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機關單位合同法
1. 合同的當事人包括國家機關嗎
合同當事人包括國家機關。國家機關是法,屬合同法規定的當事人。
1、《合同法回》第二條規答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2、法人分為兩類:一類是營業性的法人,即企業法人,屬於經濟組織;一類是非營業性的法人,包括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非營業性法人又包括機關法人(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軍事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黨的組織也屬於國家機關行列)、事業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包括民主黨派組織、總工會、婦聯、共青團、科研單位、學校、醫院等)。
3、其他組織:如國家機關的派出機構、沒有取得法人資格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
2. 國有企業職工被判刑後是否開除公職的法律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十五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專解除勞動合同:
(一屬)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2)國家機關單位合同法擴展閱讀
開除公職詳解
開除公職指國家機關或公共企業、事業單位中的正式職務或擔任公職被開除。開除公職不包括除名。開除公職一般是針對幹部而言,普通單位不應當予以開除,而是應當除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五十六條 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可見「開除」也是最高的行政處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五章 第四十五條 (二) 監察機關根據監督、調查結果,依法作出如下處置:對違法的公職人員依照法定程序作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政務處分決定;
給予國家公務員行政處分,依法分別由任免機關或者行政監察機關決定;其中給予開除處分的,應當報上級機關備案。
3. 適用《勞動法》調整的用人單位有哪些
適用勞動法的用人單位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回組織、社會團體。
法律依答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4. 什麼樣的組織或人具備用工主體資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規定,我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依法成立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合夥組織和基金會,都具有用工主體資格。
一、企業:以營利為目的的,能自主經營,獨產核算的經濟組織。按企業組織形式可分為有限公司、股份公司、一人公司、合夥企業等等。
二、個體經濟組織:一般指個體工商戶,登記機關為各基層工商行政管理局。
三、民辦非企業單位:一般指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
四、國家機關:只有擁有組織機構代碼證的國家機關才具有用人單位主體資格。
五、事業單位: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同國家機關舉辦或其他組織利用國家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全社會服務組織。
六、社會團體: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願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願,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七、其他組織:一般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等。
(4)國家機關單位合同法擴展閱讀:
用工主體資格是使用勞動力所必須具備的法定前提條件,它包括用人權利能力和用人行為能力兩個方面。用人權利能力和用人行為能力不受經營業務的制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條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三條的規定:
依法成立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合夥組織和基金會,屬於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人單位。
5. 國家機關的人員,是否適用《勞動合同法》
這里的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國家軍事機關、政協等,其錄用公務員和聘任制公務員,適用公務員法,不適用勞動合同法,國家機關招用工勤人員,需要簽訂勞動合同,就要適用勞動合同法。
6. 國家機關與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勞動者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
存在事實勞動關系,但是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屬於違法,勞動者可以去勞版動監察部門投權訴,不行去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還是不行可以去法院訴訟。《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也適於國家機關單位。
《勞動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勞動合同法》
基本上,中國境內自然人與自然人、單位(哪怕是國家機《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關)與自然人之間的勞動關系,都適用勞動合同法。具體規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7. 研究勞動合同法適用范圍的意義
勞動法第二條對勞動法的適用范圍作了規定。根據勞動法第二條和1995年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具體為:(1)各類企業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2)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3)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規定應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員;(4)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組織的人員;(5)其他通過勞動合同與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排除了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農村勞動者(鄉鎮企業職工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除外)、現役軍人和家庭保姆等。按照當時的設計,就是將勞動者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按照公務員進行管理;一部分按照勞動法進行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勞動關系呈現多樣化,勞動法的調整范圍已不適用勞動關系客觀發展的需要。因此,勞動合同法在勞動法的基礎上,擴大了適用范圍。即增加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作為用人單位,並且將事業單位聘用制工作人員也納入本法調整。此外,本法還根據徵求意見的情況和現實勞動關系的需要,對非全日制用工作了專門規定。
一、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經濟性組織,包括法人企業和非法人企業,是用人單位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本法的主要調整對象。個體經濟組織是指僱工7個人以下的個體工商戶。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組織。如民辦學校、民辦醫院、民辦圖書館、民辦博物館、民辦科技館等,目前民辦非企業單位超過30萬家。
本條第一款採取列舉加概括的方式明確了用人單位的范圍,就是說除列舉的三類用人單位外,本款還規定「等組織」。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等」,屬於「等外」,也就是說除列舉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三類組織外,其他組織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也適用本法。這三類組織以外的組織如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它們的組織形式比較復雜,有的採取合夥制,有的採取合作制,它們不屬於本條列舉的任何一種組織形式,但他們招用助手、工勤人員等,也要簽訂勞動合同。因此,也需要適用本法。
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
根據本條的規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1.國家機關。這里的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國家軍事機關、政協等,其錄用公務員和聘任制公務員,適用公務員法,不適用本法,國家機關招用工勤人員,需要簽訂勞動合同,就要適用勞動合同法。
2.事業單位。事業單位適用本法,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如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等,其錄用工作人員是參照公務員法進行管理,不適用本法。一種是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這類事業單位與職工簽訂的是勞動合同,適用本條的規定。還有一種事業單位如醫院、學校、科研機構等,有的勞動者與單位簽訂的是勞動合同,簽訂勞動合同的,就要按照本條的規定執行;有的勞動者與單位簽訂的是聘用合同,簽訂聘用合同的,就要按照本法第九十六條的規定,即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規定另有規定的,就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規定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沒有特別規定的,也要按照本法執行。
3.社會團體。按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願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願,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的情況也比較復雜,有的社會團體如黨派團體,除工勤人員外,其工作人員是公務員,按照公務員法管理;有的社會團體如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文學藝術聯合會、足球協會等文化藝術體育團體,法學會、醫學會等學術研究團體,各種行業協會等社會經濟團體。這些社會團體雖然公務員法沒有明確規定參照,但實踐中對列入國家編制序列的社會團體,除工勤人員外,其工作人員是比照公務員法進行管理的。除此以外的多數社會團體,如果作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的是勞動合同,就按照本法進行調整。
三、非全日制用工和勞務派遣工
在徵求意見的過程中,有些意見建議將一些靈活用工納入勞動合同法的調整范圍。如非全日制用工、退休人員重新就業、非法用工、勞務派遣用工等等。因此,除規范正常的勞動合同用工外,勞動合同法還對勞務派遣、非全日制用工作了規定,盡可能地擴大本法的調整范圍。考慮到勞動合同法是規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訂立勞動合同的法律規范,對一些不規范的用工,本法不好調整。所以對家庭僱工、兼職人員、返聘的離退休人員等未作規定。
8. 國家面前對國家機關單位的勞務派遣工待遇有什麼時候規定嗎
國家機關的派遣工只是好聽而已,並不能得到什麼實惠,即使與正式工享有同工同酬的權利,但薪資的差別依然很大,只要是與正式工福利不能共享。
9.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正式在編人員是否受勞動法調整
如果是公務員,就適用《公務員法》,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如果是事業單內位,看是否具有公容共管理能力,如果是,就適用《公務員法》,不適用《勞動合同法》。否則,如實行企業化管理,則適用《勞動合同法》。
但是不管是國家機關還是事業單位,裡面的工勤人員,如保潔,保安等,統統適用《勞動合同法》。
10. 合同法是由哪個國家機關的指定的法律
最高權利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因為合同法是經濟領域的基本法,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利制定,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權利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