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古印度法對當代印度社會影響

古印度法對當代印度社會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1-17 21:32:55

㈠ 古印度法的古印度法的產生和演變

古印度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大的統一王朝不多,各地法律制度也不統一, 因而有關古印度法的斷代問題學術界尚有很大爭議。 一般認為,其上限是後期吠陀時期(約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 下限則是公元4世紀至7世紀。
大約公元前3000年中葉,印度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哈拉帕文化。公元前1500年前後,據稱被雅利安人所毀。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印度出現了最早的傳世文獻——吠陀。吠陀是印度最古老而神聖的法律淵源,約成於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 用詩歌體裁寫成。吠陀本集共4部:《梨俱吠陀》(贊頌明論)、《娑摩吠陀》(歌曲明論)、《耶柔吠陀》(祭祀明論)和《阿達婆吠陀》(巫術咒語匯集)。它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涉及到很多行為規范和社會習慣。大約在後期吠陀時期,即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印度的氏族制度解體,逐漸形成奴隸制國家。
約公元前7世紀, 以崇拜自然為特徵的原始宗教吠陀教演變為婆羅門教。該教是多神教,以崇拜「梵天」而得名。它認為客觀世界是個幻覺,主張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它產生後,很快發展成為國教,成為國家的統治支柱。 婆羅門教的經典成為法律的重要淵源, 婆羅門教的基本教義成為法律的重要內容,婆羅門祭司成了法律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受婆羅門教推崇並維護的種姓制度成為印度社會的基本制度,各種姓的不同權利義務在法律上被固定下來。
公元前6世紀, 印度北部十六國不斷發動戰爭,階級矛盾尖銳,其他種姓對婆羅門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滿。佛教應運而生,它反對種姓不平等,主張修行,儀式簡單,但繼承了婆羅門教的因果輪回說。
公元前4世紀,印度建立了第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孔雀王朝。在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時朝,印度社會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他定佛教為國教,廣傳佛法。佛教被定為國教後,佛教的經典成為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淵源之一。
公元4世紀至7世紀,印度向封建制過渡(貴霜王朝時期就已開始向封建制過渡,笈多王朝時期已經是明顯封建化的帝國,封建制關系完全確立)。佛教地位漸漸衰弱,為改革後的婆羅門教(即新婆羅門教或印度教)所取代。
古代印度法的發展和宗教密不可分,按其歷史發展,主要淵源包括
(1)吠陀:見前述。
(2)法經:附屬於吠陀,是對它的解釋和補充,約成於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 以散文體裁寫成。它主要是祭祀的規則和教徒的生活准則,沒有統一文本,各教派均有自己的法經,不同時期亦有不同的法經流行。
(3)法典(也有人主張稱「法論」, 以區別於近現代的法典):婆羅門祭司編成的教法典籍,它所包含的純粹法律規范比法經多。全部法典陸續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6世紀,其中最重要的為《摩奴法典》。《摩奴法典》約成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較為正規的法律典籍,具有相當大的權威性。它較為全面地論述了吠陀的精義,規定了以種姓制為核心的基本內容。該法典對印度法制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傳播至東南亞及遠東地區。
(4)佛教經典:是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淵源之一,總稱「三藏」,即:經藏、論藏、律藏。①經藏,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及其門徒宣揚的佛教教義;②論藏,佛教各教派學者對教義的論說;③律藏,佛教寺院規條。其中尤以律藏的法律意義最為明顯。佛教法的中心內容是「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
(5)國王詔令:其中最為人注目的是阿育王的詔令, 要求人們遵守佛法、服從官府等。

㈡ 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對現代印度社會有什麼影響

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其實質是一種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對印度幾千年的社會歷史發展都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對現代印度社會的發展也有著一定的消極影響。

㈢ 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對現代印度社會有什麼影響

http://..com/question/10171751.html?si=4

一、政治上不利於印度的統一和團結。種姓制度,使社會四分五裂,人民之間缺乏團結。在歷史上,它為異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印度的歷史是一部不斷被外族征服的歷史,其原因與種姓制度造成的整個印度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性和利已性不無關系。它妨礙了印度人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在面臨外族入侵時,不能組織起強有力的抵抗力量。獨立以後對各項事業同樣產生了不良影響。如在國會制憲會、長老會等的選舉中矛盾重重,不是以人的才幹為條件,而是以某種姓為前提,這們勢必影響到選舉的順利進行和選舉效果。由於種姓制度人為地把人分成若乾等級,彼此仇視,各種糾紛此起彼伏,甚至造成傷亡事故。因此,種姓制度是印度產生矛盾和不團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種姓制度影響經濟的發展。前面提到,種姓制度把經濟分成不同的社會集團,彼此接觸受到影響,有些人「種姓主義」思想嚴重,他們大都考慮本種姓的利益。想問題,辦事情從本種姓的利益出發,只對本種姓忠誠,缺乏民族同胞間的互助精神,這對整個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加之,每個人的職業生來決定,代代相傳,不易更改,不管一個人對某種職業有無興趣或特長,工作是否合適,都得被迫去做。這說影響了一些人才能的發揮和工作效果。種姓制度是懶惰和宿命論的溫床。每個人的種姓、社會地位,以及從事的職業都是生來決定,代代相傳。這們一來,有些人用不著努力則會得到好的職業,從事好的工作,享受優厚的待遇。這樣產生或助長了一些人的懶惰思想,缺乏奮斗精神;而另一些人,即低級種姓的人,只能受苦,逆來順受,認為命里註定,不可改變。這樣限制和束縛了他們的創造精神和積極性的發揮。種姓制度是許多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
三、種姓制度影響到人的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種姓制度規定,高級種姓不能吃肉、魚和蛋類等等。印度本來不是發達國家,不少人得不到足夠的牛奶、黃油、水果、蔬菜等一些富有營養的食品,再不吃肉、魚、蛋等食物,必然會影響人們的體質和智力的發育。不少印度人體弱多病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恐怕也與食物結構有關,受種姓影響的結果。加之,實行內婚制,有的血統較近,也使一些兒童智力不佳,甚至發育畸型。總之,種姓制度危害很大,對國家的發展和個人生活的改善均有影響,人民,尤其是低級種姓的人對此強烈不滿,不同形式的斗爭此起彼伏,一再發生。政府也很重視,制定了有關法律,採取了有關措施,情況有所變化。

㈣ 簡述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點

1、印度宗教眾多,影響到印度法律的結構、體系異常復雜。婆羅門教,以吠陀經為其最高經典。佛教以三藏為基本經典。還有耆那教等。

2、匯和法律、倫理道德和哲學為一體。

3、法典不是國王或立法機構頒布的,而是由宗教界的著名人士或婆羅門教的僧侶貴族按照社會需要和階級利益而進行編撰的。

4、公開宣揚社會的不平等,將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權利義務用法律形式加以確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種姓制度。

(4)古印度法對當代印度社會影響擴展閱讀:

古代印度法可以分為佛教分支和婆羅門教分支,相互興替。佛教代表性的法律文件有孔雀王朝阿育王(約公元前273一前232在位)召集高僧編篆的三藏,即《律藏》、《經藏》和《論藏》。婆羅門教法律將古老文獻《吠陀》奉為經典,其中的《法經》起著法典的作用,還有《喬達摩法經》。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時期寫成的政治經濟論文《政事論》中,也包括許多法律規范的內容。在法律文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摩奴法典》,共有12章,包括宗教、道德和法律規范以及哲學等內容。古代印度法律肯定王權無限,還肯定了古印度奴隸制社會的種姓制度。

在土地法方面,國王對全國土地享有最高所有權。契約通常用宣誓方式訂立。婚姻也是一種契約,不同種姓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強調家長及丈夫的權利,妻子和子女處於同奴隸相同的地位。在刑法方面,各種姓之間犯同樣的罪,處罰不同。

㈤ 佛教對古印度的影響

在古印度,人們歷來都崇拜印度教,印度教把當時的印度社會化分成四專個等級,屬各個等級之間有嚴格的界限,處於社會下層的人民生活的很困苦。佛教產生後,它所提倡的無等級思想使人們從貴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極大的沖擊了當時社會的貴族經濟,加快了社會的進步。

㈥ 古印度法的淵源除國王詔令和教法典籍外,主要還有哪些

古印度法的淵源除國王詔令和教法典籍外,主要還有吠陀。
古代印度法的發展和宗教密不可分,按其歷史發展,主要淵源包括
(1)吠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印度出現了最早的傳世文獻——吠陀。吠陀是印度最古老而神聖的法律淵源,約成於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 用詩歌體裁寫成。吠陀本集共4部:《梨俱吠陀》(贊頌明論)、《娑摩吠陀》(歌曲明論)、《耶柔吠陀》(祭祀明論)和《阿達婆吠陀》(巫術咒語匯集)。它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涉及到很多行為規范和社會習慣。大約在後期吠陀時期,即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印度的氏族制度解體,逐漸形成奴隸制國家。
(2)法經:附屬於吠陀,是對它的解釋和補充,約成於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 以散文體裁寫成。它主要是祭祀的規則和教徒的生活准則,沒有統一文本,各教派均有自己的法經,不同時期亦有不同的法經流行。
(3)法典(也有人主張稱「法論」, 以區別於近現代的法典):婆羅門祭司編成的教法典籍,它所包含的純粹法律規范比法經多。全部法典陸續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6世紀,其中最重要的為《摩奴法典》。《摩奴法典》約成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較為正規的法律典籍,具有相當大的權威性。它較為全面地論述了吠陀的精義,規定了以種姓制為核心的基本內容。該法典對印度法制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傳播至東南亞及遠東地區。
(4)佛教經典:是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淵源之一,總稱「三藏」,即:經藏、論藏、律藏。①經藏,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及其門徒宣揚的佛教教義;②論藏,佛教各教派學者對教義的論說;③律藏,佛教寺院規條。其中尤以律藏的法律意義最為明顯。佛教法的中心內容是「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
(5)國王詔令:其中最為人注目的是阿育王的詔令, 要求人們遵守佛法、服從官府等。

㈦ 古印度種姓制度的內容、性質、社會背景和歷史意義。請解釋一下,不要貼百度。

內容:印度社會即已分四大等級:「婆羅門」(僧侶)掌握神權,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剎帝利」(貴族、武士),掌握政治、軍事實權,是古印度國家的世俗統治者。

「吠舍」(農牧民、工商業者),多屬被剝削的小生產者;「首陀羅」(奴隸、雜工、僕役),是沒有任何權利的被壓迫、被剝削者。

性質: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特有的一種專制統治時代等級制度,它是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產物。

社會背景:由於婆羅門教成了國家的統治支柱,其制定的法典是《摩奴法論》,它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較為正式的法律典籍,全面闡述婆羅門教的教義,詳細規定了種姓制度的具體內容。

歷史意義:種姓制度阻礙了印度的發展和進步,種姓制度在社會中已經根深蒂固,直到今天,印度仍然保存著種姓制度的殘跡,仍然嚴重影響著這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7)古印度法對當代印度社會影響擴展閱讀:

21世紀婆羅門和剎帝利貴族階層的影響力雖然大不如前了,但是仍控制著主部門,吠舍階層地位有所改善,但首陀羅和賤民「不可接觸者」的狀況並未有明顯改觀。

底層的人若想染指較高級的職業或職位比登天還難,在同階層尚可談公平,不同階層公平或機會有天壤之別。

印度是一個多元文化並存,等級森嚴的社會,通常按種姓、宗教、階級、地區和性別把人劃分為不同的等級。

種姓制不但壓迫低級種姓,而且歧視婦女,它通過傳統習俗、觀念壓迫低級種姓、印度教以外的宗教群體和廣大婦女,導致他們受教育程度很低。

種姓制度在印度有幾百年的歷史,根據這種制度,更高種姓的人可以享有質量好的學校和工作,低種姓的人大都貧窮,而且不識字。

然而,對印度低種姓階層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改變的步伐還是不快,取得的成功也是有限的。不過,改變的要求從未像現在這樣迫切過。

在印度還存在著廣泛的不平等,尤其是對「賤民」的孩子,學校教室里確實存在種姓歧視的問題。印度教育體制「深陷在階級模式的泥潭中」。

㈧ 古代印度種姓制度有什麼特點印度種姓制度和社會生活的了解種姓制度對印度發展的影響

(1)種姓制度特點:

四大種姓在理論上皆為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和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各種姓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印度種姓制度是一種富有印度特色的傳統社會制度,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實質上是一種階級制度。種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會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經歷了幾種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歷代剝削階級的統治工具。種姓制度經過長期演變,越來越復雜,在四個種姓之外,又出現了數以千計的亞種姓。

種姓制度影響經濟的發展。
種姓制度把經濟分成不同的社會集團,彼此接觸受到影響,有些人「種姓主義」思想嚴重,他們大都考慮本種姓的利益。想問題,辦事情從本種姓的利益出發,只對本種姓忠誠,缺乏民族同胞間的互助精神,這對整個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加之,每個人的職業生來決定,代代相傳,不易更改,不管一個人對某種職業有無興趣或特長,工作是否合適,都得被迫去做。這說影響了一些人才能的發揮和工作效果。種姓制度是懶惰和宿命論的溫床。每個人的種姓、社會地位,以及從事的職業都是生來決定,代代相傳。這們一來,有些人用不著努力則會得到好的職業,從事好的工作,享受優厚的待遇。這樣產生或助長了一些人的懶惰思想,缺乏奮斗精神;而另一些人,即低級種姓的人,只能受苦,逆來順受,認為命里註定,不可改變。這樣限制和束縛了他們的創造精神和積極性的發揮。
3.種姓制度影響到人的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

㈨ 簡析古代印度教對印度社會的影響

印度近代知名哲學家、社會活動家維帷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法號「辨喜」)

曾說過:「在印度,宗教生活形成了中心,它是民族生活整個樂章的主要基調。」[9]作為印度最主要的本土宗教,印度教已經深深融入了印度人的精神世界、思維方式、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等等。在今日的印度社會中,到處可見印度教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正面的,又有負面的,具有較強的兩面性。

1、印度教對印度人際關系模式的影響

印度教雖是多神教,但是在諸多神靈之上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概念——「梵」(Brahman)。「梵」是宇宙的最高本體,是萬物的本源和基始,它無形無性,無所在而又無所不在,對人類的行為不負任何道義上的責任,不能用言語表達和形容。人的內在本質「阿特曼」(Atman,自我)只是「梵」在人間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梵」在人體中的代表,「阿特曼」與「梵」同一不二。「梵」既是萬物的本源,又是一種無憂無愁的最高理想境界。個人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客服各種肉體的慾望,使「阿特曼」從肉體的約束中解脫出來,復歸於「梵」,實現「梵我合一」,走向永生極樂。不難看出,在這種神人關系中人的存在和希望完全依賴於神,而神卻完全無求於人,形成了人對神單方面的依賴。

這種單方面的依賴關系投射到印度的人際關繫上,使印度教徒在待人接物上便產生了一種並不追求付出與回報相平衡的心理。在一般的社會中,人們普遍希望付出與回報能大體趨向平衡。但印度教的最高理想是「梵我合一」,現世的行為只不過是要履行前世已定的屬於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做出多少付出和得到多少回報同樣是前世已定的,既不可為過多的付出而抱怨,也無須因遠大於付出的回報而不安,這一切都是前定的,今世該得的。這一觀念賦予印度教徒一種與世無爭、寬容平和的心態。但同時有學者認為,這也容易使印度教徒普遍存在單方面依賴他人的潛在心理意識,使印度教徒之間的人際關系處於一種非互惠互利的狀態。在這種非互利互惠的人際關系下,很難在不同個體之間達成平等的物質或服務交換,容易使個人產生對社會和他人的不信任感,加深不同種姓和族群之間的隔閡,不利於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賴關系。[10]不過,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西方觀念的引入,印度教對人際關系的這種負面影響正在不斷減弱,印度人已經充分展示了他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和建立人與人之間平等的契約關系的能力。

㈩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形成的,有哪些表現,對今天的印度有什麼影響

第一等級——婆羅門(Brahman):掌管宗教文化權利的祭祀階層,享有崇高地位;
第二等級——剎帝利(Ksatriya):掌握行政軍權的武士階層,包括「王」在內;
第三等級——吠舍(Vaisya):一般平民,以農、牧、工、商為職業,但多數人沒有政治權利,它和前兩個瓦爾那屬於再生族,是社會生產的主體;
第四等級——首陀羅(Sudra):從事各種低賤職業,包括漁獵、重體力勞動等,是非再生族,不享有任何政治權利。
社會地位取決於他的家庭出身,嚴格按照血統世代保持不變。各種姓之間原則上不能通婚,法律地位也不平等。後來由於人種增加,規定種姓之間可通婚,但只准順婚,反之,逆婚所生子女叫賤民,排斥在四個種姓之外,地位比首陀羅還低。就是高種性的男人能娶輕種性的女子。就是順婚,反之就是叛婚。

盡管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保留著巨大的影響。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就算在天災時,賤民亦飽受歧視,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

這問題太復雜了,建議多看些書才能搞明白。這個歷史傳統一直制約著當今印度的發展。

熱點內容
東莞勞動法電話號碼 發布:2025-08-21 21:29:54 瀏覽:140
黑社會女人形法 發布:2025-08-21 21:20:56 瀏覽:490
司法局民法典宣講 發布:2025-08-21 21:19:49 瀏覽:293
保安服務管理條例英文 發布:2025-08-21 21:19:11 瀏覽:351
東奧經濟法誰講的有意思 發布:2025-08-21 21:15:42 瀏覽:905
條金條例 發布:2025-08-21 20:38:44 瀏覽:974
道德經第26章 發布:2025-08-21 20:09:54 瀏覽:744
法治與和諧社會論文 發布:2025-08-21 19:58:09 瀏覽:836
涉及法律知識的笑話 發布:2025-08-21 19:51:02 瀏覽:468
國家勞動法流產假期多少天 發布:2025-08-21 19:41:58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