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合同法
1. 勞動合同中約定提成按照毛利額提,但公司對毛利額的解釋是純利潤的計算方法,這樣偷換概念違法嗎
如果勞動合同是單位單方面起草的, 對於毛利額有爭議的,按照不利於單位的解釋進行解釋。
2. 合同法中可以寫清確保對方利潤嗎
合同當中你們雙方明確約定關於利潤的計算方法或者利潤多少。合同是允許的。
3. 合同上說的一定利潤,沒有明確利潤點,應該不合規定吧根據合同法規定違約,應該怎麼辦
合同上說的一定利潤,沒有明確利潤點,這並沒有不合規定,只是雙方約定不明。在此情況下,建議雙方另行協商
4. 急急急!某項工程,對建造合同的收入確認由完成合同法改為完工百分比法,兩種方法的稅前會計利潤分別為
正確的分錄如下:
借:工程施工 10
貸:以前年度損益專調屬整 1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5
貸:應繳稅費-應繳所得稅 2.5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7.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我認為這里不存在所得稅的時間性差異,你這是應該調整所得說,而不是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情形.
5. 合同中註明一方只分利潤受不受法律保護
沒聽過這樣的,民事通則中規定,參與盈餘分配就是合夥人了,肯定要承擔債務。權利和義務是相生相成的,只拿錢,又沒有義務,這種好事,上哪裡找?
6. 預期經營利潤損失的賠償可以申請法院評估嗎有沒有具體的法律條文作為依據
具體要看什麼原因造成的損失,如果是由於違約造成,可以申請,相關法律條款回如下
3.《合同法》第答113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1.《合同法》第97條:
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2.《合同法》第94條第四款,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7. 一年合同費用為70萬元,收入38萬元,差額32萬元,凈利潤怎麼計算要詳細的計算方法,
(一)一般納稅人:計稅=(取得的全部含稅價款和價外費用-支付給其他單位回或個人的含稅價款)÷(1+對應徵答稅應稅服務適用的增值稅稅率或徵收率)
(二)小規模納稅人:計稅=(取得的全部含稅價款和價外費用-支付給其他單位或個人的含稅價款)÷(1+徵收率)。
差額徵收是指營業稅項目,「營改增」試點地區延續該政策,8月1日後由於全國推廣,那麼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就沒有這個政策了。
2.差額徵收,差額=總營業額-支付給另外的營業額(成本),如,工程應計稅的營業額=總工程營業額-分包工程的營業額。如,旅遊應計稅的營業額=旅遊總收入-支付給外地地接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