術突飛猛進。3、我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重大成績,國地位日益提高。 黨是我們的領路人 一、執政興國圖偉業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2、中國共產黨成為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新事業的核心力量,根本原因是源於她的先進性,表現在:①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②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謀求民族的獨立和復興、國家的繁榮和富強、人民的解放和幸福。③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她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3、中國共產黨為我國勾畫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 二、旗幟引領前進路 1、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是不斷指引我們前進的旗幟。3、在新的征程中,我們必須始終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幟。 第4課 全面共同富裕 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基本經濟制度 一、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現階段,我國主要有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等幾種經濟成分。2、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3、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4、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5、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居於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國家引導、推動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是實現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6、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 1、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必要性:①是由我國社會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②實行這一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基本經濟制度,有利於促進我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③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3、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4、判斷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標准(三個有利於):①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②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③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切好「蛋糕」 共同富裕 一、分配製度的新變化 1、我國現階段的分配製度是——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製度。2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的好處——有利於發揮收入分配的激勵機製作用,極大的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有利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二、誠實勞動 合法致富 1、共同富裕——就是允許並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後帶動和幫助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2、致富要靠勤勞和智慧,要通過合法正當的方式。3、我國法律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打擊和取締非法收入。 第5課 人民當家作主 一年一度人代會 一、陽春三月看人大 1、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2、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它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3、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由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國家的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並授予他們分別行使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4、政府、法院、檢察院必須對同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接受它的監督。5、人大和政府、法院、檢察院分工不同、職責不同,但它們的根本目標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為人民服務。 二、代表人民行使權力 1、人大代表能夠代表人民意願①人民代表由人民民主選舉產生。②人民代表對人民負責。③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監督。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力的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形式。4、青少年要熱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獨具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 一、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1、我國已建立起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2、民族平等互助、團結合作是我們事業勝利的基本保證。 二、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權 1、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2、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3、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依照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自主的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內部事務。4、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優越性:妥善的解決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自治的關系,既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全,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自主權利,使少數民族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力的促進了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5、我們青少年應該怎麼維護民族關系? 第3單元關注國家的發展 第6課 走強國富民之路 發展是硬道理 一、指引我們前進的「燈塔」——黨的基本路線 1、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內容: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2、基本路線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3、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二、「一個中心」是關鍵 1、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經濟、政治、國防、教育等,而經濟建設是這個系統工程的核心工程。2、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服從並服務於經濟建設。3、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加快經濟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力。4、為什麼發展是我國當前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1)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離不開發展。(2)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離不開發展。(3)保持社會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發展。(4)提高國際競爭力、掌握國際斗爭的主動權離不開發展。(5)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發展。 講述春天的故事 一、改革——社會發展的動力 1、改革的時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閘門。2、改革的領域:改革開放由農村到城市,由經濟領域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3、改革的必要性: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不成熟、不完善,存在體制上的種種弊端,抑制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使經濟組織失去了應有的活力,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過改革才能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掃清障礙4、改革的成績:通過改革①完善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制度 ②、給我國社會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③使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國家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 實際證明,改革是我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5、舉身邊的事例說明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什麼。6、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改革:改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不可能一帆風順,會遇到種種困難和問題,也會涉及許多人的切身利益。為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我們每個人都應以主人翁的姿態正確對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正確對待改革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的影響,爭做改革事業的擁護者、參與者和推動者。 二、開放——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 1、對外開放的有效方式:發展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創辦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到國外承包工程、辦企業等。2、對外開放的兩種基本途徑——「引進來」和「走出去」。3、對外開放的必要性(或為什麼對外開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①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要發展必須走向世界。②我國隨雖市場廣闊,勞動力豐富,但資金短缺、技術和管理落後。③只有對外開放,才能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才能更好的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緊跟新科技革命的發展潮流,追趕世界先進水平。4、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對外開放: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需要我們以更積極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當中,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在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我們青少年應樹立平等、開放、參與的國際意識,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為將來參與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做好充分准備。 第7課 走科教興國之路 時代的選擇 一、科教興則國興 1、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①國家和民族的興衰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②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並最終決定國家的興衰成敗。2、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①科技的發展,關鍵在人才②人才的培養主要在教育③。③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並最終決定國家的興衰成敗。 二、面對競爭與差距 1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然性和緊迫性:①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我國面臨日趨6激烈的國際競爭②我國科技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從整體上看,科技和教育水平還比較落後,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③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時代的正確選擇。2、科教興國戰略的主要含義:就是在整個國家的發展中,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創新是關鍵 一、科技創新 趕超一流 1、科技創新的重大作用和意義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②科技創新是我國趕超發達國家的關鍵2、我國實施科技創新的重大舉措:①長遠的規劃(重點基礎研究計劃、科技攻關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973計劃、863計劃…).②重要措施(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大幅度加大科技的投入…)二、教育創新 人才蔚出 1、教育創新的必要性:①從科技創新與教育創新的關系來說,教育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基礎②只有不斷進行教育創新,才能改變我國教育落後的面貌,提高民族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2、我國教育改革的措施:①大力發展基礎教育②構建教育立交橋③實施素質教育 3、從現在做起,爭當創新型人才(要轉變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第8課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可持續發展——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我國存在嚴重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 1、人口問題(1)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2)其他特點:農村人口多,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3)人口問題的負面影響:A、給資源和環境帶來沉重的負擔B、就業壓力越來越大C、影響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規模D、影響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資源問題:(1)既是資源大國又是資源小國,資源相對短缺。(2)嚴峻性:資源相對短缺,需求量不斷增加,開發不合理,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3、環境問題:(1)基本狀況: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 二、可持續發展是正確選擇 1、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人口增長過快,對物質資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大,造成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的破壞,而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的破壞,又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生存也發展。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就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其內涵是以人為本的、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觀。 我們在行動 一、計劃生育好1、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2、計劃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3計劃生育的具體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4、實行計劃生育利國利民,是每個公民的光榮職責,也是法律規定的公民義務。 二、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 1、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是我國的又一項基本國策。2、為了貫徹落實這一基本國策,我國制定了保護環境和資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採取了一系列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重大措施。3、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初見成效: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控制,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步伐加快,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公民環保意識和資源意識進一步增強。4、青少年應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我們青少年應該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積極向公眾宣傳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基本國策,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培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習慣,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第9課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耀中華 一、五千年文明熔鑄民族魂 1、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奮斗歷程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熔鑄了偉大的民族精神。2、中國共產黨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3、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在五千多年的發展史上,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二、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 1、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2、民族精神是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在國際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的精神動力。3、我們為什麼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①從經濟的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②從應對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的角度來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③從抵禦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來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 一、在文化建設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及其重要的任務。2、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①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和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②必須充分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③必須充分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營養。④要堅持與時俱進,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 二、火炬在我們手中 1、青少年應怎樣以實際行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①要以積極的態度自覺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②要積極參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社會實踐活動。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更多的是落實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啊

Ⅶ 你好,我是大三的,學國際貿易,數學很爛,想考研,文科裡面發現經濟法學不錯,但是同學們都反對,太難了

你好,看到你的提問,能感覺到你此刻的著急和不安,先靜下心來,相信辦法總比問題多!
首先你可以報考經濟法專業,只要你喜歡,一定可以學好。很多大學生的大學生活以玩為主,要考研了才開始玩命的學習,所以不必擔心你趕不上法本生!只要你努力!
選好了專業之後就是定學校,有兩個學校推薦你考慮。一個是中央財經大學,另一個是中央民族大學。
央財的經濟法是該校法學專業里最好的專業,也是復試線最高的專業,2013年央財的經濟法招生了10人,推免生3人,復試線是349分。央財初試考試內容確實比較多,要考9門,但是這9門也不是全部都考,其中三門只考一部分。
中央民族大學的法學實力一般般,但是畢竟是985院校,值得一考,難度也不會太大。中央民族大學的初試考6門,比央財少一些。民大經濟法2013年的復試線是346,報考了33人,錄取了5人,沒有推免生。
如果你想考一個好學校,就選央財,如果覺得沒信心就考慮民族大學。
考研路上不會一帆風順,別人怎麼說都是別人的事情,只要我們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必計較別人說什麼!
我們有針對北京各個大學的法學考研的輔導課,民族大學、央財都已經有開課的小班了,需要的話可以到博聯教育咨詢一下,也可以預約試聽課程,預祝你考研成功!

熱點內容
販毒案法院 發布:2025-05-16 07:15:15 瀏覽:810
法官修假 發布:2025-05-16 06:55:48 瀏覽:201
立法必嚴格 發布:2025-05-16 06:53:13 瀏覽:275
中國海商法第四章 發布:2025-05-16 06:47:12 瀏覽:232
一房數賣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16 06:45:02 瀏覽:100
勞動合同法offer 發布:2025-05-16 06:44:16 瀏覽:799
公司運行的法律保護嗎 發布:2025-05-16 06:41:58 瀏覽:57
浙大法學吧 發布:2025-05-16 06:41:57 瀏覽:9
婚姻法6月1 發布:2025-05-16 06:09:02 瀏覽:374
三聯療法治腸炎 發布:2025-05-16 06:04:07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