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法的社會根源是
① 軍事法的淵源不包括A完整意義上的戰爭法B軍事法律C軍事法規D國際軍事約章
軍事法的淵源,是指軍事法的創制機關及其表現形式,即軍事法是由哪些國家機關制定和表現為哪些法律文件形式。我國軍事法的淵源,是指不同的國家機關按照各自的立法許可權和立法程序制定的不同名稱、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不同法律效力的各種軍事法規范性文件。我國軍事法的淵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憲法。是軍事法的制定和實施的最高依據。
(二)軍事法律。軍事法律是國家權力機關制定和發布的有關國防和軍事領域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其法律地位和效力僅決於憲法,是我國軍事法的重要淵源。
(三)軍事法規。它是指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和最高軍事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許可權,對國防建設,武裝力量建設方面的某一問題和某項措施制定頒布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四)軍事規章。它是由國務院各部委和軍委各總部依照軍事法律和法規,在授權的范圍內制定和頒布的、具體貫徹實施軍事法津和法規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五)具有軍事法規范性質的文件。它是指各軍兵種、各大軍區,為貫徹執行憲法、法律、軍事法規和規章,在其職權范圍內發布的具有軍事法規范性質的文件,或者叫准軍事規章。
(六)散見於一般法中的軍事法律規范。它是指國家其它部門法和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中有關國防、軍事的法律規范。
(七)國際軍事約章。國際軍事約章,是指國家間就軍事和戰爭方面的相互權利與義務訂立的書面協議。
② 法的經濟社會根源是什麼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是市場缺陷的存在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③ 如何理解軍事法的本質
軍事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用以調整軍事領域社會關系的行為規則的總稱。相對於不同的領域和不同關系,它又稱軍事法律規范、軍事法律(廣義)、軍事法律制度。但不論稱謂如何,其本質涵義是一樣的。軍事法與刑法、民法等一樣,也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部門法。其目的和任務在於維護和發展有利於統治階級的國家軍事利益和安全秩序。
對上述定義可作這樣的理解:
1、軍事法必須由國家制定或認可。所謂國家制定軍事法,是指有權的國家機關根據統治階級的意志,依照一定的立法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具有不同效力等級的軍事法律規范的活動;所謂認可軍事法,是指有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簡易程序,賦予某些已經存在的、有利於統治階級軍事利益和安全秩序的軍事習俗和約定俗成的作法以法律效力。軍事法律規范一旦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就發生普遍的法律效力,任何人都必須遵守。必須強調指出:不論是立法機關的立法活動,還是委任立法機關的立法活動,都是以不同層次的國家代表的身份進行的。這是它們制定或認可的軍事法律規范之所以具有約束力的根本原因。
2、軍事法律規范必須以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所謂強制力,有三層含義。(1)本體含義,它是指國家的強制實體。主要包括武裝力量、警察、監獄、法庭等。(2)執行遵守含義,它指國家行政執法機關、軍事行政機關和專門執法機關,憑借國家強制力,要求一切機關、團體、武裝力量、全體軍人和社會成員,必須無條件地遵守軍事法律規范。既享有法定的軍事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法定的軍事義務。(3)制裁獎勵含義,它是指對一切違反軍事法和違法犯罪行為,由相應的有權機關進行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以確保軍事法律規范的執行和遵守。對於執行和遵守軍事法律規范成績突出、符合法定獎勵條件的單位和個人,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軍事機關給予獎勵,以鼓勵人們模範地執行和遵守軍事法律規范。
3、軍事法的調整對象和范圍必須包括整個國防、軍隊和戰爭等一切軍事領域中的各種軍事社會關系。凡屬軍事領域里的軍事社會關系都應當劃為軍事法的調整對象范圍。這里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現代軍事領域是一個全球性的立體型體。它既包括國防建設領域、武裝建設領域,又包括國際間的軍事交往領域,還包括雙邊的武裝沖突和多邊的戰爭。而這些領域既是一個歷史范疇,又是一個現實范疇;既是一個時間范疇,又是一個空間范疇;既是全球范疇,又是一個星際范疇;如此等等。因此,軍事法的調整對象必須滲入到一切軍事領域,而不能局限於軍事領域的某個領域,它應當包括國防、武裝力量、國際軍事交往和戰爭等軍事領域中的各種軍事社會關系。
4、軍事法必須具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和任務。軍事法的目的和任務必須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目的和任務。但是,它必然要有自己的特定目的和任務,否則,它也是不能存在的。軍事法的目的和任務集中在維護國家的軍事利益和國家安全秩序方面。這是由軍事關系在社會關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的,由軍事利益和安全秩序在國家利益(特別是統治階級利益)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由軍事法在法律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決定的。
5、軍事法是軍事法律規范的總和。軍事法律規范即軍事行為規則,它是軍事法的細胞。軍事法作為一個部門,它是同類性質軍事法律規范的集合體。在這個部門中,又按照各個法律規范調整軍事社會關系的具體的不同性質和特點,劃分成若干軍事法的分支部門。我國軍事法是一個體系,是指由不同的軍事法律分支部門和不同層次法律規范組成的門類齊全、層次分明、內容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我們認為,我國軍事法的體系主要應包括以下部分:(一)軍事基本法。我國的軍事基本法應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二)軍事組織法。《解放軍組織編制管理條例》等。(三)軍事行政法。具體內容包括:軍事指揮法規、教育訓練法規、行政管理法規、政治工作法規、幹部人事法規、軍人優撫法規。(四)兵役法。《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服役條例》等。(五)軍事刑法。《破壞軍婚懲治條例》等。(六)軍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刑事訴訟法》等。(七)軍事經濟法。《軍品出口管理條例》等。(八)國防科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技法》、《國防專利管理條例》等。(九)國防動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等。(十)國防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等。(十一)軍事設施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等。(十二)軍人優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撫恤優待法》、《軍人家屬優待條例》等。(十三)國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邊)界管理法》等。(十四)戰時特別法。《軍事管製法》等。(十五)戰爭法。其形式包括國際條約、公約、協議和戰爭法規、規則、規章制度及國際慣例等。
④ 國防法規的產生、法的來歷
一、國防法規的產生和發展
國防法規是隨著國家和戰爭的出現而產生的。我國古代典籍中有 「師出於律」、「刑始於兵」的記載,表明國防法規產生於戰爭實踐。由於國防活動的主要形式是軍事斗爭,所以國防法規也可以叫做軍事法規。
在奴隸社會,軍事法規的主要形式是臨戰前統治者發布的誓命文誥,如孔老夫子選編的《尚書》中就有甘誓、湯誓、牧誓、大誥、費誓等篇章。這些既是戰爭動員令,也是最初的軍事法規。
如《甘誓》,就是在甘這個地方作戰之前統治者所發布的誓命。甘是有扈氏的故地,位於現在的河南鄭州以北的地方。甘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70年,是夏啟討伐有扈氏的戰爭。啟是大禹的兒子,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的創建者。大家知道,在夏以前,部落聯盟首領的更替實行禪讓制。禹也是准備實行禪讓制的。他選了皋陶作繼承人,皋陶死的早,又選伯益作繼承人。但禹死後,啟與伯益之間展開了一場爭奪權力的斗爭,最後啟打敗了伯益成為夏王。從此王位更替就由禪讓制改為世襲制。在新舊制度更替的過程中,有些部落不服氣,有扈氏就不服氣,於是啟征討有扈氏。在開戰之前,啟召集他六支部隊的首領開了一次作戰會議,他向六軍首領鄭重宣告: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這一段話是說,有扈氏公然違反五行之天理,背叛天、地、人之正道,上天要斷絕他的命數,我現在只能遵天命討伐他。這是進行戰爭動員,宣布有扈氏的罪狀,使自己師出有名。接著,他就開始立法了。夏啟宣布:「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 當時,車戰是一種重要的作戰形式。一部戰車通常有三個武士。左持弓,主射;右持戈,主擊刺;中間的,主馭。意思是說:戰車左邊的武士不努力射箭殺敵,你們這是不認真執行命令;戰車右邊的武士不努力揮戈殺敵,你們這是不認真執行命令;車夫不能正確地駕馭車馬,你們這也是不認真執行命令。奮勇效命者,在祖宗靈位前給予獎賞;貪生怕死者,在土地神靈位前殺頭。」(古人認為,祖主陽,社主陰,故就祖賞,就社殺。)
這就是中國古代以賞罰為中心的軍事法。由此可見,有了國家,有了戰爭,也就產生了軍事法規。
進入封建社會,軍事法規的形式發生了明顯改變。這時已經有了穩定的成文法,不再是臨時性的軍事誓言了。而且,軍事法規的調整范圍不斷拓展,軍事立法、司法以及監督制度也逐步建立起來。
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注重以法治國、以法治軍。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竹簡證明,秦朝的法律有二十九種,其中包括《軍爵律》、《戍律》、《傅律》等多部軍事法律。《軍爵律》是根據軍功授予本人爵位或贖免親屬罪責的法律,《戍律》是關於邊防、城防的法律,《傅律》是關於兵役制度的法律。傅,著之名藉,意思是寫在名冊上,相當於現在的兵役登記。秦朝法律規定,男子17歲就要傅籍以應兵役。
隋唐時期,軍事法規更加完善。唐代制定了《擅興律》、《軍防令》、《兵部格》、《兵部式》等一系列軍事法規,形成了由「律、令、格、式」構成的比較完備的軍事法規體系。《唐六典》註: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范立制,格以禁違止邪,式以軌物程式。大體來說,律是刑事法規,令是關於國家和軍隊基本制度的法規,格是具體的行政法規,式是辦事行文的程序。
元朝,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以後,也十分重視軍事法制建設,它獨到之處是,在法典中首次設置了《軍律》專篇,並制定了各種軍事「條畫」,諸如《省諭軍人條畫二十三款》、《曉諭軍人條畫十四款》等,作為治軍的依據。
明朝,集歷代軍事法之大成,並有重要創新。《大明律》改變了自秦漢以來把軍事法分列於多篇的做法,集中專列《兵律》一篇,使《大明律.兵律》成為覆蓋軍事全局的基本法。與此相適應,專門的軍事法規也很多,如《軍衛法》、《行軍號令》等。
清朝,以大明律為藍本制定了《大清律.兵律》,並根據本朝特點制定了《軍令》,後又定期編修有關軍事內容的《則例》,最終形成了數量較多、應時性較強的軍事法律規范。
近代,中國跟隨世界軍事變革的歷史潮流,借鑒西方法治思想,軍事法制建設也有所進步。1933年6月,民國政府頒布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兵役法》,規定實行徵兵制,並建立了預備役制度。但是,由於國民黨政治腐敗,國家內憂外患,形勢混亂,《兵役法》並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執行,國民黨軍隊擴充經常要靠抓壯丁。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國家很重視國防法規建設,很快頒布了《兵役法》、《民兵組織條例》以及軍隊的各種條令條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加大了國防立法的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國防法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防法規體系。
我國的國防法規體系,按立法許可權區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法律。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現行的國防方面的法律共有15件,其中國防法律11件,關於法律問題的決定4件。如修改兵役法的決定,設立全民國防教育日的決定等,與法律具有同等效力。第二個層次是法規。法規是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制定的。由中央軍委制定的為軍事法規,現有126件;由國務院制定或國務院與中央軍委聯合制定的為軍事行政法規,現有39件。共165件。第三個層次是規章。由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各軍區制定的為軍事規章,由國務院有關部委與軍委有關總部聯合制定的為軍事行政規章。現有規章2500多件。第四個層次是地方性法規。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貫徹執行國家國防法規的實施辦法、實施細則、補充規定等。
我國的國防法規按調整領域劃分為十六個門類:一是國防基本法類,二是國防組織法類,三是兵役法類,四是軍事管理法類,五是軍事刑法類,六是軍事訴訟法類,七是國防經濟法類,八是國防科技工業法類,九是國防動員法類,十是國防教育法類,十一是軍人權益保護法類,十二是軍事設施保護法類,十三是特區駐軍法類,十四是緊急狀態法類,十五是戰爭法類,十六是對外軍事關系法類。
現在,我國的國防法規基本上可以與國家的法律制度相適應,基本上可以滿足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的需要。我講基本上,這就意味著我國的國防法規體系還有不健全的方面,主要表現是,有些重要的法律還沒有出台,已經頒布的國防法規,內容還不夠完備,有些規定操作性不強,國防法制建設的任務仍然很繁重。但總的來說,已經有法可依,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已開始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⑤ 簡述軍事法的歷史類型
的歷史類型
⑥ 簡述軍事法和憲法的關系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專產物,它集中反映各屬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國家內部政治力量的對比關系的變化對憲法的發展變化起著直接作用,同時國際關系也對憲法發展趨勢有所影響。
1.最高權威性 憲法
2.原則性 3.概括性 4.適應性 5.嚴格懲罰性 6.相對穩定性 7.廣泛性 8.歷史性 9.靈活性 10.綱領性
⑦ 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和發展的根源是什麼
人的行為,思想道德
⑧ 戰爭的根源是什麼
歷史上對戰爭及其產生根源有各種不同觀點。自然主義戰爭學者認為,戰爭的根源在於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生物本性,並認為戰爭是自然的和永恆的現象。宗教戰爭論者則認為戰爭是上帝對人的懲罰,並用超自然力量解釋戰爭起因。
種族主義者則認為,戰爭的起因是優劣民族之間差別。近現代地緣主義政治學者則認為戰爭是基於地理環境,即為爭奪一定的生存空間和自然資源引起的。馬爾薩斯主義者則認為,人口過剩和飢餓是戰爭的真正原因。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戰爭既非從來就有,也不是永恆的,戰爭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私有制產生以後,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形成,出現壓迫和被壓迫時才出現的。歷史上有各種類型的戰爭,包括侵略戰爭和自衛戰爭;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有傳統戰爭和現代戰爭;局部戰爭和世界戰爭等多種類型。
在二戰之前(包括二戰),戰爭是由於參戰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在戰後,直至21世紀初,大多是由於多極化與單極化的矛盾激化而導致的,但以後因宗教文化民族沖突升華引發的戰爭將是主要原因(如巴以沖突)。
戰爭的根源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對戰爭狀態的描述也有多種方式,現代國家主要從法律角度對戰爭進行描述。認為戰爭是交戰國之間的一種特殊法律關系。這種戰爭狀態通常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並伴隨著一系列的法律後果。
戰爭狀態是法律狀態,它往往是交戰雙方或一方宣戰,但彼此之間並不一定有實際的戰爭沖突。通常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宣布戰爭狀態。交戰國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它們之間就由和平關系轉變為戰爭關系,戰爭法也同時開始適用。對戰爭的描述除從法律角度外,還可以從軍事角度、政治角度等方面進行論述。
(8)軍事法的社會根源是擴展閱讀:
戰爭是在原始社會後期出現的。據考古資料證明,最早的戰爭出現公元前21世紀初中石器時代的初期。這說明,人類從原始人群到公元前21世紀初,在大約二三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有戰爭的歷史還不到一萬年(另一說法年數上萬)。
原始社會的戰爭是由氏族部落之間或部落聯盟之間,為了爭奪賴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財富,甚至為了搶婚、種族復仇而發生沖突,進而演變成原始狀態的戰爭。這種戰爭,同階級社會的戰爭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不具有政治目的和階級壓迫、奴役的性質,戰爭中的俘虜,不是殺掉,就是吃掉。
後來,隨著生產力和畜牧業的發展,父權製取代母權制,農業、手工業、商品生產有了發展,生產物品有了剩餘,有了私有財產,出現了主人和奴隸,萌發了私有制、階級,使「古代部落對部落的戰爭,已經開始蛻變為在陸上和海上掠奪家畜、奴隸和財寶而不斷進行的搶劫,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
⑨ 軍事法產生的特殊原因是什麼
最初是處於一種政治目的
⑩ 簡述軍事法產生的特殊原因
作為一種法律規范,軍事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其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法律體系的形成,有利於軍事法治的發展,有利於我國軍事法治理論的發展。唯有通過構建自洽的軍事法體系,方能實現軍事法的價值。
關鍵詞 軍事法 價值 軍事法體系
作者簡介:杜宜宣,武警工程大學作戰指揮專業 2011 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警法。
一、價值、法的價值和軍事法價值的辨析
價值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概念,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者對價值都有不同的認識。如有學者即認為,對於價值,我們只能從是否具有意義的角度而非實際存在或不存在的角度來對其進行界定。因此,價值不具有具體性,而只具有抽象性,一般認為,價值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是在特定的社會中,客體對於主體的意義。
而具體到法的價值,法學家也紛紛給出自己的理解。日本學者川島武宜認為,「法律所保障的或值得法律保障的(存在著這種必要性)的價值,我們將其稱之為『法律價值'……各種法律價值的總體,又被抽象為所謂的』正義'.」而有的學者根據價值是主客體之間關系的界定,認為法的價值即為法這個客體對於公民、群體、社會、階級等所產生的積極意義。法的價值的有無、大小既取決於該法律制度本身的良善,又取決於其對一定主體需求的滿足。
簡而言之,法的價值即是以作為客體的法與作為主體人的關系作為基礎,對公民、社會關系的滿足。那麼,作為具體法部門之一的軍事法,它的價值又為何?在界定軍事法價值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對軍事法本身予以界定。筆者認為,作為我國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的法律部門的軍事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者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定軍事活動諸方面行為准則的法律規范之總稱,軍事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的軍事社會關系。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軍事法律制度已經涵蓋了國防法律制度、兵役法律制度、軍事人事法律制度、軍事管理法律制度、軍事設施保護法律制度、軍事後勤法律制度等。這里,軍事法價值則是指作為軍事法律關系主體的軍人和軍事組織在履行軍事法進行部隊的管理行為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軍事法本身和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軍事法對主體的積極意義。
二、軍事法價值的具體面向
筆者認為,我們之所以要強調軍事法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是因為其具有獨特法律價值的存在,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有利於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形成
法律體系,又稱「法的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而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則是指,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在所有現行法律規范的基礎之上,對其分門別類,將其劃分為若幹部門法,從而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統一法體系。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的形成是我國法治國家形成的重要標志,早在十六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了要求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2010 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必須要具備以下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法的門類必須要齊全,要涵蓋所有的社會生活領域;二是主要的法律規范比較齊備;三是整個法律體系內部,基本做到邏輯嚴謹、結構合理。目前,學界一般認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主要由作為根本法的憲法及相關法,包括民法商法、經濟法、行政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法律部門構成。在這七大法律部門的列舉中,我們沒有看到軍事法的身影,很顯然,學界沒有充分關注到軍事法的特殊地位。但筆者認為,無論從軍事法對我國整體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性來看,還是從我國軍事法自身的發展現狀來看,都應當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首先,在我國,軍事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及作戰行動中發生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具體地說,我國軍事法的調整對象不僅包括力量內部的關系,也包括武裝力量與政府(行政機關)、社會、公民等之間的關系。它不僅關涉到我國的軍隊建設,更影響著到國家的安全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我國法治必須重點規范的內容。只有通過法律的形式將這類社會關系進行規范,才能確保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協調,理順軍事法與刑法、行政法等的關系,從而保證法律體系內部的規范有序。因此,只有充分重視軍事法這一特殊而重要的部門法,才能促進我國法律體系內部的協調和邏輯嚴謹。其次,從我國目前軍事法自身的發展來看,軍事法主要的法律規范已經基本齊備,形成了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相對齊全的法律體系。在法律層面上,我國目前已經有了《國防法》《兵役法》、《武警法》、《現役軍官法》、《人民防空法》等;在法規上已經出台《政治工作條例》、《現役軍官任免條例》、《軍人優待撫恤條例》、《軍需條例》、《裝備條例》、《保衛工作條例》等;在規章層面已經頒布了《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關於剝奪犯罪軍人軍銜的規定》等。因此,一個以憲法為母法、國防法為龍頭、條令條例為主體,涵蓋了國防法律制度、兵役法律制度、軍事設施保護法律制度、軍事訓練和作戰法律制度、軍事政治工作法律制度、軍事管理法律制度、軍事人事法律制度、軍事後勤法律制度、軍事裝備法律制度以及軍事刑法和軍事訴訟法律制度等各方面的軍事法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軍事法與其他部門法共同構成我國法律體系的組成內容。因此,只有充分重視軍事法,完善其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制度建設,才能有效地促進依法治國與依法治軍協調發展,整體推進軍事法制建設,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完備的法制保障,而且也豐富、發展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需要。
(二)有利於軍事法治的形成
軍事權即是一種受約束的,對國家和社會的軍事活動進行管理的國家權力,是一種通過匯集使用包括人力、財富以及其他形式的社會資源,建設和使用武裝力量的公共權力。它的本質也是一種權力,其行使的正當與否關涉到國防利益、軍事秩序和軍人權益的實現。立法者只有在國家法律體系中予以正確地定位,方能有效實現軍事法律、法規、規章與國家其他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之間的協調、配套和銜接,才能維護社會穩定、維持社會秩序、規范武警部隊執法和司法的制度保障和促進部隊不斷發展的法律保障。也只有承認並建立完備的軍事法體系,通過軍事法的制定,規定軍事權行使的主體、程序、范圍,促使其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從而保障軍人的權益,促進法治國家的形成。
(三)有利於我國軍事法學理論的發展
具體部門法理論的發展是與該法是否是獨立的部門法密切相關的。只有成為獨立的部門法後,相關的理論研究才稱其為體系。但長期以來,我國學界對軍事法能否成為獨立的部門法存有爭議。爭議的存在使得軍事法學界對該法理論的研究信心不足,資源較為分散、凝聚力不強,一定程度上阻滯了我國軍事法理論發展的發展進程,影響了我國軍事法學科的建設。當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建成,也應該對軍事法的獨立地位予以肯定,學界在共識達成的基礎之上,應集中精力加強我國軍事法理論的研究,對軍事法的概念和特徵、軍事法的倫理、軍事法的權利義務關系、軍事法制的基本規律、軍事立法權、軍事司法權、軍事執法權。
三、軍事法價值的實現
軍事法的價值必須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予以實現,筆者認為,構建自洽的軍事法體系是實現軍事法價值最有效的途徑。長期以來,學界圍繞軍事法能否作為一個獨的立部門法一直存有爭
議。此種爭議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在於,我國自洽的軍事法體系尚未形成。任何一個部門法的科學發展均離不開自身理論體系的主體性構建。在一定程度,自洽的法體系的構建是部分法獨立的標志。作為法學的分支部門,軍事法學在中國的創立,很大程度上正是基於理論者對軍事法體系的構建。但目前,軍事法學界尚未對軍事法體系的構建形成共識,唯有通過軍事法體系的重構,形成以軍事權為邏輯原點,以軍事組織法、軍事行為法、軍事程序法、軍事責任法和救濟法為基本邏輯的軍事法體系,方能實現軍事法的價值。
四、結語
軍事法的發展,無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還是軍事法治的形成抑或是我國軍事法學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日漸完善,軍事法漸漸地從數量上有少到多,從質量上由粗到細、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立性的法律規范體系,對我國國防和軍事建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然,在此仍然需要明確的是,與一般部門法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不同的是,軍事法價值取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在當今世界國際關系格局風雲變幻,國家安全觀念和軍事戰略也處於變動的時代背景之下,上述軍事法價值取向的具體內涵也應該適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只有在堅守客觀而全面的價值取向基礎之上,,方能促進軍事法內在價值和既有規范預期的實現,才能真正把握現代軍事法律戰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