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分研究對象

刑事訴訟法分研究對象

發布時間: 2021-02-12 03:14:56

A. 刑事訴訟法對象有哪些

理論上認為扭送的對象是現行犯/准現行犯/有合理理由懷疑犯有重罪或脫離強制專措施的嫌疑人。屬 1.現行犯:指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不含預備犯】; 2.通緝犯:指通緝在案的; 3.越獄犯:指越獄逃跑的; 4.追捕犯:指正在被追捕的。三、公檢法對於扭送的處理:

B. 美國刑事訴訟法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什麼國家刑事訴訟法
都是以刑事案件為中心
在案件的審理中注重公平,公正,訴訟效率

C. 論述刑事訴訟法中的主要證明對象

刑事訴訟證明對象,是指需要用證據加以證明的與刑事案件有關的各種問題,既包括需要證明的刑事案件的主要事實,也包括需要證明的與刑事案件有關的其他事實,凡是與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責任有關的一切需要證明的事實,都是證明的對象。
我國刑事訴訟證明對象的具體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犯罪構成的要件事實。首先,要查明構成犯罪的具體行為是否確已發生,是否屬於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或其他不構成犯罪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這個問題是明顯的,不需要證明的。但是,如果對犯罪行為發生懷疑時,就需要證明。如果確有犯罪行為發生,則應查明實施犯罪行為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工具和條件,以及犯罪結果、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性。其次,誰是犯罪行為的實施者,是否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有無刑事責任能力,實施犯罪者在主觀上有無故意或過失,以及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根據刑法規定,行為人只有達到法定責任年齡,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和主觀罪過時,才應負刑事責任,因而在刑事訴訟中行為人確切年齡、精神狀態、有無主觀罪過,究竟是故意還是過失,如果是出於故意的,其特定的動機、目的是什麼,等等,對於這些問題發生爭議或懷疑時,應當加以證明。
2.作為罪刑輕重的各種量刑情節的事實。這些情節特別是法定情節,對量刑輕重具有直接影響。只有傘面杏明這些情節,才能正確適用法律,做到量刑適當。根據刑法規定,累犯、主犯、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等等,都是從重處罰的情節;預備犯、未遂犯、中止犯、從犯、脅從犯、未成年人犯罪、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等等,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情節。此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犯罪後的態度和表現,是自首、坦白、悔罪、立功,還是潛逃、毀證、滅跡、訂立攻守同盟,阻止同案犯交代,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份情況,平時表現好壞,有無前科劣跡,等等,這些都與決定其刑事處罰有關,應當加以證明。
3.解決刑事訴訟程序問題需要證明的事實。在刑事訴訟中關於當事人申請迴避時對其提出的迴避理由,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或有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訴訟期限而提出申請的事由,以及違反法定的刑事訴訟程序而可能影響正確判決的事由,等等,也應當加以證明。
4.其他需要運用證據加以證明的事實。上述所列的各種刑事訴訟證明對象,只是根據實踐經驗加以總結,對一般刑事案件概括性的列舉。並不是說,所有刑事案件都要證明這些問題,當然也不能認為,所有刑事案件只證明這些問題就完全夠了。由於每個刑事案件的具體情況不同,因而需要證明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必須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具體確定每個案件的證明對象。對於關鍵性問題,屬於主要的證明對象的,要多下工夫用證據來加以證明;對於一般性問題,屬於次要的證明對象的,也必須查證清楚。
總之,對於刑事案件的證明對象,都應當有相應的證據來加以證明,才能做到證據充分、確實,事實清楚,處理恰當。

D. 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包括哪些內容

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包括實體法事實和程序法事實。
1、實體法方面的事實
(1)有關犯罪構成要件方面的事實
將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進一步具體化,可以分為:①犯罪事實是否發生;②犯罪行為是否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實施;③犯罪行為的實施過程,包括犯罪的時間、地點、手段、方法等;④犯罪造成的危害後果,包括危害後果與犯罪行為之間有無因果關系;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有無刑事責任能力;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的主觀罪過,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及犯罪動機和目的等;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依法應否追究刑事責任。訴訟理論界為指導司法實踐,將上述需要證明的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概括為「七何」要素,即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方(法);何因;何果。
此外,還要注意查明排除行為違法性、排除行為可罰性和排除行為人刑事責任的事實。排除行為違法性的事實主要是指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等;排除行為可罰性的事實主要是指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情形;排除行為人刑事責任的事實主要是指行為人因不到刑事責任年齡而無刑事責任能力,
(2)作為從重、加重或者從輕、減輕、免除刑事處罰理由的事實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個人情況和犯罪後的表現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個人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籍貫、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文化程度、民族、職業、住址、工作經歷、是否受過刑事處罰或者其他處分,一貫表現,等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後的表現主要是指犯罪後是否有自首、坦白或者立功等悔改表現,或者是否有逃跑、毀滅證據、串供、抗拒審訊等情形。這些情況雖然與是否構成犯罪無關或者無直接關系,但與量刑有關系,也是刑事訴訟證明需要查清的事實。
2、程序法方面的事實
程序法方面的某些事實也是刑事訴訟證明中的證明對象。當然,程序法事實的證明不需要象實體法事實那樣的嚴格證明。
(1)關於迴避的事實
(2)影響採取某種強制措施的事實
(3)關於耽誤期限是否有不能抗拒的原因等事實
(4)違反法定程序的事實
3、不需要證明的事項
有些事項雖與定罪量刑或訴訟公正有關,但沒有必要用證據加以證明,就不屬於證明對象的范圍。《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334條規定:「 在法庭審理中,下列事實不必提出證據進行證明:(一)為一般人共同知曉的常識性事實;(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並且未依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的事實;(三)法律、法規的內容以及適用等屬於審判人員履行職務所應當知曉的事實;(四)在法庭審理中不存在異議的程序事實;(五)法律規定的推定事實。」

E. 證據學研究對象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證據學研究對象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證據學研究對象和具體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證據法及其證明規則。作為證據學研究對象的證據規則分為兩大類:訴訟
證據規則和非訴訟證據規則。

證據規則都要由法律以一定方式明確規定,
我國證據規則的內容散見於刑事訴訟
法、
民事訴訟法、
行政訴訟法等法律法規以及最高院和最高檢有關證據的司法解
釋中。

(2)證據及其證據力和證明能力。證據和證據力、證明力是三個密切相關的概
念。證據是有關案件有關的

一切事實。所謂證據力,是指證據材料進入訴訟,
作為定案根據的資格和條件。
所謂證明力,
是指證據所具有的內在事實對案件事
實的證明價值和證明作用。,亦即人們通常說的可信性、可靠性和可采性。研究
證據學,
其核心就是要緊緊抓住證據的證據力和證明力這兩個關鍵內容,
學懂弄
通後,案件的事實就迎刃而解了。

(3)證據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關系。證據的內容是證據本身內在具有的證明能
力,
它具有客觀實在性和關聯性;
證據的形式是證據在法律上所具有的外在表現
方式和正當的獲取手段。兩者具有對立統一的關系。

(4)證據制度及其傳統文化背景。證據學理論是於證據有關的司法和執法實踐
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是人類司法證明和

准司法證明

的智慧結晶。
人類的文化傳
統背景對證據制度的形成和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而它也是證據學的研究
對象。

(5)證據制度和經濟制度、訴訟制度的關系。證據制度需要建立在一個相應的
經濟基礎之上,經濟的發達

程度,決定證據的獲得能力、偵查水平和社會進步
程度;
訴訟制度和證據制度都是屬於一定歷史范疇的東西,
是歷史的產物。
它們
隨著歷史的演變而進化,
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
證據制度又是訴訟制度的一個組
成部分,是與訴訟制度相適應的。

(6)收集、審查、判斷和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經驗及證據理論。古今中外
的司法、執法人員在證明活

動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證據法學應當在總結
實踐經驗的基礎上,
研究這些證明活動的規律,
並用研究成果來指導司法和執法
等活動中的證明實踐。
證據理論對司法實踐的指導作用,
不僅是證據學的重要研
究對象還是發展證據學的基本動力。

F. 刑事訴訟法證據的四種分類劃分標准分別是什麼

根據證據的來源出處不同,可以分為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
根據證據的證明作用版不同,可以分為有罪證據與權無罪證據;
根據證據事實形成的方法、表現形式、存在狀況、提供方式等,可以分為言詞證據與實物證據;
根據證據與案件的主要事實的關系,可以分為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

熱點內容
合同法約定不明有利 發布:2025-09-28 23:35:47 瀏覽:429
學校會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嗎 發布:2025-09-28 23:30:39 瀏覽:302
合同法解釋二8條 發布:2025-09-28 23:25:47 瀏覽:462
吉林省延吉市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9-28 23:16:02 瀏覽:624
新民事訴訟法解釋管轄 發布:2025-09-28 23:07:25 瀏覽:203
會計法律責任形式有 發布:2025-09-28 23:05:32 瀏覽:547
經濟法獨立董事選舉制度記憶 發布:2025-09-28 23:04:46 瀏覽:349
新婚姻法誰賺錢 發布:2025-09-28 23:03:35 瀏覽:662
臨潼法院電話號碼 發布:2025-09-28 22:57:44 瀏覽:563
年休假實施條例 發布:2025-09-28 22:56:54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