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研究王利明
A. 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有什麼區別大神們幫幫忙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故意或過失違背依其誠實信用原則所應盡的義務,使合同未成立、被撤銷或無效而致另一方信賴利益的損失時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在合同法第42條對締約過失責任作出明確的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3)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違約責任是指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即合同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所承擔的法律後果。我國合同法第107條將違約責任定義為: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為了保護當事人雙方從開始磋商至合同履行完畢過程中的信賴利益、履行利益,而在立法技術上,將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統一規定在合同法之中;但締約過失責任並不是合同責任,它與違約責任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民事責任。准確區分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對於充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正確處理民事糾紛,特別是對當前民事經濟案件日益增多的審判工作來說,分析締約過失責任和違約責任的問題,尤其在司法實踐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二者相同點 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盡管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民事責任,但二者都具有民事責任的一般特徵,相比較具有以下相同點: 第一、責任主體具有相對性。 二者主體都只能是締約雙方當事人,不涉及第三人,也都體現了民事責任的平等性屬性。締約過失責任的承擔主體是在締結合同過程中因故意或過失地違反誠實信用原則而應負的先合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另一權利主體是信賴利益受損的一方當事人,在締約過失責任中不可能出現第三人,這是因為在締結合同中只存在要約人與承諾人雙方當事人。而違約責任也只能產生在合同當事人之間,不涉及合同之外的當事人,盡管在合同中可能會涉及第三人,但責任承擔中也只能是債務人向債權人負擔義務與承擔責任,這是由合同的相對性決定的。 第二、責任形式具有財產性。締約過失和違約責任都表現為一種財產責任,即都是表現為責任人向對方支付一定的貨幣或者給付一定的財物,充分體現了民事責任是以財產責任為主的法律責任的屬性。締約過失責任中,依《合同法》第42條的規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責任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違約責任中,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的形式依據《合同法》第107條、第112條、第114條的規定,主要有繼續履行,支付違約金、定金、賠償金,還有採取補救措施等,分析二者的責任形式可以看出它們都具有財產性的特徵。 第三、責任結果具有補充性。即責任主體的債務人必須彌補或填補因其締約過失行為或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後果,損害多少或欠付多少,就應賠償或補償多少,這也體現了一般民事責任的對待相應的屬性。《合同法》第42條充分體現了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性特點,該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自違約責任最終得以財產責任的形式表現後,賠償性就成為違約責任的基本特徵和屬性之一。《合同法》第 107條、第114條第1款的規定都體現了違約責任的賠償性特徵。 第四、責任承擔具有意定性。即兩種責任在最後承擔上當事人雙方可以就損害賠償的方式、范圍、賠償額計算的方法、賠償數額的多少進行依法協商,也可以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下酌情減免對方的責任,以非訴訟的和解、調解方式來解決,這些都體現了民事責任是法律允許當事人依法協商議定的法律責任的特性。責任承擔的意定性也是合同訂立、履行中當事人雙方意思自由的具體表現之一。 另外,任何責任都是以法律的強制力為其後盾,保障責任的最後實現,體現國家意志的干涉,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也不例外,這一特性也同樣貫通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締結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故意或過失地違反了先合同義務,另一方有權請求* (或仲裁機構)要求對方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同樣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對方當事人有權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正是憑借人民*(或仲裁機構)的這種依法賦予的特殊強制力,才能使締約雙方當事人或合同當事人全面、正確的履行義務,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二者不同點 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是民事責任的兩種具體責任,二者都有民事責任的一般特徵,有許多相同之處,所以常易混淆,但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有著本質的不同,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民事責任,主要區別體現在: 第一、產生的依據不同。締約過失責任是在締結合同中基於合同不成立、合同無效或被撤銷的情形而產生的責任,締約一方當事人違背以誠實信用原則所應負的通知、說明、協力、忠實、照顧等先合同義務,此時合同並未生效,即未發生合同之效力,因此,締約過失責任產生的根據是先合同義務。而違約責任則只能產生於已生效的合同,合同已生效,債務人應按合同約定的義務履行,對約定義務的違反,債務人應承擔違約責任,因此,違約責任產生的根據是合同義務。 第二、責任保護的利益不同。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在制度設立上最初就是為了保護締約雙方從開始接觸、磋商到合同不能成立、合同無效、合同被撤銷時雙方之間為此而形成一種特殊的信賴關系,並基於這種特殊的信賴關系期望通過合同的訂立、履行去實現合同目的過程中產生的信賴利益。所謂信賴利益是指當事人信賴其與對方簽訂有效合同而產生的利益。對於信賴利益的損失,依民法一般原理應給當事人予以補償,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若無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則難以建立對信賴利益的保護制度,從而使當事人在締約階段的信賴利益失去法律保護。而違約責任則重在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履行利益,所謂履行利益是指合同當事人基於合同的生效,實際履行後所獲得的利益。合同生效後,對於債務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而使得債權人的履行利益得不到實現時,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債務人對此應承擔違約責任。 第三、責任的性質不同。締約過失責任具有法定性,它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產生的,不是以當事人之間的約定產生,並且締約過失責任的責任形式也是法律規定,即賠償損失,當事人不能任意選擇。而違約責任具有約定性,這是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原則的體現,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違約責任的形式,約定違約金及賠償損失的數額、計算辦法等;同時違約責任也具有一定的法定性,如它規定了定金罰則及約定的違約金不得過分高於實際損失賠償額等。但違約責任的性質更多的體現在約定性上。 第四、責任發生的時間不同。締約過失責任只產生在締結合同過程中,包括合同成立;在這個過程中,因一方當事人的過錯致使合同不能成立,即仍處在要約或承諾階段,或合同雖已成立但因其合同標的不適法而無效,或因合同雖已成立但因其意思表示的不真實,法律行為不能發生法律效力而被撤銷時,當事人已經為訂立合同花費了一定的費用或為簽訂此合同而喪失了其他利益機會,這樣立法上為平衡當事人的利益,對信賴利益的保護而創制了締約過失責任制度。而違約責任只能發生在合同成立後且已生效,如合同已成立但不生效,此時並沒有產生合同義務,因而不產生違約責任,只能產生締約過失責任。合同生效後,債務人開始履行義務,如對合同義務的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約定,此時才產生違約責任。 第五、歸責原則不同。締約過失責任的歸責原則應該是過錯責任原則,即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因合同未成立、合同無效或合同被撤銷,致使對方信賴利益損失時,應以其過錯作為確定責任的要件及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這里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過錯責任原則要求以主觀過錯作為過錯方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即確定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不僅要有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致使對方信賴利益的損失,而且締約方主觀上有過錯;另一方面,這種過錯必須與信賴利益的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以此來確定締約過失責任的范圍。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是嚴格責任原則,即違反合同義務的當事人無論主觀上有無過錯,均應承擔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嚴格責任原則作為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已得到國內學者的普遍認可。立法上在合同法第107條將該原則予以確立。同時,對於某些有名合同規定適用過錯責任,如合同法第189條、第191、第320條、第374條、第406條、第425條等,這樣形成以嚴格責任原則為主導,過錯責任原則為例外和補充的格局。 第六、構成要件不同。歸責原則的不同決定了它們的構成要件不同。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主要有:(1)當事人雙方必須有締約行為,即這種行為發生在合同訂立階段;(2)當事人一方必須違背依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的法定義務,即先合同義務;(3)主觀上必須當事人一方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4)客觀上須另一方當事人信賴利益受到損失;(5)當事人主觀上的過錯與另一方當事人信賴利益的損失之間須有因果關系。上述五個條件須同時具備,才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分為一般構成要件與特殊構成要件,對於一般構成要件目前學界有不同觀點,有一要件說、兩要件說、三要件說、四要件說。[16]我認為,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只有一個,即違約行為,只要當事人一方有違約行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違約責任的特殊構成要件因違約責任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有:①違約行為;②損害事實;③違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要有因果關系。 第七、免(減輕)責事由不同。締約過失責任沒有免責事由,在締約過程中只有雙方人存在混合過錯的情況下才存在減輕責任的可能,即雙方在締約過程都有過錯造成了一方當事人的信賴利益的損失時,才可以減輕另一方的締約過錯責任。而違約責任中當合同雙方當事人都存在違約時,就各自的違約行為對對方承擔責任,可以相互折抵。當出現法定的免責事由或約定的免責事由時,違約方將免除承擔法律責任。法定的免責事由主要是指合同法第117條規定的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災害、*行為、社會異常事件等。約定的免責事由包括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免責條款和約定的不可抗力的范圍,約定的不可抗力條款是對法定不可抗力條款的補充與細化。 第八、賠償損失的范圍不同。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的是信賴利益的損失,既包括因他方的締約過失而導致信賴人的直接財產的減少,如費用的支出,也包括信賴人的財產應當增加而未增加的利益,信賴合同有效而失去的某種應得到的機會。當然,這些利益表現是在締約時可以預見的范圍之內。賠償應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依據,適用完全賠償原則。信賴利益賠償的結果是使當事人達到合同未曾發生時的狀態。違約責任賠償的是履行利益的損失,即合同成立且生效後,而違約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給非違約方造成的損失,履行利益賠償的結果是使當事人達到合同完全履行時的狀態。一般而言,相比較違約責任賠償的范圍要比締約過失責任賠償范圍大。對於賠償的計算辦法、數額等,違約責任可以通過雙方當事人協商,也可事前達成合意,但締約過失的損害賠償則不能合意事先達成。 第九、行為形態不同。對締約過失責任構成要件中的締約過失行為的研究,梁慧星先生,王利明先生,崔建遠先生對此有較完善的論述,歸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見合同法第42條第1款);(2)欺詐締約,即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見合同法第42條第2款);(3)違反人格及人格尊嚴等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締約行為(見合同法第42條第3款);(4)擅自變更,撤回要約;(5)違反初步的協議或意向協議或許諾;(6)泄露或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7)訂立合同中未盡保護義務而侵害對方人身權、財產權的行為;(8)違反禁止強制訂約的義務;(9)締約之際未盡通知、保密義務等給對方造成損失的締約過失行為;(10)因一方過錯使合同不能成立的行為;(11)因一方違反法律、法規致使合同無效的行為;(12)因一方過錯使合同變更後無效的行為;(13)因一方過錯使合同被撤銷的行為;(14)合同不被追認的無效行為;(15)無權代理而訂立合同的行為等。違約行為形態不同學者劃分不同,有學者將違約行為分為預期違約和實際違約,實際違約又分為不履行合同義務和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不履行合同義務又可分為履行不能和拒絕履行。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又分為遲延履行、瑕疵給付與提前履行等。 第十、責任形式不同。締約過失責任的責任形式只能是賠償損失,依合同法第42條的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違約責任的責任形式則很多,合同法在第七章違約責任中主要規定了如下幾種責任形式:①繼續履行;②採取補救措施;③賠償損失;④支付違約金;⑤定金罰則;同時,在「合同履行」一章中的第63條規定了針對執行*定價或*指導價的合同的價格制裁的違約責任形式。 通過上述的相同和不同點比較,可以看出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是完全性質不同的兩種民事責任。對這兩種民事責任作本質上的認識,有利於充分保護締約當事人及合同當事人的民事權益,
B. 人大民商法考研需要考什麼科目參考書都是什麼
人大綜合課包括六門法學基礎課,具體是:法理學、中國法制史、憲法、刑法、民法、訴訟法(包括民訴和刑訴)。還有就是英語,政治。
1)民法部分
①教材
書目:
A《民法學》,王利明、楊立新、王軼、程嘯著,十五規劃教材,法律出版社2005版。
B《民法》,王利明主編,十五規劃教材,人大出版社2005年版。
②專著
書目:
A《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及說明》,王利明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B《民法總則研究》,王利明著,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系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C《物權法論》,王利明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D《物權變動論》,王軼著,法律科學文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E《合同法新論"總則》,王利明,崔建遠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修訂版。
F《合同法研究》第一卷、第二卷,王利明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G《人格權法研究》,王利明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H《親屬法專論》,楊立新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I《繼承法研究》,郭明瑞,房紹坤,關濤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J《侵權行為法研究》上卷,王利明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K《侵權責任法》,張新寶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L《法學碩士考研全攻略"民商法學》,法學考研網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C. 民法書籍推薦
一、民法史與概述
1、謝懷栻:《外國民商法精要(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2、[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較法總論》(上),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3、[美]伯納德·施瓦茨:《美國法律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7 年版
4、[德]羅爾夫·克尼佩爾:《法律與歷史——論德國民法典的形成與變遷》,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5、[德]霍爾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十九世紀德國民法科學與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德]維亞克爾:《近代私法史》,上海三聯書店 2006 年版
7、[美]弗里德曼:《美國法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年版
8、[美]弗里德曼:《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9、[美]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普通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二、民法總則
(一)教科書
1、王利明:《民法總則》,中國人民大學2017年版
2、[德]哈里·韋斯特曼等:《德國民法基本概念(第16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德] 漢斯·布洛克斯:《德國民法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4、[日]山本敬三:《民法講義Ⅰ·總則》(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年版
(二)體系書
5、[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6、[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7、朱慶育:《民法總論(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8、李永軍:《民法總則》,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
(三)專著
9、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
10、邵建東:《德國民法總則編典型判例 17 則評析》,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11、[德]維爾納·弗盧梅:《法律行為論》,法律出版社 2013 年版
12、芮沐:《民法法律行為理論之全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四)注釋書
13、石宏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三、人格權法與個人信息保護法
1、[日]五十嵐清:《人格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2、王澤鑒:《人格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年版
3、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修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年版
4、謝遠揚:《個人信息的私法保護》,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四、物權法
(一)教科書
1、王利明、尹飛、程嘯:《中國物權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8 年版
2、崔建遠:《物權法(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3、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4、[日]我妻榮:《新訂物權法》,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5、[德]曼弗雷德·沃爾夫:《物權法(第 18 版)》,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二)體系書
6、[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7、王利明:《物權法研究(第四版)》(上、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8、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中、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1 版
9、崔建遠:《物權:規范與學說》(上、下),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三)專著
10、王軼:《物權變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1、田士永:《物權行為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2、程嘯:《不動產登記法研究(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即將出版)
13、尹飛:《物權法·用益物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4、崔建遠:《土地上的權利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高聖平:《擔保法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程嘯:《擔保物權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四)注釋書
17、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五)工具書
18、程嘯編著:《物權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五、債法總則
(一)教科書
1、張廣興:《債法總論》,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2、王洪亮:《債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3、[德]羅歇爾德斯:《德國債法總論(第 7 版)》,中國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
(二)體系書
4、黃立:《民法債編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
5、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5、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6、[日]我妻榮:《新訂債權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六、合同法
(一)教科書
1、崔建遠:《合同法(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2、王利明:《合同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3、謝懷栻等:《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二)體系書
5、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三版)》(第 1、2、3、4 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依次出版
6、崔建遠:《合同法總論(上卷)》(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7、崔建遠:《合同法總論(中卷)》(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8、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9、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上、中、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三)釋義書
10、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四)工具書
11、程嘯編著:《合同法一本通(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7 年版
七、侵權與損害賠償法
(一)教科書
1、程嘯:《侵權責任法教程(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2、[德]福克斯:《德國侵權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3、[德]埃爾溫·多伊奇等:《德國侵權法(第 5 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二)體系書
4、程嘯:《侵權責任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5 年版
5、王利明、周友軍、高聖平:《中國侵權責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6、王澤鑒:,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三)專著
7、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8、[澳]彼得·凱恩:《阿蒂亞論事故、賠償及法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9、[美]彼得·凱恩:《侵權法解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年版
10、邱聰智:《從侵權行為規則原理之變動論危險責任之構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11、[德]克里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四)釋義書
12、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年版
(五)工具書
13、程嘯編著:《侵權責任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八、民法方法論
(一)入門階段
1、[德]魯道夫·馮·耶林:《為權利而斗爭》,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2、[德]迪特爾·梅迪庫斯:《請求權基礎》,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3、[日]北川善太郎:《日本民法體系》,科學出版社 1995 年版
(二)初級階段
4、[德]齊佩利烏斯:《法學方法論》,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5、[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學》,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梁慧星:《民法學解釋學(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三)高級階段
7、王利明:《法律解釋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8、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9、[德]卡爾·恩吉施:《法律思維導論(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10、[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商務印書館 2005 年版
九、法經濟學著作
1、[德]漢斯-貝恩德·舍費爾等:《民法的經濟分析》(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第 6 版)》,格致出版社 2012 年版
3、[美]斯蒂文·沙維爾:《法律經濟分析的基礎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 年版
4、[美]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第七版》,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
5、[美]卡拉布雷西:《事故的成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6、[美]蘭德斯、波斯納:《侵權法的經濟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十、民法思維與案例分析
1、王澤鑒:《民法思維》,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2、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3、國家法官學院、德國國際合作機構:《法律適用方法:侵權法案例分析》,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4、國家法官學院、德國國際合作機構:《法律適用方法:合同法案例分析》,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D. 娉曞緥涓撲笟鐨勪富瑕佸弬鑰冩枃鐚
娉曞緥涓撲笟鐨勪富瑕佸弬鑰冩枃鐚
鍙傝冩枃鐚錛
[1]灝圭敯.娉曞浗鐜頒唬鍚堝悓娉昜M].娉曞緥鍑虹増紺,1995騫寸増.絎121欏.
[2]鍠葷.鍚堥傚悎鍚屼環鍊艱篬J].奼熸眽璁哄潧,2000.(7).
[3]鑻忓彿鏈.瀹氬紡鍚堝悓鐮旂┒—浠ユ秷璐硅呮潈鐩婁繚璇佷負涓蹇僛J].姣旇緝娉曠爺絀,1998.(2).
[4]楂樺湥騫熾佸垬鐠.姘戜簨鍚堝悓鐞嗚轟笌瀹炲姟.瀹氬紡鍚堝悓鍗穂M].浜烘皯娉曢櫌鍑虹増紺,1997騫寸増. 絎298欏.
[5]閲戠忔搗.瀹氬紡鍚堝悓鐨刞緙洪檺鍙婃帶鍒墮斿緞[J].鐑熷彴澶у﹀︽姤,1997.(2).
[6]鐜嬪埄鏄.瀵<鍚堝悓娉>鏍煎紡鏉℃捐勫畾鐨勮瘎鏋怺J].鏀挎硶璁哄潧,1999.(6).
[7]鏉滃啗.鏍煎紡鍚堝悓鐮旂┒[M].鍖椾含:緹や紬鍑虹増紺,2001騫寸増.
[8]鐜嬪埄鏄.鍚堝悓娉曠爺絀(絎1鍗)[M].鍖椾含:涓鍥戒漢姘戝ぇ瀛﹀嚭鐗堢ぞ,2002騫寸増.
[9]寮犲緩鍐.鏍煎紡鍚堝悓鐨勭珛娉曡勫埗[N].鐢樿們鏀挎硶瀛﹂櫌瀛︽姤,2005.(9).
[10]鑻忓彿鏈.鏍煎紡鍚堝悓鏉℃劇爺絀禰M].鍖椾含:涓鍥戒漢姘戝ぇ瀛﹀嚭鐗堢ぞ,2004.27-28.
[11]鍚村厓鍥.鏍煎紡鍚堝悓浠峰間箣鐮旂┒[Z].鏂伴潚騫村湪綰,2005-11-3.
[12]寮犺壋銆佸紶甯.鎴戝浗鏍煎紡鍚堝悓絝嬫硶瀹屽杽鎬濊僛J/OL].浜烘皯緗——寮哄浗璁哄潧,2005-11-10.
[13]鐜嬬礌鑺.璁烘牸寮忓悎鍚孾D].涓鍥界ぞ浼氱戝﹂櫌,2000.
[14]鐜嬫濇磱.璁烘牸寮忓悎鍚岀殑娉曞緥瑙勫埗[D].鍚夋灄澶у,2007.
[15]鏋楀皯騫.璁烘牸寮忓悎鍚孾D].鍘﹂棬澶у,2001.
璇風戶緇闃呰葷浉鍏蟲帹鑽愶細 姣曚笟璁烘枃 搴斿眾鐢熸眰鑱
姣曚笟璁烘枃鑼冩枃鏌ョ湅涓嬭澆 鏌ョ湅鐨勮烘枃寮棰樻姤鍛
E. 王利明的著書立說 潛心治學
1984年,王利明留校任教,適逢我國醞釀、起草《民法通則》,其主要起草者就是王利明的博士導師佟柔教授。王利明協助導師就《民法通則》中涉及的問題作了大量研究,開始形成了自己對民法體系及各項制度的看法和認識。1986年,他和郭明瑞教授等合作撰寫了《民法新論》,該書在法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成為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民法研究生的必讀書目,直到今天許多頗有名氣的學者都坦言受益於此書良多。
歷史給了王利明這一代法學家拓荒的機遇,也給了這一代法學家拓荒的艱難。為進行學術上的探索,王利明住過沒有暖氣的小屋,寒冷的冬日,他背上披一條被子、腿上蓋一條被子筆耕不輟。那時他的女兒剛剛出生,為了孩子著想,他只好借住在校外。當時,王利明還擔任了兩個班的教學工作。每天早晨5點鍾起床,擠兩個多小時的公交車趕往學校。就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以及著名的《民法新論》和《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的著述。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王利明先後獲首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等獎勵,2004年8月當選為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第一屆會長。
物權法是王利明始終關注的領域。在長期對物權法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1998年他出版了《物權法論》。此後,王利明又對我國物權法起草過程中的一些重大疑難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出版了《物權法研究》一書。
王利明很早就對合同法研究抱有濃厚興趣。他的專著《違約責任論》獲得了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此後又出版了專著《合同法研究》,被認為「逐步建立了先進。科學、符合中國國情的合同法體系和規則」。
王利明是我國最早研究侵權行為法的學者之一,他的《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為我國侵權法內容和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王利明非常關注人格權問題,他極力主張人格權法應與侵權行為法一樣作為民法中獨立的制度對待,力圖改變傳統民法歷來沿襲的重物輕人的狀況,構建新的民法體系。
民商法理論博大精深,20年來,王利明一直關注著中國經濟改革與社會發展中不斷出現的有關民法學的新問題,孜孜以求,勤奮不已。在通盤研究了民商法具體領域中諸多問題之後,他開始撰寫《民法總則研究》,該書榮獲2004年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
2002年起,《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系列文庫》陸續付梓,至今已出版六卷,在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王利明認為,對於研究法律的學者,不僅要認識到法治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更要意識到自己在中國法治建設中所肩負的使命。
F. 中國法學界的泰山北斗是
以下是中國法學界的泰斗(排名不分先後):
1、高銘暄:泰斗加學術(刑法界的祖師爺)
高銘暄(1928.5.24-)男,浙江省台州市玉環縣人。1951年從北京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3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畢業,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榮譽一級教授 ,兼任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G. 中山大學法學院有哪些權威的教授
中山大學法學院是中國法學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擁有一批權威的教授。以下是其中幾位:
1.陳興良教授:陳興良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刑法學家,曾任中國刑法學會會長。他在刑法理論研究和實務應用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詣,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和著作,對中國刑法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王利明教授:王利明教授是中國民商法學界的重要學者,曾任中國民商法學會會長。他在合同法、公司法、侵權法等領域的研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出版了多部重要的學術著作。
3.楊立新教授:楊立新教授是中國憲法學和行政法學的權威專家,曾任中國憲法學會會長。他在憲法解釋、行政法理論和實踐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對中國憲法和行政法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4.張文顯教授:張文顯教授是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的領軍人物,曾任中國知識產權法學會會長。他在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領域的研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為中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