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是不是行政法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是不是行政法

發布時間: 2021-02-14 11:58:57

Ⅰ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是強制性規定還是規范性

沒法制的,沒公正的

Ⅱ 村民委員會是人民團體,國家機關還是事業單位在哪部法律上有詳細說明

法律對此沒有明確分類。
一般認為,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委版員會是群眾性自治組權織。可以將其歸類為社會組織。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第二條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Ⅲ 村民委員會的組織法、選舉法、自治法,有何區別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主要是對村民委員會的組成架構進行規范,一般設立一個村長,若專干個副村長及委屬員,並且明確村委會的權利和義務。「選舉法」是專門規定有關選舉方面的事項的法律。「村民委員會自治法」是指實行村委會根據自身情況自行治理,尤其是少數民族區域的村莊,這樣有助於發揮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積極性。

Ⅳ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是關於農村村民自治的法律。它於1987年11月24日經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版二十三次會議審權議通過並公布,於1988年6月1日起試行。1998年11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9號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村民委員會是建立在農村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是國家基層政權組織,不是一級政府,也不是鄉鎮政府的派出機構。

Ⅳ 村民委員會自治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是指同一部法嗎

村民委員會是自治組織,依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行自治村內事務,沒有村民委員會自治法。

Ⅵ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對村民會議的權利有哪些規定

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項,村民委員會必須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①鄉統籌的收繳方法,村提留的收繳及使用。每個村如何完成鄉統籌費的收繳,收繳的標准和辦法,應當由村民會議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討論決定,村提留的收繳數量、收繳辦法以及用途也必須由村民會議討論決定;②本村享受誤工補貼的人數及補貼標准。村民會議可從本村的實際出發,根據本村的經濟狀況和村委會成員所承擔的任務來確定補貼人數和補貼標准,並須經村民會議討論決定;③從村集體經濟所得收益的使用。由村投資興辦的各種企業及經濟實體、村投資的股份制企業、集體統一經營的收入、出租村農民集體所有房屋及財產所得的收入、各種承包費用、土地補償費等從村集體經濟中所獲得的收益必須向村民會議報告,所得收益如何使用,必須由村民會議討論決定;④村辦學校、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業的經費籌集方案。村委會在決定興辦村辦學校、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業時,其經費籌集方案應提請村民會議討論,多數群眾贊成的事情可以辦,多數群眾不贊成的,不能辦;⑤村集體經濟項目的立項、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業的建設承包方案。村集體經濟項目的立項和各種承包方案,與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必須由村民會議討論決定;⑥村民的承包經營方案。為穩定家庭承包經營體制長期不變,村民的承包經營方案須經村民會議討論決定;⑦宅基地的使用方案。村民興建住宅,如何建,誰先建,誰後建,如何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這些都應經村民會議討論決定,之後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⑧村民會議認為應當由村民會議討論決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項。此外,村民會議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並報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備案。

Ⅶ 村民委員會在行政行為中扮演什麼角色

村民委員會的性質定位
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村委會)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重要的農村社會主體,在我國農村的改革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現實生活中,二者承擔著政治、經濟和社會管理等綜合性職能,是支撐農村社會運行的組織機制。由於二者法律人格和職能的立法缺位,致使在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和發展的過程中,其各自內部及相互之間的問題日益顯露出來,甚至成為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村改革的瓶頸。因此,明晰二者的性質和職能,構建二者之間的合理關系,已成為推進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盡快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業生產集約化、農業經濟市場化以及最終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對村民委員會的法律分析
1985年,政社分設工作基本完成後,相關的政權機構鄉政府、村委會、村民小組建立起來了,而相應的集體經濟組織或企業機構並沒有建立。村委會雖然被定位為實行村民自治、協助行政的組織機構,但又賦予它經營管理集體資產的職能。村民自治組織雖然以實現村民"自治"為本職,卻在很多場合下要執行鄉(鎮)政府的指示,具有政企合一的性質[1]。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相應的行政機構代管,其內部仍缺乏相關的規章制度。由於沒有對責、權、利做出明確的規定和約束,在產權關系的存在狀態上依存所有權[2],並非是獨立的法人單位,缺乏相應的法律地位。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能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市場交易活動,不能有效地提高資源的配置和利用,限制了其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的村委會始於1982年《憲法》,後被1987年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和1998年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具體確立和完善。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村委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其主要職能是村民自治、協助行政和經營管理集體資產。由此可見,村委會兼有眾多社會職能,是農村社會的重要主體,但至今沒有一個清晰的法律人格,致使其盡職無能,盡責無力。
首先,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法人應同時具備四個要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就村委會而言,其"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沒有明晰來源,且與農民集體所有的財產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界限不清,其能否"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和責任財產范圍不明確。
其次,村委會的法人地位缺乏基本法上的根據。法人制度是私法上的基本制度,應由國家基本法律加以規定。由於村委會不具有《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要件,因而不屬於《民法通則》規定的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團法人的范疇。《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也未明確村委會具有法人資格。目前,認為村委會屬於"其他法人"的規范性文件,僅見於國家統計局的《第二次全國基本單位普查法人單位及產業活動單位劃分規定》,該規定屬於部門規章,不具有確立村委會法人資格的效力。
第三,村委會的這種法律人格與其所肩負的"協助行政"和"經營、管理集體資產"的職能不相適應。《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協助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開展工作"。由於村委會是由具有農民身份的社會成員構成的組織,農民不具有"國家幹部"或"國家公務員"的身份,村委會不在國家編制序列,沒有國家財政支持,在組織成員、組織性質和財產與經費上缺乏公法制度上的基礎。此外,"協助行政"之"協助"含義不清,既不同於作為行政相對人的"服從"、"接受"和"配合",也不同於一些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受託實施行政行為。
在現實中,村委會"協助行政"的做法主要是充當"基層政府"或"基層政權"的角色,在內容上延續著上個世紀80年代農村改革以來村委會一直在做的"計劃生產、計劃生育和稅費收取"等項工作。這種現實中的"協助行政"顯然不是《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所規定的協助行政的方式和內容。
從土地承包關系來看,依照《民法通則》、《農業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土地的所有權由村農民集體享有,村委會享有經營權、管理權。這樣,村農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在村委會這里實現了第一次分離--
當村委會作為發包方、農戶作為承包方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時,已不能認為是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而是對土地經營權的讓渡。在土地承包法律關系中,村民(或農戶)作為集體土地的所有者之一,與非所有者的村委會之間就自己所有的土地簽訂承包合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這種土地承包合同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是以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為內容的法律關系,不具有身份內容和管理內容。這種針對同一土地財產所發生的債權地位上的平等而所有權地位不平等的現象,缺乏法學理論的支撐。並且,村委會以其經營管理集體資產的職能對外發包、租賃、投資時,由於其並非是財產的所有人,法律亦未規定其對這些資產享有處分權,因此不能以其發包、租賃和用於出資的財產對其行為承擔責任,其後果是對與其發生法律關系的相對人極不公平。此外,在農村目前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中,農戶和第三人多委託村委會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村委會和農戶之間的關系既不能是信託,也不能是代理,無法理順其間的法律關系。
上述有關村委會法律人格與其職能上的沖突或不協調,不僅僅在理論上或制度上產生空缺,而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成為滋生農村社會矛盾的土壤,它損害了農民利益,成為加快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解決"三農"問題的障礙。

Ⅷ 村民委員會是行政機關嗎

村民委員會不是行政機關,是群眾性自治組織。

村民委員會,為中國專大陸地區鄉(鎮屬)所轄的行政村的村民選舉產生的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三至七人組成。領導班子產生依賴民主選舉,每三年選舉一次,沒有終身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
1980年,廣西宜州市合寨村村民為走出當時的鄉村治理困境,率先成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稱為「村委會」。新成立的村委會使村裡的社會治安迅速好轉。群眾性自治制度也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條: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村民委員會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屬於什麼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是為了保障農村村民實行自治,由村民群眾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促進農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憲法,制定的法規

Ⅹ 村委不遵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選舉小組長,可以起訴法院嗎,是民事還是行政

建制村按照村民居住狀況分設若干村民小組,小組長由村民小組會議推選。版
村委不遵守村民委員會權組織法選舉小組長,可以召開村民會議推選小組長。
村民會議是村民自治組織體系中的議事決策組織,是全村的最高權力機構,召開村民會議,應當有本村十八周歲以上村民的過半數參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戶的代表參加。
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聯名提議,村民委員會應當在三十日內組織召開村民會議。

村民委員會逾期不召開村民會議的,鄉級人民政府應當督促村民委員會及時召開會議。經督促,村民委員會仍不召開會議的,村民可以在鄉級人民政府的指導下組織召開由鄉級人民政府派出的人員召集和主持的村民會議。
鄉級人民政府非法干預依法屬於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的,村民委員會可以向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反映,也可以直接向基層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排除非法干預。
但起訴村委會沒必要,也不能夠,上面還差好幾級呢。

熱點內容
新婚姻法不結婚天涯 發布:2025-09-28 07:07:44 瀏覽:949
監管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8 07:04:40 瀏覽:748
破壞司法物證 發布:2025-09-28 06:52:56 瀏覽:396
執法證專業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9-28 06:52:07 瀏覽:325
法院小區凶宅 發布:2025-09-28 06:34:05 瀏覽:821
道德模範評選辦法 發布:2025-09-28 06:17:02 瀏覽:993
世界最早立法的國家 發布:2025-09-28 06:07:50 瀏覽:122
國際勞動法實施 發布:2025-09-28 06:07:06 瀏覽:444
道德之句 發布:2025-09-28 06:05:41 瀏覽:787
律師掛職 發布:2025-09-28 05:56:25 瀏覽: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