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婚姻法形成性
❶ 一夫一妻制最早是誰提倡的
嚴格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從對偶婚發展而來,產生於西方,它的確立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並適應於整個西方歷史。
確立這種婚姻形式,主要由於私有制的發展,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里,男子掌握經濟大權,女子處於從屬地位。父親的財產只能由出自父親的子女繼承,因此作為妻子必須嚴格保持貞操和對丈夫絕對服從。
在古代的中國是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現代大多數人認為中國古代是一夫多妻制是錯誤,自秦一統天下,中國就實行了一夫一妻制。
(1)家庭婚姻法形成性擴展閱讀:
來源
在早期的古代中國(即夏商周),貴族實行多妻制,此時的「妾」是配偶的一種,等級低於「妻」,然而也通過正式婚禮迎娶。
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婚姻制度中,為避免封建制度的繼承關系混亂,「一夫一妻制」和「嫡長子繼承製」成為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在很多朝代的法律中都給以明確的規定。
但在實際生活中「一妻」的原則卻未必被普遍遵守,有時會平妻的狀況。譬如晉朝的賈充,獲皇帝允許有李婉、郭槐兩個正妻。敦煌出土唐天寶年間的戶籍冊中,可以發現許多二妻、三妻之家。在此後諸多金石雕刻和文學作品中也多有一夫多妻的記載。
❷ 中國實行一夫一妻制度是什麼時候開始的,誰提出的!
早在1912年就有人站出來倡議文化的婚姻軌制了,至於這人是誰,歷史上並沒有寫明,1912年公布的《臨時約法》中明文規定實施一夫一妻制,但因為各類史書緣由,這一軌制沒能真正落地,那時也還有很多「一夫多妻制」的現象。
直至1950年5月1日頒行的《婚姻法》,我國才真正完全廢棄一夫多妻制。實施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度」,最早出現在古代的埃及和古代的歐洲。古代的歐洲,是最早對發生婚外情的人進行懲罰的國家。基督教是最早通過法律對「一夫一妻制度」進行了規范。基督教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奉獻。現代的「一夫一妻制度」起源於基督教和古代歐洲。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在的「一夫一妻制度」。
(2)家庭婚姻法形成性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絕大多數平民階層為一夫一妻制,1912年,即中華民國的元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明文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國亦實行一夫一妻制。現今的許多非洲國家和一些亞洲國家(如泰國)都實行一夫多妻制。
嚴格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從對偶婚發展而來,產生於歐洲,它的確立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並適應於整個歐洲歷史。確立這種婚姻形式,主要由於私有制的發展,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里,男子掌握經濟大權,女子處於從屬地位。父親的財產只能由出自父親的子女繼承,因此作為妻子必須嚴格保持貞操和對丈夫絕對服從。
古時的一夫一妻制的生育模式使人類有更多的精力進行社會活動,而不是雄性動物將全部精力放在爭奪配偶上和交配權上。一夫一妻的生育模式讓族群中的兩性不必為交配和生育這兩件事耗費所有精力,進而解放出來的精力可以去做其他靈長類動物不會做的冒險和嘗試。
❸ 人類婚姻制度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群婚制
群婚制它是人類社會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態,其本質特徵在於兩性關系受到一定范圍的血緣關系的限制或排斥。按照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提出的婚姻家庭進化模式,群婚制可以劃分為血緣群婚制和亞血緣群婚制度兩個階段。
2、偶婚制
偶婚制是一男一女成對配偶的婚姻制度。這種婚姻制度的特點是:一個男子在許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一個女子在許多丈夫中有一個主夫。就是說,在成對的配偶中有一個或長或短的時間內相對穩定的同居關系,
每個男子或女子有了一個較為穩定的或主要的配偶,並不排除男女雙方與自己的主妻或主夫以外的人發生性關系,而且夫妻關系極不穩定。
3、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monogamy)亦稱「單偶婚」、「個體婚」是文明世界的體現。一男一女結為夫妻的婚姻形式。
(3)家庭婚姻法形成性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第十一條 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❹ 婚姻家庭法【淺析中外婚姻家庭法的演進歷史】
淺析中外婚姻家庭法的演進歷史
——比較中外婚姻家庭法的發展軌跡
本篇文章將談及中外婚姻家庭立法的淵源、近代化、當代的發展以及完善與修改。主要側重於中國本土婚姻家庭立法的各個歷史階段,輔以外國婚姻家庭立法的進程作為對比。在表達中外婚姻家庭法立法不同演進過程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探究外國婚姻家庭法在中國婚姻家庭法的近現代化過程中的影響。
早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古代人類社會,我國就有了婚姻家庭的相關立法。只是在奴隸制時代,習慣、道德與法律並沒有明確地界限。特別是在禮制森嚴、道德倫理等教條主義奉行的古代社會,婚姻家庭關系主要由禮和習慣來調整。並且婚姻家庭法並沒有被單獨分立出來,歸屬於一個統一法典中。早期奴隸社會,為了維護宗法制度而受到重視的禮制實際上起著法制的作用。而搏嫌禮制又受宗法制影響頗深,男尊女卑,長幼有序,家長家屬各有其並銀備位,不得僭越。在當時,與婚嫁有關的禮制十分繁雜,有冠禮、婚禮、喪禮和家禮等。具體例如結婚的「六禮」離婚的「七出」、「三不去」等規定。婚姻家庭的立法開始初具規模是在秦漢時期也就是進入封建社會後,例如漢《九章律》設「戶律」是有關戶籍方面的規范。此後三國、兩晉、南北朝都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直至唐朝《唐律·戶婚》成為了封建前期各代戶婚立法的總結之作,而後宋元明清均一定程度上承襲了相關法律。在封建時代,婚姻家庭法除了以「律」為名,還有「戶令」和「例」等法律形式。
總而言之,我國古代婚姻家庭立法禮律並用,律是指成文法中的相關規定。 而世界其他國家早期主要是習慣法,後期逐漸有了成文法典,但是習慣法仍然有其影響力。外國奴隸制早期典型法典有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古羅馬早期《十二銅表法》後期《查士丁尼法典》,而《十二銅表法》中大多是已經約定熟成的習慣法只是以篆刻的方式加以確認。例如法蘭西王國《薩利克法典》和《里普里安法典》就是將習慣法搜集整理成成文法典。所以說在歐洲,家庭婚姻法最初是習慣法的形式,而後又被收集整理為成文法。而由羅馬人制定或適用於羅馬土地的成文法即為羅馬法,日耳曼人制定或適用於日耳曼人土地的法典即為日耳曼法。隨著羅馬人與日耳曼人長久的戰爭,羅馬法也與日耳曼法相互交融,有了更豐富的內容。這些成文法大多是教會或王室制定的,有些寺院法中關於婚
姻家庭的規范具有高於世俗立法的權威。這顯然與歐美各國悠久的宗教淵源與濃厚的宗教氛圍分不開。在古羅馬時期,教皇的權力一度凌駕於王權之上,教皇為王加冕是正式的加冕儀式必不可少的環節。歐洲的宗教起源相當的早,在原始人類社會就有類似的組織與活動。在羅馬法中,要求實行一妻一夫制。法律確認的婚姻只有正式婚姻與略試婚姻,而正式婚姻又稱「有夫權婚姻」,略試婚姻稱為「無夫權婚姻」。而有夫權婚姻的結婚方式有共食婚、買賣婚和時效婚三種。羅馬法中也存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問題,側重夫權與父權,女子出嫁前受父親管制,父親甚至有買賣子女的權力,婚後人身財產均受丈夫支配。
西方羅馬法的淵源從共和國時代到帝國時代,早期表現為習慣法、而後有議會制定的法律、元老院的決議、皇帝的赦令、最高裁判官和法學家的解答等。羅馬法在歐洲法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擔當了母法的角色,德國、英國、法國甚至移民大國美國在發展法律體系的過程中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我國近代婚姻家庭法的發展過程更為復雜,由於早期婚姻法制度在許多方面的不完善,近代化的開端較晚,於二十世紀初。當時中國正飽受外強侵略之苦,於是落後則挨打,挨打則思變。晚清時期,受戊戌變法的影響,開始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法制建設,於是引進了大陸法系的德國法模式。但清政府1910年頒布的《大清現行刑律》中對於婚姻家庭法的規范並沒有得到進步,絕毀內容上封建色彩極強。1930年公布的民法親屬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得到施行的親屬法,在法律形式上實現了中國婚姻家庭法從古代型到近現代型的轉變。
總體來說,由於我國近代歷史的曲折發展,一度屬於半封建半殖民的國家性質,宗法封建觀念的殘留十分嚴重,我國的婚姻家庭法仍然無法得到徹底地改革。1930年頒布的親屬法只是相較以往有了較大改善,但夫妻人格獨立與平等則一直得不到體現。
而我國婚姻家庭立法真正的開端應該是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這也是我國成立後頒布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質的法律。當然此前也有相關的鋪墊,1931年頒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1943年修改頒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這兩部法是我國婚姻家庭立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因為他們確定了實行婚姻自由,禁止包辦、強迫和買賣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等現代化婚姻家庭法所應當具備的基本內容。
現代西方分為兩大法系,即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都深受羅馬法影響。特別是中世紀西歐商品經濟發展, 城市興起等因素共同使得羅馬法重新回到歐洲。羅馬法的復興運動使其從內容到形式都被廣泛地繼承與適用。大陸法以羅馬法為基礎,形成了以成文法為主的法系。英美法系則以日耳曼法的觀念為基礎,參照羅馬法,形成以判例法為主的法系。大陸法系的國家主要包括法國、德國、中國等,英美法系的國家則是英國,美國等。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婚姻家庭法在吸取借鑒大陸法系的婚姻家庭法時,肯定也形成了與法國、德國婚姻家庭法相類似、又不悖於有社會主義社會的特點。如《法國民法典》中視婚姻為民事契約,把當事人的合意作為婚姻成立的首要要件,在中國婚姻家庭法中同樣適用,這部法典1979年基本定型,但90年代還有無數次的修訂,都是將法典對個人自主權的限制減少。《德國民法典》也歷經多次修改,1957年《男女平等權利法》提高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保障了妻子在婚姻中的經濟獨立,與中國婚姻家庭法中保護婦女合法權益原則符合。英國早期婚姻家庭法的立法改革較緩慢,二戰後加快腳步。而美國,由於本身的聯邦共和國制,法律對婚姻家庭關系的調整以州立法為主,同時不與聯邦憲法原則相悖。
1950年頒布《婚姻法》後,實施的過程中仍然困難重重,必須清除掉封建殘留思想與作風才能很好地推行現代化的婚姻家庭關系。於是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我國為此開展了多次推廣運動,如《婚姻法》運動月等。也確實使我國婚姻家庭制度順利實現從民主主義性質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過渡。1966年到1976年經歷十年的動亂,這期間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公民婚姻家庭權利得不到保障。這些現象在1978年之後,進入法制建設恢復和發展階段才得到了治理。緊接著,1980年結合1950年《婚姻法》的得與失,頒布了新的《婚姻法》。結合我國人口基數大的國情,提出了計劃生育的新規定。而80年的《婚姻法》也不是最終法,由於市場經濟的推行等社會發展階段的影響,法律不斷地在進行調整。
正是因為社會發展的迅速與多樣才導致了法律體系的不斷進步與豐富。我國婚姻家庭法的雖然可追溯於古代宗法禮制但還是主要來自於對西方大陸法系中與婚姻家庭相關立法的借鑒與本土化。
中國婚姻家庭立法的演進是漫長而復雜的,經歷了古代禮大於法的時期,近
代不斷探索引進的時期,現當代不斷結合本國國情和本國社會狀況而做出改善的時期。
外國語學院
章淑嫻
[1**********]7
❺ 中國是從何確定一夫一妻制的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發展
《中國法制史》第三版中其中一條:夏商法律在確立婚姻關繫上,明確的規定了一夫一妻制。商代允許男性王族在確立一夫一妻外,大量納妾。這說明從中國古代歷史的源頭起,我國就倡導著一夫一妻制。
那麼,在朝代更換、滄海桑田中,最初的一夫一妻制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發展呢,與建國後實行的一夫一妻制又有什麼不同呢?

新中國婚姻法宣傳
又如,1952年12月,廣東省婦聯副主席古大存在《宣傳婚姻法的一點意見》中寫道:婚姻法施行前的重婚、納妾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問題,是否離婚,要看女方(妻、妾)要求來決定,我們不能強迫其離大或是離小。
如果婦女一方要求離婚時應立即批准,並照顧其離婚權利。如果女方沒有這樣的要求,就仍應讓他們保持原來共同生活關系。總而言之,所有在解放之前就已經成親的妻妾,只要女方自己願意留在丈夫身邊,就不會被強制性離開。
對於建國之後這些法律的頒布,我們也看到了法律制度的人性化一面:首先,一改以往男性主權社會,把選擇權交到了女性手上,男女平等;其次,這樣的結果該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妾”這一群體,大多沒多少文化與見識,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一直以來都是依靠丈夫生活,離開了丈夫,如何生活也將成為一大難題。現代女性講究自立自強、自尊自愛,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歷史帶給女性的沉重教訓。
❻ 結合婚姻法以及身邊婚姻家庭案例談談對戀愛 婚姻家庭法律問題的認識
事業的成功,往往與美滿的婚姻家庭密切相連。從戀愛到締結婚姻、建立家庭,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大學階段,妙齡韶華,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家庭觀,處理好復雜的感情和人際關系,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順利成才。
一、愛情與人生
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人生話題。許多人不惜用最美麗的語言來描繪愛情的永恆和不朽,認為愛情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激勵、情緒上的歡愉、生活上的充實,沒有愛情的人生是蒼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沒有意義的。也有人由於看到他人的不幸或自己經歷過不幸,對愛情持悲觀的態度,認為美好的愛情只是戲劇中的演繹,而生活中的愛情帶給人的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歡愉。
在現實生活中,正確地認識愛情的本質,處理好戀愛關系,愛情就會給人生帶來幸福,不然的話,就可能成為人生不幸的誘因。
(一) 愛情的本質
所謂愛情,是指男女之間基於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相互傾慕,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一種強烈、純真、專一的感情。性愛、理想和責任是構成真正愛情的三個基本要素。
性愛把愛情與人世間的其他情感,如親人之愛、朋友之情或同志之誼明顯的區別開來,使愛情成為特殊的「情愛」。
理想賦予愛情更深刻的社會內涵,是愛情生長的內在依據。愛情是兩個人感情的交融,是愛她(他)和自愛的統一。對方的人品就是我對人品的追求,對方的行為就是我認同的行為標準的體現;對方的言談就是我心聲的表露。這種人格上的相互映襯,志趣上的相互認同,就形成了雙方對生活的共同理想。從而使真正的愛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夠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智慧,升華人的品德。
責任是對性愛和理想的升華,責任也因此成為愛情得以長久的重要保障,是堅貞愛情的「試金石」。古今中外,人們所贊美的愛情無不體現著戀人間為對方「忘我」的付出。這種自願擔當的責任,豐富了愛情的內涵,提升了愛情的境界。
上述三個基本要素構成了愛情有機的統一整體,它們的完美結合也就成就了人世間美好的愛情。性愛的吸引,使得愛情打上了情愛的烙印,並把異性間的愛情與異性間的友誼根本區別開來。理想的契合,使得愛情表現著戀人們對生活的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使熱戀中的人們煥發出極大的熱情來克服生活中的消極和頹廢。責任的擔當,則使得愛情不是自私得佔有對方的感情,而是自覺自願地為所摯愛的人付出感情。
真正的愛情是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體現著人的自然的和社會的雙重需要,並通過生活而獲得充實的意義。
愛情是人生一道亮麗風景。人生在具體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展開,理解和把握愛情真諦或本質,要考慮到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考慮到一定的文化傳統、社會心態和風俗習慣的影響。
(二)戀愛中的道德
男女雙方培養愛情的過程或在愛情基礎上進行的相互交往活動,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戀愛。戀愛不是「亂愛」,戀愛必然會受到道德的激勵或約束。戀愛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因而戀愛中的道德又不同於一般的人際交往的道德。一般的人際交往著重於利益關系的調整,而戀人之間關系的協調更著重於人格的尊重和情感上的協調。戀愛中的道德要求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尊重平等人格。戀人間彼此尊重人格的表現,主要是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和重視雙方的平等。戀愛的雙方在人格上都是獨立的,如果把對方當作自己的附庸,或依附對方而失去「自我」,都是對愛情實質的曲解。戀愛的雙方在相互關繫上是平等的,都有給予愛、接受愛和拒絕愛的自由,放縱自己的情感或者對對方予以約束和強迫,都不符合戀愛的道德要求。
自覺承擔責任。自願地為對方承擔責任,是愛情本質的體現。無論對方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是富裕還是貧窮,是健康還是傷病,愛一個人或接受一個人的愛,就意味著始終不離不棄,自覺地為對方承擔責任。責任地擔當,不是單純的「我的心中只有你」的反復吟唱,而需要見諸行動的自覺。責任常常就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愛情是風雨里共同撐起的一把傘,是暮色中急切盼歸一份情,是寒夜燈影下溫暖的一杯茶……
文明相親相愛。文明的戀愛往往是對他(她)的戀愛雙方採取含蓄、謙恭甚至羞澀的態度,而絕不是在態度、舉止、語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縱。戀人在公共場所出入,要遵守起碼的社會公德,不要對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戀人獨處,也要講文明、講道德。
遵從戀愛道德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去維護真正的愛情,這是保持愛情長久的秘密所在。沒有道德的護佑,愛情也不會長久。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愛情之所以瓦解,他們愛的目的沒有得到。他們所關注的不是事物的自身,而是那些附帶的,不經久的東西」。[1]
(三)大學生的戀愛
大學時代是人生的花季,愛情則是艷麗的花朵,花兒都需要精心照料才不至於過早凋謝、枯萎,愛情也需要倍加呵護才不會中途夭折。因而,同學們要妥善對待大學生時代的戀愛問題。
當代大學生對於愛情,從總體上看是能夠正確認識和把握的,能夠正確處理學習和戀愛的關系,以及戀愛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諸如戀人之間的誤會、失戀,等等。大學校園中也不乏動人的「愛情故事」。
大學生應該對愛情持慎重的態度,避免在戀愛問題上把握和處置失當。
不能誤把友誼當愛情。有些同學在與異性同學的交往中,不能區分友誼與愛情兩種性質不同的體驗,給雙方平添許多煩惱。
不能錯置愛情的地位。把愛情放在人生最高的地位,奉行愛情至上主義,沉湎於感情纏綿之中。這樣的戀愛觀,很容易導致對人生目標的誤解,這對需要將主要精力用於學習上的大學生來說危害尤大;因整天卿卿我我而耽誤學習、虛擲光陰的實例在大學校園中並不鮮見,這樣的戀愛態度也不利於正確對待和處理戀愛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與挫折,常常會使一些同學在求愛不成或失戀之後,情緒和行為,甚至出現悲觀厭世的情緒,導致嚴重的後果。
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對待戀愛。無論是在自己心中勾畫出一個脫離現實的戀愛偶像,還是片面追求外在形象,或者只看重經濟實惠,或者僅僅把戀愛看成是擺脫孤獨寂寞的方式,都無法產生真摯的感情,也得不到真正的愛情。
不能只重過程不求結果。「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曾經是一些人談戀愛的口頭禪。這樣的一些想法所表達的並不是一種積極的戀愛心態。在現實生活中,把愛情當成游戲既會傷害對方,也會傷及自己。
鑒於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同學們在處理戀愛關系問題上應當處理好這樣的幾對關系:一是戀愛與學習的關系。學習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同學們應該把愛情作為奮發學習的動力,同時還應把是否有利於促進學習,作為衡量這份愛情的價值的一個重要的、特殊的標准。二是戀愛與關心集體的關系。戀愛中的雙方不應把自己禁錮在兩個人的世界中。脫離集體,疏遠同學,會妨礙自身的全面發展與進步。三是戀愛與關愛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愛的情感豐富博大,不僅有戀人之愛,還有父母、兄弟、姊妹、同志和對社會、國家之愛。專注於戀愛而忽視對他人和社會的愛,自己的愛情也會顯得很自私和庸俗,相反,對他人和社會具有愛心則會使愛情變得高尚和穩固。
對大學生來說,如果與愛情在大學時代相逢,那就是把它看成人生一份珍貴的禮物,用心呵護,倍加珍惜。處理好戀愛中的各種關系,是對愛情的祝福,也是對自己的祝福,更是對未來人生幸福的祝福。
二、婚姻與家庭
戀愛是締結婚姻、組成家庭的前提和基礎,婚姻和家庭則是戀愛的結果。婚姻和家庭是愛情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升華。
婚姻和家庭是兩個既密切相關又具有明顯區別的概念。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確認的男女兩性的結合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夫妻關系。家庭是指在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基礎上產生的、由親屬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單位。婚姻是家庭產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締結婚姻的必然結果,婚姻的成功就體現為家庭的幸福,家庭的美滿又彰顯出婚姻的意義。
婚姻家庭關系是特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特殊關系,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婚姻家庭的自然屬性,是指婚姻家庭賴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具體表現為男女兩性的差別和人類固有的本能,從而構成男女結合的生理基礎和家庭成員關系在生物學上的特徵,也體現了某些自然規律對婚姻家庭所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如自然選擇規律排斥近親通婚等。婚姻家庭的社會屬性,是指法律賦予婚姻家庭的本質屬性。具體表現為婚姻家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變化,都取決於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並受到上層建築諸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其依存於一定社會結構,具有特定的社會性質。由此可見,自然屬性僅是婚姻家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社會屬性才是婚姻家庭的本質所在。
社會屬性作為婚姻和家庭的本質,就給我們理解和把握婚姻家庭的內涵和價值意義提供了兩個重要的視角。
人類的婚姻和家庭不是亘古不變的,社會在不斷發展,人類的婚姻和家庭的形式、內容和價值都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的進步和婚姻家庭的進步在總的趨向上是統一的。
婚姻是家庭形成的必要條件,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婚姻家庭的演變及其價值,不能僅僅局限在婚姻家庭生活的狹小范圍內,而應當從社會發展的廣闊視野中來把握。
婚姻家庭的和諧穩定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因此,注重把握婚姻家庭演變的規律和現實狀況,妥善協調婚姻家庭關系,既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又關系人際關系的和諧,以至社會的長治久安。
三、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在維系和諧美滿的婚姻關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獨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規范是:
尊老愛幼。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非常講求父慈子孝的國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念深入人心,反映了人們對需要給予特別關愛的老人和兒童的深厚情感,因而成為世代相傳的道德信念。老人對社會做出過貢獻,又為撫養和教育晚輩無私地付出過心血,當他們年老體弱時,理應得到社會、子女及家庭成員的尊重與回報。兒童是未來的社會棟梁,是社會和家庭的希望,在他們還不能自食其力的成長過程中,強調尊老愛幼也具有很強的社會針對性,它對於解決日趨凸顯的老齡化問題和獨生子女的哺育問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國重要析法律原則和道德規范,也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既表現在夫妻權利和義務上的平等、人格地位上的平等,表現在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子女。在夫妻關繫上的男尊女卑,在子女問題上的重男輕女,都是在傳統宗法社會中所形成的落後道德觀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不僅體現在社會關系中,也體現在家庭關系中。家庭關系中的平等主要是人格平等,是權利和義務的平等,並不是要否定自然的倫常秩序。並不是要否定應有的倫常秩序。
夫妻和睦。夫妻是家庭的主要成員,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忠於愛情、互敬互愛,是夫妻和睦、婚姻美滿的基礎,中國歷來用「相敬如賓」、「琴瑟和諧」,以及「比翼鳥」、「連理枝」等來比喻和形容夫妻之間的和睦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夫妻和睦往往體現的是妻子對丈夫的絕對依從,即所謂的「夫唱婦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三從四德」的陳腐的封建道德信條,嚴重地傷害了婦女的身心。今天所強調的夫妻和睦,是在男女平等基礎上的互敬互愛、互助互讓。
勤儉持家。勤儉是家庭興旺的保證,也是社會富足的保證。常言道「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奢懶敗家門」。勤儉持家既要做到努力工作,勤勞致富,也是量入為出,節約用費。在大學里,經濟條件差的同學應當勤儉以勵志,經濟條件好的同學也應當勤儉以養德。同學們應當比品德、比學習、比情趣,而不能一擲千金,超前消費、攀比消費和負債消費,更不能向父母提出超越正常或超越家庭經濟負擔能力的不合理要求。大學生要尊重父母勞動所得,體諒父母的辛苦操勞,盡量減輕父母和家庭的生活負擔。「可憐天下父母心」,能認識到這一點並體現在勤儉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對父母和家庭最實際的貢獻。
鄰里團結。鄰里之間既無血緣關系又無法定關系,而是一種地緣關系。在日常生活的廣泛聯系中,鄰里關系處理得好,可互為肋手,互為依靠,得「遠親不好近鄰」之利;鄰里關系處理不好,矛盾叢生,糾紛不斷,則會受「惡鄰相向」之害。鄰里之間應該以禮相待,做到互諒互讓,互幫互助,寬以待人,團結友愛。在當代社會,一個家庭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處於多維的聯系之中,當家庭遇到困難甚至發生危機時,首先伸出援助之手的往往是鄰居,友鄰的作用常常勝過親戚朋友。搞好鄰里團結重要的是相互尊重。要尊重鄰里的人格、民族習慣、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鄰里之間長期相處,難免產生誤會和矛盾等,要本著互諒互讓的原則,無理者主動認錯,得理者寬以讓人,這樣才能化解矛盾糾紛,增進鄰里感情。
四、婚姻家庭法律規范
婚姻家庭關系不僅需要道德來維系,也需要法律來調整。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婚姻法是調整婚姻和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就其調整對象的范圍來看,婚姻法既調整婚姻關系,又調整家庭關系。婚姻關系只存在於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的男女雙方之間;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此外還有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兄弟姐妹的關系、(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的關系,也有養父母與養子女的關系,等等。
就其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內容來看,婚姻法既調整婚姻和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又調整由此而產生的財產關系,其中人身關系是主要的,財產關系以人身關系為基礎。財產關系包括夫妻之間的財產共有關系和相互扶養關系,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扶養與贍養關系和財產繼承關系等。
(二)我國《婚姻法》的主要內容
結婚。結婚是指男女雙方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確立夫妻關系的法律行為。它包括三層含義:結婚必須是男女兩性的結合;結婚必須符合法定條件並遵守法定程序;結婚是男女雙方確立夫妻關系的法律行為。
結婚的法定條件分為:必備條件和禁止條件。結婚的必備條件有三個:一是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這是婚姻自由原則的必然要求,目的是維護公民的婚姻自主權。二是必須達到法定婚齡。《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三是必須符合一夫一妻制。婚姻當事人只有各自在未婚、離婚或喪偶的情況下才能結婚,一方或雙方有配偶者再結婚構成重婚罪,要承擔法律責任。
結婚的禁止條件:一是禁止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結婚。直系血親,是指與自己有直接血緣關系的親屬,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親屬。旁系血親,是指除直系血親以外的,在血緣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親屬。二是禁止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人結婚。疾病若已治癒,則不在禁止之列。《婚姻法》作出這些禁止性規定,對保護結婚當事人的利益和民族的健康都是必要的。
結婚法定程序,是指男女雙方確立婚姻關系必須履行結婚登記的法定程序。結婚除必須符合法定條件外,還必須符合法定程序,即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結婚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結婚登記是確立合法、有效婚姻關系的必要法定程序,是婚姻關系成立的法定標志。婚姻登記機關,在城市是街道辦事處或者市轄區、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在農村是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
無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要健兒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婚姻無效情形包括:重婚的;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未達到法定婚齡的。因為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婚姻法有關子女的規定。
家庭關系。家庭關系包括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和其他家庭成員關系。夫妻關系,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兩個方面。夫妻間的人身關系,是指夫妻雙方與其人身不可分離而沒有直接經濟內容的在人格、身份、地位以及生育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夫妻間的財產關系,是指夫妻雙方在財產、扶養和繼承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父母子女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具體包括: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有管教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同時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和監護人。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即經濟上的必要幫助和精神生活上的關心照顧,這種義務是無條件的。父母與子女間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此外,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的關系、繼子女與繼父母的關系、養子女與養父母的關系,與婚生子女與父母的關系相同,不得歧視。
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是指祖孫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體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贍養的權利或義務。兄弟姐妹之間有扶養的權利或義務。
離婚。離婚是指夫妻雙方依法解除婚姻關系的行為。它涉及離婚的原則、程序和離婚後子女撫養及財產處理等問題。
處理離婚時必須採取嚴肅的態度並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保障離婚自由。夫妻雙方自願離婚或符合法定離婚條件的,應依法准予離婚。二是反對輕率離婚。離婚標志著夫妻關系的解除和終止,從而引起一系列法律後果,對家庭和社會都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不能濫用離婚自由。
離婚有兩種情況,一是男女雙方自願離婚;一是配偶一方要求離婚,另一方不同意離婚。因此,離婚程序也有兩種:一種是協議離婚,是指男女雙方自願離婚,並對子女撫養教育和夫妻財產分割等問題達成協議,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的行為。另一種是訴訟離婚,是指一方要求離婚,另一方不同意離婚,或雙方雖系自願離婚,但在對子女撫養或夫妻財產分割未能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婚姻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的行為。
為了保護現役軍人和婦女的特殊利益,婚姻法規定: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時,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有重大過錯的除外;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1年內或者終止妊娠6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但女方提出離婚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離婚只是從法律上解除了夫妻關系,父母與子女的血親關系並不因此而消除,無論子女由哪方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故離婚後父母對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任何一方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侵害這種權利或逃避這種義務。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離婚後子女撫養問題可以協議解決,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至於離婚後的財產問題,夫妻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則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
《婚姻法》還規定了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當夫妻一方有下列過錯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1)重婚的;(2)與他人同居的;(3)實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有過錯方應當向無過錯方支付賠償金。
道德和法律是社會生活的兩種重要調控手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保護著婚姻家庭這個人生的港灣。樹立家庭美德,遵循婚姻法律規范,是生活對我們提出的客觀要求。走進大學,離開了養育自己的父母,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生活,也有了對未來的憧憬,大學生應該在成長的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對婚姻和家庭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