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215
Ⅰ 民事訴訟法第215條規定的執行期間為兩年,是不是最終時效即人民法院還可以以其他理由申請延長執行期呢
所謂的執行期間,是指申請執行人向法院申請執行的期間的時效是兩年,換句話專說,就是判決生效後屬2年內,申請執行人需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若兩年內沒有申請,則法院不會受理,也就是說只有你自己去要債了。
我認為你的問題是法院受理執行案件的執行期間,法院受理執行案件後,應在6個月內執行,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三條:「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Ⅱ 案外人申請再審有幾種方式
根據《審判監督程序司法解釋》第5條的規定,為了進一步增強司法實踐的可操作性,本條明確了兩種案外人申請再審的方式。
一種方式即第5條第l款的規定,案外人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所確定的執行標的物主張權利,且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的,可以向作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這種方式並沒有強調案件已經進入強制執行程序,但是案外人僅能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所確定的執行標的物主張各種權利,且無法另訴解決的,才能申請再審。
另一種方式是,在強制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第204條的規定處理。也就是說,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了書面異議,人民法院在規定的期限內審查發現,案外人的異議理由成立,並據此作出裁定,中止對該涉案標的執行。然後,案外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第2款規定,如果在執行過程中,案外人提出書面異議後,應有執行程序中的裁定為前提。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第215條將申請執行期間改為二年,並適用訴訟時效有關中止、中斷的規定,為了防止申請執行人接近兩年行使申請權利或其他特殊情形,案外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比照《民事訴訟法》第l84條,規定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或者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利益被損害之日起三個月內,案外人可以申請再審,以便更好地保護案外人利益。
Ⅲ 申請執行和申請強制執行的區別
申請執行和申請強制執行沒有任何區別,兩者意思一樣,表述不同而已。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六條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九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3)民事訴訟法215擴展閱讀:
申請執行時,應向人民法院提交的文件和證件:
1、申請執行書。申請執行書中應當寫明申請執行的理由、事項、執行標的,以及申請執行人所了解的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
2、生效法律文書副本。
3、申請執行人的身份證明。公民個人申請的,應當出示居民身份證;法人申請的,應當提交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其他組織申請的,應當提交營業執照副本和主要負責人身份證明。
4、繼承人或權利承受人申請執行的,應當提交繼承或承受權利的證明文件。
5、申請執行仲裁機構的仲裁裁決,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有仲裁條款的合同書或仲裁協議書。
申請執行國外仲裁機構的仲裁裁決的,應當提交經我國駐外使領館認證或我國公證機關公證的仲裁裁決書中文本。
6、申請執行人可以委託代理人代為申請執行。委託代理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經委託人簽字或蓋章的授權委託書,寫明委託事項和代理人的許可權。
委託代理人代為放棄、變更民事權利,或代為進行執行和解,或代為收取執行款項的,應當有委託人的特別授權。
7、其他應當提交的文件或證件。
Ⅳ 已抵押房產法院能否執行
張某知道李某有一套門市房,價值50多萬,不過這套門市房已經抵押給銀行用於貸款。請問,法院能否執行這套門市房用於清償貨款? 梅里斯區人民法院趙慶金法官解答: 從你反映的情況看,該債務人個人有一套門市房,雖然該房已抵押給了銀行,但法院仍可根據你的申請將該房拍賣或者變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5條規定:已經設定抵押的財產被採取查封、扣押等財產保全或者執行措施的,不影響抵押權的效力。根據該解釋可知,財產盡管已經抵押,但是仍然可以作為執行的標的,只不過抵押權人對抵押物有優先受償的權利,這就是說,如果法院將該門市房拍賣或者變賣,所得價款要優先償還對銀行的貸款債務,剩餘價款才能用於清償你的貨款。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第40條也有具體規定,即「人民法院對被執行人所有的其他人享有抵押權、質押權或留置權的財產,可以採取查封、扣押措施。財產拍賣、變賣後所得價款,應當在抵押權人、質押權人或留置權人優先受償後,其餘額部分用於清償申請執行人的債權。」根據該規定同樣可知,盡管李某的門市房已經抵押給了銀行,但只要該房的價值大於銀行的貸款,你就可以申請法院拍賣李某的房產,拍賣所得款優先償還銀行後,你可以就余額主張權利。 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申請執行千萬別錯過了申請執行期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15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因此,你一定要在法定期限提出執行申請,申請法院執行李某的財產。
Ⅳ 一道訴訟法題目
《民事訴訟法》第219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限,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是公內民的為一年,雙方是法人或容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前款規定的期限,從法律文書規定的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15項規定:第219條改為第215條,修改為: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的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因此,不論公民還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申請執行期限均為兩年。
Ⅵ 判決後不還錢一般有幾年終結
判決書生效後對方依然沒有主動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的義務的,當事人有權利在兩年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繼續維權。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215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依據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將申請執行期限歸屬於訴訟時效,而明確改變了原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申請執行期限的不可改變的除斥期間的性質。
Ⅶ 民事訴訟法第151條、第64條第一款、地215條第一款解析
第一百五十來一條 第二源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
意思是指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工作重點是放在對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中所涉及的法律條款是否適用於所審理的案件
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除我國法律規定的舉證責任倒置中的情形外,大部分需要由當事人自己提供證據,舉證責任倒置是指由一方提供證明自己主張的證據以及反駁對方主張的證據,例如一般的醫療糾紛就是由醫院方提供全部證據
第二百一十五條 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這個不用解釋了吧
Ⅷ 法院強制執行的收費標准
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申請人不繳納執行費用。
執行費用由被執行人承擔:
《訴訟費用交納辦法》規定:
第二十九條訴訟費用由敗訴方負擔,勝訴方自願承擔的除外。
部分勝訴、部分敗訴的,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當事人各自負擔的訴訟費用數額。
共同訴訟當事人敗訴的,人民法院根據其對訴訟標的的利害關系,決定當事人各自負擔的訴訟費用數額。
第三十八條本辦法第十條第(一)項、第(八)項規定的申請費由被執行人負擔。
另對案件受理費有以下規定:
第十三條案件受理費分別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一)財產案件根據訴訟請求的金額或者價額,按照下列比例分段累計交納:
1.不超過1萬元的,每件交納50元;
2.超過1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照2.5%交納;
3.超過10萬元至20萬元的部分,按照2%交納;
4.超過20萬元至50萬元的部分,按照1.5%交納;
5.超過50萬元至10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
6.超過100萬元至200萬元的部分,按照0.9%交納;
7.超過200萬元至500萬元的部分,按照0.8%交納;
8.超過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7%交納;
9.超過1000萬元至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6%交納;
10.超過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二)非財產案件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1.離婚案件每件交納50元至300元。涉及財產分割,財產總額不超過20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2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2.侵害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以及其他人格權的案件,每件交納100元至500元。涉及損害賠償,賠償金額不超過5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5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超過1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3.其他非財產案件每件交納50元至100元。
(三)知識產權民事案件,沒有爭議金額或者價額的,每件交納500元至1000元;有爭議金額或者價額的,按照財產案件的標准交納。
(四)勞動爭議案件每件交納10元。
(五)行政案件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1.商標、專利、海事行政案件每件交納100元;
2.其他行政案件每件交納50元。
(六)當事人提出案件管轄權異議,異議不成立的,每件交納50元至100元。
。
(8)民事訴訟法215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第243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收入。但應當保留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費用。
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時,應當作出裁定,並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被執行人所在單位、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必須辦理。
」在執行實踐中,扣留、提取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是人民法院經常使用的一種執行措施。扣留和提取是緊密相聯的兩個執行措施,扣留是臨時性措施,是將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暫扣下。
仍留在原來的單位,不準其動用和轉移,促使其在限定的期限內履行義務。如超過期限仍不履行的,即可提取該項收入交付申請執行人。
參考資料: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網路
Ⅸ 請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五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是最新的嗎
最新民事訴抄訟法規定申襲請期限為二年!你所說的公民為一年,法人為六個月,是1991年民事訴訟的規定,這個在2007年已修正!!現在最新民事訴訟法為2012年修正,當然是按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1991)》
第二百一十九條
申請執行的期限,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是公民的為一年,雙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
前款規定的期限,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
Ⅹ 違章建築的侵害賠償
有關違章建築被他人損害後,損害人是否應承擔責任,承擔什麼責任問題,在實踐中經常發生,而且,對此問題在理論上沒有進行過深入地研究,因此造成了實踐中各法院對此的看法也極為不同。 有人認為,違章建築是指:「未按法定報批手續,或有報批手續,但未按規定在指定地點擅自搭建的房屋、攤位等建築物。」[1]也有人認為,違章建築是指:「未經城市規劃部門的批准,而擅自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建築物。」[2]也有人認為,違章建築是指:「未經有關部門審查批准或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而佔地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建築物。」[3]筆者認為,違章建築並不是簡單的所謂未經相關主管部門的許可而動工興建的建築物,其本質上是違反了《土地管理法》、《城市規劃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而建造的房屋及其設施。違章建築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建築人未取得土地使用權,因而也無法取得建築許可證;二是在自己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上建造違章建築,但未經取得建築許可證而擅自建設的建築物[4]。
因為對違章建築的性質問題,即違章建築的建造人對違章建築有什麼權利的問題的認識模糊,法院在處理違章建築損害索賠案件時,對於受到損害的違章建築人有無起訴權、有無勝訴權問題有極為不同的看法[5]:關於起訴權。一種意見認為,違章建築人沒有證明其合法民事權益的產權憑證,即無財產權利存在的依據,所以沒有起訴權。另一種意見認為,如果原告舉證的材料已經明確被損害標的屬違章建築的,法院不予受理。如果涉案損害標的是否屬於違章建築尚未被認定,法院應予受理,審理中發現屬違章建築的,則不涉及訴權,只關繫到能否勝訴問題。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無論被損害標的是否屬違章建築,法院均應受理。我們認為,只要這類起訴符合中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有關起訴與立案的規定,法院均應受理。因為違章建築的侵害也屬於法律調整的范圍,司法應當給予當事人選擇訴訟解決的救濟途徑,至於救濟能否在實體上得到支持,無關訴權。
對於違章建築的權屬,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根據《民法通則》第72條的規定,財產所有權的取得,必須以合法為前提。所以,違章建築建造人對違章建築不享有所有權。在實踐中才出現了認為因不能取得所有權而否認當事人具有起訴權的觀點。二是認為,違章建築人雖然違反了法律法規的規定,未取得有關部門的許可而擅自建造了違章建築,但其所有權的取得並不因此而全部否認,只是這種權利因為欠缺某些要素,所以應當是有瑕疵的所有權或者說不完全的所有權。
我們認為,違章建築人對違章建築不享有任何權利,只是一種佔有事實。根據《民法通則》第72條的規定,財產所有權的取得,必須以合法為前提,而其既然為違章建築,就當然不能取得所有權。有人認為,雖然違章建築人對違章建築不能享有所有權,但應當享有使用權。因為,一般違章建築人建造房屋後自己都可使用。這種觀點混淆了實際生活中的「使用」和所有權中的「使用權能」。使用權是基於所有權的一項權能,既然違章建築人對違章建築不能取得所有權,使用權便失去了基礎。還有人認為,即便違章建築作為整體因其違法性而使得所有權及其他派生的權利得不到保護,但構成違章建築的建築材料本身作為動產是合法的,因此應受法律保護。對此觀點,我們認為,建築材料本身雖然具有所有權的合法性,但這些建築材料在合成為建築物後,已經成為一個整體了,再討論其合法性及對其的保護,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對於那種認為建築人對違章建築享有有瑕疵所有權的觀點。我們認為,是對所有權概念的嚴重曲解,所有權是一種全面的概括的佔有、使用、收益與處分的權利,是一種統一的支配力,並不是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各項權能的簡單的量的相加。按照現代民法理論,不自由或者不完全的所有權,就不是所有權[6]。所有權本質上是自由的、完整的所有權[7]。因此,認為違章建築人對違章建築享有有瑕疵的所有權的觀點是不科學的。
違章建築人對違章建築不享有任何權利,而只是享有佔有的權益。與佔有在概念上應當嚴格區別的是「得為佔有的權利」。此種得為佔有的權利稱為本權。本權得為物權,亦得為債權。有本權的佔有,固為佔有,無本權的佔有,如盜賊之管領贓物,亦屬佔有[8]。但是,贓物被盜賊佔有之前,畢竟它是有所有權存在的,而違章建築人對違章建築管領之前,該違章建築上未曾存在過任何權利。也就是說佔有前,該建築物上不存在任何權源。這是否也能成立佔有呢?從實質上而言,違章建築是無主物。無主物的形成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自始無主,另一為拋棄[9]。且從理論上而言,許多佔有並不具有本權,甚至只是一種單純的事實狀態[10]。這里講的「本權」,應當是說物上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權利的意思。
違章建築人對違章建築的佔有是一種直接佔有,而直接佔有有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兩種取得方法。繼受取得是指基於既存的佔有而直接取得佔有。而直接佔有的原始取得,是指基於他人的佔有而為新佔有的取得。其取得佔有的事由,得為事實行為[11]。所以,違章建築人對違章建築的佔有取得是原始取得。
按照佔有的基本理論,根據佔有人是否具有將佔有物據為己有的意思,可將佔有分為自主佔有和他主佔有;根據佔有人是否有權佔有某物,可分為有權佔有和無權佔有;根據佔有是否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沒有佔有的權利,可把佔有分為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因此,違章建築的佔有人對違章建築的佔有是自主佔有、無權佔有、惡意佔有。 當違章建築受到他人侵害時,侵權人是否要承擔責任?實務中有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違章建築不屬於法律保護的合法財產權益,賠償之訴不應支持。另一種意見認為,拆除違章建築是有關部門的專門職責,被告無權實施拆除等損害違章建築的行為,對造成的損失應當賠償。還有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不正當地損害原告的利益,但該利益是非法利益,故被告應對原告客觀上的經濟損失承擔一定的補償責任,而不是賠償責任。
筆者認為,第一、第三種觀點頗值得商榷。違章建築雖然在未得到相關部門批准之前不是合法建築,但只能由法定機關通過法定程序來處理。除此之外,其他單位和個人擅自拆除或毀損違章建築的做法顯然是於法無據的。而且,如果允許他人任意毀損非法財產,則會造成私權的泛濫。法律之所以要保護佔有,並不一定是為了尋求對真正權利人的保護,而是為了維護社會財產秩序和生活秩序的穩定。因此,擅自毀損他人佔有的違章建築也是違法行為,構成了民事侵權,對由此違法行為而給他人造成的經濟損失,行為人當然應承擔賠償的民事責任,而不是補償責任。所以,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
那麼,當違章受到侵害,當事人向法院提請訴訟時,應當以什麼理由為根據呢?佔有作為一種事實狀態,不是權利,也不是物權,能否成為侵權行為之客體?就學說而言,主要有 ⒈佔有不能成為侵權行為之客體。這種觀點以佔有是一種事實狀態而不是權利作為立論根據,認為侵權行為的只能是合法的權利,佔有既然是一種事實狀態,因而不能成為侵權行為的客體。
⒉佔有可以成為侵權行為之客體。這種觀點在承認佔有可以作為侵權行為客體的基礎上,對於其法律依據上,又有所歧義。史尚寬先生認為,佔有得為侵權行為的客體,並認為佔有系屬權利,應適用台灣地區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的規定,即:「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他進一步認為「,佔有為事實,是否權利,不無爭論,民法上特設有保護規定,可認為財產權之一。其侵害為侵權行為,殆無疑義。」[12]史尚寬先生認為,可以把佔有作為財產權的一種,不但有違把佔有僅作為單純的事實而不是權利的通說,而且,佔有既然為一種事實,為什麼因為受法律的保護,即成為財產權?若采此觀點,則任何利益因受法律的保護,均成為權利,那麼,權利和利益的區別將失去意義。梅仲協先生認為,台灣地區民法第184第1項前段所稱的權利,系兼指人格權與財產權二者而言,至於財產權,並應以物權及其他絕對權如著作權或商標權為限。佔有非屬上述權利之一種,故在侵權行為上之保護,應適用第184條第2項[13],即:「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但是,民法中關於保護佔有的規定,不能認為是屬於保護他人的法律。
因為一方面,佔有保護的規定旨在維護一般的社會秩序,也不在於保護個別佔有的狀態;另一方面,若承認民法關於保護佔有的規定,系侵權行為法上保護他人的法律,則無權佔有亦將受保護。這就無法解釋其合理性基礎。王伯琦先生認為,佔有為一種權利狀態,並非權利。但佔有人於佔有物上行使權利,推定其適法有此權利。故除先手佔有人外,佔有人立於權利人之地位,侵害佔有者,與侵害權利無異,亦得成立侵權行為[14]。筆者認為,王伯琦先生的理由較為合理。我們只有推定佔有人就是權利人,才能為保護無權源佔有找到合理的解釋。
關於佔有權利的推定,各國民法規定不同,有僅以動產為限。中國學者也認為,關於佔有權利的推定,應僅以動產為限[15]。有的也適用於不動產。筆者認為,既然權利推定僅適用於佔有人消極地維護自己的佔有,而佔有人不得援用權利推定的規定,實施佔有物所有權申請登記等積極行為,那麼,為了更好地維護佔有人的利益,對未登記或無法取得登記的不動產,也應適用權利推定的規則。 一種意見認為,違章建築是不合法的存在物,但構成其存在的內容有合法與不合法之分,建築材料只要合法取得,該損失就應當賠償,而施工等費用是用於支付於不合法行為和目的,不應賠償[16]。也有人認為,應判決被告承擔次要責任或者不承擔責任。其理由是:原告與被告在此類糾紛中均有過錯,但是相比之下,原告過錯更大。因為違章建築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或三者兼有的利益;另外,原告的過錯在先,被告的過錯在後。還有人認為,原告和被告應承擔同等責任,因為對原告違章與被告擅自損害違章建築的行為是很難分清其過錯程度誰大誰小的,所以應推定其過錯是同等[17]。
第一種觀點存在著不合理性,既然其認為施工等費用是用於支付於不合法目的和行為,因此就不應賠償,那麼,建築材料本身即使是合法購得,其也是用於不合法的目的和行為,那為什麼就要賠償呢?而且由建築材料所構成的建築物本身的價值,已經大大超過了建築材料的價值,對所謂「建築材料」的損害,其實質是對建築物的損害。若只對「建築材料」賠償,就不能保護佔有人對整個違章建築的利益。後兩種觀點的不妥之處在於沒有弄清原被告兩者之間的過錯的不同,即原告違章的過錯是對國家或集體而言的,是對國家關於土地管理、城市規劃等行政管理的違反,而被告的過錯是直接針對損害建築物而言的,這不存在與有過失因而進行過錯相抵的情況,因為與有過失是指雙方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結果發生的共同原因,都對損害事實的發生具有原因力[18]。所以,原告的過錯不能作為減輕被告承擔民事責任的理由。 一是毀損佔有物;二是侵佔佔有物;三是妨害佔有人對佔有物進行使用收益[19]。而佔有人對佔有的保護擁有自力救濟權和佔有保護請求權,佔有保護請求權又包括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佔有妨害除去請求權和佔有妨害妨止請求權。對違章建築的侵害也不外這三種形式,因此,我們應當分別討論這三種情況下侵權人的責任形式及其賠償。
財產佔有人佔有的財產被侵害,無論是被侵佔,還是被毀損,侵權人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以使佔有人對物的佔有得以恢復。在違章建築被他人侵佔的情況下,可以佔有人可以行使佔有物返還請求權,請求侵權人返還原物。但是在違章建築被他人毀損的情況下,卻只能請求損害賠償,包括對造成的原告的全部直接損失,即建材、施工等費用也應予以賠償,而不能請求恢復原狀。因為,違章建築本身的違法性,一般需要被拆除或者沒收,也就是說法律不允許它的存在。在違章建築被毀損後,如果法院支持重建違章建築的請求,則顯得荒唐了。
在一般情況下,侵權人侵害佔有,使財產佔有人喪失對物的佔有而導致使用、收益的損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20]。但侵害了違章建築人對違章建築的佔有而導致違章建築人不能使用、收益的可得利益損失,則不應承擔賠償責任。因為甲對違章建築的佔有屬於惡意佔有,而惡意佔有人對於佔有物,並無使用收益的權能,原則上應不得就不歸屬其享有的權益,請求損害賠償[21]。如甲把自己建造的違章建築出租給乙,每月租金1000元,租賃期為2年,雙方簽訂租賃合同6個月後,丙把甲的違章建築毀損,使得乙不能再租賃該違章建築,而導致甲不能收取其1.5年的租金共18000元。對於甲的該種「損失」,不得請求丙賠償。 [1]朱偉.違章建築引起財產糾紛的處理依據[J].政治與法律,1996,⑷.
[2]張斌.違章建築索賠審理法律實務分析[J].當代律師網.
[3]陳文松.毀損違章建築引起索賠案件的處理原則[J].人民司法,1998,⑶.
[4]陳昨丞.違章建築若干法律問題分析[J].法律教育網.
[5]許根華,傅國華.損害違章建築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N].人民法院報,2002-02-28.
[6]梁彗星.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精粹——梁彗星文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P135.
[7]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P68.
[8]王澤鑒.用益物權.佔有[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P171.
[9]常鵬翱.論中國埋藏物發現制度的完善[J].人民司法,2000,⑹.
[10]王利明.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P832.
[11]王澤鑒.用益物權.佔有[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P215-216.
[12]史尚寬.債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P130.
[13]梅仲協.民法要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P450.
[14]王伯琦.民法債篇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P73.
[15]王利明.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P539.
[16]陳文松.毀損違章建築引起索賠案件的處理原則[J].人民司法,1998,⑶.
[17]曹滿章.對損害他人違章建築引起的財產損害賠償案件處理之我見[J].法律適用,1995,⑹.
[18]楊立新.侵權法論(第二版)[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P515.
[19]王利明,楊立新等.民法.侵權行為法[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P261.
[20]楊立新.侵權法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P893.
[21]王澤鑒.用益物權.佔有[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P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