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侵權之訴當事人地位
1. 侵權責任法在民法中的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於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中通過,由此可見,全國人大並沒有把《侵權責任法》當成是《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這樣的憲法意義上的基本法律來對待,反而是像通過《擔保法》一樣僅由常務委員會表決通過,這樣做實在是有失偏頗。在2015年的民事案件統計中,侵權類案件在民事案件中的佔比已經達到23.24%,僅次於合同類案件排名第二,可以說,《侵權責任法》在民法實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此先援引王竹先生在《侵權責任法立法程序的合憲性解釋》一文中所寫的民法典大致結構;
第一編 總則(1986年《民法通則》第1~4章、第7章)
第二編 人格權法(2002年第一審)
第三編 婚姻法(1980年制定,2001年修訂《婚姻法》)
第四編 收養法(1991年制定,1998年修訂《收養法》)
第五編 繼承法(1985年《繼承法》)
第六編 物權法(2007年《物權法》)
第七編 合同法(1999年《合同法》、1995年《擔保法》第2章「保證」)
第八編 侵權責任法(2009年《侵權責任法》)
第九編 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1986年《民法通則》第8章)
本人對於該結構大致認同,特別是其將《侵權責任法》獨立於物權法等其他民事法作為單獨一章,可以說是對《侵權責任法》較為恰當安排,為什麼要將侵權責任法單列一章並且排在後方?有以下四個原因:
首先,《侵權責任法》的責任承擔方式融合了物權與債權的方式。德國民法典中侵權是債法的一部分,其承擔責任的方式僅有損害賠償一種,因為德國制定侵權條款主要在於維護社會交易安全,因此對應的責任只需要用財產賠償即可。而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十五條規定了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四)返回財產、(六)賠償損失……,前兩種明顯是物權性質的請求權、最後一種卻是債權性質的請求權,再由《侵權責任法》第二條可知我國侵權責任法是為了維護社會方方面面的穩定,學習德國法僅僅將其歸為債法的一部分是極其不合理的。因此,侵權責任法應該單獨成編。
其次,侵權責任法彌補了不要式合同、無合同違「約」的不足。在許多合同違約案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某個情況既可以起訴違約又可以起訴侵權,而合同往往因為約定了雙方義務與違約後果而成為利益受損一方的當事人起訴時最有利的證據,因此2015年違約案例在民事案例中佔了58.66%的比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做什麼都會簽訂一份書面合同,如同買賣小宗商品、熟人間贈與、保管、委託等等,我們會為了方便而簡化手續,一旦出現問題,我們無法拿出書面合同這樣有力的證據,於是,侵權責任法產生了,我們只需證明自己的權益確實收到了損害,並且加害方實施了侵權行為、其行為與我們的受到的損害具有因果關系,在一些特殊的案件中,甚至不需要加害方有過錯,這對於被侵權方是極大的利好,可以說,《侵權責任法》很好地保障了不要式合同與無合同行為受害者的權益,具有存在的意義。
再次,《侵權責任法》的「兜底性」使其需要排在民法典較末的位置。在我國目前以法典頒布的各個民事法律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都是為了解決一定范圍的民事問題而存在的,如《婚姻法》是為了解決婚姻家庭糾紛、《收養法》是為了解決收養事宜的糾紛、《繼承法》是為了解決繼承而產生的糾紛……,只有《侵權責任法》是特殊的存在,只要侵權行為發生了,它就可以解決婚姻問題、收養問題、繼承問題……,可以說,《侵權責任法》是以上法律無法解決的情況下被侵權人「最後的稻草」,因此,侵權責任法應該以其最終保障性單獨列於民法典的後方。
最後,我國的國情呼喚著《侵權責任法》。在現代社會,出現了許多「福利國家」,最典型的就是瑞典,在那裡,患者看病幾乎不要錢、失業的人可以靠政府的失業補貼過活……在多重保障下他們根本不用擔心權利被侵害後無法得到救助,他們甚至也不用去追索賠償,因為政府的補貼已經足夠彌補他們被侵害的權益,另外,在人人都富有的國度,也很少會有人故意去侵害他人的權益,在那樣的國度,《侵權責任法》或許並沒有那麼重要。但是,在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方面建設仍不夠完善的中國,我們的社會資源無法保障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政府的庇護下度過一生,我們的被侵權人必須運用法律的武器來為自己討回公道,因此,《侵權責任法》在現代的中國不可或缺。
2. 由於第三方侵權行為導致合同無法繼續履行可否要求賠償
按相關法律抄規定,由於襲第三方侵權行為導致合同無法繼續履行的,守約方有權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賠償守約方相關的損失。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百二十一條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