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明朝
A. 明朝和清朝都有法律,所以它們也是法治社會
明朝和清朝屬於封建社會,由皇帝主宰,不是法治是人治,皇帝擁有在法律至上的特權。
B. 民間傳說劉伯溫斬了龍脈給明朝續命,為什麼有這種傳說
民間傳說劉伯溫是諸葛亮轉世,有經天緯地之才,知前後500年,有演義的成分,當然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他也是出謀劃策,雖然無法同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人的功勞相比,卻也是功不可沒,深受朱元璋器重,可以說他比那些被朱元璋殺掉的功臣來說,肯定是要聰明得多,首先他不拉幫結派就是最聰明的做法。
同甘苦易,共富貴難,這在明朝初期表現得極為明顯,但是也不全怪朱元璋,這些勞苦功高的武將們,也有著各自的問題,比如藍玉的囂張跋扈,李善長的拉幫結派都是無法容忍的,沒有急流勇退的想法,缺乏收斂是他們最終被害的主要原因。
劉伯溫能夠創造自己的價值,提高了自己存在的性價比的同時,也保全了自己,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奇跡。
C. 明朝原先定都南京,為何後來遷都北京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隨著朱元璋駕崩,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由,發動歷時三年多的"靖難之變"。最終兵變成功。當所有人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時,一個突如其來的決定,改變了大明朝此後200多年的國運。朱棣宣布:在北京建立故宮,落成之日,遷都北京。開啟了大明王朝新的篇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無愧於一代有節氣的帝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朱棣此舉遷都,保證了大明朝後200多年的基業。可以說明智之舉。
D. 明朝的李自成被重創後,為啥流寇反而越來越多了呢
自天啟七年起,流寇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對大明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最初,西北總督楊鶴採用了招撫的態度:只要你願意投降,我就既往不咎。事實證明:這一套相當失敗。
既然招撫不成,那就圍剿吧。
E. 明朝和清朝各存在了多少年
明朝和清朝都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 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史稱明朝、明代。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史稱清朝;亦稱為大清國、清國。近代以後在與西方交往中,還短暫的以中華大清國來簽訂不平定條約,此後大清國和中國兩詞混用,逐步使中國這一稱呼替代了大清國。
(5)社會與法明朝擴展閱讀:
明清王朝的發展對中國歷史的文明不能用大小來衡量,都是中華歷史文明推動者貢獻者,功勞都是一樣的,功不可沒!
清朝貢獻
1、屹立世界東方:在中國秦以來兩千多年的皇朝歷史上,開創過200年以上大一統皇朝的,只有西漢、唐、明和清。
2、奠定中華版圖盛清的版圖,東臨鄂霍茨克海,南極曾母暗沙,西南界喜馬拉雅山,西達蔥嶺,西北至巴爾喀什湖,正北到大漠,東北跨外興安嶺、直至庫頁島,疆土面積1300萬平方公里,比今天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多三分之一。
3、多民族的統一
清代民族關系是中國皇朝史上最好的時期。
4、創制滿洲文字
創制滿文是滿族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是中華文化史上、是東北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
5、興建皇家園林皇宮的寧壽宮暨乾隆花園、建福宮花園、御花園等。西郊的「三山五園」——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和暢春園、圓明園。
6、傳承中華文化
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的文明都中斷了,唯獨中華文明沒有中斷,而是得以傳承和發揚。清朝對中華傳統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7、英傑人物輩出
在中華歷史人物星漢中,清代是56個民族裡貢獻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語言學家和科學家最多的一個歷史時期。
8、中國人口激增
清朝的人口,順治十八年(1661年)為191376250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為249183590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為264179320人,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為304354110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為413457311人,就是說道光時人口突破四億。
成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有人估計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9、遷都盛京沈陽
天命十年即天啟五年(1625年),後金遷都沈陽。
10、保護文化遺產清攝政睿親王多爾袞一反歷代大一統王朝對前朝宮殿焚、毀、拆、棄的做法,對故明燕京紫禁宮殿下令加以保護、修繕和利用。
三、明朝的貢獻
1、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明朝有出了三部《水滸》、《三國演義》和《西遊記》。
2、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為世界所驚嘆,很多人認為是鄭和發現了世界。
3、首創內閣首輔制度,君臣共治,為世界君主立憲制創造了基礎。
4、營建北京故宮,興修長城,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主要部分。
5、創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永樂大典》,傲立在世界的東方。
6、《本草綱目》、《天工開物》光芒璀璨,影響著世界。
7、明朝的軍事方面的技術,為世界火器影響巨大。
8、明朝曾經為世界經濟中心,為世界經濟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9、啟蒙李蟄、王陽明等的出現,在中國思想界,哲學界又綻放幾朵奇葩,可以堪比西方的文藝復興。
10、為天漢子民增強剛硬本性。 漢強唐盛 宋富明剛, 明朝人是剛強的,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
四、應當特別強調明清對歷史的貢獻,不是某個人的貢獻,也不是某個民族的貢獻,而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貢獻。
F. 都說明朝誤中華六百年,事實真的就是如此嗎
第一:清朝負面影響讓明朝來背,好的方面就說大清如何如何聲明1:多年以來清粉明粉之爭愈演愈烈,不好的地方說清承明制,好的地方說大清聖明
剛剛拿了明清兩朝前期的負面影響做了對比,實際上清朝大屠殺真的是滅絕人性。明朝後期自從隆慶開關之後,中國的經濟社會開始逐漸發展起來。慢慢各種社會轉型出現,蘇州有一個農民叫譚曉。他大量收購了許多的荒田在上面蓋建豬棚,下面做成魚塘,循環利用,很快變成了蘇州一帶有名的首富。
清朝後期針對帝國主義入侵,內憂外患的局面也並不是沒想辦法。比如說後期的洋務運動,百日維新等都是為了解決清王朝的內憂外患問題。不過更多的是為了一己私慾,要不然洋務運動之後也不會有後面的甲午慘敗。這些就比如說迴光返照,清朝滅亡是不爭的事實!
G. 嘉靖二十八年,張居正指出的什麼問題最終導致了明朝滅亡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破都城,崇禎帝自縊身亡,至此大明結束。而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至崇禎帝自縊,大明王朝享國祚276年。就如中國歷史上眾多封建王朝一般,大明王朝亦是沒能夠超過300年國祚關口,而關於明亡的原因則是莫衷一是,各執己見。
但就是這樣一場成效卓著的變法,卻在他死後,萬曆帝親政後被廢止。而也就在張居正提出明朝積弊的 不足百年間,就在他去世的62年後,大明王朝這座危樓轟然倒塌。從感情上而言,人們對於崇禎帝這位明朝末帝多有憐憫之意,他一生勤勉,而對於天子守國門的傳統又是相當恪守。但對於歷史周期律中的封建社會而言,當社會土地兼並,生產資料高度集中,而伴隨著明皇室多達百萬的族群數量、高昂的財政支出;官吏之間又有東林黨這樣自詡清流,卻成為固化的代表 地主利益的團體;邊疆地區,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滿清的一步步崛起;財政上在消滅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之後,再也聚斂不起有效的財政收入,再加之以小冰河時期,乾旱、災害等極端天氣的出現,明朝之亡恰如其分的都被張居正概括在內。
H. 明朝的文官制度對現代的法制社會有什麼啟發
明朝的文官制度,其抄實相對來說是很民主的,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里,明朝的制度體現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個人看來現在的法制社會制度和明朝時期的區別不是很大,只不過沒有了皇帝,其他的都是一樣的,相對的說法律更健全了,我感覺現在的老百姓還不一定有明朝時期的老百姓幸福呢,明朝時期對官員的管制室空前的,對老百姓管理還是相對寬松的。
I. 《大明律》是中國社會晚期高度成熟的法典的出處
薛允升:《唐明律合編》,中華書局,北京,1958
J. 明朝和清朝面對蒙古問題,都是怎樣處理的
我們拋開歷史的偏見,更加客觀的看待驪姬,便會發現,她所使用的伎倆其實很簡單,也很容易識破。特別是「毒胙事件」,晉獻公連查都沒查,就治了申生之罪。這的確是很蹊蹺的。
要知道,那時候的晉獻公雖已衰老,但他可不是一個無能之輩。晉獻公對外能征善戰、對內鞏固君權,把晉國變成了春秋強國。由此看來,他在治國方面是有兩把刷子的。筆者在研究中發現,晉獻公在「廢立太子」事件中的所作所為,其實是有原因的。因此,筆者得出了一個結論:晉獻公本就想廢除申生,立奚齊為太子。只因為他沒有借口去這樣做,所以這個想法一直不能實現。而驪姬給了晉獻公一個很好的「台階」,讓他能夠「借坡下驢」。之所以這樣說,原因有三:
一、所有的廢立之事,都是晉獻公在私下裡主動和驪姬商量的。
二、申生已經成為太子,晉獻公還是一意孤行的經常派他去前線作戰。
三、晉獻公把奚齊留在身邊,而把其他的兒子都安排到了別的城市居住。
小甲認為,晉獻公要廢申生而立奚齊,有他自己的理由。因為晉獻公本就是一個強調中央集權的君主,而他自己就是在兄弟之間的混戰中爬上來的,所以他擔心一切破壞晉國君權穩定的因素。
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期的舅氏家族勢力會對諸侯國的統治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太子申生的舅舅,是強盛的國家——齊國的家族成員;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夷吾,都是晉國邊境的強敵——狄人所生;而驪姬的兒子奚齊,他的驪戎家族已經不會對晉國的統治構成威脅了,因為驪戎早已被晉獻公滅掉了。
晉獻公臨終之前,把奚齊託孤給荀息。因為他知道,奚齊的能力還不夠,需要荀息的忠心輔佐。而晉獻公看重的不是能力,而是其家族是否會對晉國的統治產生威脅。所以自奚齊一出生,晉獻公就想廢掉申生,轉而立奚齊為太子。試問,驪姬在晉獻公「其心已定」的情況下,還能有其他的選擇嗎?
所以,在這場政治斗爭中,驪姬只不過是晉獻公的一枚棋子,是「廢長立幼」事件中的從犯。小甲認為,把「紅顏禍水」、「禍國殃民」的帽子扣在她頭上,是不恰當的。
有荀息輔佐,驪姬之子是有可能成就霸業的
幼主奚齊,被殺時只有十四歲。他即位時還很小,如果他能在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下,努力學習治國的道理,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業。況且,他還有名臣荀息的輔佐。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九月晉獻公去世,奚齊即位。十月武將里克謀反,他殺掉了奚齊。之後,荀息立驪姬的二兒子卓子為國君。十一月里克不僅殺掉了卓子,還「鞭殺驪姬於市」。最後,荀息自殺。
多麼可悲可嘆!
小甲相信,向來足智多謀的荀息也覺得驪姬的兩個兒子都是可教之才,如果悉心教導,他們是能夠繼承晉獻公之事業的。
其實,在驪姬死後,晉國之亂才正式開始。可笑的是,驪姬卻背負著禍亂國家的千古罵名香消玉殞,而「驪姬之亂」這個詞語也就這樣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