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申請迴避典型案件
① 《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迴避的情形有哪些
1、自行迴避,是來指審判源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在訴訟過程中遇到法定迴避情形時,主動要求退出刑事訴訟活動。這一規定利用公安司法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自律意識,要求符合法定迴避情形的公安司法人員自覺退出訴訟活動。(《刑事訴訟法》第28條)
2、申請迴避,是指案件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認為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具有法定迴避情形,而向他們所在的機關提出申請,要求他們迴避。申請迴避權是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注意:申請迴避權只賦予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能擅自擴大到其他親屬。(《刑事訴訟法》第28條)
3、指令迴避,是指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遇到法定的迴避情形沒有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沒有申請其迴避,法院、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等有關組織或行政負責人有權作出決定,令其退出訴訟活動。指令迴避是迴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自行迴避和申請迴避的必要補充,也是一種監督。
② 刑事訴訟中哪些人享有申請迴避權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三章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享有申請迴避權。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三章 回 避
第二十八條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四)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
第二十九條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不得接受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的請客送禮,不得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違反前款規定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第三十條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迴避,應當分別由院長、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院長的迴避,由本院審判委員會決定;檢察長和公安機關負責人的迴避,由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決定。
對偵查人員的迴避作出決定前,偵查人員不能停止對案件的偵查。
對駁回申請迴避的決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第三十一條 本章關於迴避的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
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依照本章的規定要求迴避、申請復議。
③ 刑訴中可以申請迴避的理由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第三章
迴避
第二十八條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回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答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四)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
第二十九條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不得接受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的請客送禮,不得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違反前款規定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第三十條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迴避,應當分別由院長、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院長的迴避,由本院審判委員會決定;檢察長和公安機關負責人的迴避,由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決定。
對偵查人員的迴避作出決定前,偵查人員不能停止對案件的偵查。
對駁回申請迴避的決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第三十一條 本法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的規定也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
④ 簡答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適用迴避的情形有哪些
1、自行迴避,是來指審判人員自、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在訴訟過程中遇到法定迴避情形時,主動要求退出刑事訴訟活動。這一規定利用公安司法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自律意識,要求符合法定迴避情形的公安司法人員自覺退出訴訟活動。(《刑事訴訟法》第28條)
2.申請迴避,是指案件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認為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具有法定迴避情形,而向他們所在的機關提出申請,要求他們迴避。申請迴避權是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注意:申請迴避權只賦予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能擅自擴大到其他親屬。(《刑事訴訟法》第28條)
3.指令迴避,是指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遇到法定的迴避情形沒有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沒有申請其迴避,法院、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等有關組織或行政負責人有權作出決定,令其退出訴訟活動。指令迴避是迴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自行迴避和申請迴避的必要補充,也是一種監督。
⑤ 刑事訴訟法關於迴避的決定
根據刑事訴訟程序的不同階段:
參與偵查活動的記錄人、翻譯人員和鑒定人的迴避,由偵查機關負責人決定;
參與檢察活動(審查起訴、公訴)的書記員、人民檢察院聘請或指派的翻譯人員、鑒定人的迴避,由檢察長決定;
參與審判活動的法庭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的迴避,由人民法院院長決定。
⑥ 刑事訴訟法規定迴避的情形有哪些
無論是在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又或者是在刑事訴訟當中,其實都是存在迴避的制定,因為可能審理案件的審判員、陪審員、書記員等等與案件的當事人有某種千絲萬縷的關系,出於公平審理的要求,就會讓他們迴避。當然,不同類型訴訟中對迴避的情形規定有一些差異,那麼刑事訴訟法規定迴避的情形有哪些呢?下文中小編就這個問題為你做詳細解答。
一、刑事訴訟迴避制度是什麼
刑事訴訟中的迴避是指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等對案件有某種利害關系或其他特殊關系,可能影響案件的公正處理,不得參與辦理本案的一項訴訟制度。
二、刑事訴訟法規定迴避的情形有哪些
(一)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三十一條規定,下列人員適用迴避: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二)《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以上人員應當申請迴避:
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2、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3、擔任過本案證人、鑒定人、辯護人或者訴訟代理人的;
4、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
另外,《刑事訴訟法》第192條規定:「原審人民法院對於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依照第一審程序進行審判。」《刑事訴訟法》第206條「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
因此,曾經擔任過該案某一審判階段審判工作人員不能再次擔任該案的審判工作,也應當迴避。而且根據有關司法精神,曾經擔任過本案偵查的人員不得再擔任本案的起訴、審判工作,曾經擔任過本案起訴工作的人員不得再擔任本案的審判工作。
對於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
在經過了上文的介紹之後,相信大家已經知道刑事訴訟法規定迴避的情形有哪些了吧。《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適用迴避制度的范圍很廣,不僅包括了審判員、書記員,還有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翻譯人員、鑒定人以及勘驗人等待。當然在迴避的時候可以自己申請迴避,也可以由當事人申請迴避。
延伸閱讀:
新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包括哪些
刑事訴訟上訴期限是幾天
刑事訴訟法貪污罪如何處罰?
⑦ 什麼是申請迴避,哪些情形可以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迴避,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某一案件的審判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在與案件有利害關系或其他關系,有可能影響案件正確處理時,退出該案的審理。目的是防止徇私舞弊或發生偏見,以有利於案件的公正審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偵查、檢察、審判人員,以及書記員、 鑒定人、翻譯人員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 自行迴避:①是本案的當事人或當事人的近親屬。②本人或本人的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③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或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的代理人。④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未自行迴避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申請他們迴避。司法人員未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未 申請迴避時,司法機關有權決定其迴避。偵查人員在迴避的決定作出前,不能停止對案件的偵查。當事人在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判過程中,均可申請迴避,如迴避的申請被駁回,可申請復議一次。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迴避也有專門規定。關於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自行迴避和當事人申請迴避的理由,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基本相同。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如果檢察人員與案件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應當自行迴避」;根據這一法定原則,《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二十條進一步明確規定,檢察人員在受理舉報和辦理案件過程中,發現有前述情形的,「應當自行提出迴避;沒有自行提出迴避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按照本規則第二十三條的規定決定其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要求其迴避」;對於應當迴避而沒有迴避的現象和人員,2000年7月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九屆檢察委員會第65次會議通過的《檢察人員任職迴避和公務迴避暫行辦法》第十六條規定:要「視情節予以批評教育、組織調整或者給予相應的紀律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