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損失合同法
『壹』 合同法里有種直接損失叫「滅失」
在合同法的框架下,"滅失"這一概念指的是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意外情況導致物的永久或暫時無法再存在於原控制狀態下,如自然災害、遺失或被盜等。它被分為不同類型,其法律後果會根據合同規定或法律條款來處理。例如,《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如遇不可抗力導致合同履行困難,可根據影響免除部分或全部責任,但存在例外。然而,如果一方在延遲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依然需要承擔責任,除非能及時通知對方並提供證明以減輕損失。
如果標的物因不可抗力滅失,當事人一方有義務及時通知對方並提供相關證明,否則可能無法免責,仍需承擔賠償責任。合同訂立通常分為要約和承諾兩個階段:要約人提出合同建議,明確基本條款,而承諾則是受要約人同意這些條款,合同即告成立。對要約的任何實質性改變通常被視為新的要約。
總的來說,合同法中的"滅失"條款強調了在不可抗力引發的損失處理中,各方的責任與通知義務,這對於理解和執行合同至關重要。
『貳』 合同法里有種直接損失叫「滅失」是什麼意思
滅失指標的物由於不可抗力和其他事故而不再存在,或佔有人對其失去控制的狀態。通常由自然災害、遺失、被盜、拋棄等原因造成。有永久滅失和暫時滅失、意外滅失和非意外滅失之分。滅失的後果依法律或合同的規定辦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條有明確規定: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所以就算標的物因不可抗力而滅失,作為當事人的一方也應當及時通知對方,為了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還需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否則,並不能免責,遂仍還要承擔賠償責任。
(2)直接損失合同法擴展閱讀:
一般要經過要約和承諾兩個步驟。
要約
為當事人一方向他方提出訂立合同的要求或建議。提出要約的一方稱要約人。在要約里,要約人除表示欲簽訂合同的願望外,還必須明確提出足以決定合同內容的基本條款。
要約可以向特定的人提出,亦可向不特定的人提出。要約人可以規定要約承諾期限,即要約的有效期限。
在要約的有效期限內,要約人受其要約的約束,即有與接受要約者訂立合同的義務;出賣特定物的要約人,不得再向第三人提出同樣的要約或訂立同樣的合同。
要約沒有規定承諾期限的,可按通常合理的時間確定。對於超過承諾期限或已被撤銷的要約,要約人則不受其拘束。
承諾
為當事人一方對他方提出的要約表示完全同意。同意要約的一方稱要約受領人,或受要約人。受要約人對要約表示承諾,其合同即告成立,受要約人就要承擔履行合同的義務。
對要約內容的擴張、限制或變更的承諾,一般可視為拒絕要約而為新的要約,對方承諾新要約,合同即成立。
『叄』 合同法第410條規定
《合同法》已經失效,原規定的《合同法》410條,現規定於《民法典》第九百三十三條 委託人或者受託人可以隨時解除委託合同。因解除合同造成對方損失的,除不可歸責於該當事人的事由外,無償委託合同的解除方應當賠償因解除時間不當造成的直接損失,有償委託合同的解除方應當賠償對方的直接損失和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
『肆』 《合同法》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分別指什麼
直接損失就是指實際上造成的財物減少、滅失或損毀,以及因此增加的支出;
間接損失就是指可得利益的損失或其他可能造成的損失。
(4)直接損失合同法擴展閱讀
1、間接損失是違法行為對處於增值狀態中的財產損害的結果,處於增值狀態的財物是指正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以生產、 經營資料的面目出現的財物。
2、間接損失產生的機制,是不法行為破壞了生產者、經營者與作為生產、經營資料的財物構成的生產、經營關系中的物質條件,使生產、經營者不能正常地利用這一生產、經營資料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造成了可得利益的減少和喪失。
3、對財物損害的間接損失的賠償,不是對該財物價值損失的賠償,而是對該財物的所有者利用該財物在經營中應創造出但因遭受損害而未創造出的新價值這種損失的賠償。
4、人身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是指加害人侵害受害人的人身權利,致使受害人在一定范圍內的未來財產利益的損失。它同樣具備財物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的三個特徵,所不同的是,人身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是由於侵權行為侵犯了人身權利而造成的間接損失。
5、直接損失,就是指加害人侵權行為侵佔或損壞受害人的財產,致使受害人現在擁有的財產價值量的實際減少。相對於直接損失而言,純經濟損失屬於間接損失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