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認定疾病

民事訴訟法認定疾病

發布時間: 2021-02-14 08:51:29

『壹』 夫妻一方殘疾若要離婚,法律上有什麼要關注的

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准予或不準離婚應以夫妻感情是否破裂作為區分的界限。判斷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應當從婚姻基礎、婚後感情、離婚原因、夫妻關系的現狀和有無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綜合分析。根據婚姻法的有關規定和審判實踐經驗,凡屬下列情形之一的,視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一方堅決要求離婚,經調解無效,可依法判決准予離婚。 3.婚前隱瞞了精神病,婚後經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對方患有精神病而與其結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間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 如果雙方符合以上條件可以准許離婚,個人認為你是否應當提出離婚,主要從夫妻關系穩定程度,自己能夠忍受的程度及個人幸福角度來考慮,至於公公婆婆對你好只能是你考慮的次要方面,我想信公公婆婆對你好的話也不會強迫你一定要跟他們得了精神病的兒子生活一輩子吧,你仍然有權追求自己的幸福。當然最終還是你自己把握。 該類案件在審判實踐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法官對精神病患者訴訟主體資格應否主動審查。案件當事人訴訟目的不同,其訴訟心理狀態也不同,有的患者的親屬因經濟問題、社會影響問題,不願公開承認其病情,甚至拒絕對其精神狀況進行鑒定;而對方當事人也會因訴訟成本和訴訟期限的延長問題不會主動提出申請;有的法官認為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來證明主體資格,法官不應主動介入。 2、鑒定機構問題。在司法上具有鑒定資格的機構,鑒定費用相對有病的當事人來說是昂貴的,因為該類病人要靠長期的葯物來維持緩解的症狀,數額不菲的醫療費讓當事人的生活艱難,無法承擔該病費用,而當地不具有司法鑒定資格的精神病院,在醫學上有鑒定的資格,費用也相對較低,大部分當事人更願意選擇該類醫院,但涉及到鑒定結論是否有效問題。 3、精神病患者是否准予離婚問題。在審判實踐中,一方為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或其近親屬,往往在離婚時向另一方提出過高的要求和條件,如對方不答復所提要求和條件,則堅持不同意離婚;或者要求讓對方對精神病人給予完全性的治療,要求待治癒後再離婚不遲的現象;或者要求離婚不離家,仍想由對方繼續進行關照、護理精神病人的各項生活。 4、對雙方(其中至少一方由法定代理人參加訴訟)達成離婚協議的,是否應當製作調解書。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4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離婚案件,由其法定代理人參加訴訟。法定代理人要求發給判決書的,可根據協議內容製作判決書」。該條的理解為該類離婚案件,可以調解的形式結案,也可發給調解書,只有在當事人要求發給判決書的情形下製作判決書。而根據一些婚姻法教程的內容確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的離婚問題應由人民法院判決,以判決的形式結案,不應當以調解書的形式結案。 解決以上問題的辦法 1、在訴訟中法官應主動審查精神病患者的訴訟行為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患有精神病的一方當事人,由於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志,不具有相應的訴訟行為能力,就需要由其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或者由其法定代理人委託其他代理人代為參加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也明確規定,無論是結婚還是離婚,都應為男女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在一方患有精神病的離婚案件中,由於患有精神病的一方當事人,因為受精神缺陷的制約,本身既不能依法參加訴訟行使權利,也不能正確表述自己的意志,法律規定應由其法定監護人作為代理人代為訴訟,以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離婚訴訟糾紛案件中一方為精神病人的,其法定代理人的全部民事訴訟活動對精神病人有效。其所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的民事行為,即為法律所認可的行為,一旦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訴訟中法官應主動審查其訴訟行為能力,確定適格的訴訟主體。可由承擔精神病人監護的監護關系順序代為訴訟,或者由精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民事訴訟。 2、在訴訟中對精神病人的行為能力的確定,應當依據民法原理規定的採取個案審查確認制度。精神病人在訴訟中能否被確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這關繫到精神病人在訴訟中的各項訴訟活動是否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即程序是否合法,實體處理是否正當。因此,應首先考慮採用何種標准來確定或認定其是否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以及所患精神病的病情的程度如何。其採用的具體標准應為以下幾種: (1)人民法院一般應委託司法精神病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具體認定是否患有精神病,以及所患精神病的病情輕重程度,應以司法精神病學鑒定為理論性、科學性的根據,即採用醫學鑒定標准確定。訴訟中當事人為證明肯定或否定患有精神病,必須向法院提供證據材料。人民法院以合法、真實的鑒定結論為定案根據,來認定涉案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所提出的一方當事人是否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2)可以參照精神病醫院出具的有關診斷證明、鑒定加以確認。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醫院診治過程中,有關專家對精神病人的病情所作出的科學檢查、檢測等結論性意見,仍可以由法官在作出確認時成為證明材料使用。但應以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無異議為限,或者經開庭質證雙方無異議,法院予以採信,或者由其他證據或事實相互認證為審查條件。 (3)可以參照群眾公認的事實和證據進行認定。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必須以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法定代理人)對所公認的事實和證據無異議為限。群眾公認的事實,應該是精神病人的住所地村委會出具的具有真實性的證明材料。同時,也包括周圍群眾即精神病人的左鄰右舍,對精神病人長期的起居、生活等基本情況的感知和認識。對這類事實要求是:能夠起到證明精神病人因先天或後天形成的精神疾病和現在仍然繼續持有的精神狀態,並且是人們均普遍認為和說法一致的事實。 (4)關於在訴訟中一方為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向法院提出該精神病人是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為解決當事人對此項訴訟爭議,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需按民事訴訟法程序作出認定的,可比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規定:「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3、如感情確已破裂,應准予離婚。我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修正後的婚姻法對於該類精神病人感情破裂沒有明確的標准。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第3條規定「婚前隱瞞了精神病,婚後久治不愈的,或婚前知道對方患有精神病而與其結婚的,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間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視為夫妻感情破裂,可准予離婚。具體應掌握兩點:一是婚前隱瞞病情,婚後經治不愈的,該情況無須多次治療,也無須時間上的考慮。二是,婚前雖知有病,或是病為婚後所得,應屬於多次治療無效而影響到夫妻感情的。多次一般應掌握在三次以上。 4、精神病患者的離婚案件,應以判決的形式結案。離婚訴訟是身份關系的訴訟,是否同意離婚的意願,法定代理人是無權表示這種意見的,必須由當事人本人表明。離婚訴訟一方當事人因精神性障礙,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理性方面,夫妻感情是否破裂的實質性法律問題因缺乏判斷能力和理解能力,無法用正常的語言正確表達其內心真實意思。在立法上,從精神病人行為產生的法律效力方面,已體現出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自行為開始時即歸於無效,該類當事人無訴訟行為能力,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離婚問題應由人民法院裁決,以判決的形式結案。即使法定代理人與婚姻當事人的一方達成離婚調解協議,也不應當用調解的形式結案,但可在判決書中將調解協議的內容予以確定。

『貳』 可以由法院出面去做精神病鑒定嗎

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近親屬向法院申請認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然後由法院委託司法鑒定。

『叄』 在法院不知原告是精神病的情況下,被告可以請求法院撤訴嗎

原告申請撤訴後,法院會向雙方送達裁定書,裁定是否准予撤訴。 ...關鍵看...在全部支持原告訴訟請求的情況下,原告不可能對該一審生效裁判提起再審申請,...

『肆』 老年痴呆患者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嗎

若該老人患老年痴呆症,可以向法院申請,宣告該老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法院宣告後,該老人的監護人,可以代為進行民事行為。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章公民、第一節關於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問題中8規定:

在訴訟中,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提出一方患有精神病(包括痴呆症),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認定的,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別程序,先作出當事人有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判決。確認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應當比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別程序進行審理。

(4)民事訴訟法認定疾病擴展閱讀: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否屬於一心智健全,有兩種判斷標准:

(一)依據自然人的意思能力(認知能力)來判斷。

這一標准主要是針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而設定的。意思能力是指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理解並能預見其後果的精神能力,意思能力是確認和劃分民事行為能力的基礎,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取決於其意思能力的狀況。

(二)依據自然人的意志能力來判斷。

這一標准主要是針對成年而設立的。盡管成年的自然人對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後果有所了解,也要看他是否能合理地、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如果一個成年人因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而難以自製,那麼,他所為的某些自損其利、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是可以被宣告無效的。

『伍』 為什麼精神病人免去刑事責任還要走司法程序

我國《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這一條規定只是原則性地認定了精神病人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並且指出作出這樣的結論需經過法定程序的鑒定,但沒有明確規定誰才有權力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同樣在《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二百零七條規定,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這一規定雖然進一步細化了醫學鑒定程序,但仍舊未能解決在作出鑒定結論以後,該由誰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問題。在我們日常接觸的涉及認定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案件中,一般的做法是醫院在作出行為人實施危害行為是否具有辨認和控制能力的鑒定結論後,接著就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也就是說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事實上的操作者是醫院。當然這並非沒有法律依據,根據「兩高」、公安部、司法部、衛生部在1989年聯合頒布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暫行規定》:刑事案件中,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包括:(一)確定被鑒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種精神疾病,實施危害行為時的精神狀態,精神疾病和所實施的危害行為之間的關系,以及有無刑事責任能力。(二)確定被鑒定人在訴訟過程中的精神狀態以及有無訴訟能力。(三)確定被鑒定人在服刑期間的精神狀態以及對應當採取的法律措施的建議。在這部《暫行規定》中,賦予了醫院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權力。但是這項司法性權力是否該由醫院行使,筆者認為需要商榷。

從法理上來說,訴訟無非是對事實的查清以及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對法律的推理。對事實的查清靠的是證據材料的提出和對證據的核實,而法律推理則需要擁有法律推理權的司法機關基於查清的事實根據法律的規定作出法律上的判斷。行為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有何種精神疾病、在實施危害社會行為時是否正處於精神疾病的發病時期,這一系列的問題直接關繫到刑事訴訟的進行,另一方面也顯而易見屬於對案件事實查清的范疇。司法機關為查清這類事實,需要靠專業的機關基於專業視野作出專業的鑒定,但是這種並不意味著鑒定結論就可以作為法律意義的證據進行應用,它還需要司法機關對這種證據材料加以核實,只有經過這一系列的程序,司法機關才能在此基礎上作出法律上的推理。從認定刑事責任能力的本質上來看,它是司法機關在醫院專門鑒定的基礎上作出的一種法律推理,它的本質是司法權的具體應用。所以說對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權,只能由司法機關行使。反思我們現行的刑事責任能力認定製度,由醫院加以認定是基於司法機關的委託對行為人的精神狀態進行鑒定,醫院受委託的范圍也只是提供行為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有何種精神疾病、在實施危害社會行為時是否正處於精神疾病的發病時期等事實鑒定結論,為司法機關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提供參考,而且這種鑒定結論一經提出並不當然成為訴訟上的證據,它還需司法機關對鑒定結論的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進行核實。由醫院行使認定權,一方面是醫院越權行使司法權,是認定主體的不合法,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刑事訴訟進程過分依賴鑒定結論,鑒定結論說有刑事責任能力案件進程就繼續,反之則就此打住,實際上剝奪了司法機關對證據材料的核實權。

既然由醫院行使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權存在著如此之大的弊端,那如何對這種制度加以改進?其實民法上認定自然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做法給了我們很好的參考。我國《民事訴訟法》一百七十條規定,認定自然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程序的啟動需由申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這一程序的終止靠的也是人民法院的判決,在整個過程中,人民法院牢牢把握了行為能力的認定權,確保了司法權的正確實施。當然,民事案件與刑事案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需要嚴格地按照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的程序進行,不可能照搬民法上的制度以法院判決來認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那麼怎麼樣來完善這種制度,筆者這里有些不成熟的想法。第一,按照偵查、審查起訴、審判不同的訴訟階段由不同的司法主體行使認定權。首先在案件的偵查階段,筆者不贊同由偵查機關行使認定權。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直接關繫到訴訟的進程,一旦偵查權和認定權合二為一,不能排除偵查機關基於自身利益考慮以認定權為手段終止刑事訴訟,同時也不利於對刑事案件訴訟過程的監督。基於此,筆者建議將偵查階段的認定權交由人民檢察院的偵查監督部門行使,實行認定權與偵查權相分離,以外部控制力對訴訟過程進行監督,這當然也是人民檢察院行使憲法賦予的法律監督權的體現。落實在具體案件中:一旦案件當事人需要進行精神類疾病的鑒定,不論案件當事人是否申請或已經逮捕都應將全案交相應人民檢察院的偵查監督部門進行審查,由人民檢察院行使認定權。在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人民檢察院的公訴部門以及人民法院對犯罪主體適格性審查當然包括了對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第二,司法機關在行使認定權時必須嚴格審查具有相應資質的醫院作出的專業鑒定,當然並不一定需要每一訴訟階段另行指定醫院進行鑒定。

『陸』 王小患精神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王小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利害關系人一般是指與當事人在法律上有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柒』 精神病患者適合民事訴訟的簡易訴訟程序適用范圍

特別程序中,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的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認定公民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精神病患者)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如果沒有重大、疑難,這類案件應當適用簡易程序。
簡易程序,是指基層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審理簡單民事案件所使用的簡便易行的訴訟程序。民事訴訟制度中設置簡易程序,旨在極大值的追求訴訟的效益和效率,降低訴訟成本,合理配置訴訟資源,從而體現訴訟的社會價值。

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如下:

1、簡易程序適用的審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定,簡易程序只適用於基層人民法院及其所屬基層人民法庭,也包括人民法院審理個別案件臨時組成的審判法庭。中級以上的人民法院,不管是一審、二審、再審或者巡迴法庭,均不得使用簡易程序。

2、適用簡易程序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
事實清楚,是指雙方當事人對爭議的事實陳述基本一致,並輔之於相關可靠的證據。訴訟中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消滅的事實清楚,勿需審判人員調查收集證據即可判定事實,分清是非。
權利義務關系明確,是指權利、義務載體明確。權利的享有人,義務的履行人清楚明確,不需要通過其他事實去綜合分析判斷,不需要在質證過程中耗費較大精力,而且雙方當事人對誰是權利方,誰是義務方無異議,或者雖有異議,但分歧不大。
爭議不大,是指當事人對訟爭的標的、是非、責任無原則性分歧。表現為陳述基本一致或接近,不需作大量工作澄清事實、消除分歧。爭議不大還應當包括當事人之間爭議的標的額不是很大。
上述三個條件在適用中互為關聯,不可分割,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才能構成簡單的民事案件。正確識別簡單民事案件,是正確適用簡易程序的基礎。如果適用簡易程序過簡、過多、過濫勢必影響辦案質量。

3、例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訴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下列案件既使符合上述三個條件也不得適用簡易程序:①起訴時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不得適用簡易程序審理;②已經按照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在審理過程中無論發生了什麼情況變化,都不得改為簡易程序審理;③發還重審和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不得適用簡易程序審理。

『捌』 民事訴訟中,被告要求原告重新進行精神性疾病司法鑒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來於民事訴訟證據源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七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一)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二)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三)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四)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

熱點內容
監管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8 07:04:40 瀏覽:748
破壞司法物證 發布:2025-09-28 06:52:56 瀏覽:396
執法證專業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9-28 06:52:07 瀏覽:325
法院小區凶宅 發布:2025-09-28 06:34:05 瀏覽:821
道德模範評選辦法 發布:2025-09-28 06:17:02 瀏覽:993
世界最早立法的國家 發布:2025-09-28 06:07:50 瀏覽:122
國際勞動法實施 發布:2025-09-28 06:07:06 瀏覽:444
道德之句 發布:2025-09-28 06:05:41 瀏覽:787
律師掛職 發布:2025-09-28 05:56:25 瀏覽:522
甘肅政法學院地址 發布:2025-09-28 05:55:43 瀏覽: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