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反要約
㈠ 反要約和邀請要約的條件和特徵
在外貿合同的訂立之前,是有這樣幾個過程:邀約,詢盤,還盤,確認訂立合同。
樓主說的是我們這裡面前兩個步驟。邀約是不存在任何的法律責任的,例如,你可以將你的產品信息,通過郵件同時發給多個客戶。當你收到客戶的回復時,這就是反邀約,也就是我們步驟中的詢盤。客戶會針對你邀約的內容作相應的回復,詢問貨物的具體情況,價格,以及他對這次合作的一些要求,條件等。那麼這個時候就要產生相應的法律責任了。如果客戶在詢盤中明確規定在幾天內將詢盤回復到他手中,如果不回復則視為默認。那這時候合同的內容就是客戶詢盤中的內容,以及客戶的交易條件。如果客戶一旦將合同做好,結果一般無法再改變。所以在外貿中訂立合同中,尤其要注意時效性、。但也可以在法律條文規定的時間內做撤銷合同的工作。另外一點就是,邀約只要一次,而詢盤可以有很多次,客戶給你詢盤,你回復客服名稱是還盤,其實也是一種詢盤,一個完整的合同訂立,需要很多次的詢盤還盤,才能最終確定下來。所以我建議樓主可以看看有關這方面的書籍,或者在網上也可以直接找的到,會更清楚點。本人愚見,做參考!
㈡ 反要約是新的要約嗎如果改變原要約後又接受原要約合同成立嗎
合同當事人合意的過程在法律上表現為要約和承諾的兩個過程。
關於要約,需要明白的是要約失效的原因和反要約的概念。一個要約失效後,無論是要約人或受要約人均不再受要約的約束。要約失效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
(1)因期間已過而失效;(2)因要約人的撤銷而失效;(3)因受要約人的拒絕而失效;(4)反要約,是指受要約人在承諾中對原要約中提出的條件作了實質性的更改、擴張或限制,該承諾被看作是一個新的要約,原要約失效。你們這起糾紛就屬於第4種情況。
另外,關於承諾,需要明白的是承諾的條件。一個有效的承諾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須由受要約人作出;(2)須在要約規定的有效期間內作出;(3)須與要約的內容二致;(4)須通知要約人才發生效力。根據公約第19條的規定,受要約人表示接受的意思對要約的內容有實質上變更,即構成反要約,它的效果是使原要約失效,不發生承諾的效力,而已它必須經原要約人承諾後才能成立合同。所謂實質上變更是指對有關貨物的價格、付款條件、貨物質量和數量、交貨地點和時間、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議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此案就屬於反要約,不構成承諾,合同不成立。
㈢ 要約、反要約、要約邀請的區別
要約和要約邀請的區分如下:
在合同實務中,要注意要約與要約邀請的區別。
要約邀請,是一方當事人邀請另一方當事人向自己發出要約。要約是以訂立合同為目的具有法律意義的意思表示行為,一經發出就產生一定的法律效果。而要約邀請的目的是讓對方對自己發出要約,是訂立合同的一種預備行為,在性質上是一種事實行為,並不產生任何法律效果,即使對方依邀請對自己發出了要約,自己也沒有承諾的義務。
因此,要約邀請本身不具有法律意義。在實際生活中,拍賣公告、招標、寄送價目表的、招股說明書、商業公告、廣告等,都屬於要約邀請。
㈣ 反要約如何定義
反要約的定義:
1、一方面,反要約是指受要約人將原要約的內容加以擴張、限制或變更後而予以接受的行為。
2、另一方面,反要約就是受要約方對收到的要約提出異議或者從本質上改變了原要約,所發出的就不能視作是承諾而是反要約又稱新要約。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二條
要約是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第四百七十九條
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
㈤ 反要約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反要約就是受要約方對收到的要約提出異議或者從本質上改變了原要約,他所發出的就不能視作是承諾而是反要約又稱新要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二條 要約是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內容具體確定;(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㈥ 反要約成立是新要約嗎
一、反要約成立是新要約反要約就是受要約方對收到的要約提出異議或者從本質上改變了原要約,所發出的就不能視作是承諾而是反要約又稱新要約。
二、【法律依據】:《合同法》第三十條【承諾的變更】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一致。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的,為新要約。有關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方法等的變更,是對要約內容的實質性變更。第三十一條【承諾的內容】承諾對要約的內容作出非實質性變更的,除要約人及時表示反對或者要約表明承諾不得對要約的內容作出任何變更的以外,該承諾有效,合同的內容以承諾的內容為准。
㈦ 反要約的概念
反要約就是受要約方對收到的要約提出異議或者從本質上改變了原要約,他所發出的就不能視作是承諾而是反要約又稱新要約。
承諾必須與要約的內容完全一致。即承諾必須是無條件地接受要約的所有條件。據此,凡是第三者對要約人所作的「承諾」;凡是超過規定時間的承諾,(有的也叫「遲到的承諾」);凡是內容與要約不相一致的承諾,都不是有效的承諾,而是一項新的要約或反要約,必須經原要約人承諾後才能成立合同。
㈧ 什麼是反要約
法律分析:反要約指受要約人對要約人的要約條款感到不滿意,再按照自己所能接受的條款在原要約的基礎上向原要約人提出新的要求,是受要約人將要約人發出的要約的內容加以放大、縮小或變更後而予以接受的行為,即新的要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百六十九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第五百零九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
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九百二十九條 有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過錯造成委託人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請求賠償損失。無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委託人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請求賠償損失。
受託人超越許可權造成委託人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九百三十條 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時,因不可歸責於自己的事由受到損失的,可以向委託人請求賠償損失。
㈨ 反要約的規定
仔細分析合同法的下列兩條規定就明白了:
第三十條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一致。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的,為新要約。有關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方法等的變更,是對要約內容的實質性變更。
第三十一條承諾對要約的內容作出非實質性變更的,除要約人及時表示反對或者要約表明承諾不得對要約的內容作出任何變更的以外,該承諾有效,合同的內容以承諾的內容為准。
㈩ 反要約的要約與反要約
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反要約是指受要約人將原要約的內容加以擴張、限制或變更後而予以接受的行為。
可以把反要約理解為新的要約。我國合同法將受要約人對原要約內容的變更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實質性變更,二是非實質性變更。前者屬於反要約,後者則要根據情況,可能性是反要約,也可能是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