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中程序問題
① 民事訴訟法中審判和執行的程序
一、民事訴訟審判來程序源主要有:普通程序、 簡易程序、 第二審程序、 法院調解、 民事判決、裁定、決定和命令、 特別程序、 督促程序、 公示催告程序、 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二、民事訴訟執行程序主要有:執行的申請和移送、執行措施、執行中止和終結。
② 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問題
是
被執行人
和
利害關系人
(即第三人)都可以申請執行異議
被執行人可以申請執行復議
案外人異議審查期間,法院不停止執行。
③ 民事訴訟程序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開庭審理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庭審准備
庭審准備是人民法院在正式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之前,為保證案件審理的順利進行而進行的各項准備工作。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庭審准備的內容包括
1.傳喚當事人,通知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庭參加訴訟。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3日前將傳票送達當事人,將出庭通知書送達其他訴訟參與人,傳票和通知書應當寫明案由、開庭的時間和地點,以確保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為參加庭審做好准備。
2.對公開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3日前公告當事人的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公告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張貼,巡迴審理的可以在案發地或其他相關的地點張貼。其目的是加強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對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了解和監督,確保案件審理的公正和效益。
3.查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正式開庭審理之前,由書記員查明原告、被告、第三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是否到庭,並向審判長報告。同時宣布法庭紀律,告知全體訴訟參與人和旁聽人員必須遵守。
4.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核對的順序是原告、被告、第三人,核對的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工作單位、職業和住所。當事人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核對其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行政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對於訴訟代理人應當查明其代理資格和代理許可權。核對完畢由審判長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二)法庭調查
法庭調查的主要任務是:審判人員在法庭上全面調查案件事實,審查和核實各種證據,為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奠定基礎。依照民事訴訟法和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法庭調查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當事人陳述;二是出示證據和質證。
1.當事人陳述
首先由原告口頭陳述其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然後由被告陳述案件事實及其所持的不同意見。被告提出反訴的,應陳述反訴的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有訴訟第三人的,先由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陳述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再由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針對原、被告的陳述提出承認或者否認的答辯意見。當事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以由訴訟代理人陳述或答辯,也可以在當事人陳述或答辯完後,再由訴訟代理人補充。審判人員有權就案件事實進行詢問,歸納本案爭議焦點或者法庭調查重點,並徵求當事人的意見。
2.出示證據和質證
當事人陳述結束後,必須將案件的有關證據在法庭上展示,並由當事人進行質證。但是,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不必在法庭上質證。
質證是我國民事訴訟證據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民事訴訟開庭審理階段的重要環節。它是指在法庭審理活動中,雙方當事人在審判人員的組織下,圍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針對證據證明力有無以及證明力大小,進行質疑、說明與辯駁的活動。《民事訴訟法》第66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第47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案件有兩個以上獨立的訴訟請求的,當事人可以逐個出示證據進行質證。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保密的證據不得在開庭時公開質證。根據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第51條的規定,當事人質證的順序是:原告出示證據,被告、第三人與原告進行質證;被告出示證據,原告、第三人與被告進行質證;第三人出示證據,原告、被告與第三人進行質證。
④ 民事訴訟法中特別程序是什麼意思
特別程序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審理特殊類型案件所適用的程序。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有以下幾種: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和認定財產無主案件。這類案件與其他民事案件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案件因沒有爭辯的雙方而沒有原告和被告之分;又如,案件雖然與民事權益有關,但是,判決是以認定某種法律事實是否存在為主要內容等。民事訴訟法將這類案件納入民事訴訟中,目的是針對這些特殊的案件,找到特殊的處理方法,便於問題的解決。民事訴訟法雖然將這些案件納入民事訴訟程序中,但這類案件畢竟與普通的民事案件不同,不宜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每一個案件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都經過一審、二審程序,因此,民事訴訟法對此類案件規定了特別程序。
⑤ 民事訴訟法的問題
83.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下列關於審判組織的哪些表述是正確的?
A.再審程序中只能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
B.二審法院裁定發回重審的案件,原審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C.法院適用特別程序審理案件,陪審員不參加案件的合議庭
D.中級法院作為一審法院時,合議庭可以由審判員與陪審員共同組成,作為二審法院時,合議庭則一律由審判員組成
答案:BCD
一,人民法院審判組織形式通常有二種:獨任制、合議制。
二,判斷;
1,A.再審程序中只能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
解讀;《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三款;「審理再審案件,原來是第一審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原來是第二審的或者是上級人民法院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合議庭的成員人數是由審判員、陪審員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這里的」只能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所以,是錯誤的。
2,B.二審法院裁定發回重審的案件,原審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解讀;《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二款;「發回重審的案件,原審人民法院應當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要求;「另行組成合議庭。」,而」原審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沒有」另行「,所以,是錯誤的。
3,C.法院適用特別程序審理案件,陪審員不參加案件的合議庭
解讀;《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九條,一款「 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 「依照本章程序審理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選民資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難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理;其他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以上二條規定了,第一合議庭的成員人數是由審判員、陪審員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第二規定了,適用特別程序審理案件,「選民資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難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理;其他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所以,陪審員不參加特別程序審理案件的審理。應算正確的。
4,D.中級法院作為一審法院時,合議庭可以由審判員與陪審員共同組成,作為二審法院時,合議庭則一律由審判員組成。
解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合議庭工作的若干規定》 第一條,人民法院實行合議制審判第一審案件,由法官或者由法官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人民法院實行合議制審判第二審案件和其他應當組成合議庭審判的案件,由法官組成合議庭進行。
以上規定;第二審案件和其他應當組成合議庭審判的案件,由法官組成合議庭進行。所以,是正確的。
三,關於B.二審法院裁定發回重審的案件,原審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1,"發回重審的案件,原審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是指排除了獨任制審理。
2,"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是指排除了"原合議庭"的其中任何人員的的審理。
綜上所述,本問題正確答案;C,D 。
⑥ 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哪幾種程序
民事訴訟法
第十五章 特別程序規定了六種特別程序
1、選民資格案件回
2、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答案件
3、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
4、 認定財產無主案件
5、 確認調解協議案件
6、 實現擔保物權案件
⑦ 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普通程序包括哪些訴訟階段
普通程序是指抄我國人民襲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通常適用的程序。因與特別程序、簡易程序相對而得名。第一審程序是全部民事審判程序的基礎,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通常可分為四個階段:
(1)起訴和受理。民事訴訟程序的開始階段。包括原告起訴和人民法院受理兩方面的訴訟行為的結合。
(2)審理前的准備。審判人員在受理案件之後、審理之前應作的准備工作。主要是弄清雙方當事人的請求與答辯,調查、收集證據,通知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參加訴訟,以及其他保證正確、及時審理案件的工作。
(3)開庭審理。即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下,審查證據,查明案情,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確認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進行調解或判決。開庭審理又可分為:
①准備階段。由法庭查明和解決案件能否進行實體審理的問題。
②法庭調查。即在法庭上審查各種證據,對案情進行直接、全面調查。
③法庭辯論。
④調解或判決。
法庭在審理和辯論的基礎上可進行調解,達成協議,審理即告終結;調解未達成協議的,依次判決。
(4)宣判。人民法院宣告判決,一律公開進行。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到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⑧ 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解釋的第31條是什麼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版第三十一權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責令被執行人報告財產情況的,應當向其發出報告財產令。報告財產令中應當寫明報告財產的范圍、報告財產的期間、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法律後果等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一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