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罰款含義
① 行政法中罰款.拘留.停止營業等屬於法的哪種作用
答:你所說的罰款、拘留(是指行政拘留)、停業,我認為是屬於法的版強製作用和教育作用權。
先說強製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章第八條規定行政處罰的種類: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財務;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法具有國家意志性和國家強制性特徵,因而具有強制的作用。這種強制性既體現了法本身所規定的內容含有國家權威性的命令,又體現了對違法行為予以處罰。
再說教育作用。行政法在調整人們行為的同時,也以其自身力量發揮著教育人們樹立守法觀念和意識。這種教育作用,主要是以具體內容和規定(如伸張正義、鼓勵守法、處罰違法行為)顯現出來,同時又通過法的實施過程體現出來。
② 行政法上的扣押與罰款是一個性質嗎
扣押與罰款不是一個性質。
扣押是行政強制措施的一種,具體規定在《行政強製法回》和某些特別行政法中答,而罰款是行政處罰的一種,具體規定在《行政處罰法》中和某些特別行政法中。
二者的具體區別在於:
第一,扣押作為行政強制措施具有臨時性、期限性,扣押終究要解除的,如城管執法中將違法佔道行為人的三輪車扣押,這個最長時間是30天,而罰款作為行政處罰具有終局性。
第二,扣押的目的具有預防性,是為防止違法行為人繼續違法行為或防止轉移財產或逃跑或避免最終的行政處罰難以執行等而臨時限制行為人的財產或證件,如上述扣押三輪車是為防止行為人繼續違法行為;交警發現酒駕後而扣押司機的駕駛證,是為最終行政處罰(吊銷或暫扣駕駛證)能夠順利執行,而罰款具有制裁性,是對違法行為人最終的一種處罰。
第三,扣押在很多時候會自然轉為罰款的執行,二者是有緊密聯系的。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扣押行為人財產,往往成為後期對行為人行政處罰(罰款)執行的來源。即將扣押的財產拍賣、變賣以抵繳罰款。
綜上所述,扣押和罰款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行政行為。但二者的共同點是都是具體行政行為,都是可訴的。
③ 行政處罰是什麼意思,是罰款嗎
不一定是罰款。行政處罰是指行政主體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處罰特徵是實施行政處罰的主體是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處罰的對象是實施了違反行政法律規范行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行政處罰的性質是一種以懲戒違法為目的、具有制裁性的具體行政行為。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八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第九條 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十條 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一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二條 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前款規定的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國務院規定。國務院可以授權具有行政處罰權的直屬機構依照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規定行政處罰。
第十三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規的,前款規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
(3)行政法罰款含義擴展閱讀
行政處罰:
1、警告。
是國家對行政違法行為人的譴責和告誡,是國家對行為人違法行為所作的正式否定評價。從國家方面說,警告是國家行政機關的正式意思表示,會對相對一方產生不利影響,應當納入法律約束的范圍。
對被處罰人來說,警告的制裁作用,主要是對當事人形成心理壓力、不利的社會輿論環境。適用警告處罰的重要目的,是使被處罰人認識其行為的違法性和對社會的危害,糾正違法行為並不再繼續違法。
2、罰款。
是行政機關對行政違法行為人強制收取一定數量金錢,剝奪一定財產權利的制裁方法。適用於對多種行政違法行為的制裁。
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沒收違法所得,是行政機關將行政違法行為人佔有的,通過違法途徑和方法取得的財產收歸國有的制裁方法;沒收非法財物,是行政機關將行政違法行為人非法佔有的財產和物品收歸國有的制裁方法。
4、責令停產停業。
是行政機關強制命令行政違法行為人暫時或永久地停止生產經營和其他業務活動的制裁方法。
5、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是行政機關暫時或者永久地撤銷行政違法行為人擁有的國家准許其享有某些權利或從事某些活動資格的文件,使其喪失權利和活動資格的制裁方法。
6、行政拘留。
即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在短期內剝奪其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性懲罰措施。
④ 行政制裁的含義
行政制裁:行政制裁是國家行政機關行政違法者所實施的法律制裁。行政制裁回分為行政處分和行答政處罰兩種,行政處分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違反行政法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實施的行政制度,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和開除六種形式;行政處罰是指由特定的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法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實施的行政制裁。
⑤ 行政法的含義
行政法,源於法文droit administratif,英文為administrative law。由於社會制度的不同,法律文化的差異,觀察問題角度的差別,人們對行政法的理解與界定也便存有分歧。
最簡單的定義方法是把行政法描述為有關行政的法。統而論之,這並無不當,但只有進行進一步的闡釋,人們才能明了行政法的內容體系、本質特徵與重心所在,才能對這種定義的准確性、完整性、正確性作出判斷。
有的學者從管理的角度界定行政法,人們稱之為管理論。這種理論在早期特別是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前蘇聯的行政法學中占據統治地位。最集中、最直接地表述這一理論的一個定義是:「行政法作為一種概念范疇就是管理法,更確切一點說,就是國家管理法。」 1 管理論者從「分析實證主義」出發,信奉「法律是無限主權者的命令」,認為行政法是「對國家事務進行管理的工具。」認為行政機關是權力主體,相對方是義務主體,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權力義務關系,權力義務不對等是行政法的基本特徵,命令——服從是行政行為的基本模式。強調法制的中心是以法行政,即用法律管理國家事務,要求行政相對方服從法律的命令,否則要承擔行政法律責任,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們將行政法律責任的范圍限於行政相對方的責任,不強調行政主體的法律責任,追究行政法律責任的機關是主管行政機關或行政裁判機構。行政救濟,早期被認為是行政長官對受害的相對方的一種恩賜,此後方逐步被承認為相對方的一種權利補救措施。他們一般都是以行政組織、行政職能和作用為核心來構築行政法學理論體系。在他們的早期著作中,不講司法審查和司法補救。管理論的產生有其歷史、社會的必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種理論有較大的片面性,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行政法的實質,它以管理者為本位,以管理為使命,視法為管理工具,無視行政相對方的權利,忽略了對管理者的監督,過於強調行政效率和行政特權,加深了行政領域「官本位」的特徵,同現代社會的發展,同民主與法治原則不相適應。
⑥ 求《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的司法解釋
沒有司法解釋。只有處罰法的規定,第二十四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⑦ 行政法中從輕與減輕處罰的區別
從輕是在法定抄的處罰程襲度根據具體的事實選擇適用較輕的處罰;比如說某是違反行政規定,按照法律規定處500至1000元的罰款,根據具體情況適用500來說將就是從輕了。
減輕是低於法定的處罰程度范圍處罰。即比如說某是違反行政規定,按照法律規定處500至1000元的罰款,根據具體情況,符合法律規定的減輕情節,那麼適用400元就是減輕了。
⑧ 執行罰與行政處罰罰款的含義、區別與聯系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或其他行政主體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范尚未構成內犯罪的相對方容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執行罰是行政強制執行的一種方法,它是以處罰的形式促使當事人履行義務。
雖然行政處罰與執行罰都有著處罰的外在形式,但二者之間仍有明顯區別:
①法律性質上存在差異。引起執行罰的行為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違法性,執行罰是防止違法行為發生的懲戒措施。行政處罰則是以相對方的違法行為作為前提的,沒有相對方的違法行為,就不能給予行政處罰。
②目的上存在差異。行政處罰是對已經違反了法定義務的行為實施的制裁,目的是懲罰、教育行政違法行為人,制止和預防行政違法行為。執行罰與其他強制執行方式一樣,目的是為了促使相對方在法定期限內履行法定義務,處以執行罰以後,相對方仍要繼續或開始履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