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債權人過失
『壹』 一個合同條款同時免除一般過失責任和重大過失責任,該合同條款是否因違反《合同法》第53條而完全無效
只是免責條款無效,抄其襲他的仍然有效。53條中的說法是造成人身傷害而不能免責,造成傷害的一方是要賠償受害方得損失,如果合同中約定「對別人造成傷害而不需要賠償」的條款,那麼這個條款是無效的,但是其他的合法條款仍然有效。
『貳』 合同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是什麼
律師解答: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內的義務,而容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它是一種新型的責任制度,具有獨特和鮮明的特點:只能產生於締約過程之中;是對依誠實信用原則所負的先合同義務的違反;是造成他人信賴利益損失所負的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彌補性的民事責任。
『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關於締約過失責任有哪些規定
《合同法》第42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回承擔損答害賠償責任: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例如,賣同一種商品,為不讓對手賣出,故意與之洽談,拖延時間,將自己的商品賣出。
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或提供虛假資料;例如,明明沒有專業承包資質,謊稱有。
3有其他違反誠實信用的行為。例如,賣保險箱,卻泄露了密碼!
『肆』 合同法締約過失責任中信賴利益的范圍
(二)締約中信賴利益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
第一,賠償范圍應以信賴利益確定。既然是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就只能以信賴利益來衡量,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至於締約上過失賠償責任中,有人認為應以履行利益作為確定損害賠償責任的標准,筆者認為是值得商榷的。前文已經提及,締約上過失的賠償責任實質上是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責任,而非履行利益之賠償。以履行利益來確定賠償標准,不符合這一制度理論基礎上的基本要求,也同其所對應的法律基礎背道而馳。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發生締約上過失賠償的時候,許多合同都尚未成立,已成立的也有不少尚未履行,有的甚至連成就的條件也沒有具備,在這種情況下,以履行利益作為損害賠償標准,顯然是不合理的,也常常會導致對於信賴利益受損害的一方當事人而言不公平的結果。
第二,賠償的具體數額應由受害人的實際利益損失確定。關於這一點,我國《民法通則》雖未明確規定,但從我國民法對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貫態度及信賴利益的基本內涵分析可以得出此結論。具體而言,賠償的具體數額一般應當包括以下幾項:一是締約人支付的締約費用;二是締約人所遭受的人身、財產利益的直接經濟損失;三是工資或其他勞動收入的損失,這主要是指受害人正在從事或即將從事某項工作所能給他帶來的勞動收入;四是法定孳息和自然孳息的損失;五是利潤損失即經營主體在其現有的條件下從事正常經營所能獲得的利潤。
第三,賠償的總額一般不應超過履行利益。對此,我國《民法通則》沒有規定,在理論中也存在較大的爭議。許多人認為賠償的數額應根據受害方所受的實際損失來確定,少則少賠,多則多賠,並不應以履行利益為上限,以保證其所受損失能獲得充分的賠償。對於這種觀點,筆者亦認為值得商榷。依照實際賠償的原則,固然應當以實際損失額來確定賠償數額。但是,一方面,在現代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里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締約人締結合同的目的在於獲取合同生效後的履行利益,這種履行利益實際上也是締約人所預期獲取的最高利益。一般而言,締約人的信賴利益不能高於其履行利益,否則,就必然違背經濟學上「成本低於收益」的一般原理,也勢必抹煞締約人從事商品交易的最初目的。另一方面,法律在保護信賴利益受損方的同時,也應該同樣保護締約過錯方的合法利益,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不能一概以犧牲後者合法權益為代價換取前者信賴利益的全額賠償。我們承認締約一方的信賴利益,也必然應該承認另一方的信賴利益。而另一方的信賴利益就在於,對其相對方的信賴利益保護應限定在其所能合理預見的范圍之內;這種合理預見的范圍,除人身保護的情形外,一般都不能超過其所能預見的履行利益。因此,筆者認為,除人身損害賠償外,信賴利益損害的賠償均不能高於相應的履行利益。
第四,締約人已經得知相對方存在締約過失,仍然不採取必要的積極措施和消極措施以避免其信賴利益受到損害,或者致使損害擴大的,則不得就該部分損失請求賠償。這里存在一個不真正義務的問題。{29}從學理上說,所謂不真正的義務是指權利人負有對自己利益維護照顧的義務,違反此種義務,僅使權利人遭受權利受損和喪失的不利後果,而不發生損害賠償問題,因為不真正義務雖由相對方的締約過失所致,但本質上屬於權利人對於自己權利或事務的疏忽,因而由此導致的結果不可歸責於相對方。另外,雙方均存在締約過失以致互相產生信賴利益損害的,應該根據各自享有的信賴利益及受損害程度來確定各自應獲得的損害賠償額,再分別根據各自的過錯程度來確定應承擔的相應責任。
『伍』 我國合同法的違約歸責原則是什麼
應該是嚴格責任,不是過錯推定。正如你所說的,我國合同法規定的違約責任是根本版不考慮過錯問權題,所以並不存在過錯推定的問題。有了違約行為就應承擔違約責任,除非存在免責事由,這顯然是嚴格責任。當然,嚴格責任是一般性原則,在合同法分則中諸如無償保管、無償委託仍然是以故意或重大過失等主觀過錯作為承擔責任的要件。
據我所知:如梁慧星(見《從過錯責任到嚴格責任》,載《民商法論叢》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頁)、韓世遠(見《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0頁)等國內主流合同法學者傾向於認為從法條解釋的角度來看,我國合同法的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應當是嚴格責任。至於學者有不同的看法這很正常,但這種爭論只是立法論上的爭論,即我國立法到底應將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確定為過錯責任還是嚴格責任,如崔建遠(《嚴格責任?過錯責任——中國合同法歸責原則的立法論》,載《民商法論叢》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頁以下),但這種爭論並不影響解釋論得出的結果。
『陸』 如何分析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債權人利益的保護
在當事人協商簽約過程中,可能由於一方有過失使本可以成立的合同導致未成立,並給相對專無過失當事人為簽約而屬造成了損失;有過失的一方當事人給對方造成損失,應當承擔賠償之責任.這種責任學者稱之為締約過失責任.當事人有自願定約的權力,對最終是否達成合意並不承擔責任.締約過失責任並不強迫當事人一談即合,而是對締約中有悖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予以規則.《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因下列過失,並給對方造成損失,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3,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從合同法的規定中我們可以概括出締約過失責任的一些法律特徵:1,締約過失一方因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過失而致使合同未成立.過失的存在是責任的前提條件.
2,因一方的過失導致合同未成立.這一責任有別於合同履行過程中的違約責任.
3,因過失導致合同未成立,並且給對方造成了損失.對方的損失是因為合同未能成立而造成的,其他原因造成的損失不由過失責任者承擔.
『柒』 在《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和締約過失責任有什麼不同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因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給對方造成損失時版,權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違約責任就是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過失責任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前,適用於合同未成立、合同未生效、合同無效等情況下對過失責任的追究,而違約責任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後、合同的履行過程中。
(2)當事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是在訂立合同過程中,違反法律規定、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其後果是致使合同不成立或者無效;而當事人違約責任是在合同生效後,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約定。
(3)當事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前提是因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給對方造成了「損失」,如果沒有造成損失,則無須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責任);而當事人是否承擔違約責任並不取決於損害的發生,如果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了違約金,無論違約的當事人是否給對方造成損失,都應當支付違約金。
『捌』 合同法中過錯與重大過失區別
合同中的抄一般過失是指,襲在盡了一般注意義務的情況下仍然還有可能發生的過失,避免這樣的過失要有謹慎的數以義務才可以避免的。重大過失,是指只要進到一般的注意義務就可以避免的過失。造成損失的情況是由於他沒有盡到起碼的注意義務造成的。這只是理論上的理解,要是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
『玖』 合同法中,違約責任,因過錯致損,和致損有過錯的意思有啥區別
1.贈與合同抄:
《襲合同法》第189條規定: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客運合同中承運人對旅客自帶物品的毀損責任:
《合同法》第303條規定: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3.保管合同:
《合同法》第374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4.倉儲合同:
《合同法》第394條規定:儲存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倉儲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倉儲物的性質、包裝不符合約定或者超過有效儲存期造成倉儲物變質、損壞的,保管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拾』 《合同法》中規定的「締約過失責任」是什麼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法律規定了4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所謂「假借」就是根本沒有與對方訂立合同的意思,與對方進行談判只是個借口,目的是損害訂約對方當事人的利益。此處所說的「惡意」,是指假借磋商、談判,而故意給對方造成損害的主觀心理狀態。惡意必須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行為人主觀上並沒有談判意圖,二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給對方造成損害的目的和動機。惡意是此種締約過失行為構成的最核心的要件。
第二種類型是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此種情況屬於締約過程中的欺詐行為。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實施某種欺騙他人的行為,並使他人陷入錯誤而訂立的合同。而且無論何種欺詐行為都具有兩個共同的特點:(1)欺詐方故意陳述虛假事實或隱瞞真實情況。(2)欺詐方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民通意見>第6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事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第三種類型是泄露或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所謂泄露是指將商業秘密透露給他人,包括在要求對方保密的條件下向特定人、少部分人透露商業秘密,以及向不正當的手段獲取的,其披露當然是違背權利人的意思的。所謂不正當使用是指未經授權而使用該秘密或將該秘密轉讓給他人。如將商業秘密用於自己的生產經營,由自己直接利用商業秘密的使用價值的行為或狀態,或非法允許他人使用。無論行為人是否因此而獲取一定的利益,都有可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
第四種類型是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也即包括除了前三種情形以外的違背先契約義務的行為。在締約過程中常表現為,一方當事人未盡到通知、協助、告知、照顧和義務等義務而造成對方當事人人身或財產的損失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