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和市場的關系經濟法
『壹』 為什麼說經濟法是市場經濟之法,國家干預之法,社會本位之法
經濟法是調節經濟活動中各主體之間關系和組織形式的一部分法律。其中「市場經濟之法」、「國家干預之法」、「社會本位之法」三元理念的表述,指出了經濟法規定的體系、基本思想以及社會價值。
市場經濟之法:經濟法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石,提供了維護市場秩序、規范市場行為、促進市場自由交易和公平競爭等方面的法律依據和制度安排。
國家干預之法:在市場經濟中,由於普遍存在不完全競爭、信息不對稱、外部性等現象,國家不能僅沿襲傳統行政管理方式,而需通過適當的法律手段加以介入,促進和規范市場經濟的發展。
社會本位之法:經濟法應旨在維護整個社會的利益,充分考慮各方利益並協調解決好發展與保障的關系。
綜上,在建立經濟活動的法律體系時必須同時遵循「市場經濟之法」、「國家干預之法」和「社會本位之法」,以實現經濟活動中市場自由、國家調節、社會本位的有機統一。
『貳』 解釋市場缺陷、國家調節機制與經濟法的關系角度,三者的各自類型與相互關聯是什麼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是市場缺陷的存在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崇尚自由、平等。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家的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國家並不怎麼介入經濟生活,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再加上產業革命的完成,自由資本主義制度使社會經濟發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不可想像的變化,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爆發、社會矛盾的激化和其他社會問題的產生,人們發現,市場不是萬能的,國家應轉變職能,不能只是充當守護神,應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承擔起監督、管理的職責。具體市場的缺陷表現為三個方面:
所謂市場障礙是指市場調節機製作用的障礙。主要指競爭秩序的問題。競爭是市場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市場機制發生作用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競爭市場就沒有動力,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便不能啟動。但競爭必然伴隨著限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這兩件副產品。因為競爭的過程加快了部分經營者擴大其資本與經營規模的進程,以致形成對市場的支配地位和壟斷,導致部分限制競爭行為的產生;追求利益的心理驅使某些競爭者採取各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這兩種行為的後果是使某些競爭者獲得超額利潤;正當競爭者的利益受到損害,市場調節機制不能充分有效的發揮作用。
市場的惟利性是指投資經營者所關注的是經濟利益,並往往表現為眼前可實現的利益;對於當前贏利率低或無利可圖甚至虧本或者投資期限長、風險大的行業或產品,人們往往不願投資。而在這些領域中,有些如公共和公益事業、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以及其他與國計民生關系密切或可能制約國民經濟長遠發展和總體效益的行業,即使不能盈利或虧損,也應當進行適度投資。而這顯然是不能指望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
國家干預和參與經濟關系的內涵國家干預經濟關系,從廣義上理解,是指國家基於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運用國家權力對經濟關系進行管理、控制和協調的活動。本文所指國家干預經濟關系是從狹義上理解,僅指現代國家基於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為實現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