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里承諾怎麼解釋
1. 合同法解釋一第13條第一款內容,請簡單說明
第十三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
【解釋】本條是對訂立合同方式的規定。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本質上是一種合意。使合同得以成立的合意是指當事人對合同必備條款達成一致意見。當事人合議的過程,對合同內容協商一致的過程,就是經過要約、承諾完成的。向對方提出合同條件作出簽訂合同的意思表示稱為「要約」,而另一方如果表示接受就稱為「承諾」。一般而言,一方發出要約,另一方作出承諾,合同就成立了。但是,有時要約和承諾往往難以區分。許多合同是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討價還價、反復協商才得以達成。
在統一的合同法制訂以前,我國的民事立法包括三部合同法以及有關合同的法律、行政法規,都沒有有關要約與承諾制度的規定。沒有要約與承諾制度,在不少情況下對於合同成立與否難以判斷,有可能使本來已經成立的合同認定為不成立。在合同法中規定要約與承諾制度,就可以使合同的成立有一個較為具體的標准,就會使在經濟交往和社會生活中需要簽訂合同的當事人有所遵循,也使司法機關有所遵循。更好地分清各方當事人的責任,正確而恰當地確定合同的成立,充分保障當事人的權益,鼓勵交易,減少與解決糾紛,促進經濟的發展。
2. 合同法中要約與承諾的關系
合同法第十三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
合同專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屬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本質上是一種合意。使合同得以成立的合意是指當事人對合同必備條款達成一致意見。當事人合議的過程,對合同內容協商一致的過程,就是經過要約、承諾完成的。向對方提出合同條件作出簽訂合同的意思表示稱為「要約」,而另一方如果表示接受就稱為「承諾」。一般而言,一方發出要約,另一方作出承諾,合同就成立了。但是,有時要約和承諾往往難以區分。許多合同是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討價還價、反復協商才得以達成。
第十四條 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第二十一條 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
所謂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接受要約的全部條件以締結合同的意思表示。在商業交易中,與「發盤」、「發價」等相對稱,承諾稱作「接受」。在一般情況下,承諾作出生效後合同即告成立。
3. 請問合同法中承諾到達對方後是什麼意思。謝謝
可以這么理解,先簽的乙方屬於要約,後簽的一方屬於承諾。承諾到達對方,一般合同就生效了。
如果是面對面簽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所謂承諾達到對方,應該是傳真或者郵寄等不是面對面簽的合同。
4. 合同法的承諾名詞解釋
1、合同是雙方來的法律行自為,即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互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將能夠發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現於外部的行為)。
2、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須達成協議,即意思表示要一致。
3、合同系以發生、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
4、合同是當事人在符合法律規范要求條件下而達成的協議,故應為合法行為。
合同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就發生了權利、義務關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未按合同履行義務,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擔違約責任。
5. 合同法中承諾的定義是什麼
您好,所謂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接受要約的全部條件以締結合同的意思表示。
根據《合同法》
第二十一條 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
第二十二條 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 承諾應當在要約確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要約沒有確定承諾期限的,承諾應當依照下列規定到達:
(一)要約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應當即時作出承諾,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二)要約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承諾應當在合理期限內到達。
二、承諾應當具備哪些條件
作為使合同得以成立生效的承諾,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其必要條件是:
1、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作出。要約是要約人向特定的受要約人發出的,受要約人是要約人選定的交易相對方,受要約人進行承諾的權利是要約人賦予的,只要受要約人才能取得承諾的能力,受要約人以外的第三人不享有承諾的權利。因此,第三人進行承諾不是承諾,只能視作對要約人發出了要約。如果訂約的建議是向不特定人發出的,並且如果該訂約建議可以構成要約,則不特定人中的任何人均可以作出承諾。不過實際上,最後能夠作出承諾的,只能是特定的人。比如懸賞廣告。
2、承諾須向要約人作出。承諾是對要約的同意,是受要約人與要約人訂立合同,當然要向要約人作出。如果承諾不是向要約人作出,則作出的承諾不視為承諾,達不到與要約人訂立合同的目的。
3、承諾的內容須與要約保持一致。這是承諾最核心的要件,承諾必須是對要約完全的、單純的同意。因為受要約人如果想與要約人簽訂合同,必須在內容上與要約的內容一致,否則要約人就可能拒絕要約人而使合同不能成立。如果受要約人在承諾中對要約的內容加以擴張、限制或者變更,便不能構成承諾,而應當視為對要約的拒絕。但認為同時提出了一項新的要約,稱為反要約人對要約簡單地回答同意並不多見,因此,必須對受要約人的承諾進行分析。
如果僅僅是表述的形式不同,而不是實質的不一致,則不應當否定承諾的效力。如果承諾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條件,就要分析這些新的條件是否從實質上改變了要約的內容,如果沒有從實質上改變要約則應當認為是對要約的承諾,如果從實質上改變了要約的內容,則不應認為是一項承諾,而應是對要約的拒絕並可能構成反要約。
4、承諾必須在要約的有效期內作出。如果要約規定了承諾期限,則承諾應在規定的承諾期限內作出,如果要約沒有規定承諾期限,則承諾應當在合理的期限內作出。如果要約的承諾期限已過,或者已超過一個合理的時期,則不應再作出承諾。如果承諾期限已不能視為是承諾,只能視為是一項要約。原來的要約人不再受原要約的拘束,他可以不答應受要約人,當然也可以答應,如果答應,是作為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的要約。
6. 合同法里要約與承諾要怎麼理解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訂立合同的條件。希望對方能完全接受此條回件的意思表示。答發出要約的一方稱為要約人,受領要約的一方稱為受要約人。
答案補充
要約的條件:a.要約的內容必須具體明確。所謂「具體」是指要約的內容必須具有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條款。如果沒有包含合同的主要條款,受要約人難以做出承諾,即使做出了承諾,也會因為雙方的這種合意不具備合同的的主要條款而使合同不能成立。所謂「確定」,是指要約的內容必須明確,而不能含糊不清,否則無法承諾。b.要約必須具有訂立合同的意圖,表明一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的拘束。
答案補充
承諾為當事人一方對他方提出的要約表示完全同意。同意要約的一方稱要約受領人,或受要約人。受要約人對要約表示承諾,其合同即告成立,受要約人就要承擔履行合同的義務。對要約內容的擴張、限制或變更的承諾,一般可視為拒絕要約而為新的要約,對方承諾新要約,合同即成立。
7. 合同法中關於合同訂立中的承諾可不可以撤銷
對不起,之前沒來仔細自看,理解錯了。承諾如果已經到達要約人,則承諾生效,不能隨意撤銷。如果沒有到達要約人,則可以撤回,條件是撤回承諾的通知應當在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前或者與承諾同時到達要約人。如果已經形成生效的合同條款,則撤銷該條款要按照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在存在重大誤解、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或者一方以欺詐脅迫乘人之危時可以撤銷。 參見法條:合同法第二十六條: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時生效。第二十七條:承諾可以撤回。撤回承諾的通知應當在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前或者與承諾通知同時到達要約人。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8. 合同法中的承諾的定義是什麼
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承諾的法律效力在於,承諾一經作出,並送內達要約人,合同即告容成立,要約人不得加以拒絕。
承諾的方式:
(1)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表示承諾,這是表示承諾的一般方式。
(2)以行為方式表示承諾。
《合同法》第22條規定:「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這就是說,承諾的法律形式是通知,通知的方式是指受要約人以明示的方式作出承諾,包括採用對話、信件、電報、電傳明確表達承諾的意圖。但是,合同法關於承諾方式的規定屬於任意性規定,要約人完全可以在要約中確定其他特殊的承諾方式。同時,根據交易習慣,也可以採用法律不禁止的承諾方式。如果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的內容並不禁止以行為承諾,則受要約人可通過一定的行為作出承諾。
9. 合同法的問題 以及沉默是否就是構成承諾
甲乙的電扇合同不成立,理由: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20條、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失效:3)承諾期限屆滿,要約人未作出承諾。
30條、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保持一致,受要約人對於邀約做出實質性變更,為新要約。關於合同的標的、數量、質量、價格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地點方式、違約責任、解決爭議的方法等的變更為對於合同的實質性變更。
本案中,甲給乙發電報「購500電扇,如能降價百分之十,購1000台。」
乙回電「同意降價百分之十,但現貨只有500,令500一個月後發送。」
甲給乙的電報視為要約,但乙對於要約的內容進行了實質性變更,將發貨的數量從1000降到500,令500一個月後發出,那麼乙的電報因對於要約做出實質性變更,應視為新邀約,甲方一直未予以回復,直到乙派業務員到甲公司進一步溝通,得到正式通知,已從他處購得電扇,不再需要。
鑒於,乙對要約做出實質性變更,乙發給甲的電報不能視為承諾,應視為要約,對於乙的要約,並且甲一直未予以回復,不回復是甲的權利,那不叫默認,因為只有甲通過承諾通知乙,並且甲的承諾與乙的新邀約保持一致,才能視為雙方合同成立。司法依據《合同法》25條、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本案中乙對於甲發出要約,甲未予以回復,說明乙沒收到甲的承諾,沒有承諾,自然雙方合同不成立。
解答完畢
10. 合同法中第三十條「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一致。」是什麼意思
承諾的內容必須與要約的內容完全一致,不得作任何更改,是英美法與內大陸法兩大法系容一致的原則。否則,視為新的要約。但在解釋上,也並非鐵板一塊。因為現實中的承諾往往不是簡單地回答「是」或者「同意」,承諾是否與要約完全一致,也是需要進行判斷的。形式上雖然承諾對要約內容有變更,但實質上並沒有變更的,仍然可以認為與要約一致,承諾仍為有效。比如就要約的主要內容意思一致,僅就要約的附隨事項附以條件或者為其他變更,承諾仍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