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第三人都是有獨三
Ⅰ 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到底是什麼人
首先,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均為「有獨三」,即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行使申請調取證據、提起上訴、申請執行生效裁判等權利。
其次,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雖然都是「有獨三」,但根據具體情況,還是要區分原告型第三人和被告型第三人。
原告型第三人主要包括(1)與被訴行政行為有厲害關系的「民」此處的利害關系,即此前文章中提到的包括侵權、親屬、物權等關系;(2)與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一種情況時法院審查被訴行政行為中所認定的事實對該當事人產生影響或者直接產生「預決效力」,例如,甲歌廳向行政機關申請通宵營業的行政許可,行政機關不予准許,此時甲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法院經審查認為甲歌廳的通宵營業申請應當予以批准,此時甲歌廳周圍的居民就受到此判決的影響,可以作為第三人的身份參與到訴訟中。另一種情況時行政機關根據當事人的違法事實作出同一類行政行為,未起訴的主體就可以作為第三人參與訴訟。例如張三李四兩人打架斗毆,同時被公安機關罰款,張三不服提起行政訴訟,李四雖未提起行政訴訟,但可以第三人的身份參與行政訴訟。
被告型第三人包括(1)與行政機關共同署名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非政府組織,例如消協和市場監管局在某一行政處罰中共同署名,此時市場監管局是被告,消協就是第三人;(2)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互相矛盾的具體行政行為,非被告的行政機關可以作為第三人。例如,環保部門允許甲工廠排污水,河流管理部門認為甲工廠違法,如果環保部門是被告,河流管理部門就是第三人;反之,如果河道管理部門是被告,環保部門就是第三人。(3)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法院應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這里要特別注意,在經復議後再起訴的情況,如果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則復議機關和作出原行政行為的機關是共同被告,如果原告不同意追加,法院依法將兩者列為共同被告。
最後,不管是原告型第三人還是被告型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時間都必須在第一審程序尚未作出判決前。如果一審法院應當通知第三人而未通知的,屬於遺漏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二審法院應當依法撤銷原判發回重審。
Ⅱ 行政法中的第三人是有獨三嗎
行政法不分有獨三和無獨三,而是分為原告型第三人和被告型第三人。第三人是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是原告型第三人;第三人是行政機關的,是被告型第三人。
Ⅲ 行政法律關系中有第三人嗎 為什麼
問題問的不明了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交警扣押了A開的車,而車主是B,這時,如果在行政訴訟撤銷交警的扣押決定這一法律關系中,B就是第三人。
Ⅳ 淺談司法實踐中如何區分有獨第三人、無獨第三人和共同被告
現實生活中,一個法律關系的爭議與另一個法律關系的爭議存在牽連性,因本案訴訟而可能影響到另一訴訟,為確保訴訟中法院對同一事實認定、評判結果的統一性,同時減少當事人訴累,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對原、被告之間的訴訟標的享有獨立請求權,或者與案件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到原、被告之間正在進行的訴訟中去的人。其中第三人又依其對訴訟標的是否享有獨立請求權而分為有獨第三人和無獨第三人。無獨第三人在本訴中的部分權利是受到民事訴訟法限制的。 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判斷訴訟外或訴訟中的第三方是否屬於訴訟第三人或是必要共同訴訟被告,往往成為法院訴訟程序是否合法,對當事人實體權利保護是否到位的關鍵點。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認定或區分第三方屬於有獨第三人、無獨第三人或必要共同訴訟被告,應把握以下四個原則:原則一,首先判斷本訴的訴訟標的是什麼;原則二,其次判斷是否存在與本訴訴訟標的有無獨立請求權或有利害關系的第三方;原則三,再次先判斷第三方是否屬於本案的必要共同訴訟被告;原則四,最後依據第三方對訴訟標的有無獨立請求權確定為有獨第三人或無獨第三人。 具體到司法實踐操作中來講,這里假設兩種情況: 一是甲僅起訴乙,首先確定訴訟標的,其次判斷是否存在對訴訟標的有獨立請求權或與本案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第三方丙,再次判斷丙是否屬於必要共同訴訟被告,如是必要共同訴訟被告,甲、乙雙方都未提出追加被告的申請,法院應依職權追加丙為被告,通知其參加訴訟。如丙不屬於必要共同訴訟被告,依據其對訴訟標的是否存在全部或部分獨立請求權,或僅是與案件處理結果存在利害關系,確定丙屬於有獨第三人或無獨第三人,再通知其參加訴訟,或由其主動申請參加訴訟。 二是甲起訴乙、丙。先依原告甲的訴訟請求確定本案訴訟標的,若甲對乙、丙的訴訟標的是同一的,判斷本案是否屬於必要共同訴訟,如屬於必要共同訴訟,則乙、丙為必要共同訴訟被告;如不屬於必要共同訴訟,乙、丙中的一方僅是對本案的訴訟標的享有獨立請求權或僅與本案處理結果存在利害關系,應將其中一方列為有獨第三人或無獨第三人;若甲對乙、丙的訴訟標的不是同一的,先判斷是否屬於一般共同訴訟,如是一般共同訴訟且經所有當事人同意合並審理的,可以合並審理。如不是一般共同訴訟,一是告知原告分別起訴,做兩案處理;如兩案之間的法律關系存在牽連性,則應先確定甲對乙或甲對丙一方的訴訟糾紛為本訴,其次再依據對本訴的訴訟標的有無獨立請求權或與本案處理結果存在利害關系確定第三方為訴訟第三人,通知其參加訴訟。 再假以具體案件來分析,如甲起訴乙,要求乙歸還拾到的筆記本電腦,之後丙申請加入訴訟,主張其才是筆記本電腦的主人。本訴訴訟標的屬於確定筆記本電腦所有權人的法律關系,由於丙主張其享有所有權,即對訴訟標的享有全部的排他性的權利,丙就屬於有獨第三人;如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受傷的車上人員起訴車輛責任人員,同時起訴保險公司,本訴是車上人員與車輛責任人員之間的侵權訴訟糾紛,訴訟標的是車上人員與車輛責任人員之間的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保險公司與車上人員不直接發生法律關系,保險公司對本訴的訴訟標的即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不享有任何獨立請求權。但由於車輛責任人員應當承擔賠償比例及賠償金數額大小與保險公司存在直接利害關系,因此應將保險公司列為第三人。樂安縣人民法院 劉志軍
Ⅳ 行政訴訟第三人權利有哪些
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不象民事訴訟那樣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的第三人。他不僅與訴訟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享有行政實體法上的權利, 而且享有訴訟法上的一些權利。如請求賠償的權利,上訴的權利等。行政訴訟中第三人的參加,既可以實現訴訟的合並,簡化訴訟程序,也可以有助於人民法院查明 事實,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還可以提高辦案效率,節省訴訟時間,防止因新的訴訟而帶來的人力、物力等審判資源的浪費。
《中 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七條「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 知參加訴訟。」從該條可以看出,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同被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而參加到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行政訴訟中第三人的特徵:
1、行政訴訟中第三人是原、被告之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並且必須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第三人主體具有多樣性,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
2、 行政訴訟中第三人是同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人。行政訴訟中第三人的存在是以他有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為前提,如果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行政法上 的權利義務關系,他就不能成為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例如,甲向乙借款二萬元,後經政府批准,用該款建房一所,但是水利部門認為甲的房屋系建在河道旁,影響 泄洪,鄉政府越權審批無效,責令甲拆除房屋。甲對處罰不服,起訴後,鄉政府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而乙卻不能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因為是水利局的具 體行政行為並沒有消滅甲、乙之間的民事借貸關系。乙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他們之間的民事權利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的途徑來實現。
3、行政訴訟中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是在訴訟開始之後和審結之前,否則,就不會發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問題,這是與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共同具備的特徵。
4、 行政訴訟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目的在於維護自己獨立的合法權益。行政訴訟的第三人參加到行政訴訟中來,既不為了維護原告的權益,也不是為了維護被告的權益, 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其參加訴訟的標的與原、被告之間爭議的標的具有同一性,是因為具體行政行為影響了他的權利義務。
Ⅵ 行政訴訟的第三人如何確定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7條的規定,所謂行政訴訟第三人,就是指因與被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通過申請或法院通知形式,參加到訴訟中來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種類
行政訴訟第三人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原告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和證人型第三人。
1、原告型第三人,是指享有訴權的公民沒有在法定期限內起訴,而是參加他人提起的行政訴訟的第三人。
2、被告型第三人,是指應當作為被告參加訴訟,但因原告不指控,而被法院作為第三人通知參加訴訟的行政機關。
3、證人型第三人,是指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主要作用是協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實的第三人。
(6)行政法的第三人都是有獨三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第三人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一)行政訴訟第三人是與本訴所爭議的訴訟標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
行政訴訟第三人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利害關系,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l、在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以兩個以上當事人為對象所形成的行政法律關系中,原告以外的當事人與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2、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影響到原告與他人之間特定的民事法律關系。
3、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原告與其他行政機關之間的特定行政法律關系。
(二)行政訴訟第三人須是參加到他人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三)行政訴訟第三人在法律上有獨立的訴訟地位
Ⅶ 法律上的第三人是什麼概念
參考看下 並有案內例容http://59046499.blog.163.com/blog/static/218538720074275245543/
Ⅷ 行政訴訟參加人中的第三人是什麼意思
當然不是證人,
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種類
一)行政機關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訴訟:行政機專關以機關法人的身屬份參加訴訟,並與案件有利害關系。
二)治安行政案件中的受處罰人或者被侵害人:這二者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維護自己權益。
相關資料參照法學大學本科教材
三)在確權案件中被授權的人和被駁回申請的人:確權簡單說就是確立某種權力如所有權等等。
四)行政機關對平等主體之間的賠償問題或補償問題作出裁決,沒有起訴的另一方當事人
五)與行政機關共同署名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非行政機關,非行政機關一般沒有行政權,不能作為行政訴訟 的被告,所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六)因同一違法事實被處罰的兩個以上共同違法人中沒有起訴的人,因為沒有起訴,但又與案件有密切聯系,為維護其合法權益,追加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下面解釋一下什麼是第三人的含義,有助於理解。
第三人,行政法上所說的第三人,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原告和被告之外的某個人,其認為原、被告所打官司(或訴訟標地)與自己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所以自行申請或由法院追加進入原、被告之間已進行的官司中,這樣的人稱為第三人,
第三人又可以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兩種。
Ⅸ 行政訴訟第三人
1、行政訴訟第三人可以由主動申請或者由人民法院參加訴訟。(1)主動申版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權為同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可以作主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2)人民法院通知。人民法院認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應當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如行政機關的同一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兩個以上利害關系人,其中一部分利害關系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沒有起訴的其他利害關系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或者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 據此,法院追加行政訴訟第三人不必定要通知原告,可以由利害關系人申請經法院同意確定,也可以由法院單方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2、不需要告知。
Ⅹ 什麼是行政第三人
行政第三人問題是行政法學研究中的一個新課題。行政法律關系除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之外,還存在著第三方主體即行政第三人,並在此基礎之上,對第三人的涵義及其意義進行了探討。
任何行政行為都有相應的相對人,即行政主體的相對一方當事人,通常是指行政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可能以民事關系、行政關系或其他法律關系為中介,與已作出的行政行為產生間接的利害關系。如在「判例1」江西某公司訴湖南省商檢局案中,鑒定行為直接針對的是提出商品鑒定申請的湖南某公司,因此,湖南某公司是相對人,江西某公司不是相對人。但是,由於湖南省商檢局的鑒定行為間接導致了江西某公司的經濟損失780萬美元,江西某公司由此與鑒定行為具有間接的利害關系。又如,在「判例2」王某訴遼寧省某鄉人民政府案中,鄉政府批准吳某建房的行政行為的直接針對人為吳某,而非王某,因此,吳某為該行政法律關系的行政相對人,王某則不是。然而,由於王某對鄉政府批准吳某100平方米建房中的3平方米宅基地具有合法使用權,鄉政府卻將其批准給吳某使用。顯然,王某的合法權益受到該批准行為的侵犯,王某因此與該批准行為也具有間接的利害關系。在中國,有學者稱這類主體為「暗示相對人」,並認為,如果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直接作用或直接影響明示對象以外的其他對象,而且這些對象與行政主體之間形成特定的行政權利義務關系,那麼,這些對象就是行政行為的暗示相對人.同時,也有學者稱這類主體為「受行政行為結果影響的相對人」,即行政主體在作出一個行政行為時主觀上並沒有指向他的目的,但作出行政行為後,該行為在客觀結果上卻影響了其利益的人。
不管把這類主體稱為「暗示相對人」,還是稱為「受行政行為結果影響的相對人」,都未能把這類主體從行政相對人的范疇中脫離出來,無法合理地界定其在行政法上的地位,這是欠妥的。因為這類主體與行政相對人在形式特徵上和實質特徵上有天壤之別,法律保護兩者的合法權益的方式也有較大差別(後文將作詳述),所以把這類主體從一般意義上的行政相對人概念中徹底脫離出來,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在提出行政第三人這一概念之後,就必須對其涵義作出科學的界定。行政第三人是指與已作出的行政行為有間接利害關系的,受行政權間接作用或約束的、行政法律關系中潛在的或暗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據此,可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把握行政第三人的涵義。(一)行政第三人是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行政相對人相區分的第三方主體。由於行政第三人往往以民事、行政或其他法律關系為中介,和與之相對的行政主體間接地形成了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所以行政第三人是該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如在「判例1」江西某公司訴湖南省商檢局案中,江西某公司以與湖南某公司的合同關系為中介,和與之相對應的湖南省商檢局間接地形成了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即該鑒定行為間接導致了江西某公司的經濟損失780萬美元。此時,江西某公司成為該行政法律關系的第三方主體,即行政第三人。
(二)行政第三人是受行政權間接作用或行政行為間接約束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這個特徵使它與行政主體相區分。如在「判例2」王某訴遼寧省某鄉人民政府案中,後者在作出批准吳某建房行政行為時主觀上並沒有指向前者的目的,但該批准行為在客觀結果卻侵害了前者的3平方米的宅基地使用權。由此可見,作為行政第三人的王某受到鄉政府批准吳某建房行政行為的間接作用或約束。
(三)行政第三人與已作出的行政行為有間接的利害關系。有學者認為間接利害關系包括與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事實有利害關系,與判決結果有利害關系,以及與行政相對人有民事法律關系的個人、組織等。不管與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事實有利害關系或與行政相對人有民事法律關系還是其他間接利害關系,歸根結底是與行政行為的結果有利害關系,而不是與行政行為本身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四)行政第三人是潛在的或暗示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所謂潛在的或暗示的是指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時主觀上並不以行政第三人為對象,而且單從行政決定書上,我們也並不能看出的,只是該行為在客觀結果上影響個人或組織利益的一種存在形態。顯然,「潛在」或「暗示」是針對行政相對人的「明示」形態而言的。如在「判例2」王某訴遼寧省某鄉人民政府案中,吳某是鄉政府批准建房行為的直接針對人,他是以明示形態存在的。單從鄉政府的行政決定書中就可以明顯看出他是行政相對人,但對於王某來說,他是以潛在或暗示的形態存在,不能從表面的行政決定書上看出,但該行政行為卻在客觀結果上侵害了其3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因此,王某應當是該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