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的社會基礎是什麼
A. 從性質和特徵看,為什麼國際法是一個特殊的法律體系
國際法作為一個獨特的法律體系,其性質和特徵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國際法的主體是國家,這些國家在國際社會中享有獨立和平等的地位,不存在凌駕於國家之上的權力或世界政府。國際法規范性和強制性的特性,與一般法律相似,都以特定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
以下是國際法的一些基本特點:
1. 國際法是平等國家之間的法律體系。由於國家擁有主權,國際法體現了國家之間的平等地位,這是其核心特徵。
2. 國際法的制定過程由國家本身完成。國家通過明示或默示的協議,在合作與沖突中共同制定或認可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
3. 國際法缺乏超越國家之上的強制機關。其執行依賴於國家的單獨或集體強制力作為保障。
4. 國際法的淵源包括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這些文件體現了國家間的共識和協議。
5. 國際法並非單純反映某個或某類國家的階級意志,但它也不超脫於階級之外。在任何時候,國家都會根據自身利益來主張、解釋和利用國際法。
國際法的國際性進一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社會基礎的國際性:國際法的基礎是國際社會,而非單一國家的國內社會。
2. 調整對象的國際性:國際法主要調整國際關系,即以法律形式表現出來的國際法律關系。
3. 形成方式的國際性:國際法是通過國家間的交往,以共同同意的方式,如習慣或條約,形成的法律。
自國際法形成以來,它一直以國家為中心。然而,自20世紀起,國際法出現了一些變化。國際法不僅是關於國家之間的法律,而且更加註重以下價值和目標的追求:
-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 促進國際合作
- 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
- 確保公正和公平的國際關系
這些變化表明,國際法在不斷適應新的全球挑戰,並在國際社會的法律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B. 國際法的發展歷程。
在古代時期,出現了國際法的萌芽。主要是習慣規則,但也有成文的類似於現代條約的一些文件(如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和赫梯王國皇帝訂立的同盟條約)。國際法形成於近代時期。三十年戰爭之後的威斯特伐利亞和會可稱為國際法的轉折點。主權國家的出現與主權觀念的確立是國際法產生的社會基礎,羅馬帝國的「世界主權」已不復存在,國際社會開始探索在一個平行的國際社會,如何建立一種大家都需要的秩序(否則,像三十年戰爭這樣的災難會不斷發生),於是,國際法應運而生,成為建立這種秩序的最為有效和可行的手段。國際法的原則與規則制度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特別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一些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國際法原則與制度,如主權平等、國際關系民主、民族自決、不幹涉內政、條約神聖、公海自由、尊重人權與人道主義等得到確認和發展。國際法的領域不斷擴展和充實,如外交法、戰爭法、條約法、國際人道主義法、國際人權法、海洋法、領土法、空間法、國際爭端解決法等領域,都出現了一些國際習慣法與條約法規則。也出現了一些像巴黎聯盟、伯爾尼聯盟、萬國郵政聯盟等專門性的行政聯盟,也可以稱為是現代專門性國際組織的前身。但總的來講國際法的體系還不夠完整,相關的制度也不夠完善。而且,這一時期,作為國際法的主體的國家還不具有全面的代表性,歐洲之外的國家大多還被排斥在國際社會之外,或者是列強的附庸。一些原始而反動的原則與規則還保留著一些殘余,如武力征服的合法、勢力范圍、領事裁判權、殖民地、不平等條約等還是較為普遍存在的。
C. 從國際法角度看( )是國際法的基礎。 A.核不擴散原則 B.基本人權原則 C.國籍管轄權原則 D.國家主權原則
【答案】:D國家主權,是國家的根本屬性,是指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其內外事務的統治權力。對一國國內而言在國家權力之上不得再有權力;對其他國際社會成員而言為獨立存在的權力,不受任何其他權力的管轄和支配。但各國在行使主權時不得違反其承擔的國際義務。從主權與國際法的關繫上看,主權是國際法存在的基礎,國際法是在主權基礎上產生的,其產生的本身是對主權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