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法性質
A. 社會法中社會權的性質及主要內容
你好,我知道一些,建議多查閱資料
社會保障財產權的性質及保護問題是世界各國社會保障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深層次問題。
社會保障財產是公民基於社會保障權利義務關系獲得的社會保障給付、各種福利津貼、救濟款項和產品服務供給,包括貨幣資金、實物和服務等形態;這種財產具有基本保障性、強制性、特定對象性、統籌互濟性、儲存性和增值性以及經濟福利性等特徵;屬於必要勞動加部分剩餘勞動,具有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的混合性質,介於俱樂部產品、私人物品和社會化財產之間。
社會保障財產權是社會保障主體圍繞或通過社會保障財產而建立和形成的經濟權利關系,主要包括社會保障財產所有權、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處置權,由主體、內容、客體、性質以及合法性依據等權利要素組成。它是一種生存權利、法定權利、公法權利,具有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的雙重屬性,在權利義務關繫上呈現出非對等狀態;而且綜合考慮了經濟學上權利產權的經濟理性、社會學上關系產權的社會理性以及法律上的合法理性,來源於勞動產權和人力資本產權。它是一條「從慈悲到正義」之路,是人類從原生態到交易合作的過程中稀缺資源配置的反映,是通過資源所有權的交換和轉移而形成的。社會保障財產權是一種私有產權、俱樂部產權、公共產權和政府產權的混合產權,通過其權能的利益讓渡和分割以及產權屬性的公、私互動整合,實現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使得社會保障制度富有活力與持續性。
產權明晰、界定實效、得到保障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內在要求;明晰社會保障財產的所有權、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處置權等權能結構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前提和基礎;公民社會保障權益的維護與實現以及社會保障財產的保值增值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核心,需要政府的積極作為、制度設計(以積累制代替現收現付制)以及個人所得稅制的完善等方面的努力。建立個人財產權是社保基金入市的產權基點,通過明晰儲備基金、賬戶基金和統籌基金等層次社保基金的產權性質和特徵的差異,分類採取不同的投資運營策略,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通過設立社保基金產權監督委員會,構建社會保障基金「產權監督、管理、營運」體系。養老保險財務模式的產權選擇呈現混合趨向的態勢,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績效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重要體現。
B. 社會保障法基礎理論的概念和性質
從國內有關社會復保障法的著述看,主制要有以下幾種定義:⑴社會保障法是高速社會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⑵社會保障法即國家為維護社會安定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維護社會安全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要和經濟發展享受權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⑶凡是依據社會政策制定的,用以保護某些特別需要扶助人群的生活安全,或用以促進社會大眾福利的立法,就是社會保障法;⑷社會保障法是調整以國家和社會為主體,為了保證有困難的勞動者和其他社會成員,以及特殊社會群體成員的基本生活,並逐步提高其生活質量而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C. 社保流水單怎麼打
社保流水單有三種列印方法:登錄社會保險服務個人網頁,注冊後自行列印;持本人身內份證、社保容卡到任何一個社保分局或社保站辦事大廳的自助列印機上自助列印;持本人身份證、社保卡到參保地所屬的區社保分局或社保站窗口人工列印。
以網上列印深圳社保流水單為例,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在網路搜索欄輸入「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找到官網點擊進入
D. 經濟補償金的性質
經濟補償金是勞動法中的特色制度,是勞動法傾斜保護理念的典型體現。對其性質,學界有三種學說——貢獻補償說、違約金說及社會保障說。
用人單位法定義務
第一,從經濟補償金的給付、收受主體的恆定性及資金從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方向的流動等方面看,經濟補償金的給付具有單方性。
第二,經濟補償金的給付並不是依據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約定,而是根據法律、法規及其他相關規范性文件的規定直接適用的。其在主體的適用上具有平等性和強制性,只要雙方確立了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的給付就存在潛在的可能性。
第三,經濟補償金給付是用人單位的法定附隨義務而非責任。有學者將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行為性質定位於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顯屬不當。法律義務是行為主體依照法律規則而必為或不為的帶有應當性的行為,法律責任則是行為主體因違反法律義務而必須承擔的帶有應當性的不利後果。法律規定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是對用人單位行使預告解除權時附加設定的一種法律義務,不存在承擔法律責任的問題。
預期損失的補償
勞動者在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接受用人單位的人事、規章制度等方面管理的同時,有權在約定的期限內獲得確定數額的工資及福利。若期限屆滿前,勞動關系終止會使勞動者失去工作和基於此產生的預期利益,對於並無主觀過錯的勞動者來說,是利益的受損。通過經濟補償金的給付可減少勞動者的損失,使勞動者在失去原有工作和找到新工作之間有一個良好的經濟過渡。在勞動者重新就業的合理時間內,經濟補償金就相當於原有工作待遇支付的一部分,起到接續生計的作用。
有的學者認為,經濟補償金為勞動者在用人單位中貢獻積累的補償,即貢獻補償說。這種學說認為,「經濟補償是對勞動者在勞動關系續存期間為用人單位已做貢獻的積累給予的物質補償,是對勞動者過去勞動成果的肯定,因此經濟補償的數額應當與在本單位的工齡掛鉤,勞動部頒發的文件採用的就是這種學說。」 但根據《經濟補償辦法》中關於經濟補償金條件適用的規定,上述理解是不合理的。若貢獻補償說觀點成立,那麼經濟補償金的適用就應該是「普惠」的,即只要是與用人單位存在過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中都對用人單位的積累做出了貢獻,獲得貢獻積累的補償機會就應是均等的,經濟補償金的適用也就只符合一項條件即可——存在勞動關系。可是依照現行規定,經濟補償金的給付卻與勞動合同正常終止下的勞動者無涉,這是否不盡公平、合理呢?此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確立勞動關系時所約定的工資報酬是根據供求現狀、勞動者自身素質、企業經營狀況及文化等因素確定的,是雙方博弈後,在自主意思支配下進行「等價交換」的產物。若採納勞動關系終止時給予「普惠待遇」的貢獻補償說,將導致利益調整的傾向性偏差過大,不僅不能達到實現實質公平的目的,而且會變得矯枉過正——使用人單位的負擔過重,不利於用人單位積累資金、發展壯大,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綜合來看,將「經濟補償金定位於勞動者在用人單位中貢獻積累補償」的觀點是不足取的。
非社會保障制度
經濟補償金制度不是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根據《經濟補償辦法》第12條有關「經濟補償金在企業成本中列支,不得佔用企業按規定比例應提取的福利費用」的規定可知,經濟補償金給付的資金來源於用人單位的資產,而不包括國家、勞動者個人出資的部分。同時,依《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3條關於「勞動合同解除後,用人單位對符合規定的勞動者應支付經濟補償金。不能因勞動者領取了失業救濟金而拒付或剋扣經濟補償金,失業保險機構也不得以勞動者領取了經濟補償金為由,停發或減發失業救濟金」的規定可知,經濟補償金與失業保險並行不悖,並區別於包括社會保險在內的整個社會保障制度。
非違約金規定
對於經濟補償金與勞動合同中的違約金這「兩金」,其實僅從經濟補償金的給付是一種附隨性義務這一點,就可將經濟補償金與作為勞動合同違約責任形式之一的違約金區別開來。違約金應當是雙向責任約定,但由於勞動雙方當事人的力量失衡,處於弱勢的勞動者手中「討價還價」的籌碼並不多。這時指望用人單位加重己方責任的可能性並不大,有關違約金的規定在一般情況下也就變成約束勞動者的單方責任條款,這就與作為用人單位法定義務的經濟補償金形成一種對比,且二者幾乎沒有交集。現行勞動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對關於違約金的規定不置可否,這一立法態度不但沒有解決問題,而且使問題趨於嚴重。為防止用人單位利用其「優勢」地位迫使勞動者承擔不當的違約金責任,《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違約金責任的承擔進行了限制性規定,我國《勞動合同法》第25條規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根據該規定違約金約定僅限於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密以及競業限制條款時適用。
E. 社會法的性質及產生原因
社會保障是由於來工 業化源和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導致一部分人失業而缺乏家庭、土地的傳統保障方式進而中斷了生活來源,迫切需要社會保障制度維持這部分人的生活的推動下產生並且發展的;另外一個方面也是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促成了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比例的變化,也要求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倫理道德在社會保障的產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當代社會更是上升到了公平和正義的價值高度;當然社會保障制度也是一國政府應當重視的,它能夠有效地緩解社會中出現的一些矛盾,讓國民安居樂業,當然在一些民主的國家,社會保障的發展也是通過他們的選票切實的推動,這也應該是我們國家以後努力的方向。
F. 在自己家住宅樓內開辦非營利性質的養老院符合物權法嗎
在自己家住宅樓內開辦非營利性質的養老院不符合物權法
G. 您好,請問您覺得住房公積金與社會保險法有何聯系與區別呢住房公積金的法律性質是什麼謝謝
住房公積金來是基於自國務院《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的規定而實施,有強制性、互助性、保障性,但其強制性帶有政策性,《社會保險法》是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法律,也具有強制性和保障性,二者在性質上有略微區別,但又都是統一於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之中。住房公積金不屬於社會保險法的范疇,但屬於社會保障制度的一種。
H. 主觀題和客觀題的區別
1、試題題型分值
客觀題考試共兩卷,即試卷一、試卷二,每張試卷 100 道試題,分值為 150 分,其中單項選擇題 50 題、每題 1 分,多項選擇題和不定項選擇題共 50 題、每題 2 分,兩張試卷總分為 300 分。
主觀題考試為一卷,包括案例分析題、法律文書題、論述題等題型,分值為 180 分。主觀題不同於往年的 7 道題,而是「4+1」模式,即總共 6 道題,前 4 題為必做題,最後兩道題為選做題,選擇一道即可。第一道關於法治理論的論述題要求字數不少於 600 字。除第一道關於法治理論的論述題,其他均為案例分析題, 即「案例材料 + 若干小問題」的模式,小問題中也可能出現小型的論述題。法考主觀題也不排除出現撰寫法律文書題。
2、考試內容
客觀題卷一考查科目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律史、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卷二考查科目為:民法、知識產權法、商法、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主觀題考查科目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3、考試特點
法考客觀題考試實行閉卷、計算機化考試方式,試題、答題要求和答題界面均在計算機顯示屏上顯示, 應試人員應當使用計算機滑鼠或鍵盤在計算機答題界面上直接作答。
主觀題考試實行計算機話考試,試題、答題要求和答題界面均在計算機顯示屏上顯示, 應試人員應當使用計算機滑鼠或鍵盤在計算機答題界面上直接作答。如果應試人員使用計算機考試確有困難的,也可在確認報名參加主觀題考試時申請使用紙筆考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