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合同法小故事
㈠ 《今日說法》有關合同法內容的故事
您:
第題自選擇:A、B、C
D項婚姻、收養、監護等關身份關系協議由於帶身屬性所適用《合同》適用《婚姻》、《收養》、《民通則》等相關規定
第二題選擇:B、C
單務合同稱單邊合同或片面義務契約指事享權利盡義務另事負義務享權利合同(贈與合同、歸原物借用合同償保管合同)與雙務合同相應
簡單說:雙務合同合同事雙互負義務合同單務合同事負擔義務合同(所稱雙務、單務)
諾合同指要事意思表示致立合同;實踐合同指除事意思表示致外須交付標物能立合同
希望我答能夠幫助您
㈡ 合同法 第四十八條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求一個案例,求通俗解釋。
【法條】
第四十八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
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案例】
不妨假設:一個求婚的場景。
代理行為:某男甲代另一男乙,向鳳姐求婚。(假設無權代理)
行為人:某男甲(高富帥),名曰titi766。
被代理人:某男乙(屌絲)
相對人(被求婚者):鳳姐
假設某日,乙欲向志玲姐姐求婚,但擔心自己長相及表達不好,就拜託好友甲向志玲求婚。但甲錯把「志玲姐姐聽成鳳姐」。
於是,甲即赴鳳姐處,對鳳姐說「美女,我代表好友甲向你求婚,你願意嫁給他嗎?」(無權代理)鳳姐心想,帥哥的好友一定也是帥哥,於是同意。雙方締結婚約。
甲找到乙,把婚約交給乙。乙大驚,表示鳳姐並非意中人,並同情地看著甲。
【法律分析】
甲(行為人)未經乙(被代理人)的授權,擅自以乙的名義與鳳姐(相對人)締結婚約,對乙(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甲承擔責任。也就是,甲得自己與鳳姐結婚。(悲劇!)
(本故事純屬虛構,僅供學習法律之用。用婚約該人身性質的合約並不恰當,僅為便於記憶之故。)
㈢ 電影甲方乙方中哪些情節涉及合同法
電影《甲方乙方》中共講述了書店老闆、廚師、失戀青年、虐妻男子、大老版板、大明權星和癌症患者七個故事。其中明確提到簽定合同的是大老闆和大明星兩個故事。
在這兩個故事中,分別在大老闆部分提到了合同法中關於違約部分的規定。甲方說:「如遇台風、洪水。。。等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乙方說:「天塌下來都有效。」
而在大明星部分中則提到了合同法中關於授權的部分。甲方問:「您能給我們一個授權嗎?」
除了這些,該電影中沒有其他情節明顯涉及合同法的內容。
㈣ 合同在古代怎麼說
合同是當事人或當事雙方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廣義合同指所有法律部門中確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狹義合同指指一切民事合同。還有最狹義合同僅指民事合同中的債權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5條: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1、合同在國內外法律上的表述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5條: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注1、上述是關於合同的傳統界定,所關注的是合同的行為側面,現代的學說則傾向於從過程的側面把握合同,認為合同是一種從合同締結前的階段到履行完畢後的一個連續的過程。 注2、《合同法》中第43條關於合同締結過程中的保密義務規定和第42條的締結過失責任規定以及第92條關於合同終了後的義務規定等等如果藉助合同過程論則可以獲得較好的說明。 1.3《法國民法典》第1101條規定: 合同為一種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數人對於其他一人或數人負擔給付某物、作為或不作為的債務。 這是大陸法系關於合同的經典定義。 1.4《德國民法典》第305條規定: 以法律行為發生債的關系或改變債的關系的內容者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必須有當事人雙方之間的合同。 1.5美國《法律重述:合同》(第2版): 合同是一個允諾或一系列允諾,違反該允諾將由法律給予救濟;履行該允諾是法律所確認的義務。
2、合同的分類
學理上合同有廣義、狹義、最狹義之分。 2.1廣義合同指所有法律部門中確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如民法上的民事合同、行政法上的行政合同、勞動法上的勞動合同、國際法上的國際合同等。 2.2狹義合同指指一切民事合同。 作為狹義概念的民事合同包括財產合同和身份合同。 上述財產合同又包括債權合同(即下述的「最狹義合同」)、物權合同、准物權合同。 上述身份合同又包括「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2款)。 2.3最狹義合同僅指民事合同中的債權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分則所規定的15種有名合同全部是債權合同。
注
制定《合同法》之時,中國的《物權法》尚未制定,故物權合同、准物權合同當時僅停留在學術探討階段。 抵押合同、質押合同、留置合同、探礦權合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承包合同等物權性質的合同在沒有特別法規范的情況下仍然適用合同法總則或類推適用合同法相關分則。
3:調整財產關系的合同,具有如下法律特徵
3.1合同是兩個以上法律地位平等的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協議。 3.2合同以產生、變更或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為目的。 3.3合同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
4、「合同」和「協議」的概念區別
合同和協議在實踐中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而達成的一種契約.簡單地說,就是你情我願,然後我們把大家都同意的事情固定下來,說明白,說清楚,那麼我們達成一致的這個事項就是協議,在法律上就叫合同。 一般來說,生效的合同和協議法律效力就是相同的.除非沒有生效或因為一些條件而失效。比如:合同或協議的一方是個7歲的小孩,這樣的合同就沒有效力。 需要公證的合同或協議只是把合同或協議的效力固定並強化,如果法律沒有要求,合同,協議的當事人也沒有約定,是不需要特別的公證的。 合同或協議一般兩份就夠了。合同當事人各持一份,至於您說的第三份,很可能是給見證人或第三人,這個作用也是為了強化合同或協議的效力,由雙方當事人約定的。 合同或協議一般只是名稱,叫法的不同.只要不違反法律和道德風俗,當事人可以任意約定合同或協議的名稱,內容,形式,都是有效的。
5、「合同」與「合意」的關系
5.1不是所有的合同或其內容都經由合意。 如,附隨義務作為合同的內容即未經當事人約定。 再如,事實勞動關系的內容也未經當事人合意。 再如,合同只要就其最低限度的內容達成合意即可,其他內容可以根據合同法第61、62、63條等等規定確定。 5.2不是所有合意都能作為合同。 如,情人間約定的約定,朋友之間一起吃飯的約定等等。 因此,「合同」=「合意」只是一個粗略的界定,並沒有全面准確揭示合同概念的內涵。
6、「合同」與「契約」的關系
合同曾有契約與合同之分。契約是雙方當事人基於相互對立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如買賣契約。合同是雙方或者三方以上當事人基於方向並行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 ,如合夥合同。我國現行法律不再作這樣的區分,把二者統稱為合同。
編輯本段由來
合同是適應私有制的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而出現的,是商品交換在法律上的表現形式。商品生產產生後,為了交換的安全和信譽,人們在長期的交換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許多關於交換的習慣和儀式。這些商品交換的習慣和儀式便逐漸成為調整商品交換的一般規則。隨著私有制的確立和國家的產生,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私有制和正常的經濟秩序,把有利於他們的商品交換的習慣和規則用法律形式加以規定,並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行。於是商品交換的 合同法律形成便應運而生了。古羅馬時期合同就受到人們的重視。簽訂合同必須經過規定的方式,才能發生法律效力。如果合同儀式的術語和動作被遺漏任何一個細節,就會導致整個合同無效。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繁瑣的形式直接影響到商品交換的發展。在理論和實踐上,羅馬法逐漸克服了締約中的形式主義。要物合同和合意合同的出現,標志著羅馬法從重視形式轉為重視締約人的意志,從而使商品交換從繁瑣的形式中解脫出來,並且成為現代合同自由觀念的歷史淵源。 合同制在中國古代也有悠久的歷史。《周禮》對早期合同的形式有較為詳細的規定。判書、質劑、傅別、書契等都是古代合同的書面形式。經過唐、宋、元、明、清各代,法律對合同的規定也越來越系統。 還有一種說法,現代的合同都寫有一式兩份,因為以前民間訂制合同時就是一張紙,寫好後從中間撕開,一人拿一半,有爭執的時候在合起來,所以就有了合同和一式兩份的說法。 最早的時候,合同被稱作「書契」。《周易》記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對人易之以書契。」「書」是文字,「契」是將文字刻在木板上。這種木板一分為二,稱為左契和右契,以此作為憑證。「書契」就是契約。周代的合同還有種種稱謂:「質劑」,長的書契稱「質」,購買牛馬時所用,短的書契稱「劑」,購買兵器以及珍異之物時所用;「傅別」,「傅」指用文字來形成約束力,「別」是分為兩半,每人各持一半;「分支」,將書契分為二支。「判」就是將分為兩半的書契合二為一,只有這樣才能夠看清楚契約的本來面目。現在代詞彙中的判案、審判、判斷、批判等等都是由此而來。「合同」即合為同一件書契,這是「合同」一詞的本義。今天簽訂的各種合同都是在紙張上,在古代卻是實物。由此看來,古今意義上的合同已不可同日而語。
編輯本段甲方乙方
在合同中,甲方、乙方代表的是合同中簽約雙方。 一般訂立合同的一方為甲方,簽約對象為乙方。 買賣合同中,通常付錢方為甲方。 註明: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甲乙雙方的身份。就是說甲方可以是買方也可以是賣方,乙方同理。
編輯本段類型
第一,單務合同和雙務合同 單務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僅有一方承擔義務。雙務合同,是指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互負對待給付義務的合同關系。 第二,有償合同和無償合同 有償合同,是指一方通過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而給付對方某種利益,對方要得到該利益必須為此支付相應代價的合同。 無償合同,是指一方給付某種利益,對方取得該利益時並不支付任何報酬的合同。 第三,有名合同和無名合同 有名合同,又稱典型合同,是指法律上已經確定了一定的名稱及規則的合同。 無名合同,又稱非典型合同,是指法律上並未確定一定的名稱及規則的合同。 第四,要式合同和不要式合同 要式合同,是指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必須採取特殊形式訂立的合同。 不要式合同,是指依法無需採取特定形式訂立的合同。 第五,主合同和從合同 主合同,是指不依賴其他合同而能獨立存在的合同。 從合同,是指以其他合同的存在為存在前提的合同,又稱為附屬合同
編輯本段法律特徵
第一,合同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協議。 第二,合同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 第三,合同以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為目的。 第四,合同是雙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為。
編輯本段一般特徵
1.合同是法律行為,是設立、變更或消滅某種具體的法律的法律關系的行為,其目的在於表達設定、消滅或變更法律關系的願望和意圖。這種願望和意圖是當事人的意思表示,通過這種意思表示,當事人雙方或多方產生一定的權利義務關系,但這種意思表示必須是合法的,否則,合同沒有約束力,也不受國家法律的保護。 2.合同以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權利義務為目的。合同當事人的協商,總是為了建立某種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而一旦合同依法成立,這種對當事人有約束力的權利義務關系就建立起來了。任何一方當事人都必須履行自己所應履行的義務,如果不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就是違反合同,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合同是當事人雙方或多方相互的意思表示一致,是當事人之間的協議。主要表現為:合同的成立,必須有兩方或兩方以上的當事人;當事人雙方或多方必須互相意思表示;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須一致。
編輯本段成立與生效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其中,合同的成立,是指雙方當事人依照有關法律對合同的內容和條款進行協商並達成一致。合同成立的判斷依據是承諾是否生效。 而合同生效,是指合同產生法律上的效力,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通常合同依法成立之際,就是合同生效之時。兩者在時間上是同步的。 但是,《合同法》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合同經批准、登記後即生效。 合同有效成立的5個條件: 1.雙方當事人應具有實施法律行為的資格和能力 2.當事人應是在自願的基礎上達成的意思表示一致 3.合同的標準的和內容必須合法 4.合同雙方當事人必須互為有償。 5.合同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
編輯本段法律約束力
合同的法律約束力,應是法律賦予合同對當事人的強制力,即當事人如違反合同約定的內容,即產生相應的法律後果,包括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約束力是當事人必須為之或不得為之的強制狀態,約束力或來源於法律,或來源於道德規范,或來源於人們的自覺意識,當然,源於法律的法律約束力,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最強迫約束力。 合同的約束力主要表現為:①當事人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②當事人應按合同約定履行其合同義務;③當事人應按誠實信用原則履行一定的合同外義務,如完成合同的報批、登記手續以使合同生效。不得惡意影響附條件法律行為的條件的成就或不成就,不得損害附期限法律行為的期限利益等。 1.自成立起,合同當事人都要接受合同的約束; 2.如果情況發生變化,需要變更或解除合同時,應協商解決,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 3.除不可抗力等法律規定的情況以外,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承擔違約責任; 4.合同書是一種法律文書,當當事人發生合同糾紛時,合同書就是解決糾紛的根據。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的保護。
編輯本段形式
合同形式,是指當事人合意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合同內容的載體。我國《合同法》第10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該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經濟合同的形式是指經濟合同當事人之間明確權利義務的表達方式,也是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的表現方法。根據經濟合同法規定,經濟合同的形式主要有口頭形式和書面形式兩種。
(1)口頭形式
口頭形式是指當事人雙方用對話方式表達相互之間達成的協議。當事人在使用口頭形式時,應注意只能是及時履行的經濟合同,才能使用口頭形式,否則不宜採用這種形式。
(2)書面形式
書面形式是指當事人雙方用書面方式表達相互之間通過協商一致而達成的協議。根據經濟合同法的規定,凡是不能及時清潔的經濟合同,均應採用書面形式。在簽訂書面合同時,當事人應注意,除主合同之外,與主合同有關的電報、書信、圖表等,也是合同的組成部分,應同主合同一起妥善保管。書面形式便於當事人履行,便於管理和監督,便於舉證,是經濟合同當事人使用的主要形式。
編輯本段合同自由
所謂合同自由,又稱契約自由,是指當事人有依合同負擔義務並受強制之履行的自由。合同之精髓是當事人自由意志之匯合,只要不違反法律、道德和公共秩序,每個人都享有完全的合同自由,這種自由被概括為著名的合同自由原則。按照合同自由原則,當事人得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自由地決定是否訂立合同,自由地決定對方當事人,自由地決定合同的內容,自由地決定合同的形式。也就是說,合同自由的范圍包括訂立合同的自由、選擇對方當事人的自由、合同內容決定的自由及選擇合同形式的自由四個方面,其核心和實質是由當事人的意思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
編輯本段合同無效
一、無效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概念:無效合同是相對於有效合同而言的,是指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但由於存在無效事由,故自始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同。 無效合同具有以下特徵: 1合同已經成立 2合同具有違法性 3合同沒有約束力 4合同自始無效。 二、合同無效的情形 合同無效的情形有: 1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2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 3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4 損害社會公眾利益 5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6 格式條款及免責條款無效 7 虛偽表示與隱匿行為。
編輯本段合同解除
一、合同解除的類型 第一,約定解除。即當事人以合同的形式,約定一方或雙方在某種條件下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 第二,法定解除。即當事人依法律的規定通過行使解除權解除合同的行為。 第三,協議解除。即當事人通過協商一致而解除合同的行為,實際上是以一個新合同解除舊合同。 相關法規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城鎮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二、合同解除的條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 第九十三條 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 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九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五條 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第九十六條 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第九十七條 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第九十八條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不影響合同中結算和清理條款的效力。
編輯本段合同管理
現代企業的經濟往來,主要是通過合同形式進行的,合同管理作為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能否實施有效管理,把好合同關,是現化企業經營管理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合同管理機構和管理模式 首先,合同應由企業法律顧問部門管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明確相互權利義務關系而簽訂的合同是民事合同,企業通過合同所確立的民事關系,是—種受法律保護的民事法律關系,所以通過簽訂合同建立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由此可見,由於合同本身的特徵,決定了合同不同於企業內部的生產人事、財務等管理工作,已超越了企業自身的界限,使之成為一種受法律規范和調整的社會關系,涉及大量的法律專業問題,所以合同應由企業法律顧問部門管理。 其次,合同管理應採取企業法律顧問部門統一歸口管理和各業務部門、各單位分口管理的模式。法律顧問部門作為企業合同的統一管理部門,對企業合同的簽訂和履行負有監督、檢查和指導的職責。具體操作上,對合同實行分級、劃塊管理,各業務部門和所屬各單位作為合同二級管理單位,負責本部門、本單位的合同簽訂和履行,並向法律顧問部門定期匯報有關合同的執行情況。這樣.企業和所屬各部門、各單位對合同的管理做到機構、人員、制度三落實,形成完善的合同管理體系。 二、合同管理的具體內容 合同關系自始至終是一種法律關系,所以現代企業的合同管理也應當是自始至終的全過程的、全方位的管理。根據多年來我國企業的合同管理實踐,合同管理應做好如下幾項工作: 1.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要使合同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法律化,首先要從完善制度人手,制定切實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合同的歸口管理,合同資信調查、簽訂、審批、會簽、審查、登記、備案,法人授權委託辦法,合同示範文本管理,合同專用章管理,合同履行與糾紛處理,合同定期統計與考核檢查,合同管理人員培訓,合同管理獎懲與掛鉤考核等。企業通過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層次清楚、職責明確、程序規范,從而使合同的簽訂、履行、考核、糾紛處理都處於有效的控制狀態。 2.加強合同管理人員的培訓教育。合同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合同管理的質量。通過學習培訓,使合同管理人員掌握合同法律知識和簽約技巧,這不但增強了合同管理人員的責任感,也提高了合同法律意識。 3.重大合同審查管理。企業重大合同主要有:中外合資合作合同、企業購並合同、聯營合同,獨家代理協議、重大技術改進或技術引進合同、涉及擔保的合同、房地產開發與交易合同等。把這些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經濟效益影響大的合同挑出來,做為合同的重點管理對象,從合同的項目論證、對方當事資信調查、合同談判、文本起草、修改、簽約、履行或變更解除、糾紛處理的全過程,都由法律顧問部門參與,嚴格管理和控制,預防合同糾紛的發生,有效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4.履行監督和結算管理。簽約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合同的及時有效履行,防止違約行為的發生,所以;企業法律顧問對合同的履行進行監督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監督可以知道企業各類合同的履行情況,及時發現影響履行的原因,以便隨時向各部門反饋,排除阻礙,防止違約的發生。另外,合同結算是合同履行的主要環節和內容,法律顧問部門同財務部門密切配合;把好合同的結算關至關重要,這既是對合同簽訂的審查,也是對合同履行的監督,具體可採取或制定貸款支付復核程序,實施有效的管理。 5.違約糾紛的及時處理。合同關系是一種法律關系,違約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要承擔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或強制履行等法律後果。法律顧問部門審查合同時選擇合適的違約條款和糾紛處理條款顯得很重要,一旦發生違約情形,法律顧問要區別情況,及時採用協商,仲裁或訴訟等方式,積極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減少企業的經濟損失。 合同管理是企業法律顧問事務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它不再是簡單的要約、承諾、簽約等內容,而是一種全過程、全方位、科學的管理,現代企業若能對合同實施有效管理,將為企業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編輯本段注意事項
(1)合同的基本條款要具備,尤其是交易的內容、履行方式和期限、違約責任要約定清楚。 (2)查閱國家對該交易有無特別規定,目的在於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是否合法有效。 (3)向律師事務所、公司法律顧問咨詢相關業務的實際開展情況,了解業務發生糾紛的概率和糾紛的起因、種類,以便在訂立合同時盡可能避免同樣缺憾的發生。 (4)可能的話,通過行政機關的公證、律師見證和公證,通過相關機構的中介作用,使合同的內容盡可能完備。
編輯本段合同詐騙
1.偽造證件。行騙者偽造單位、偽造營業執照及各種許可證等,利用偽造證明簽訂合同騙取錢財; 2.設餌釣魚,以緊俏物品為誘餌抓住對方急於發財的心理,許以高利,簽訂合同侵吞對方預付貨款; 3.利用聯營騙取投資。以聯營為名,打著優勢互補、共同盈利的幌子,取得對方信任,簽訂聯營合同,騙取對方投資款; 4.欲擒故縱先予後取。以預付貨款或給付定金為誘餌,給對方一定甜頭,打消對方顧慮,達到騙取對方大量錢財的目的; 5.惡意串通合演雙簧。兩個以上的單位和個人,事先串通,一買一賣,製造商品緊俏氣氛,以此推銷劣質或滯銷商品,騙取貨款 6.假痴不癲順手牽羊。以滯銷和積壓商品為目標,抓住對方急於推銷滯銷和積壓商品的心理,簽訂購銷合同,順手取之 7.偷梁換柱從中牟利。通過簽訂合同,騙取對方貨物,然後將所騙貨物處理,以自己的劣質產品頂款,從中牟取暴利 8.金蟬脫殼人去樓空。詐騙者先以種種優惠條件打動對方,簽訂巨額合同,一旦貨物到手,隨即藏匿或外逃 9.移花接木指山賣磨。自己沒貨,而把需方領到碼頭、貨場或倉庫,把他人之貨說成自己的貨,騙取對方信任,簽訂合同,詐騙對方的貨款 10.以小充大狐假虎威。牌子大,資金少;假集體,真個體。以大牌欺騙對方,簽訂合同,謀取不義之財 11.以假亂真假戲真唱。雙方當事人為規避法律,簽訂假標的合同。一方假戲真唱,借機推銷劣質或滯銷商品,騙取對方貨款;而被騙方只得自認倒霉; 12.招搖過市以勢欺人。詐騙者用董事長、總經理等顯赫身份,以豪華辦公場所等表面形式,博得對方信任,簽訂合同,謀取財物; 13.混水摸魚亂中取之。這類詐騙手法往往是借訂貨會、展覽會、博覽會等之機,利用會議期間人員復雜、時間倉促、不易審查的特點,簽訂合同,騙取財物; 14.拋磚引玉沆瀣一氣。詐騙者以賄賂或女色打通關節,買通有關人員和領導,里應外合,狼狽為奸,損公肥私 15.掩人耳目盜名欺世。盜用他人公章、合同紙、有關證明憑證,以他人名義,簽訂合同,進行詐騙 16.明火執仗強取豪奪。詐騙者通過簽訂合同,誘使對方送貨,一旦貨到需方,則以暴力相威脅,搶劫財物,手段極其惡劣; 17.非法轉讓坐收漁利。這類詐騙往往發生在建築工程承包合同中,其特點是一方利用種種手段,將工程承攬到手,然後,轉手倒賣,從中牟取暴利; 18.設置陷阱守株待兔。往往是以高利潤為誘餌,簽訂加工承攬合同,合同中設置陷阱,造成對方違約,騙取保證金、抵押金、中介費等; 19.上樓抽梯環環相連。以轉讓專利、高新技術為名,打著包技術、包設備、包培訓、包回收、包利潤的幌子,引誘對方簽訂「五包」合同,連續騙取對方轉讓費、中介費、培訓費、設備費等; 20.引狼入室禍及自己。這類詐騙往往發生在涉外合同中,中方企業考察不慎,盲目簽訂合同,外方詐騙者則採用種種手段,設置騙局,誘惑中方企業上鉤,詐騙錢財。
希望採納
㈤ 請搜索一些與我國合同法有關的知識案例和有趣的故事
你可以查看資料庫!
㈥ 要兩個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的事例
案例一
被告王甲2001年月6日向原告劉某借款50萬元經營一服裝店,約定該借款於2003年8月5日歸還。後因經營不善,被告借款屆期無法歸還,原告為此提起訴訟,判決生效後,進入執行程序。法院查明: 2003年2月8日,被告將其名下價值30萬元的房屋贈與其子王乙並在同年3月辦理了過戶手續;2003年6 月2日,被告將其所有的價值20萬的紅旗小汽車以9萬元的低價轉讓給其妹夫李某。但此時被告無可供執行的其他財產,法院裁定中止執行。原告得知後,即以利害關系人提起訴訟,認為被告王甲的行為侵害了他的債權,要求確認被告房屋贈與以及汽車轉讓的行為無效。王甲認為贈與行為發生在借款期限屆滿前是合法行為,與第三人李某之間的汽車買賣也是經過合法程序完成的,故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法院經審理判決:被告王甲房屋贈與以及汽車轉讓的行為無效。隨後,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原告通過行使撤銷權挽回了損失。
本案法律關系及案情分析:
本案主要涉及到合同法中的撤銷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74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承擔。」對於在實踐中如何把握並正確行使撤銷權,維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筆者在此藉助上述案例談談關於行使撤銷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撤銷權的行使要件。撤銷權的要件包括:⑴ 債權人對於債務人的債務合法有效。這是前提條件,因為撤銷的行為針對的是損害債權的行為,如果債權本身存在效力問題,那麼撤銷權就沒有意義了。⑵債務人的行為損害了債權人的債權。換句話說就是債務人的行為已經或者即將極大地減少債務人的責任財產范圍。在債法領域,責任財產是指債務人用來承擔債務的財產 ,一般債務人的合法個人財產就是他的責任財產 。 ⑶債務人的特定行為損害了債權人的債權。特定行為包括:放棄其到期債權、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這是法律規定的。⑷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時,債務人危害債權的性質仍然存在。本案中王甲欠劉某人民幣50萬元的事實清楚,合法有效。劉某的債權是應當由王甲財產來償還,但王甲以分家析產的形式將房屋贈與王乙,而房屋中並沒有王乙的財產權利成分,王乙對於房屋頂多享有繼承的期待權。之後王甲又將小汽車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給李某。故被告王甲房屋贈與以及低價轉讓小汽車的行為損害了原告劉某的債權,債權人劉某當然可以訴請法院撤銷這種侵害行為。
二、撤銷權的行使期限。《合同法》第75條規定:「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5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所以劉某行使撤銷權應當從知道王甲贈與房屋以及轉讓汽車的行為之日起1年內行使,自行為發生後5年內未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對於這兩個時間期限,前者是訴訟時效,適用於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後者5年是除斥期間,不適用於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8條規定:「合同法第55條規定的「1年」、第75條和104條第2款規定的「5年」為不變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 這條表明了5年期間是除斥期間。
三、撤銷權訴訟各當事人地位及費用承擔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24條規定:「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74條的規定提起撤銷權訴訟時只以債務人為被告,未將受益人或者受讓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受益人或者受讓人列為第三人。」因此在本案中,劉某在提起撤銷權訴訟時,應將王甲列為被告,受讓人(受益人)王乙、李某列為第三人。對於行使撤銷權費用問題,根據《合同法》解釋(一)第26條規定「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所支付的律師代理費、差旅費等必要費用,由債務人承擔;第三人(即受益人或者受讓人)有過錯的,應適當分擔。」劉某行使撤銷權費用主要由被告人王甲承擔,第三人王乙、李某適當分擔。
四、明顯不合理的低價如何認定。在實踐中對於「放棄其到期債權、無償轉讓財產」而行使撤銷權比較好把握;但對於「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則因較難認定,而導致行使撤銷權存在一定的困難。那麼「明顯不合理的低價」應該如何認定,筆者認為在這里有了兩個條件的限定即不合理和明顯。一般來說雙方以低於市場的價格交易即為不合理的低價,不合理是指沒有低價進行交易的理由,也就是不存在諸如處理季節性商品、滯銷積壓商品的情況。我認為商品交易價格應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和交易的常識來判斷,如果交易的商品低於市場價格的50%以上即可認定是屬於明顯。本案中贈與房屋給王乙系無償轉讓財產,汽車買賣以9萬元轉讓系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兩者都損害債權人劉某的債權。
五、如何舉證受讓人知道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 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情形。低價轉讓財產的過程,債務人的惡意是明顯的,但受讓人是否知道,這是一種主觀的內心活動,作為債權人如何證明受讓人是否存在惡意?筆者認為,要證明受讓人是否存在惡意,只能採用推定的方法。債權人如果 提供債務人與受讓人之間存在親戚、朋友等密切的關系;轉讓的財產明顯低於市場價格;轉讓人的行為不符合通常的交易慣例等證據。據債權人提供的上述證據,即可推定受讓人在交易中存在重大過失;受讓人認為沒有過失,則由其舉證證明。本案中王甲與李某系親戚關系,將市場價值20萬元的紅旗小汽車以9萬元的價格出售給李某,明顯低於市場價格且不符合交易慣例;再者李某明知王甲欠有巨額債務,沒有其他財產可供還債仍然與其簽訂汽車買賣協議並已履行,足以認定其明知其與王甲買賣汽車的行為對債權人劉某造成損害。
六、連帶之債中如何行使撤銷權。如果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債務是單一的,因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導致債權人的債權不能實現,則是符合行使撤銷權的條件。但是,如果債務人僅負連帶之債,那麼,債權人要行使撤銷權,則必須在其他債務人也存在確無履行能力後方可行使。因為其他債務人有履行能力,債務人無償或低價轉讓財產顯然並不影響債權人權利的實現。本案屬單一之債,劉某可以直接提起訴訟。
總之,我們在實踐中如何行使撤銷權,應嚴格依據《合同法》74條規定,並注意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才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案列二保險不履行 依法予保護
鳳陽縣消費者王某於1990年在某保險公司為兒子購買一份兒童保險,合同約定孩子考上大學即可每年領取助學金400元。現兒子已由大學專科升入本科,按規定每年可領取400元助學金,但現保險公司以其是專升本而不是直接考上本科為由拒絕履行保險約定。無奈的消費者只好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於2005年5月25日來到鳳陽縣消費者協會、12315中心投訴,希望依法維護其權益。接訴後,執法人員立即對此事展開調查。經查,該合同條款中對考上本科並沒有特別的文字說明,更沒有專升本不予享受此待遇的規定。據此,執法人員根據《安徽省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條例》的有關規定,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指出保險公司存在的錯誤,最終,保險公司和保險合同約定,每年支付消費者400元助學金。至此,一起因保險合同不履行的案件在執法人員的積極努力下畫上圓滿句號。
㈦ 合同的發展演變
合同,亦稱契約,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合同形式,是指體現合同內容,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的方式,是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外在表現。人類社會最早的合同法的來源是習慣。古代合同法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它的形式主義。沒有具備法定的形式,合同就不能成立,法律保護也無從談起。進入資本主義時期以來,商品經濟迅速發展,交換規模和范圍逐漸擴大,但合同形式與法律效力之間仍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古代合同形式各異。公元前十八世紀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第七條規定:「自由民從自由民之子或自由民之奴隸買得或為之保管銀或金、或奴隸、或女奴、或牛、或羊、或驢、或不論何物,而無證人及契約者,是為竊賊,應處死。」強調訂立合同必須有證人在場合同才有效,嚴格保護合同的形式。法蘭克王國時期(公元五—九世紀),交付標的物,要用一定的語言,象徵性的動作配合,違反法定的程序則合同無效。訂立土地轉讓合同,在證人面前,雙方當事人要用語言公開表示轉讓的意思。由於土地不可直接交付,出賣人把象徵土地的草皮、護手甲、長矛等代替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合同方告成立。有的民族用身體某部位接觸或用舌頭舔標的物,用以表示交換順利完成。
合同在我國產生很早,其形式因朝代、種類不同而有差異。西周時期,借貸合同稱傅別,寫於木片或竹片上,一劈為二,雙方各執一半為據,合則見清其全文。買賣合同稱質劑,在木牘(狹長的木板)或竹間正反面各書寫一遍,一劈為二,各執一半,每半皆見合同全文。質劑有長短之分,最長二尺四寸,最短六寸。牛馬、奴隸買賣用長券,兵器、珍寶買賣用短券。贈予和收受合同稱書契,書寫於兩片木牘或竹簡上,邊緣刻上一定數目的齒形標記,防止驗證困難。雙方各執一片。三國曹魏以後出現「合同契」的合同形式,在每張合同上各帶「合同」兩個半形字,表明締約雙方意思一致。隋唐以後不限於「合同」二字,使驗證標記更加嚴密。兩漢時期,合同里出現畫指。當事人用中指或食指(男左女右)的二到三節簽約。因為指紋可顯示人的年齡和身高。唐代以後,押字用於合同。有文化者書其名,不識字者畫「0」、「十」、「七」等字樣。
合同形式的完備當數羅馬法。羅馬法要求合同的成立,必須以形式為要件。例如:訂立買賣合同時,一人拿天平,在五個證人面前,買方念規定的套語,拿塊金屬片敲一下天平,然後把金屬片交付賣方,合同於是成立。羅馬共和國早期,合同種類較少。帝國後期,合同形式日益增多,共分為四種。(1)要物合同:由一方把合同規定的標的物轉移給另一方,合同成立。(2)口頭合同:當事人以一定的語言約定交付標的物。不按規定次序問答,答非所問,不連貫或遲延答復,合同都不能成立。(3)文書合同:以文字擬成書據。(4)合意合同: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告成立。羅馬法中還有一種准合同,雖然合同沒有訂立,但其行為與合同具有同等效力,也發生債的關系,包括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等。
古代對違反合同形式要求的法律制裁極為嚴厲,並且往往採用刑罰手段。之所以如此,一則是經濟發展要求法律明確規范合同行為;二則,在古代商品交易中,當事人注重的是安全和可靠。為此,寧願履行繁瑣和嚴格的程序。
隨著社會的發展,商品經濟的規律性日益顯現出來。因此,要求訂立合同的法律行為趨於簡便。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之後,合同自由原則便成為近代民法中的三大原則之一(另兩個為所有權原則和過失責任原則),古代合同法中形式主義的束縛隨之被沖破。當事人「合意」成為合同成立的前提,合同的內容和形式當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合同自由給資產階級廣泛的、隨心所欲的權利,他們憑藉手中佔有的生產資料剝削勞動人民,但同時也應該承認,合同自由在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繁榮。
十九世紀晚期以來,社會化大生產中行業分工的精密化和專業化,國家職能的加強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合同自由原則難以繼續適應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需要,從而導致合同形式由任意性走向標准化,法律從保障合同自由逐漸轉變到限制這種自由。規定某些合同必須採用特定的形式。這些合同的訂立,不再是雙方「合意」,而是由經濟上強有力的一方提出,他方只能接受。這類合同叫標准合同。如:鐵路、電力、煤氣等部門同其他當事人訂立的運輸、供電、供氣合同。合同中的價格、使用程序、違約責任等都是事先規定的。堅持履行本是合同自由的重要內容,但現在規定:如果情況發生變化,可不堅持履行合同。這種情況大陸法系叫「情勢變遷」,英美法系叫:「合同落空」。
試舉兩例作佐證。其一,法國行政法院最高機關一一參政院,1916年審判波爾多煤氣公司一案確認:原料、勞動力價格上漲,煤氣使用費可以提高。其二,1901年,英王愛德華七世繼位前夕,某乙為了觀看登基典禮,在遊行的必經之路租某甲屋一天,但登基典禮因故取消,某乙便拒付房屋租金。某甲起訴,法院認為合同目的已落空,某乙已無支付房租的義務。此外,不管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都規定:一旦發生來自社會或自然的不可抗力的意外事件,雙方都可以遲延履行或解除合同義務,任何一方不得請求損害賠償。
國家用行政手段對締結合同的干預也日漸增長。法國1940年法律規定:土地被拋棄或荒蕪兩年以上,按強製程序訂立租賃合同租給他人,以轉移土地所有者的使用權。英國1947年《農業法》宣布,農業用地的租借期限由法律規定,雙方不得協議。有的合同由國家規定主要條款,細節部分雙方當事人才能自由協商。
在法律形式上,合同可分為要式合同和非要式合同。要式合同是指必須按照法定的形式或手續訂立的合同。非要式合同是指在法律上不要求特定的形式訂立的合同。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為了簡化手續,在合同形式問題上,大多採取非要式原則,只是某些標准合同除外。這是因為這些特定的標准合同,有的是作為合同生效的條件,有的是作為合同存在的證據。《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對合同形式並無特定限制。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加入該《公約》時,對此提出了保留,堅持在訂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時,必須採取書面形式,並由當事人簽字。理由是涉外經濟合同往往金額較大,具有涉外因素,規定書面形式以示慎重。再者,一旦糾紛產生,書面合同可作為解決分歧的依據。我國《合同法》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在合同形式上持靈活的態度,符合現代商業社會的特點。
縱觀合同形式的歷史發展過程可見:合同由繁瑣、復雜走向任意性,形成合同自由原則,爾後又出現某些合同的標准化,對合同自由加以限制,但又不消滅合同自由,而且現代資本主義合同法體系還有不斷詳細、精緻、完備和復雜的趨勢。我們應該看到,合同法的發展同時也有統一化、國際化的趨勢,這正是社會矛盾運動規律的外在表現。無容置疑,從簡單到高度發達的商品生產是合同形式演變的動力。
㈧ 中國合同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1999年3月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廢除了「三法」鼎立的局面。合同法統一的原因: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現代經建設的不斷發展,這三部有關合同的法律在實施中暴露出一些問題:第一,國內經濟合同,涉外經濟合同,技術合同分別適用不同的合同法律,有些共性問題不統一,某些規定較為原則,有的規定不盡一致,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發展的要求,有必要制定一部統一的合同法。第二,近年來,在市場交易中利用合同形式搞欺詐,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利益的情況較為突出。在防範合同欺詐,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方面,需作出補充的規定。第三,調整的范圍已不能完全適應,同時近年來,也出現了融資租賃等新的合同種類,委託、行紀合同也日益增多,客觀也需要作也相應規定。縱觀新中國合同法的歷史發展,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凡是在我國承認並發展商品經濟的時期,合同立法就發達,反之,合同立法就停滯,甚至被取消。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迎來了合同法的春天,與此同時,合同法為市場經濟和微觀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必將更加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㈨ 合同法的起源是什麼
大約在12世紀西歐出現了羅馬法的復興,這一過程一直延續到約18-19世紀。
在此基礎上,1804年法國制訂了資產階級的第一部民法典,對於調整商品關系的合同法律制度作了詳細規定,標志著大陸法國家的近代合同法的正式形成。
1900年德國制訂了《德國民法典》,這部民法典在合同法律制度方面相對於法國民法典作了某些調整,成為大陸法國家近代合同法的另一個標志。從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關於合同的內容及歷史發展來看,近代合同法主要有以下的基本原則:合同自由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平交易原則。
第一,合同自由原則,近代合同自由有三層含義:當事人地位平等;當事人意思自願;當事人行為自由。《人權宣言》發布後,人人平等已成為資產階級的憲法性原則,當事人地位平等也就不言自明。因而合同法上的合同自由主要是針對當事人意思自願和行為自由,法國民法典第1101條規定:「契約是一種合意,以此合意,一人或數人對於其他一人或數人承擔給付、作為和不作為的債務」,德國民法典定第154條規定:「必須全部事項取得合意,契約方始成立的,如果當事人雙方對契約中所有各點意思未全部趨於一致,在發生疑問時,應認為契約未成立」, 這些規定充分體現了當事人的意思自願和行為自由,從而奠定合同自由原則的基石[1][1]。
第二,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法律術語的誠信原則源於古羅馬,近代民法中,誠信原則被保留下來,《法國民法典》第113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前項契約應以善意履行之」, 《德國民法典》第157條規定:「對合同的解釋、應遵守誠實信用原則,並考慮交易上的習慣」,其他大陸法國家也有類似規定。
第三、公平原則。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當事人在信息佔有、資金等方面的不對等,討價還價能力不同,如果機械的要求平等自願,則交易難以完成或交易成本大增,因此在實際中對於平等自願則並不是絕對要求,同時作為補充,強調合同公平。格式合同便是一個典型例證,對格式合同一般以公平原則進行嚴格審查與解釋,如德國規定,凡共同條件不能按照誠意原則妥善安排雙方當事人的利益的。
差不多在大陸法國家形成近代合同法的同一時期,英美法國家通過法院的判例和制定法也奠定了近代合同法的基礎,其基本原則與大陸法國家相似。
一是合同自由原則。英美國家的近代合同法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而19世紀的英國是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方面自由競爭理論占統治地位,在法律方面梅因的《古代法》揭示了從身份到契約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背景下合同自由主義得到空前強化,英國著名的法官喬治.傑塞爾伯爵在Printing and Numerical Registering CO. V. Sampson一案中稱:「如果有一件事比公共秩序所要求的另一件事更重要的話,那就是成年人和神志清醒的人應擁有訂立合同的最充分的自由權利。如果他們所訂立的合同是自由的或自願的,那麼就應當認為這些合同是神聖的,並應由法院強制執行」[2][2]。在美國,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將公民自由作為法律保護的重要對象。
二是誠信原則。英美法認為誠信就是誠實、公平地對待合同當事人的方式。在英國,衡平法早期主要處理涉及欺詐的合同案件,在這些案件中就已經確立了誠實信用原則[3][3]。美國則在《統一商法典》中以制定法的方式明確確認了誠實信用原則,法典第1-203條規定,本法所涉及的任何合同和義務,在其履行和執行中均負有遵循誠信原則之義務。當然具體到個案中,誠信原則的理解還存在分歧,如在一假設案件,一地質學家檢查一片土地,發現有極具開發價值的地產,於是買下地產,但未告知真實情況,對於是否違背誠信原則有不同意見,科隆曼認為沒有,方斯.沃斯認為違反了[4][4]。
三是公平原則。衡平法中有獲利不公制度,如允許當事人擁有某種利益,顯然不公正,將允許對方取回該利益,決定是否構成獲利不公時,受損人自身是否存在合理的機會避免這種不公現象是一個需考慮的重要因素。在格式合同方面,美國法律授權法官拒絕執行他認為「不公正」的合同。
合同自由、誠信、公平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則,這一點是無可爭辯的,但是卻存在三個問題:一是這三項原則定義十分抽象,要將其運用到具體案件中需要進一步澄清其內涵及其適用范圍;二是如何認識這三項原則的內部關系;三是它們為什麼會成為合同法的基本原則。運用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對上述問題給予解答。
㈩ 有關合同法的概述的作文2000
關於法制的文章900
法律制度是法律條文的制定、執行和遵守的全過程.法制是一個國家文明的體現.
「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子·有度》如是說.常言道:「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約定公民行為准則、營造和諧氛圍的「規矩」,也是國家機器的「潤滑劑」.試想一下:一個城市,如果沒有法規,將會怎樣?一定社會混亂!交通癱瘓!事故頻發!必將回歸原始,喪失理性!由此可見,「網路皆準於法」.
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大改革家張居正曾說「天下之事,不難與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此言極是.法令行則國治.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的作用愈來愈重要,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愈來愈密切.作為共和國的公民,每個人都應遵守法律,從而在正常的社會軌道中運行,營造一個和諧有序、安定祥和的生活環境,不去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並用法律的武器最大限度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是社會安定的基礎、社會發展的保障,也是我們創造美好生活的必須條件.
我曾看到過這樣的故事:某大學生買的兩條狼狗丟失後,懷疑是鄰家小孩所為,便強行將其綁回家中,逼其說出狗的下落.三天後鄰家小孩伺機逃脫並報警.司法機關以非法拘禁罪將他緝捕歸案.在監獄的高牆里,那位大學生說自己只想找回丟失的狗,不曾想犯罪了.我不禁唏噓:一個大學生竟連法律常識都不懂,何等可悲!等待他的將是鐵窗生涯和未卜的前程.
所以,樹立公民法律意識,開展法律知識宣傳,是十分必要且必須的.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更應知法懂法,學法用法.唯有如此,才能學會明辨善惡、識別是非,不誤入左道旁門,不在人生的道路上背道而馳、越走越遠;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增強法制意識,學以致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不僅是為國家建設法治社會貢獻力量,也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法律,是我們人身、財產安全的護身符,是國家發展道路的路基,是揚善懲惡、維護正義的利劍,是衡量群眾利益的天平.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而法律是國家文明的體現.我們只有知法守法、學法用法,才能協力構建和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共產主義新社會,才能保障我國這條東方巨龍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