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上比例原則的內涵
1. 行政執法比例原則包括什麼內涵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行政處罰法》第一條規定:「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四條規定:「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行政復議法》第一條規定:「為了防止和糾正違法的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國務院頒布的《社會撫養費徵收管理辦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社會撫養費的徵收標准,分別以當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為計征的參考基本標准,結合當事人的實際收入水平和不符合法律、法規生育子女的情節,確定徵收數額。……」等等。由此可見,法律的宗旨在於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一方面,對其合法行為加以維護,確保行政目標的順利實現;另一方面,對其違法行為加以糾正,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供必要的法律救濟,使其合法權益得到有力的保障。而比例原則在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保護行政相對人權益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積極有效的作用。因此,比例原則既符合前述諸部法律的立法目的和精神,也是實現立法目的的有力保障,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說,比例原則使相關的立法目的得以在行政行為的具體運作中實現,它使得法院、其他有權機關及整個社會對行政行為的監督更為具體、細致和富有針對性。
2. 比例原則屬於行政法什麼范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比例原則作為合理行為原則的具體表現之一,當然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 作對本題,要求清楚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含義、內涵和要求。
3.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比例原則是其基本原則嗎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其他原則可以理解為這一原則的延伸。實行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活動區別於民事活動的主要標志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合理行政原則包括三個原則:
1.公平公正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
2.考慮相關因素原則。作出行政決定和進行行政裁量,只能考慮符合立法授權目的的各種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
3.比例原則。比例原則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合目的性。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所採取的具體措施必須符合法律目的。為滿足這一要求,就需要行政機關在作出決定前准確理解和正確確定法律所要達到的目的。在多數情況下,法律會對其立法目的作出明確規定,但有時法律規定的目的可能比較含混,這些情況下就需要行政機關根據立法背景、法律的整體精神、條文間的關系、規定含義等因素作出綜合判斷。第二,適當性。是指行政機關所選擇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應當為法律所必需,結果與措施和手段之間存在著正當性。為達到這一要求,就需要行政機關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擬採取的措施對達到結果是否有利和必要。第三,損害最小。是指在行政機關在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某一行政目的的情況下,應當採用對當事人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即行政機關能用輕微的方式實現行政目的,行政機關就不能選擇使用手段更激烈的方式。
行政機關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正當是當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則之一。它包括了以下幾個原則:第一,行政公開原則。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公開,以實現公民的知情權。第二,公眾參與原則。行政機關作出重要規定或者決定,應當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特別是作出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利的決定,要聽取他們的陳述和申辯。第三,迴避原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四、高效便民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效率原則。基本內容有二:首先是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或者不完全作為;其次是遵守法定時限,禁止超越法定時限或者不合理延遲。延遲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權的表現。第二是便利當事人原則。在行政活動中增加當事人程序負擔,是法律禁止的行政侵權行為。在國際貿易中,行政當局不合理延遲和增加當事人程序負擔,也被認為是政府設置的貿易壁壘形式。
五、誠實守信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信息真實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無論是向普通公眾公布的信息,還是向特定人或者組織提供的信息,行政機關都應當對其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第二是保護公民信賴利益原則。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六、權責統一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則。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保證政令有效。第二是行政責任原則。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權力和法律責任的統一,即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4.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及其含義、具體要求是什麼
行政法的抄基本原則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原則主要有三層意思:第一,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要嚴格依法進行。第二,合法行政中的「法」法律淵源表現為法律、法規和規章。第三,行政機關必須遵守「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的正義就是對程序施加了道德標准和要求,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的程序才能叫做符合程序正義的程序。
(四)高效便民原則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機關能夠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職權,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眾。
(五)誠實守信原則
我國《行政許可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行政機關的誠信原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賴利益保護原則。該原則主要體現在《行政許可法》第八條中。該條規定如果行政機關因不誠信的行政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依法負補償責任。
(六)權責統一原則
權責統一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享有法定職權時,同時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5. 行政執法中比例原則主要包括哪些內涵
行政比例原則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一)目的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又稱妥當性原則或適當性原則。這是對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的一種目的上的要求,即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必須能夠實現其所宣稱的行政目的,至少是有助於該行政目的的實現。如果行政行為與行政目的相悖,根本無法達到行政目的,則違反了行政比例原則的目的性原則。
(二)最少侵害原則
最少侵害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不可替代原則或最溫和方式原則。這是對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的一種手段上的要求,即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不能超越實現行政目的的必要程度,也就是說,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有多種可供選擇的手段可以達到行政目的,行政主體應該盡可能採取對相對人損害最小的手段。正如俗話所說:「殺雞焉用牛刀。」
(三)均衡原則
均衡原則,又稱比例性原則、相稱性原則或狹義的行政比例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對相對人合法權益的干預不得超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的價值。這是對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的一種利益衡平上的要求,即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時,必須將行政行為所能夠達成的利益與這個行政行為對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侵害進行衡平,只有證明前者重於後者,才可以實施該行政行為,否則,則不能採取。正如俗話所說:「不能殺雞取卵。」
6. 行政比例原則的行政比例原則的意義
1.加強對行政裁量權的法律控制,提高行政裁量行為的可預測性,切實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從上文的介紹可以看出,行政比例原則是專門針對行政裁量權而提出的法律原則。行政比例原則使行政機關在行使裁量權時的選擇餘地縮小到最小的限度,有時甚至使行政機關的裁量縮小為零裁量。也就是說,盡管法律規定行政機關享有裁量的餘地,但實際上在具體的案件中,行政機關可以選擇的行為方式只有一種,因為只有這種行為方式符合行政比例原則。
由於行政比例原則為衡量行政裁量行為的合法性提供了具體的評價標准,在具體案件中,行政機關應當做出什麼樣的決定,行政相對人可以根據行政比例原則的具體要求進行評價,行政裁量行為的可預測性因此大大提高,而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也因行政比例原則的最小侵害要求,得到最大的保護。鑒於行政比例原則與行政裁量權之間的特殊關系,可以認為,行政裁量權的范圍越大,行政比例原則的重要性就越大;法律對行政行為規定得越精確,行政比例原則的重要性就越小。在法律不能對行政執法做出明確具體規定的情況下,行政比例原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促進行政機關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行政法的自覺性,提高行政效率,使行政立法和執法切實發揮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盡管行政比例原則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體標准,但對於什麼樣的行政措施算是合乎比例的,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經濟分析是克服這種不確定性的方法之千,對行政比例原則中的「必要性」、狹義「比例性」等概念,可以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考慮,因為這些概念包括了經濟上的必要性和比例性的含義。一個不符合發展經濟的必要性和比例性的行政措施,同樣違反行政比例原則。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來看,行政管理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安排和經營過程,存在著成本收益分析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的動力,行政效率之中包含了經濟效率的含義。
在經濟學上,效率是指市場資源的配置、物品的分配所達到的不可能進一步改進的最佳的、均衡的狀態。如果還存在著改進的可能性,即使經營者的利潤很高,仍然是沒有效率的。顯然,經濟學所說的「均衡性」,正是行政比例原則中所說的「比例性」。運用經濟學的原理,能夠進一步認識行政比例原則的內涵。「法律制度中的許多原則和制度最好被理解或者解釋為促進資源有效率配置的努力」。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時,應當想到所確定或者確認的制度是否有利於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是否有利於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執法者在執行法律時,應當將什麼樣的處理方式才是最經濟的作為考慮的因素之一。最經濟的行政措施,就是最具有效率的措施,也是最符合行政比例原則的措施。
7.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是什麼含義
行政比例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相對人權益的保護,如專為實現屬行政目標可能對相對人權益造成某種不利影響時,應使這種不利影響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內,保持二者處於適度的比例。
建議參考 http://ke..com/link?url=XYftyMWo-n-a2pxj-sNxTPxDCQRU9j8qxB-_
8.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與信賴保護原則
比例原則主要是復指行政主制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必須基於該市是行為的必要性,權衡行政目的和相對人利益,且應當將對相對人的利益損害降到最小。
信賴保護,也成禁止反言,指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一經做出,不得遭受任意的變更。
1行政行為一經做出,既具有「四力」。
2受益性行為非為相對人之過錯,不得變更。
3做出的行政行為,基於法律或是公益,可變更之。
4變更所對善意相對人的損害要賠償。
9. 怎麼理解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則」
行政比例原則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內的實現和保護相容對人的權益,如果行政目標的實現可能對相對人的權益造成不利影響,則這種不利影響應被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之內,二者有適當的比例。
10. 行政法比例原則的主要內容是
行政比例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保護相對人的版權益,如果行政目標的實權現可能對相對人的權益造成不利影響,則這種不利影響應被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之內,二者有適當的比例。
這是對行政權的約束,要求行政主體對行政行為的作出有一定的權衡,考慮行政行為的適當性、必要性,不要撟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