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可分幾種形式
『壹』 我國的婚姻方式劃分為哪四種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我國曾出現過許多形形色色的婚姻形式。
一、搶奪婚:俗名叫搶婚,也稱劫奪婚、搶劫婚,是盛行於以男性為中心的游牧時代。此時因女子已是男子的所有物,所以成為部落與部落、民族與民族之間發生斗爭時的掠奪對象。
二、買賣婚:是族外婚議婚的發展,是私有制婚姻的代表形式。男女雙方沒有權力按自己的意願決定婚姻,完全由父母做主。男女的父母定好了以後,男方便用相當數量的財物為代價換取女方為妻。
三、服役婚:這是原始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時期的一種婚俗。它是以男方赴女方家服勞役為條件,換娶妻子到本氏族或本家族中來。服役的期限各地不一,通常為3~7年,長者達10餘年,也有的服役到婚後生育子女,方可攜妻返家。
四、表親婚:指兄弟的子女與姐妹的子女之間互相締結的婚配形式,是古老的亞血緣婚的遺風,曾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
五、交換婚:是古代族外婚的一種古俗形式,它是兩個氏族的男方互換其姊妹為妻,或互換其女兒為媳的做法,是古代以人易人,對等交換的族外婚的延伸。
六、轉房婚:學術上又稱逆緣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姊妹」,共夫共妻的殘余形式。
七、招養婚:就是人們常說的「入贅」,口語稱「招養老女婿」。
八、招養夫婚:是一種重婚的一妻多夫的變異形式。如女方的丈夫因病或因殘等原因不能參加勞動,再招回一位男子共同生活。
九、典妻婚:這是舊社會買賣婚派生出來的臨時婚形式。又稱「承典婚」、「租妻婚」、「借肚皮」、「租肚子」等,實際就是「借妻生子」或叫「借腹生子」。
十、童養婚: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婚俗之一。大多是有了子嗣後的人家,抱養別家的女兒作為養女,到了該女子適齡期再與本家子成婚。
十一、指腹婚:包辦婚姻的一種變態形式,又稱胎婚,是兩家主婦同時懷孕, 父母便指腹為媒, 若所生為一男一女,即結為夫妻。
十二、冥婚:又稱嫁殉婚,娶殉婚,是一種古老的封建加迷信的婚俗形式。它的特點表現為男女兩方是用死者聯姻的婚嫁關系。
十三、共妻婚:是舊社會主要流行於裕固族中的古俗,其表現形式為:哥哥先娶了妻子,經過一段家庭生活之後,弟弟也慢慢加入婚姻關系,造成兄弟共妻的事實。
十四、「阿注婚」:此婚俗流行永寧納西族,「阿注」意為朋友,男女雙方皆可稱之,是一種以女系為主,臨時結交同居為婚的類型。
十五、走婚:是雲南省少數民族摩梭人的婚俗。在日間,男女很少單獨相處,只能在聚會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對意中人表達心意。男子若是對女子傾心,便在日間的聚會上約好女子,到半夜的時候再到女子的「花樓」相會。
十六、試驗婚:是未正式結婚前先試行同居的婚俗。過去西南少數民族中這種婚姻形式較多,它是一種自願婚的萌芽。
十七、自願婚:以男女雙方以性愛為手段的正常婚俗,雙方在經濟、情感、生活各方面保持了平等與均衡。
『貳』 我國法律規定了幾種離婚方式
離婚是指在夫妻雙方生存期間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解除婚姻關系的行為,離婚就意味著夫妻關系的結束,會帶來財產關系的變更,子女撫養關系的變更等。根據提出離婚的實際情況不同,法律上規定的離婚也有不同的方式,有協議離婚和訴訟離婚兩種方式。《婚姻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願並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第三十二條規定,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協議離婚是雙方自願離婚,夫妻雙方自願離異並就離婚的法律後果達成了協議,那麼經過婚姻登記機關的審查批准,予以登記,發給離婚證並注銷結婚證時,婚姻關系就解除了。另一種方式是訴訟離婚,即男女一方要求離婚,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由法院根據法律規定和實際情況,判決是否准予離婚。
訴訟離婚不同於協議離婚,雙方往往意見不同,在對待離婚的態度上,在財產上分配、子女撫養等問題上存在很多爭議,較之協議離婚相對復雜一點。另外,在離婚訴訟中,是要經過調解的,如果經過調解,二人和好,仍舊維持夫妻關系,則原告可以撤訴,或者二人在調解過程中達成離婚協議,則可以根據調解書協議離婚,否則,則是經過法院的判決來確定離婚的相關事宜。
『叄』 依據《婚姻法》,離婚有哪些方式
主要有三種方式:協商離婚,調解離婚,起訴離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版姻法》第三十一權條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願並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
第三十二條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肆』 離婚分為幾種形式離婚
根據法律規定,離婚的方式有協議離婚和訴訟離婚兩種。
(1)協議離婚。
男女雙方應當共同到一方當事人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需要帶的材料為:戶口簿、身份證、結婚證、雙方當事人共同簽署的離婚協議書。如果未簽署離婚協議,則即使已對財產、子女等問題達成一致也不能發給離婚證。婚姻登記機關對當事人是否確屬自願離婚,是否已對子女撫養、財產、債務等問題達成一致處理意見進行審查,審查確屬自願並簽署離婚協議的,應當場予以登記,發給離婚證。
(2)訴訟離婚。
我國訴訟離婚適用於以下幾類情形:①夫妻一方要求離婚,另一方不同意離婚的;②夫妻雙方都願意離婚但在子女撫養、財產等問題上不能達成協議的;③夫妻雙方雖然都自願離婚並對子女撫養、財產等問題達成協議,但未依法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且為法律承認的事實婚姻;④雖進行婚姻登記但登記的地點並不在中國內地的。
審理離婚案件必須首先進行調解。經過調解後一般會產生兩種法律後果:①男女雙方對離婚的各方面問題達成一致,人民法院製作民事調解書,調解書送達當事人簽字後發生離婚的效力。②在人民法院調解無效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對財產和子女等問題作出判決,判決生效之日起發生離婚的效力。
『伍』 婚姻的形式有哪些
結婚的實質要件是相對於結婚的形式要件(婚姻登記)來說的,根據我國婚姻法的規定,結婚必須符合實質要件,指的是年齡要達到法定婚齡,沒有法律禁止結婚的疾病,雙方結婚自願,沒有法律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等。
形式要件就是必須進行婚姻注冊登記。
新的《婚姻法》已經取消了事實婚姻,也就是說,現在法律不承認事實婚姻,只承認已經登記有合法手續的婚姻。
我國婚姻法關於事實婚姻效力經歷了四個階段的演變:(一)承認事實婚姻的效力(二)限制承認事實婚姻的效力(三)不承認事實婚姻的效力(四)相對承認事實婚姻的效力。這里僅僅介紹第四個階段,即2001年《婚姻法》頒布之後的規定。
自2001年12月27日起,未辦理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者經補辦登記,其事實婚姻關系可溯及既往地合法化,得到承認與保護。
2001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5條規定:未按《婚姻法》第8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離婚的,應當區別對待: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後,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根據這一司法解釋,首先在1994年2月1日以前,未辦理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者,只要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即可認定為事實婚姻,這一規定較之上述1989年的司法解釋中必須雙方同居時即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規定顯然放寬了對認定事實婚姻的條件。其次,補辦結婚登記是同居關系合法化的必要條件,其效力追溯至雙方均符合結婚的實質要件時起。如果雙方不補辦結婚登記,其關系為同居關系,不視為事實婚姻。
對於被認定為事實婚姻關系的,同居期間的財產適用婚姻法對夫妻財產制的規定,沒有約定者,適用夫妻共同財產制。被認定為同居關系的,同居期間共同勞動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為一般共同財產,該期間雙方各自繼承或受贈的財產為雙方個人財產,為共同生產、生活形成的債權、債務,按共同債權、債務處理。無論是哪一種關系,在同居生活前,一方自願贈與對方的財物,按贈與關系處理。一方向另一方索取的財物,應根據雙方同居生活時間的長短,對方的過錯程度以及雙方經濟狀況等實際情況酌情返還。
事實婚姻關系的雙方在同居生活期間所生子女為婚生子女,同居關系的雙方所生子女為非婚生子女。根據我國《婚姻法》第19條「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的規定,無論是事實婚姻關系,還是同居關系,雙方離異時,其子女撫養問題均依照婚姻法的這一規定辦理。
『陸』 婚姻法的法律規范有哪幾種
所謂婚姻法是指規來定和源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婚姻法是一種法律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實體法。
婚姻法的法律規范分為三類:
(1)授權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有權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規范,授權性法律規范是確定婚姻家庭關系主體的權利的。如「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2)命令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必須做或應該做什麼的規范,是一種積極義務性規范。婚姻法的大部分規范屬於命令性規范。如「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
來源法律咨詢:網頁鏈接
(3)禁止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不得做什麼或禁止人們做什麼的規范,也是規定人們必須不為一定行為的規范,也可稱為消極義務性規范。如「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柒』 世界各國對婚姻法的名稱規定很不統一,歸納起來大約有幾種
我國婚姻家庭制度區際法律沖突的法律適用
(一)結婚的法律適用
婚姻關系的締結及其有效成立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國際私法上,對結婚的實質要件,一般主張適用婚姻舉行地法,或適用當事人本國法,或適用當事人住所地法或兼而有之地採用上述各種連點而依不同情況予以適用的混合制
①由於香港受英美法系的影響很深,在婚姻成立的實質要件上香港採取的是當事人住所地法。
在結婚的形式要件上,香港實行結婚注冊制和結婚儀式制相結合的方式。香港關於婚姻成立形式要件的法律適用,採用婚姻締結地法即凡在香港結婚不論當事人是否是香港居民都應適用香港法律規定。我國有關涉外婚姻締結問題的規定,在立法上相當簡單,那就是《民法通則》第147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和外國人結婚,適用婚姻締結地法律。」從字面上來說,僅可作如下解釋:第一,它只規定了涉外婚姻的一種即中國公民與外國人之間的結婚,至於中國公民之間在國外結婚或外國人、無國籍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在中國結婚則並非該條款所調整的范圍。第二,它既指中國公民和外國人之間在中國境內的結婚,也指他們在中國境外的結婚。第三,該一條款實際上屬於雙邊沖突規范,「婚姻締結地」既包括結婚的實質要件,也包括結婚的形式要件
②但這條規定,並不完全符合我國的實際,不能絕對地把它作為處理所有涉外結婚法律適用的普遍規則。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長期的司未能實踐中,對涉外婚姻的法律適用;有一系列相關批復和文件
③這些文件和批復的主要法律精神是:
⑴中國公民與外國人在中國結婚必須符合我國婚姻法規定的實質要件
⑵雙方都是外國人在中國境內結婚也允許雙方到我國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登記;其結婚的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仍適用我國婚姻法。如果外國人具有同一國籍,則允許他們辦理領事婚姻,適用外國法,但同時也要求他們遵守我國婚姻法的原則
⑶中國公民和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結婚,其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適用締結地法,但不得違反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否則,該婚姻關系不為我國承認
⑷中國公民之間在中國境外結婚的按1983年11月28日外交部、最高法院等單位聯合發布的規定,依婚姻締結地法。④由於《民法通則》第147條未能完整而精確地概括我國的司法實踐,與國際上通行的作法也不一致,表現在立法問題上的具體問題是:對結婚的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沒有作不同規定。因香港的《婚姻條例》和大陸的《婚姻法》對婚姻的實質要件的規定不盡相同,最明顯的就是對法定婚齡的規定,香港的《婚姻條例》規定,16歲以上的男女即可結婚;而大陸的《婚姻法》則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因此,香港居民在16歲時根據香港法律規定結婚,大陸法院應承認其婚姻有效。但對於16歲的香港居民與大陸已達到婚齡的中國籍公民結婚(在大陸),是否有效?這時應適用大陸法還是香港法?筆者認為,只要雙方當事人符合各自屬人法規定的結婚條件,就應認定其有效,而不應過於考慮他們的屬人法是否存在抵觸。對香港居民適用香港法,對大陸公民適用大陸法規定的條件,從而認定其有效。
因此,在處理大陸中國公民與香港居民之間的結婚問題,要分別考慮結婚的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的准據法。世界各國對結婚的實質要件規定得比較嚴,而對形式要件則規定得比較寬。考慮到大陸與香港的法律沖突畢竟是一國之內的區際沖突,所以對於大陸公民與香港居民之間的結婚,其實質要件應適用以婚姻締結為主,輔以當事人屬人法即住所地法;而對形式要件應適當放寬要求,只要符合婚姻締結地法就視為有效。關於結婚的法律適用,司法實踐中還有幾個問題需要特別指出。
第一是關於「同居」的法律地位問題。對同居者的法律地位的確認,各國的態度大不一樣。如在美國,同居者視為「推定配偶」與合法配偶的地位一樣受到保護。英國1975年的《家庭與扶養法例》中規定的「受扶人」就包括同居者在內。《婚姻法》修改之前,我國大陸對同居者則在不同時期內區別對待,分為事實婚姻和非法同居兩種情況,這在最高法院1989年11月21日《關於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以及1994年4月4日《關於適用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的通知》中有詳盡的規定。《婚姻法》修改後,「同居」有二種含義。一種含義是指有配偶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這在最高法院法釋(2001)30號「關於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2條有明確的界定,這種意義的「同居」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包二奶、第三者插足、通姦、姘居等等破壞一夫一妻的行為,此行為被修改後的婚姻法所禁止,也是准予當事人離婚和離婚訴訟中無過錯方請求損害賠償的法定事由之一。(分別見婚姻法第3條、第32條、第46條)
第二種含義是指未按婚姻法第8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
『捌』 婚姻法中規定的離婚方式有幾種
根據法律規定,離婚的方式有協議離婚和訴訟離婚兩種。
(1)協議離婚。
男女雙方應當共同到一方當事人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需要帶的材料為:戶口簿、身份證、結婚證、雙方當事人共同簽署的離婚協議書。如果未簽署離婚協議,則即使已對財產、子女等問題達成一致也不能發給離婚證。婚姻登記機關對當事人是否確屬自願離婚,是否已對子女撫養、財產、債務等問題達成一致處理意見進行審查,審查確屬自願並簽署離婚協議的,應當場予以登記,發給離婚證。
(2)訴訟離婚。
我國訴訟離婚適用於以下幾類情形:①夫妻一方要求離婚,另一方不同意離婚的;②夫妻雙方都願意離婚但在子女撫養、財產等問題上不能達成協議的;③夫妻雙方雖然都自願離婚並對子女撫養、財產等問題達成協議,但未依法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且為法律承認的事實婚姻;④雖進行婚姻登記但登記的地點並不在中國內地的。
審理離婚案件必須首先進行調解。經過調解後一般會產生兩種法律後果:①男女雙方對離婚的各方面問題達成一致,人民法院製作民事調解書,調解書送達當事人簽字後發生離婚的效力。②在人民法院調解無效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對財產和子女等問題作出判決,判決生效之日起發生離婚的效力。
『玖』 結婚程序的類型有幾種,法定結婚登記的程序是怎樣的
一、結婚程序的類型有幾種
結婚程序亦稱為結婚的形式要件,是指法律規定的締結婚姻所必經的方式。
從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的法律規定看,結婚程序可分為儀式制、登記制和登記與儀式結合制三種主要類型。
儀式制是指以履行一定的儀式為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結婚儀式有宗教儀式、世俗儀式和法律儀式三種。宗教儀式是按宗教要求,由神職人員主持的結婚儀式。世俗儀式是指按民間習俗舉行的結婚儀式,通常均有主婚人和證婚人參加。法律儀式是指依法在政府官員面前舉行的儀式,實際上是一種行政儀式。
登記制是指以依法進行結婚登記為婚姻成立的唯一形式要件。在這種制度下,婚姻當事人須接受法定機關的審查,履行登記程序,而不必舉行舉行儀式。登記制是近代發展起來的,並且日益為許多國家所肯定的結婚制度。我國婚姻法所規定的是登記婚制。
登記與儀式結合制是指既須進行登記,又須舉行儀式,婚姻才能成立,兩個方面的程序缺一不可。
二、法定結婚登記的程序是怎樣的
1、要求結婚登記的男女雙方持所需證件共同到一方常住戶口的區、縣級市民政局(或鎮人民政府)的婚姻登記機關提出申請。
2、雙方當事人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提出申請,各填寫一份《申請結婚登記聲明書》。
3、雙方當事人必須在婚姻登記員面前親自在《申請結婚登記聲明書》中「聲明人」一欄簽名或按指印。
4、婚姻登記機關對雙方提交的證件、聲明進行審查,符合結婚登記條件的,准予登記。
有關結婚登記的時限、收費標准 :
1、登記時限:證件材料齊全,當場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
2、收費標准:國內結婚登記每對9元加及其他相關費用。
『拾』 婚姻法及其調整對象有哪些
婚姻家庭法簡單說是指調整有關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具體講婚姻家庭法是指規定婚姻家庭關系的發生和終止,以及由此產生的一定范圍親屬間權利義務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婚姻法的概念是對婚姻法內容的高度概括,概念和內容是—致的。一般來說,一個法的名稱和它的調整對象也應該是一致的。按婚姻法名稱表面理解,好像只是調整婚姻義系的法。其實,從婚姻法規定的內容看,可將婚姻法分為狹義的婚姻法和廣義的婚姻法。
狹義的婚姻法以婚姻關系作為調整對象,其內容包括婚姻成立的條件和程序,婚姻解除的原則和法律後果,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如《美國統一結婚離婚法》。廣義的婚姻法除了狹義婚姻法所規定的內容外,還包括家庭關系的內容。如規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祖父母與孫子女、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從編制方法上看,可將婚姻法分為形式意義上的婚姻法和實質意義上的婚姻法。形式意義上的婚姻法僅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及民法典中有關婚姻的部分;實質意義上的婚姻法,不僅包括形式意義上的婚姻法,而且還包括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中有關婚姻家庭的規定。
婚姻法是規定婚姻和家庭關系中權利和義務的法,這是各種類型的婚姻法的共性;但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婚姻法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和性質是不同的,這是由婚姻法的階級本質決定的。
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經濟利益,利用國家機器將社會秩序穩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其中包括婚姻和家庭關系的秩序。如果男女之間的結合形式可能帶來婚姻秩序的紊亂,就會被列在取締之列。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秩序的需要,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就把有利於統治階級需要的婚姻家庭秩序化為法定的權利和義務。
我國婚姻法是我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在婚姻家庭方面意志和要求的集中表現,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它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優越性。
婚姻法具有我國法的一般特徵,如都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都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意志的反映,都具合法的強制性等等。但由於婚姻家庭關系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不同於其他法律的以下特點。
首先,婚姻法的適用范圍具有廣泛性。婚姻法是適用於一切公民的普遍法,而不是只適用於部分公民的特別法,幾乎人人都要結婚,每一個公民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因此而形成的婚姻和家庭關系都要適用婚姻法。因此說婚姻法是有關一切男女老幼的切身利益、適用范圍極為廣泛的法律。
其次,婚姻法具有強烈的倫理性。婚姻家庭是一個重要的倫理實體。與財產法不同,屬於身份法范疇的婚姻法具有強烈的倫理性。反映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意志的法律,都是和社會主義道德相一致的,而這一點在婚姻家庭問題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婚姻法中所規定的各種權利利義務,都是社會主義道德所要求的。如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義務,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濫用權利和不履行義務,既是違背社會主義道德,也是婚姻法所禁止的。
再次,婚姻法的大部分規范是強制性規范。強制性是—切法律部門的共同特點,在婚姻家庭法上表現尤為明顯。為了保護公民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合法權益和維護社會利益,婚姻家庭法中的規定大多是強制性規定,如關於結婚、離婚內容的規定。當然,婚姻家庭法中也有一部分任意性規定,如關於夫妻財產問題的約定。
婚姻家庭法雖屬於民法范疇,但與其他民法規范比較又具有相對獨立的性質,其獨立性特點主要是出它的特定調整對象決定的,對此應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
從調整對象的范圍來看,婚姻家庭法既調整婚姻關系,又調整家庭關系。婚姻關系是指夫妻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家庭關系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即父母子女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和祖孫關系。
從調整對象的性質來看,既有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又有因人身關系,而引起的財產關系。
婚姻法調整的對象主要是人身關系,同時也調整財產關系,但這種財產關系是依附於人身關系而存在的。人身關系是指存在於具有特定身份的主體之間,其本身不直接體現經濟內容的關系。婚姻關系只能存在於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的男女雙方之間。家庭關系只能存在於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這些關系並不是為了經濟上的目的而存在的。
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是以人身關系為前提,隨人身關系的產生而產生,隨人身關系的消滅而消滅,如親屬間的扶養、繼承義系等,因此它是一種附屬於人身關系的財產關系。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具有如下特點:
1.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不具有等價、有償的性質。
2.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的主體都是具有特定身份的親屬。
3.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基於結婚、收養等特定法律事實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