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第119條救濟

合同法第119條救濟

發布時間: 2025-05-08 01:29:55

合同法119條規定,體現了合同履行什麼樣的原則

《合同法》第119條:減損規則。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專大;沒有採取適當屬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條文釋義】本條規定了防止損失的擴大。

㈡ 遇到合同違約時應該怎麼維護合法權益

一、採取補救措施,避免違約損失在確定合同相對方沒有按照約定履行合同時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減少甚至避免違約損失:
1、友好協商,解決糾紛於發生之時當合同相對方出現違約時,應該對合同的履行情況,包括已經履行的部分和沒有履行的部分作一個整體評估,在了解合同違約基本情況後,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和對方溝通,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態度,要求對方及時回應並說明態度和合同履約計劃。在和對方溝通接觸時,最好通過書面方式或者其他在事後有據可查的方式進行。出現嚴重的合同違約時,可以請律師起草一份律師函給對方,以引起對方的高度重視,為以後可能出現的訟爭做好准備。
2、採取合理措施,減少合同違約的損失 我國《合同法》第119條作出了明確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在一方違約並造成損害後,另一方應及時採取合理的措施以防止損失的擴大,否則,應對擴大部分的損害負責。減輕損失的原則具有以下特點:1、一方的違約導致了損害的發生。2、未採取合理措施致使損失擴大。3、造成了損失的擴大。
3、充分利用法律規定的救濟手段。
第一,在發現對方違約行為時,可以果斷地中斷己方對合同的履行。我國《合同法》第66條規定了同時履行抗辯權,第67條規定了後履行抗辯權,第68條規定了不安抗辯權。這些都是對方違約時停止履行合同的法律依據。
第二、主動行使撤銷權和代位權。根據我國《合同法》第74條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我國《合同法》第73條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一)第11條規定:"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三)債務人的債權已經到期;(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
第三、依法撤銷合同,不再履行。"《合同法》第54條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二、選擇仲裁或者訴訟解決糾紛。
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
,主要存在仲裁和訴訟兩種正式的合同解決方式。
1、仲裁指爭議雙方在爭議發生前或爭議發生後達成協議,自願將爭議
交給第三者作出裁決,雙方有義務執行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
仲裁機構和法院不同。法院行使國家所賦予的審判權,向法院起訴不需要雙方當事人在訴訟前達成協議,只要一方當事人向有審判管轄權的法院起訴,經法院受理後,另一方必須應訴。仲裁機構通常是民間團體的性質,其受理案件的管轄權來自雙方協議,沒有協議就無權受理。我國仲裁庭審理案件一般公開進行。如果有當事人雙方或一方申請,仲裁庭也可決定不公開進行 。案件審理日期,由仲裁委員會主任和首席仲裁員或獨任仲裁員會商決定。決定後,應及時通知雙方當事人。當事人可以親自,也可委派代理人,向仲裁委員會辦理有關仲裁事項,代表當事人出庭。仲裁是由雙方當事人自願選擇的解決糾紛的途徑,一般來說,當事人經過仲裁程序後,即使對仲裁裁決不服,也不能再提起訴訟;不過,仲裁機構對自己作出的裁決,無權強制執行,若當事人不履行,另一方當事人只能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2、訴訟一旦決定通過訴訟解決合同違約糾紛,當事人就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備:(1))應該有明確的被告。所謂明確的被告,是指原告認為侵犯了自己權益或與自己發生爭議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必須明確,不能泛泛而指。如果沒有明確的被告,原告的請求就無人承認,法律關系無法證實,人民法院也無從開始審判活動。(3)有正確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最後,及時申請財產保全;財產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關系人起訴前或者當事人起訴後,為保障將來的生效判決能夠得到執行或者避免財產遭受損失,對當事人的財產或者爭議的標的物,採取限制當事人處分的強制措施。
財產保全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必須是情況緊急,不採取財產保全將會使申請人的合法財產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2.必須由利害關系人向財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法院不依職權主動採取財產保全措施;3.申請人必須提供擔保否則法院將駁回申請;4.案件必須有給付內容,屬給付之訴;5.必須是由當事人一方的行為可能使判決難以執行的;6.必須在訴訟過程中提出申請。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依職權裁定採取訴訟財產保全措施; 7.申請人提供擔保。法院未責令提供擔保的不在此限。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07-122條)具體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07-122條具體內容是屬於違約責任,具體內容列舉如下:

第107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108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109條: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或者報酬的,對方可以要求其支付價款或者報酬。

第110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第111條: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第112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113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第114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115條: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116條: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第117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118條: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第119條: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第120條: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121條: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第122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3)合同法第119條救濟擴展閱讀:

一、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共計第二十三章四百二十八條。在我國,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保全、違約責任等問題。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全部內容包括:一般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變更和轉讓、權利義務終止、違約責任、其他規定、買賣合同、供用電合同、贈與合同以及附則。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訂立原則:

1.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3.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

5.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循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干擾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㈣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款,是按照什麼原則制定的

減輕損害原則(mitigation of lossess),也叫採取適當措施避免損失擴大原則或者減輕損失規則。
「當合同的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時,另一方有付出合理的努力減輕因違約而引起的損失的義務」,即是指在一方違約並造成損害後,受害人必須採取合理措施以防止損害擴大,否則,受害人應對擴大部分之損害負責,此時違約方亦有權請求從損害賠償金額中扣除受害人本可以避免的損害部分。
減輕損害原則有三個構成要件:(1)損害的發生由違約方所致,受害人對此無過錯。也即違約方之違約行為是損害發生的前提條件,與受害人無關,因而不構成雙方違約。(2)受害人未採取合理措施防止損害擴大。減輕損害是受害人的一項義務。在損害發生後,受害人應當採取合理措施減輕損害而未採取,這是其承擔責任的根據。(3)受害方的不當行為造成損害之擴大。即在違約發生並造成損害之後,由於受害人的不當行為使繼續擴大。

減輕損害源於普通法,是英美合同責任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即不擴大損害,如果可能的話就課以減少損害的義務,否則受損害的一方對他可以避免的損失將不會得到補償。我國《民法通則》第 l14條和我國《合同法》第119條的規定與英美法中的減輕損害原則頗為類似。
普通法以減輕損失規則來限制損害賠償的范圍,除此而外不再有與有過失規則,大陸法系採用與有過失規則(第120條)來限制損害賠償的范圍,除此而外不再有減輕損失規則,我國合同法把兩個都拿來,人為地製造了麻煩,需要界定各自的適用領域,考察其競合的情形。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是不是法學 發布:2025-05-08 18:03:06 瀏覽:882
25屆法院 發布:2025-05-08 17:36:37 瀏覽:337
有趣的婚姻法知識問答題 發布:2025-05-08 17:25:42 瀏覽:56
稅務鑒證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8 17:13:00 瀏覽:43
黑山律師 發布:2025-05-08 16:57:28 瀏覽:934
法規核查 發布:2025-05-08 16:56:22 瀏覽:389
合同中代表人負責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08 16:51:15 瀏覽:173
道德情操論哪個版本 發布:2025-05-08 16:37:41 瀏覽:846
民族理論政策法規知識宣傳 發布:2025-05-08 16:27:55 瀏覽:464
法院主體責任落實 發布:2025-05-08 16:22:50 瀏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