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尹田關於合同法的理解

尹田關於合同法的理解

發布時間: 2025-05-02 05:52:57

1. 灝圭敯瀛︽湳鎴愭灉


灝圭敯鐨勫︽湳鎴愭灉涓板瘜澶氭牱錛屼富瑕侀泦涓鍦ㄦ皯鍟嗘硶棰嗗煙銆備粬鐨勮烘枃鍦ㄥ氫釜鐭ュ悕瀛︽湳鏈熷垔涓婂彂琛錛屽傛佹収鏄熶富緙栫殑銆婃皯鍟嗘硶璁轟笡銆嬬郴鍒楋紝鍏朵腑浠栧弬涓庝簡澶氫釜鍗風殑緙栫簜宸ヤ綔錛屽傜2鍗楓佺3鍗峰拰絎16鍗鳳紝鎺㈣ㄤ簡濂戠害鑷鐢變笌紺句細鍏姝c佹硶鍥藉悎鍚岃矗浠匯佷笉鍔ㄤ駭鍏紺哄埗搴︾瓑璁棰樸


灝圭敯鐨勭爺絀惰繕娑夊強鍒頒簡銆婂栧浗娉曡瘧璇勩嬪拰銆婃硶瀛﹁瘎璁恆嬬瓑鍥藉唴澶栨硶瀛︽湡鍒婏紝浠栫殑鏂囩珷娑電洊浜嗘硶鍥芥皯娉曠殑鍚堝悓鍙告硶鍙樻洿銆佸悎鍚屾硶瀵規秷璐硅呬繚鎶ゃ佸彇寰楁椂鏁堛佸悎鍚岃В闄ゆ硶寰嬮傜敤銆佹坊闄勬潈絳夋繁鍏ョ粏鑷寸殑娉曞緥闂棰樸備粬鍦ㄣ婄幇浠f硶瀛︺嬨併婂栧浗娉曞︾爺絀躲嬬瓑鏈熷垔涓婂彂琛ㄧ殑璁烘枃錛屽弽鏄犱簡浠栧規硶鍥芥皯娉曠悊璁虹殑娣卞叆鐞嗚В鍜岀爺絀訛紝鍖呮嫭鍔ㄤ駭涓庝笉鍔ㄤ駭鐨勬硶寰嬪湴浣嶃佺墿鏉冩硶鍒跺害銆佸悎鍚屾硶鐨勫己鍒舵у悎鍚屽拰鎰忔濊嚜娌誨師鍒欑瓑銆


浠栫殑瀛︽湳鎴愭灉涔熷緱鍒頒簡騫挎硾璁ゅ彲錛岄儴鍒嗗唴瀹硅浜哄ぇ澶嶅嵃鎶ュ垔璧勬枡銆婃皯鍟嗘硶瀛︺嬪叏鏂囪漿杞斤紝濡傘婁腑鍥芥硶瀛﹁烘枃闆嗐嬪拰銆婃硶瀛︺嬩腑涔熸湁浠栫殑鏂囩珷銆傛ゅ栵紝浠栬繕鍙備笌緙栧啓浜嗗氶儴娉曞︽暀鏉愶紝濡傘婃皯娉曟暀紼嬨嬪拰銆婁繚闄╂硶鏁欑▼銆嬶紝浠ュ強鐙钁楀拰鍚堣憲鐨勩婃皯浜嬫硶寰嬭屼負涓庝唬鐞嗗埗搴︾爺絀躲嬨併婃硶鍥界幇浠e悎鍚屾硶銆嬪拰銆婃硶鍥界墿鏉冩硶銆嬬瓑涓撲笟涔︾睄錛屽睍鐜頒簡鍏跺湪姘戞硶棰嗗煙鐨勬繁鍘氶犺c



鎵╁睍璧勬枡

鐜頒換鍖椾含澶у︽硶瀛﹂櫌姘戞硶鐮旂┒涓蹇冧富浠匯佹暀鎺堛佸崥澹鐢熷煎笀銆備腑鍥芥硶瀛︿細鐞嗕簨銆佷腑鍥芥硶瀛︿細姘戞硶瀛︾爺絀朵細鍓浼氶暱銆傛暀鑲查儴娉曞︽暀瀛︽寚瀵煎斿憳浼氬斿憳銆佸寳浜甯傚強閲嶅簡甯備徊瑁佸斿憳浼氫徊瑁佸憳銆

2. 求一篇法學專業畢業論文 ~~~~

論中國的死刑廢除
〔摘 要〕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廢除死刑,死刑的廢除似乎已經成了一種趨勢。既然如此,中國就應該順應這種歷史的潮流,那麼中國廢除死刑的原因是什麼呢?
〔關鍵詞〕 中國 刑罰 死刑 廢除
從封建社會進入近現代社會後,刑罰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古代的極不人道的刑罰如死刑、杖刑、笞刑已經逐漸被近現代西方的刑罰體系所代替。古代那些如凌遲、梟首、車裂等死刑也被一些能盡量減少人痛苦的死刑如槍決、針刑、毒氣所代替,盡量減輕死刑犯的痛苦,以示對生命的尊重。
可是現在死刑不但失去了其在刑法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而且限制、減少死刑乃至廢除死刑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與趨勢。 現在尊重人權的呼聲越來越烈,而生命權是人權的重要內容,因此許多國家都相繼廢除了死刑。生命是人類最寶貴的東西,一旦失去,生命便不會重來一次,所有的一切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認為廢除死刑是歷史的必然,中國應該廢除死刑。
早在清末時期,著名法學家沈家本就提出了限制乃至廢除死刑的觀點,沈家本從傳統的「王道仁政」出發堅定地認為:「臣等竊維治國之道,以仁政為先,自來議刑法者,亦莫不謂裁之以義而推之以仁,然則刑法之改重為輕,固今日仁政之要務,而即修訂之宗旨也。」並且強調「化民之道,固在政教,不在刑威也。」
可見廢除死刑的觀點是由來已久的,那麼我認為中國應該廢除死刑的原因是什麼呢?在下文我將淺談一下我的觀點。
首先,改革開放後,中國積極加入世界市場,並且中國國際化的程度也是越來越深。從2005年10月4日到現在,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國家在法律或實踐上廢除了死刑。具體情況如下:對所有罪行都廢除死刑的國家有68個,普通罪行廢除死刑的國家有11個,實踐中廢除死刑的國家有24個,所以,在法律或實踐中廢除死刑的國家總計有121個,保留死刑的國家僅有75個。而且最近幾十年情況顯示,平均每年有三個國家在法律或實踐中廢除了死刑。可見廢除死刑在整個世界上都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因此,中國若想在世界舞台上更好的展現自己的魅力,贏得更多國家的尊重,就應該與世界接軌,廢除死刑。
其次,「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觀念從西漢就根植到了人的腦海中,或許現在這種觀念對人還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這種觀念並不是成為中國廢除死刑的一個障礙。
很多時間若是問大家一個人殺了另外一個人,應該對殺人的人怎麼辦,大家肯定會說應該給他判處死刑,但是如果情況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呢?比如,甲要強奸乙,乙在甲未得逞之繼而因為防衛過當將甲致死,這時候大家可能並不認為乙應該被處死,反而會因為乙的勇敢而稱贊乙。再比如,一個男人回家後看到妻子正和第三者通姦,然後火氣大發,用菜刀將妻子和第三者砍死。此時,如果按照中國現行的法律,此男人必將會被處死,可大家可能大多數都會有一些同情該男人,認為他不應該被處死,任何男人遇到了這種情況都會一時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
可見,「殺人償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條件的限制的,人們真想讓殺人者死的是那些罪大惡極的,極度危害社會的罪犯。但是這種罪犯在社會上不是多數,為何不廢除死刑呢?
再次,死刑並不比終身監禁具有更大的威懾力。迄今為止,並沒有研究表明重罪的發案率與死刑的存廢之間有必然的聯系。有研究表明人在犯罪後被判為死刑對社會的威懾力並不比終身監禁的威懾力大,而且如果被判處死刑,犯罪率依然保持在原先的水平。從實踐中考察,死刑也從未對犯罪產生過有效的威懾力。 因為一個人若是明確知道了自己何年何月何日死,剛開始可能會恐懼,但是隨著他意識上的逐漸接受,到真正執行死刑時卻不是太害怕了,可見死刑的威懾力難以持久,而且威懾效果的鞏固期有明顯縮短的趨勢。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整日活在對自己死期的猜測之中,這時的威懾力才是更大的。西方廢除死刑的國家對重刑判罪時一判就會判個幾百年。中國完全可也借鑒這種刑罰,當人犯也被判幾百年後,即使該罪犯在獄中表現良好,獲得減刑,那麼他還是無法走出牢獄,對社會的危害也就無從談起。
第四,當談到一個人被判為死刑時,大多數人可能都會想是不是該犯人殺了人。其實並不是僅僅殺了人才會被判為死刑的,一些經濟犯雖然並沒有犯殺人罪但是卻也會判為死刑的。經濟上的犯罪無非是官僚貪污了,企業逃稅了,盜騙了國家財產了,他們之所以會在經濟上犯罪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思想上一時出了差錯或者是受到了他人的教唆,如果立即執行死刑,便等於奪取了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他們是完全有可能在經過改造後重新成為對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的人,可是一旦生命權都沒有了,還何談改過自新呢?還何談更好的建設祖國呢?從矯正論的角度看,是否所有的死刑犯都不能夠改造呢?死刑剝奪了刑罰積極的、改造的價值。
第五,人無完人,只要是個人即使他再怎麼細心也是會犯錯的。古往今來,發生了許多的冤假錯案,中國古代的竇娥不就是很好的例證嗎?
冤假錯案並不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消失,好比再精密的儀器也有出差錯的時候。德國國際記者協會日前在歐洲范圍內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對象是歐洲各國的檢察官、法官等執法人員以及一些律師組織。調查的內容是刑事重罪案件的誤判比率。調查結果出人意料,這類案件的誤判率為0.5%,記協據此得出結論:歐洲每年至少有數百起重罪案件存在誤判現象。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代表,德國的冤假錯案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消失。那麼可以判斷出中國每年的冤假錯案的數量也是為數不少的。死刑之誤判率高,而冤獄之發現與平反又非常困難,所以生命刑應該廢止。 如果廢除了死刑,雖然嫌疑人被判了終身監禁,可一旦事實的真相被查明,那麼嫌疑人就會成為自由身,所有的一切還可以重新開始,如果執行了死刑,不僅僅他被冤枉,而且會給他的家人,親屬帶來多麼大的傷痛,我相信那個判刑的法官也會一輩子無法安心。
有學者以充滿人文關懷的語調寫道:生命一次性讓人對它珍惜;生命的美好使人為它感到傷感;死者親屬的傷痛使人同情;罪犯臨行前的恐懼讓人憐憫;一旦錯判難以糾正使人感到後悔;任何罪犯都有可以讓人寬宥的原因。
總之,生命是寶貴的,一旦一個人的生命被剝奪,一切就無從談起,所以從上面的五個方面我一一論述了我認為中國應該廢除死刑的理由。可是從現在中國的國情來看,中國廢除死刑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的。但是死刑已成為強弩之末,喪失了昔日的威風,廢除死刑是人類法制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是刑罰改革的大方向。 廢除死刑是歷史的必然,因此我依舊會充滿信心,我相信死刑會走向它的終點,走進歷史博物館,終究有一天中國大地上不會再出現死刑!

[參考文獻]
1、崔敏:《死刑考論—歷史 現實 未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陳琴:《刑法中的事實錯誤》,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何顯兵:《死刑的適用及其價值取向》,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黃曉亮:《暴力犯罪死刑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李交發:《簡論沈家本的廢除死刑觀》,載《現代法學》2005年版。
6、趙秉志主編:《中國廢止死刑之路探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趙秉志主編:《死刑改革研究報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 求一篇法學畢業論文。要求:有封面、有注釋、有原文出處。。。

法政系本、專科生畢業論文參考選題
一、 經濟法類:
1. 試論企業集團的法律地位
2. 企業集團反壟斷問題探討
3. 企業兼並法律問題探討
4. 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稅收問題探討
5. 試論我國自由貿易區立法
6. 浦東新區土地有償使用的法律問題探討
7. 浦東開發中利用外國政府貸款的法律問題初探
8. 稅收擔保問題探討
9. 反避稅的法律對策
10. 出口退稅問題探討
11. 社會保險稅問題探討
12. 證券稅收問題探討
13. 加強證券市場管理法律對策
14. 資產評估立法中相關問題探討
15. 論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管理的若干法律問題
16. 涉外土地批租的法律問題初探
17. 試論我國出口加工區立法
18. 建立我國涉外反傾銷法律制度探討
19. 略論經濟犯罪案件的查賬
20. 論論審計機構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21. 我國養老保險法律制度探討
22. 試論我國勞動保險法律制度的若干問題
23. 完善我國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的法律思考
24. 進一步完善我國勞動合同法律制度的思考
25. 加強和完善我國環境立法的思考
26. 加強和完善我國環境執法的思考
27. 論建立我國的技術開發區法律對策
28. 商品銷售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法律問題探討
29. 期貨立法若干法律問題探討
30. 論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保護
31. 試論反暴利立法的必要性
32. 關於土地使用權問題的法律思考
33. 房地產市場監管法律制度研究
34. 我國投資立法初探
二、商法類:
1. 論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機構管理原則
2. 論一人公司的法律規制
3. 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制度
4.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探究
5. 論股東代表訴訟制度
6. 論設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
7. 論公司瑕疵設立制度
8. 論公司內部監督制度
9. 論控股股東的義務與責任
10. 論關聯交易的法律規制
11. 論公司股份回購制度
12. 論保險的功能
--兼論與侵權損害賠償功能的比較
13. 論保險合同中的代位求償權
14. 保險業現金運用法律監督的問題研究
15. 論強制保險制度
16. 保險費管理法律問題初探
17. 論消費保險合同
18. 論信貸合同的擔保
19. 股份合作制企業若干法律問題探討
20. 試析票據制度中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護
21. 試論我國破產制度的完善
22. 論自然人破產制度
三、民法

4. 回答來信:2021-2022年智元法律有哪些課程值得推薦

在2021年至2022年的智元法律課堂中,我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課程,以滿足法律專業人士和學習者的需求,以下是部分備受推薦的課程內容:

2021年精彩課程亮點:



  • 楊立新教授的講解深入淺出,包括了民法典編纂1講與新反法商業秘密解析,讓您洞悉法律的最新動態。

  • 馬憶南教授的婚姻編與繼承編1講,以及15小時熱點實務,為婚姻與繼承法律實踐提供實戰指南。

  • 孫鵬教授的合同編實戰指南,是商業合同處理的實戰寶典。

  • 尹田教授的民法典物權編1講,幫助您理解復雜物權法律問題。

  • 涵蓋民法典、刑法、合同法等多領域的30講課程,以及律師成長、股權設計與訴訟實戰等專題,全面提升法律素養。

  • 課程結束時,您還能深入學習證據新規、合同審核等核心內容。



2022年新課程推薦:



  • 郭彥衛刑事辯護全流程,精細解析刑事辯護全過程。

  • 李桂平的公司章程設計全攻略,為公司治理提供實用方案。

  • 孫若軍的民法典婚姻編實操指南,讓婚姻法學習更加實用。

  • 馬登科的證據實務實戰,提升證據運用能力。

  • 游本春的勞動合同法風險管理,為企業保駕護航。

  • 魏鎮勝律師辦案寶典,實戰經驗和策略分享。

  • 侯志濤的執行異議透析,深入理解執行環節的復雜性。

  • 民法典擔保制度精解,掌握現代金融法律的關鍵環節。



此外,還有更多內容等待您的探索,涉及勞動爭議、知識產權、建設工程司法解釋、民法典後擔保實戰等,幫助您在法律領域不斷成長與提升。



在2022年,我們特別推薦:



  • 陳洪兵的財產犯罪實戰指南,深入理解犯罪法律應對策略。

  • 董來超的交通事故賠償法律實務,提升處理突發情況的能力。

  • 孫韜的婚姻家事疑難代理實戰,精煉婚姻家事法律技巧。



無論是新手律師還是經驗豐富的法律人,這些課程都將為您的職業生涯增添新知與動力。趕快加入我們,開啟您的智元法律學習之旅吧!

5. 尹田的學術成果

《契約自由與社會公正的沖突與平衡》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94年12月
《法國合同責任的理論與實踐》 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3卷,法律出版社95年5月
《法國不動產公示制度》 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16卷,金橋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出版
《法國合同法對消費者利益的特殊保護》《外國法譯評》 94年第3期
《法國民法上合同的司法變更原則》《外國法譯評》95年第4期
《自由與公正的沖突》《比較法研究》95年第3期
《法國民法上的取得時效》《法學評論》98年第2期
《法國民法上合同解除的法律適用》 《法商研究》95年第3期
《法國民法上的添附權》 《法商研究》97年3期
《法國民法上動產與不動產的法律地位》《現代法學》96年第3期
《法國物權法上動產的即時取得制度》 《現代法學》97年1期
《法國物權法上的佔有制度》 《現代法學》97年5期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98年1期全文轉載
《法國合同法中的強制性合同》 《現代法學》95年1期
《法國合同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外國法學研究》93年第2期
《法國合同制度的發展與保護消費者利益》《外國法學研究》94年第1期
《法國民法理論有關合同原因問題的紛爭》 《外國法學研究》94年第2期
《法國合同立法中形式主義的復興》《外國法學研究》94年第3-4期
《法國民法上重大誤解的法律適用》 《外國法學研究》95年第1期
《法國民法上合同無效的效果》《外國法學研究》95年3期
《法國民法對合同訂立過程的法律調整》 《外國法學研究》95年第4期、96年第1期
《法國民法上的無形產權》 《外國法學研究》第96年第3期
《法國民法上的動產優先權》 《外國法學研究》第97年第1期
《法國民法上的不動產優先權制度》 《外國法學研究》97年第5期、98年第1期
《法國民法上的託管財產所有權》 中央政法幹部管理學院學報97年6期
《法國民法上脅迫的法律特徵》 《法學與實踐》95年第4期
《法國民法中善良風俗的淵源及其法律適用》 《法學與實踐》94年第5期
《法國民法上的表見行為》《雲南法學》96年第2期
《法國民法上欺詐的構成條件》 《雲南法學》95年第3期
《論意思自治原則》 《政治與法律》95年第3期
收入《中國法學論文集》,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法學》95年7期全文轉載
《我國經濟合同仲裁機關的性質及其法律地位》 《法學研究》85年第4期
《論法人與其工作人員之間的代理關系》《法學研究》85年第6期
《論民事代理的適用范圍》《法律科學》89年第1期
《論遺囑的法律效力》《政治與法律》84年第5期
《論附條件或附期限的遺囑的法律效力》 《政治與法律》86年1第1期
《論法人對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時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政治與法律》86年第4期
《被繼承人生前債務清償問題探討》政治與法律》87年第3期
《論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政治與法律》89年第5期
《論表見代理》《政治與法律》88年第6期
《論民事行為無效後的財產返還》《政治與法律》93年第3期
《論無效民事行為的承認》 《政治與法律》 94年第6期
《論因誤解而為的民事行為》 《政治與法律》93年第1期
《離婚糾紛中第三者的法律責任》《法學季刊》85年第2期
《試析企業廠長的意志與企業法人意志的關系》《法學季刊》86年第1期
《論民事連帶責任》《法學雜志》86年第4期
《論權利的本質》(合寫) 西南政法學院86年《政治與法律論文集》
《再論民事連帶責任》 《川滇黔民法論文集》86年
《對王順妹遺產繼承糾紛的處理意見》《福建司法》86年第5期
《宣告死亡是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終止的法定依據》 《中國法制報》86年12月2日
《附義務的遺囑的法律特徵探討》 《中國法制報》87年12月2日
《論繼承權訴訟時效的起算》 《法制日報》88年6月15日
《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合寫) 《法制月刊》87年第2期
《海峽兩岸民事法律行為制度的比較研究》 《台灣法研究學刊》95年3期
《我國新合同法上的表見代理制度評析》 《現代法學》2000年第5期
《論涉他契約》《法學研究》2000年第1期
《論「不公正勝於無秩序》 《民商法論叢》第19卷 1.《民事法律行為與代理制度研究》(獨著 )重慶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2.《法國現代合同法》(獨著) (梁慧星主編:《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法律出版社1995年9月(注:本書繁體字版《法國現代契約法》,由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10月出版)
3.《法國物權法》(獨著) (梁慧星主編:《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法律出版社1998年2月(注:本書繁體字版《法國物權法》,由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11月出版)
4.《中國保險市場的法律調控》(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1.《民法教程》(主編)(司法部統編成人高等法學教育通用教材) 法律出版社1997年8月
2.《民法學實踐教程》(副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3.《中國民法學教程》(參編)法律出版社1997年8月
4.《保險法教程》(參編)(司法部統編成人高等法學教育通用教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1.《民法基本知識》(獨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2.《我國房產政策和法律的運用》(參編)重慶市房地產經濟學會1984年
3.《中國民商法大全.商事編》(副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6. 求一篇法律學專業的畢業論文

法政系本、專科生畢業論文參考選題
一、 經濟法類:
1. 試論企業集團的法律地位
2. 企業集團反壟斷問題探討
3. 企業兼並法律問題探討
4. 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稅收問題探討
5. 試論我國自由貿易區立法
6. 浦東新區土地有償使用的法律問題探討
7. 浦東開發中利用外國政府貸款的法律問題初探
8. 稅收擔保問題探討
9. 反避稅的法律對策
10. 出口退稅問題探討
11. 社會保險稅問題探討
12. 證券稅收問題探討
13. 加強證券市場管理法律對策
14. 資產評估立法中相關問題探討
15. 論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管理的若干法律問題
16. 涉外土地批租的法律問題初探
17. 試論我國出口加工區立法
18. 建立我國涉外反傾銷法律制度探討
19. 略論經濟犯罪案件的查賬
20. 論論審計機構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21. 我國養老保險法律制度探討
22. 試論我國勞動保險法律制度的若干問題
23. 完善我國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的法律思考
24. 進一步完善我國勞動合同法律制度的思考
25. 加強和完善我國環境立法的思考
26. 加強和完善我國環境執法的思考
27. 論建立我國的技術開發區法律對策
28. 商品銷售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法律問題探討
29. 期貨立法若干法律問題探討
30. 論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保護
31. 試論反暴利立法的必要性
32. 關於土地使用權問題的法律思考
33. 房地產市場監管法律制度研究
34. 我國投資立法初探
二、商法類:
1. 論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機構管理原則
2. 論一人公司的法律規制
3. 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制度
4.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探究
5. 論股東代表訴訟制度
6. 論設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
7. 論公司瑕疵設立制度
8. 論公司內部監督制度
9. 論控股股東的義務與責任
10. 論關聯交易的法律規制
11. 論公司股份回購制度
12. 論保險的功能
--兼論與侵權損害賠償功能的比較
13. 論保險合同中的代位求償權
14. 保險業現金運用法律監督的問題研究
15. 論強制保險制度
16. 保險費管理法律問題初探
17. 論消費保險合同
18. 論信貸合同的擔保
19. 股份合作制企業若干法律問題探討
20. 試析票據制度中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護
21. 試論我國破產制度的完善
22. 論自然人破產制度
三、民法類

7. 以法律至上為題寫一篇800到1000論文

公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准之一。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如何,將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一個階段我們的法制建設,影響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所謂素養,是指人們在經常修習和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知識的內化和融合,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具備一定的知識並不等於具有相應的素養。只有通過內化和融合,並真正對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處事原則、行為習慣等產生影響,才能上升為某種素養。重視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法制建設」。通過大學法律教育,使大學生擁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較強的法治文明意識,這對於提高全體國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對於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動我國法制進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必須看到法律教育內化為法律素養的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功利性極強的就業至上評價體系。高校擴招後,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一些高校為給非法律專業學生擠出更多時間應付各種有利於就業的資格證考試,主動降低包括法律在內的其他軟素質課程的教學與考查標准,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對於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由於將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條文的解讀和案例分析上,忽視對個人法律素養起綜合性、潛質性作用的哲學、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等課程和知識的學習,相當一部分法律專業的學生雖然十分熟悉各種法律條文和案例,但法律素養不高。二是泡沫化明顯的法律專業重復建設。近年來,受高校擴招、合並和人才市場需求拉動等多方面影響,法學教育泡沫化傾向相當明顯,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師資力量薄弱。一些所謂的法學專家從未參加過法律實踐,對現實法制缺乏感性認識。這些學校本來法學淵源不深,加上法學教師素質不全面,無法引導學生將所學法學知識內化為深厚的法學素養。三是現實社會尚不健全的法制環境。由於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法制建設尚待進一步健全,法律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嚴肅性較差,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和特權觀念還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存在。大學生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成熟期,對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強、反應周期短,嚴肅性較差的現實社會法制環境對他們還相當薄弱的法律素養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顯。 基於此,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主要途徑是: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歸重在素養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門必須努力破除就業至上的評價體制,要科學定位就業與學業、知識與素養的關系,重建就業與學業並重、學業優先,知識與素養並舉、素養優先的評價體系。高校不可隨波逐流,應堅持獨立的學術精神和辦學理念,消除學術泡沫,始終將素質教育擺在首位,高度重視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內容的安排上,要更加註重與哲學、史學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學科知識的融合,更加註重從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的層面來解讀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將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則融化在大學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中,內化為一種素養。 其次,法律文明要對行為習慣起到培育作用。知識內化為素養要經歷一個不斷積累、逐漸形成行為習慣,由自在轉變為自覺的過程。因此,提高法律素養要重視法律文明建設,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注意借鑒世界先進的法治文明成果和優良的法的傳統,努力營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圍,促進法律知識與法治文明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促使當代大學生養成包含法律素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再次,法律環境要形成無所不在的外部約束。法律素養的形成並不是封閉的、單向的,而是開放的、互動式的。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與整個社會的法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為此,一要努力優化法律環境,有法必依,切實維護法律尊嚴;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屈服於特權,努力消除司法腐敗。以此,讓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許可權內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約束。
分享

8. 什麼樣的合同屬於涉他合同

論涉他合同

朱保東*

對於涉他合同的概念,有人將其翻譯為Contract Related with A Third Person(1)。依此英文翻譯,涉他合同即是與合同外的第三人相關聯的合同。涉他合同既包括合同效力的渉他性,又包括合同主體的渉他性。前者指合同為第三人設定了權利義務,典型者如保險合同,後者則僅指合同的履行中有第三人介入,第三人並未因介入合同而獲得獨立與合同當事人的新的權利義務,典型者如合同轉讓。因後者與當事人權利義務無渉,故學人鮮作專題研究,以致在探討涉他合同或者渉他契約時把後者直接從相關概念中剔除出來,而僅指前者。如台灣著名的民法學者鄭玉波先生即認為 「涉他契約為其內容涉及第三人的合同。包括兩種情形:其一,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由一方使第三人向另一方為一定給付,此謂『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其二,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第三人為一定給付,此謂『向第三人給付之契約』」。(2)大陸學者尹田教授等人也采此一見解。為論述方便,下文所述若無特別說明均隨通說,特指合同效力的渉他性。本文將從涉他合同的歷史沿革並結合我國合同法的總則和分則的規定來論述我國合同法關於涉他合同的立法規定及立法展望。
一、歷史沿革
台灣學者通常將涉他合同分為「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和 「向第三人給付之契約」。而大陸學者則將後者稱作利他合同或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合同以外的第三人為給付,第三人由此取得直接給付請求權的合同。(3)而對前者大陸學者多以負擔合同言之。英國於1999年11月通過了合同第三人法案【contracts (Right of Third Psrties)Act】則可稱作利他合同概念法典化運動的產物了,其比中文利他合同概念更精準地表述出此類合同的法律特徵。國外關於利他合同立法和司法實踐活動相對較早。羅馬法即對合同相對性規則進行了突破,即「向第三人給付並不為債權人帶來利益……當締約人與履約人有利害關系時,更准確地說當向第三人給付是一種本來就應由締約人履行的給付,因而完全可以說後者實質上是在為自己締約時,為第三人的利益締約是有效的」(4)但羅馬法僅在少數例外情況下(如買賣合同中買賣雙方為照顧被轉讓物的承租人而達成的協議;贈與合同中贈與人受贈與人約定,由後者在一定時間後向某個第三人返還物品的協議等)才承認第三人有訴權(5)。作為繼受羅馬法傳統的大陸法系國家多在其民法典中對利他合同制度予以確認。《法國民法典》第1121條規定:人們為自己與他人訂立契約或對他人贈與財產時,亦得為第三人的利益訂立條款,作為該契約或贈與的條件,如第三人聲明願享受此條款的利益時,為第三人訂立契約的人不得予以取消。德國民法改變了法國民法的作法,將第三人利益條款予以獨立化。《德國民法典》於第二編「債的關系法」第二章「因合同而產生的債的關系」中專設一節(第3節)詳細規定了「第三人履行給付的約定」,從而建立了完備的利他合同制度。該法第328條規定:「當事人得以契約訂立向第三人為給付,並使第三人有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關於利他合同有效的理由,在德國民法上甚有爭議,主要有四種觀點:一是承諾說,即當事人共同為要約,第三人對之為承諾;二是代理說,即依無權代理之關系,說明第三人取得權利的理由;三是傳來說,即以第三人系受受約人權利的讓與;四是直接取得說,即第三人因當事人之間的契約而直接取得權利。第三人為何直接取得權利,有謂為對於第三人的單獨行為;有謂合同行為;有謂為契約得為對於當事人以外之人發生有利益之法律效力,此為契約說,為今日之通說。(6)此外《日本民法典》第537條、《瑞士債法典》第111、112條、《俄羅斯民法典》第140條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268至270條亦作出了相應的規定。
在英國法中,並沒有承認利他合同的一般規則,但在司法實踐中,利他合同的效力受到廣泛的重視,並以判例的形式得到確認。在立法上,1996年,英格蘭和威爾士法律委員會提出《合同法〈第三人保護〉》的議案草案,並於1999年在英國議會通過,利他合同獲得了立法上的依據。其理論依據為「法定允諾說」,即通過法律擬制來認可(被允諾人)債權人之外的第三人也享有訴權。
在美國法中,紐約上訴法院在1859年勞倫斯訴福克斯一案中即已承認第三人訴權,並在以後的波爾訴比爾、塞瓦訴蘭薩姆等案例中得到進一步確認。1932年的美國《第一次合同法重述》和1980年的《第二次合同法重述》對利他合同制度加以完善和發展,擴大了受益第三人的范圍,使利他合同得以在更廣的范圍上予以適用。(7)
可見,不論是在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涉他合同的效力都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承認。
二、我國合同法總則是否規定了涉他合同
新的合同法出台後,有不少學者認為我國合同法第64條、第65條的規定即是涉他合同立法條款。甚至一些參加合同法立法的學者亦持此見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論(總則)》的作者們認為「本條(第64條)規定的是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一些國家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已有規定,但《民法通則》及被廢止的三個合同法均無規定,我們是第一次在法律中加以確認。」且 「由於合同當事人已經約定向第三人給付,第三人可以向債務人請求履行,即第三人有直接向債務人請求給付的權利。」(8)然而依較權威理論,向第三人給付之合同的法律特徵有:(1)合同約定受領給付的第三人一般不受行為能力的限制;(2)合同使第三人對於債務人取得直接請求給付之債權;(3)債權人同時享有請求債務人向第三人給付之權利。(9)合同法第64條:「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按其字面意思並采反對解釋,則第三人在債務人未向其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無權向債務人主張違約責任。而事實上該條說違約責任其實就是合同責任,而非僅指違約金責任,該條顯然不符合上述第二個特徵。故合同法第64條並不是涉他合同中的向第三人給付之合同。
合同法第6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 本條符合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的法律特徵。但因與國外或台灣地區的相關規定有所區別。如法國民法典第1120條規定:「但當事人可以接受使第三人為一定行為的約束,如第三人拒絕為該行為時,約定使第三人為一定行為之人,應負賠償責任」,這意味著當事人就第三人接受合同條件作出擔保,稱為擔保允諾。台灣民法典規定的「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得對債務人產生「使第三人給付」之義務;而我國新合同法所規定的「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情形,對債務人不能產生前述相同之義務,而只能產生債務人對債權人的違約責任。可見,合同法第65條規定仍缺乏必要的渉他性,對第三人無任何法律拘束力。
合同法第73條、第74條分別規定了代位權、撤銷權的合同保全制度。因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債的保全也是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10)。在本合同,主債權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向次債務人行使求償,其間存在兩個合同關系,一是主債權人同次債權人的合同,二是次債權人同債務人的合同,就通過法律規定的形式賦予主債權人法定的權利,就是代位權和撤消權去保護自己權利,這個法定的行為就是利他合同的根據,但沒有次債務人同債務人設立合同的行為,仍不能稱之為利他合同。況且債權人行使合同保全行為僅是其本合同權利的擴張而非增加,故並非涉他合同。
正如上文界定涉他和同概念時指出的那樣,合同轉讓也只是當事人的更替或增加,並不曾單向地為新介入合同的當事人增減權利義務,需要新介入者的同意,也不是通說意義上的涉他合同。
綜上,合同法總則並無涉他合同的規定。

熱點內容
勞動法工作時間午餐 發布:2025-05-02 14:40:44 瀏覽:486
刑法講故事 發布:2025-05-02 14:30:04 瀏覽:483
行政執法單位法律知識競賽 發布:2025-05-02 14:30:02 瀏覽:37
勞動法工資抵押 發布:2025-05-02 14:29:58 瀏覽:300
2015新婚姻法重婚 發布:2025-05-02 14:26:09 瀏覽:336
侵權責任法立法目的 發布:2025-05-02 14:24:51 瀏覽:507
民事訴訟法159條 發布:2025-05-02 14:24:47 瀏覽:118
新環境保護條例 發布:2025-05-02 14:23:18 瀏覽:153
法院安全形勢 發布:2025-05-02 14:22:20 瀏覽:406
十佳法律服務產品 發布:2025-05-02 14:21:38 瀏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