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法環境社會關系
A. 環境法的任務和作用是什麼
作用:
環境法的作用,是通過調整人們(包括組織)在生產、生活及其他活動中所產生的同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限制在最小限度內,維護生態平衡,達到人類社會同自然的協調發展。
任務:
保證執行的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環境法的保護對象是一個國家管轄范圍內的人的生存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包括土地、大氣、水、森林、草原、礦藏、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自然歷史遺跡、風景游覽區和各種自然景觀等。
(1)環境法環境社會關系擴展閱讀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七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和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八條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B. 請問,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句話對嗎(緊急,謝謝!)
不對。其調整的不是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而是關於環境和資源方面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你所說的這句話,過於泛化,是一般法律都可以用的,應當更加具體和貼切。
C. 法律是用來調整何種關系的《環境法》調整何種關系
法律永遠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環境法同樣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並且法律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國家強制力為手段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同的法律調整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關系。刑法調整刑事法律關系,民法調整合同、侵權、婚姻等法律關系。法律以調整對象和調正方法來劃分法律部分。具體到環境法,因其獨特的法律調整對象和方法因而成為當今中國新興的法律之一。它調整的法律關系是:環境社會關系或環境資源社會關系即 「環境法所調整的是人們的開發利用、保護改善環境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
如果您覺得滿意請採納,謝謝。
D. 我國的八項環境法律制度是什麼
中國環境法律制度有:
1、政府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制度;
2、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3、『』三同時『』制度、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排污收費制度;
4、現場檢查制度;
5、限期治理制度;
6、強制淘汰制度;
7、公眾參與制度;
8、總量控制制度;
9、行政代執行制度等。
(4)環境法環境社會關系擴展閱讀
環境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同其他法律部門相比,有下述特點:
1、綜合性。環境保護范圍廣泛,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相當復雜,環境法不僅包括大量的專門環境保護法規,而且包括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勞動法、經濟法等法規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
2、技術性。保護環境須採取自然科學的、工程技術的、經濟的等各種手段,環境法同上述各種手段密切相關,因此,在環境法里包含有較多的技術規范。
3、廣泛的社會性。環境法和其他法律一樣,受社會經濟制度的制約,但它的保護對象是土地、大氣、水、森林等自然環境,所以又受客觀存在的自然生態規律的制約。環境法作為一種法律部門誠然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但也在不同程度上符合整個社會和民族的利益。
4、共同性。人類生存的地球環境是一個整體,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在環境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更多地涉及經濟發展、生產管理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問題,這里反映某些社會發展規律、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與其他法律相比,在各國的環境法中有較多可以互相借鑒的東西。
E. 什麼是環境法律關系
環境法律關系是指環境主體之間,在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和資源的活動中形成的由環境規范所確認和調整的具有權利、義務內容的環境關系。
F. 如何理解環境法的概念
環境法
關於稱謂
簡介
產生發展
體系
內容
特點
目錄
1摘要
2基本信息
3關於稱謂
4簡介
5產生發展
6體系
7內容
8特點
9中國
10實施
11國際問題
12日本
13書籍
環境法第六版
環境法第四版
環境法,是指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中,自然資源法主要是指對自然資源的合理規劃、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等方面的法律;環境保護法是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環境法是保障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法律部門。
環境保護法規定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團體和公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行為准則和違法的責任,內容十分廣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環境保護法
限制對象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公民
保護對象
國家管轄范圍內的人的生存環境
確立時間
1979年
關於稱謂
關於環境法的稱謂,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稱謂,甚至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有著不同的稱謂。
在美國,多稱為「環境立法」(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或「環境法」(Environmental Law),此乃其廣義之稱謂;而其狹義之稱謂則為「環境保護法」(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或「環境政策法」(Environmental Policy Act)。前西德一般稱為「干擾侵害防護法」(Immissionsschutzgesetz); 前東德則通常稱為「國土整治法」。西歐國家大多稱為「污染控製法」; 而前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則普遍稱為「自然保護法」,其包括了環境保 護、名勝古跡保護和自然資源保護等。在日本,過去均稱為「公害法」。
在中國,則稱為「環境保護法」。
環境法內容主要包括污染防治和自然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兩個方面,而「污染控製法」等稱謂容易被人理解為只限於對環境污染的防治,而未能概括環境法的全部內容。為此,採取這一稱謂的國家在保留過去稱謂的同時,也稱其為「環境法」。
另,環境法的任務並不只限於對環境的保護,還包括對環境質量的改善,而中國「環境保護法」這一稱謂則只見「保護」,不見「改善」,未能全面概括環境法的任務,為此已趨向於使用「環境法」這一稱謂。
關於環境法的概念存在著比環境法的稱謂更多的主張,且至今尚未形成一個一致公認的環境法概念。
中國法學界比較公認的為「環境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簡介
環境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保證執行的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環境法的保護對象是一個國家管轄范圍內的人的生存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包括土地、大氣、水、森林、草原、礦藏、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自然歷史遺跡、風景游覽區和各種自然景觀等,也包括人們用勞動創造的生存環境,即人為的環境,如運河、水庫、人造林木、名勝古跡、城市及其他居民點等。環境法的作用,是通過調整人們(包括組織)在生產、生活及其他活動中所產生的同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限制在最小限度內,維護生態平衡,達到人類社會同自然的協調發展。環境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同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一類是同防治工業廢氣、廢水、固體廢物、放射性物質、惡臭物質、有毒化學物質、生活垃圾等有害物質和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以及同防治雜訊、振動、電磁輻射、地面沉降等公害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
產生發展
人類社會早期的環境問題,主要是農業生產活動引起的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古代文明國家已經有關於保護自然環境的法律規定。例如中國《秦律·田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毒魚鱉,置穽罔(網)。」(《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26頁)。意思是說,在春天不準到山林里砍伐林木,不準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準燒草作為肥料,不準採集剛發芽的植物,不準捕捉幼獸、鳥卵和幼鳥,不準毒殺魚鱉,設置陷阱。產業革命後,隨著工業發展,出現了大規模的工業污染。從19世紀中葉開始,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陸續制定防治污染的法規。如英國的《鹼業法》(1863年)、《河流防污法》(1876年)、《公共衛生(食品)法》(1907年)、《公共衛生(消煙)法》(1926年)、《水法》(1945年);美國的《港口管理法》(1888年)、《河流與港口法》(1910年)、《石油污染控製法》(1924年);法國關於大氣、水等的《1917年12月17日法》、關於大氣污染的《48~400號法》、關於水的《1937年5月4日法令》、關於放射性物質的《1937年11月9日法令》;日本的《礦業法》和《河川法》(1896年)、《農葯取締法》(1948年)等。另一方面也制定了保護自然的法規,如法國、奧地利、俄國等在19世紀已經有了較完整的森林保護法規。
環境法的迅速發展,是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的。這時,環境的污染、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的破壞日益嚴重,甚至發展成災難性的公害,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認真對待並採取各種有力的措施,其中包括制定一系列環境保護法規。環境法迅速從傳統的法律部門分離出來,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內容廣泛的新的法律部門。
體系
在許多工業發達和法制比較完備的國家,環境法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成為國家整個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憲法中關於保護環境和防治污染的規定。許多國家都在憲法里對環境保護作出規定,作為國家和社會的環境保護活動的最高准則和法律基礎。②綜合性的環境保護法,或稱環境政策法,如中國1979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羅馬尼亞的《環境保護法》、日本的《公害對策基本法》、美國的《國家環境政策法》、保加利亞的《自然保護法》、瑞典的《環境保護法》等。這種法律是一個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一般是對環境保護的范圍和對象、方針、政策、基本原則、重要防治措施和對策、組織機構等重大問題,作出原則的規定。③保護自然環境的法規,包括有關保護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洋、大氣、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風景游覽區、名勝古跡、國家公園等的法規。④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法規,包括關於防治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控制雜訊和振動,防止地面沉降、防治惡臭和熱污染,處理廢棄物,控制和管理農葯及其他有害化學品,防護放射性物質和電磁輻射危害等法規。⑤各種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如水質標准、大氣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以及與此有關的各種操作規程。⑥關於設置環境管理機構,關於危害環境的法律責任以及處理環境糾紛及其程序等的法規。⑦在行政法、刑法、民法、經濟法、勞動法等法規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此外,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還包括有關判例。
內容
①在憲法或綜合性環境保護法里明確規定,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是一切國家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團體和公民的職責,要求各級政府、單位和個人一致行動,共同實現保護環境的目標。如希臘憲法規定,保護自然和文化環境,是國家的一項職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規定,為了公民的福利,國家和社會盡力保護自然,主管機關應維護水流和空氣的潔凈,保持該國動物、植物和優美的風景,這同時也是每個公民的職責。
②對環境保護實行計劃管理,把環境保護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計劃。蘇聯和東歐國家把環境保護列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的重要內容。西方國家也很重視環境保護規劃。日本《公害對策基本法》規定,政府在制定和執行有關城市發展和工廠建設等地區發展計劃時,應考慮防治公害的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努力採取必要措施,認真執行公害防治計劃。
③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這種制度要求政府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公民在進行對環境質量產生重大影響的活動時,要事先對周圍的各種自然和社會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向主管部門提出書面報告,說明擬議中的活動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或不可避免的影響,並提出防治措施和最佳方案,由主管部門審議批准,頒發許可證。
④實行污染者負擔原則。這項原則包括:污染者要負責治理自己的污染源或承擔污染治理費用;在污染造成損害時,要對受害者賠償損失,負擔消除污染後果的費用。排污收費制度和某些同排污有關的稅收制,是貫徹污染者負擔原則的具體措施。
⑤對治理污染、保護環境和環境科學研究等活動,由國家給予財政補貼和稅收上的優待。如日本法律規定,政府採取必要的金融和稅收政策,鼓勵企業修建和改進公害防治設施,並對中小企業給予特別照顧;對環境保護設備免徵不動產稅;對於為遷離人口稠密地區而購置土地和建築房屋免予征稅等。
⑥對危害環境的違法行為追究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而且對這些責任的追究有日益加重之勢。例如在損害賠償方面,如果由於排放有害於環境和人體健康的物質而造成生命或健康以及財產的損害,排放者要承擔無過失責任,賠償損失(見公害損害賠償)。在刑事責任方面是擴大責任范圍和加重刑罰(包括提高罰金數額和增加判刑期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有關法律規定,犯危害環境罪,得處10年監禁。在關於舉證責任的規定方面,比較有利於原告,而不利於被告。
⑦建立和健全環境管理機構。許多國家規定中央政府要對全國的環境保護工作負責,進行總的領導,並建立有環境管理的專門政府機構,如美國有環境保護局,日本有環境廳,挪威有環境保護部,英國和新加坡有環境部,匈牙利有國家環境和自然保護局等。蘇聯、象牙海岸等國規定由各業務主管部門分別進行環境管理。各國都強調規定,地方政府要對該地區的環境保護工作負責,並設立有專
G. 環境法體系有哪些組成部分
在許多工業發達和法制比較完備的國家,環境法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成為國家整個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憲法中關於保護環境和防治污染的規定。許多國家都在憲法里對環境保護作出規定,作為國家和社會的環境保護活動的最高准則和法律基礎。
2、綜合性的環境保護法,或稱環境政策法,如中國1979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羅馬尼亞的《環境保護法》、日本的《公害對策基本法》、美國的《國家環境政策法》、保加利亞的《自然保護法》、瑞典的《環境保護法》等。
這種法律是一個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是對環境保護的范圍和對象、方針、政策、基本原則、重要防治措施和對策、組織機構等重大問題,作出原則的規定。
3、保護自然環境的法規,包括有關保護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洋、大氣、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風景游覽區、名勝古跡、國家公園等的法規。
4、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法規,包括關於防治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控制雜訊和振動,防止地面沉降、防治惡臭和熱污染,處理廢棄物,控制和管理農葯及其他有害化學品,防護放射性物質和電磁輻射危害等法規。
5、各種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如水質標准、大氣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以及與此有關的各種操作規程。
6、關於設置環境管理機構,關於危害環境的法律責任以及處理環境糾紛及其程序等的法規。
7、在行政法、刑法、民法、經濟法、勞動法等法規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此外,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還包括有關判例。
特點
環境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同其他法律部門相比,有下述特點:
1、綜合性。環境保護范圍廣泛,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相當復雜,環境法不僅包括大量的專門環境保護法規,而且包括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勞動法、經濟法等法規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
2、技術性。保護環境須採取自然科學的、工程技術的、經濟的等各種手段,環境法同上述各種手段密切相關,因此,在環境法里包含有較多的技術規范。
3、廣泛的社會性。環境法和其他法律一樣,受社會經濟制度的制約,但它的保護對象是土地、大氣、水、森林等自然環境,所以又受客觀存在的自然生態規律的制約。環境法作為一種法律部門誠然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但也在不同程度上符合整個社會和民族的利益。
4、共同性。人類生存的地球環境是一個整體,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在環境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更多地涉及經濟發展、生產管理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問題,這里反映某些社會發展規律、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與其他法律相比,在各國的環境法中有較多可以互相借鑒的東西。
H. 環境法的簡介
環境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保證執行的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環境法的保護對象是一個國家管轄范圍內的人的生存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包括土地、大氣、水、森林、草原、礦藏、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自然歷史遺跡、風景游覽區和各種自然景觀等,也包括人們用勞動創造的生存環境,即人為的環境,如運河、水庫、人造林木、名勝古跡、城市及其他居民點等。環境法的作用,是通過調整人們(包括組織)在生產、生活及其他活動中所產生的同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限制在最小限度內,維護生態平衡,達到人類社會同自然的協調發展。環境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同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一類是同防治工業廢氣、廢水、固體廢物、放射性物質、惡臭物質、有毒化學物質、生活垃圾等有害物質和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以及同防治雜訊、振動、電磁輻射、地面沉降等公害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
I. 《環境保護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是在調整社會關系嗎如何理解法的調整對
《環境保護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是在調整社會關系,有如下理解:
環境保護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比較復雜。
可分為兩大類:是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是同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
其中最主要的是調整兩種社會關系:是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依照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同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之間的監督管理關系;是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同受到環境損害的單位和個人之間的民事關系。前者是縱向的監督管理關系,後者是橫向的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
新版《野生動物保護法》將第二章的標題「野生動物保護」改為「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實現了保護對象的全面性、系統性和相關性。如在制定規劃的時候,對野生動物棲息地、遷徙通道的影響要進行論證;建設鐵路、橋梁等工程時,可能會破壞一些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和遷徙通道,應該採取一些補救的措施。
為了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新版《野生動物保護法》還規定國家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要確定並發布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
另外,很多野生動物的消失和它們的棲息地碎片化有很大關系,所以必須促進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整體化。目前我國正在根據國家公園改革方案,研究國家公園立法,這對於整合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野生動物保護棲息地等相關區域是一個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