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法是行政法么
❶ 什麼是財政法
財政法是調整國家財政收支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規范市場經濟主體、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工具。
❷ 稅收征管法是行政法么
《抄稅收征管法》屬於程序法。
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是正確實施實體法的保障。審判活動則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綜合運用。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❸ 財政法的特徵
財政法是調整國家財政收支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法律意義上的財政可界定為以國家為主體的收入和支出活動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關系。
由於財政行為而形成的財政關系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如財政收入關系、財政支出關系、財政收支平衡關系;內部財政關系、外部財政關系;財政實體關系、財政程序關系等。根據國家財政活動的范圍,國家財政關系還可分為財政收支管理關系、財政管理許可權關系和財政活動程序關系。在國家財政關系中,因籌集和取得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財政資金而在國家與各種社會組織和公民之間發生的財政收支管理關系,是國家財政活動中形成的最主要、最廣泛的社會關系,包括財政收入管理關系和財政支出管理關系。這是財政法調整對象的主要方面。其次,根據憲法的原則規定,需要在中央與地方政權之間劃分財政管理許可權,從而形成財政管理許可權關系,這是財政法的調整對象。另外,在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財政活動程序關系,也是財政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情況下,根據立法的實際和理解的便利,依照財政收支關系內容的不同,財政法的調整對象可以進一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財政管理體制關系。財政管理體制關系是在劃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行使財政管理許可權而發生的財政關系,包括財政立法許可權關系、財政收支許可權關系、財政管理許可權關系等方面。
2.預算管理關系。預算管理關系是國家各級機關在進行預算活動和預算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財政關系,包括國家立法機關和政府執行機關、中央與地方、總預算和單位預算之間的權責關系和收支分配關系及其預算活動程序關系。此外,與預算管理關系密切相關的預算外資金管理關系和國家金庫管理關系,也屬財政法的調整對象。
3.稅收關系。稅收關系是國家在稅收徵收、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財政關系。包括稅收管理許可權關系、稅收征納關系、稅收徵收管理程序關系等。
4.國家信用管理關系。國家信用管理關系是國家作為政權主體在參與信用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財政關系。包括國家債務管理關系和財政融資管理關系。
5.財政監督管理關系。財政監督管理關系,是指在國家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各單位的財政活動和財務收支等進行監督制約過程中所發生的監督關系。
6.財政分配的形式,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主要是實物和力役,而在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條件下則是貨幣。
與此相關的是,國有資產管理關系僅僅是在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方面可歸入財政法的調整范圍,而財務管理關系、會計管理關系則不是財政法的調整對象。
二、財政法的作用
(一)財政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作用
1.財政法是規范市場經濟主體、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工具。稅收、預算管理等方面的財政法是規范市場主體活動的重要准則。財政法為市場經濟主體創造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通過規范財經秩序,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2.財政法是調節社會分配、規范財政收支的法律依據。在國家財政分配過程中,財政法以其確定性、穩定性、規范性為調節社會分配提供法律依據。國家依法組織財政收支,以確保實現國家職能;其他分配單位和個人,也要求財政分配法治化,以使他們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處於穩定和規范化的狀態。同時,財政法依據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公平稅負、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社會分配。
3.財政法是發展對外經濟合作關系的重要條件。吸引外資、發展對外經濟合作關系,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財政法中有關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立法,將我國實際情況與國際慣例相結合,成為促進對外經濟交往的可靠法律保證。
(二)財政法在振興國家財政中的重要作用
1.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規范財稅管理離不開財政法的確認和引導。從某種意義上說,財政體制改革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財政法的廢、改、立的過程。
2.健全財政職能,理順分配關系,需要財政法的規范。財政職能的健全、完善及其充分發揮作用,離不開財政法的規范、確認和保障。
3.財政法是加強財政監督、維護財經秩序的重要手段。財政法規定財政監督的程序和方法,有利於國家實行多種形式的財政監督,發揮財政監督的重要作用。財政法還通過其鮮明的導向性和承擔責任的確定性來維護財經秩序。
4.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需要財政法的保障。財政作為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工具和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處於各種利益分配的焦點上,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沒有強有力的財政法作保障,財政的宏觀調控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發揮。
三、財政法的基本原則
財政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財政法治建設和財政管理活動全過程的根本指導思想和准則,是財政法本質的具體體現。財政法治建設的各個方麵包括財政立法、財政執法、財政司法、財政守法和財政法律監督等環節和一切財政活動都必須以財政法的基本原則為依據。
1.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
財政分配的公平,主要是指社會公平,包括縱向公平和橫向公平。財政分配的效率,包括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
公平與效率既具有統一性,也具有對立性,二者必須兼顧。但在實際執行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根據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形勢側重於某一方面,同時兼顧另一方面。對於我國這一發展中國家來說,從總體上側重於效率同時兼顧公平,是應有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公平不等於平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應注意兩方面的傾向:一是要克服平均主義思想,二是收入差距要適度。
2.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要求我們必須從發展國民經濟中來考慮財政收支;財政收支的方式和數量必須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在微觀經濟方面,國家財政充分運用財稅杠桿調節經濟的作用,引導企業開展公平競爭;在宏觀經濟方面,國家財政通過制定財政政策與財政法律、法規,調整國民收入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以及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分配比例,制約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3.財政收支平衡原則
在確定一定時期的財政分配總規模時,一方面要考慮政府實現其各項職能對資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國民經濟的承受能力,在兼顧量出為入和量入為出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財政分配規模。在實踐中,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是一對矛盾,而維持財政平衡則是不同歷史時期解決這對矛盾的基本做法。
四、財政法的淵源
財政法的淵源是指財政法律規范的具體表現形式。
1.憲法中有關財政的法律規范
我國現行憲法中,有財政立法依據的原則規定,也有直接涉及財政的條款。如《憲法》第5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第62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第67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和批准國家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所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第89條規定「國務院編制和執行國家預算」,第117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有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凡是依照國家財政體制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都應當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使用」等。
2.財政法律
我國法的淵源中,僅次於憲法的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即狹義上的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所作的決議或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的規定,也應視為狹義上的法律。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財政法律和法律性文件共80餘件(部)。
3.財政行政法規
國務院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可以根據憲法、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授權,制定、批准和發布財政行政法規及法規性文件,如決議、決定、命令等。這些法律文件的效力次於憲法和法律,但卻是財政法的重要表現形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務院制定和批準的有關財政方面的行政法規和法規性文件達400餘件(部)。
此外,在國務院制定和批準的其他行政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中,如果其中有涉及財政的法律規范,也屬於財政法的淵源。
4.財政行政規章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國務院職能部門根據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其許可權范圍內發布的有關財政方面的規定、決定、命令、細則等規范性文件,屬於財政規章,是對財政法律、財政行政法規的補充、發展和具體化,在整個財政法中所佔的比例最大,涉及面最廣,具有及時、靈活和針對性強等特點,但其效力和地位均低於財政行政法規。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的有關財政工作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3000餘件(部),現行有效的仍有1000餘件(部)。
5.地方性財政法規、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地方性財政法規、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其中有關財政法律規范,也是我國財政法的淵源。
6.特別行政區的財政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特別行政區的財政法律包括特別行政區予以保留的原有的法律和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它們是特別行政區財政法重要的淵源。
7.國際條約
國際條約,是指我國同外國締結的雙邊和多邊條約及協定性質的文件,主要調整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財政稅收關系。
8.財政法律解釋
財政法律解釋,是指對財政法律規范的確切含義、真實意旨以及財政法律規范所使用的概念、術語等所作的說明。財政法律解釋一般包括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學理解釋,能夠成為財政法律淵源的財政法律解釋主要是立法解釋。財政法律解釋中,國務院財政部門結合財政法律規范實施中的有關問題所作的解釋是行政解釋。
五、財政法的性質與法律地位
我們認為,財政法律規范中包含著一定數量的行政法律規范,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而財政政策立法的現象無疑也是客觀存在的。財政法的法律性質與地位面臨著三種選擇,第一,將其歸入行政法;第二,將其歸入經濟法;第三,將其分割為兩個部門法,行政法律規范歸入行政法,經濟政策法律規范歸入經濟法。假如選擇第一種方案,必然會導致整個宏觀調控法都倒戈行政法,經濟法的體系將難以維系。這在理論上研究尚不夠深入,在改變人們思維習慣方面也需假以時日。假如選擇第二種方案,又明顯存在著難以自圓其說的困窘。因為強行將如此眾多的行政法律規范納入經濟法,只會使經濟法失去本來的色彩,而被行政法同化。所以當務之急,第三種方案是比較現實可行的。當然,在法律的適用過程中,完全沒有必要對其加以嚴格區分,由國家財政機關統一執行即可。而財政法的研究學者也完全沒有必要將自己硬性定位於其中的某一個部門法,應該將整個財政法律現象都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因此,財政法學完全可能橫跨財政憲法、財政行政法、財政經濟法,甚至包括財政債法。
❹ 行政法和行政法規一個意思嗎怎麼區分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回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答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作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次於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
❺ 財政法的地位
自國家和財政產生以來,也就同時產生了以法律手段調整財政關系的客觀需要。然而,在中國和外國的古代法上,雖有大量的調整財政關系的法律規范,但主要由於當時的財政所依附的國家的專制性質,以及法律體系自身演化的歷史局限性,諸法合體的古代法上不可能有財政法的獨立地位。
近代的資產階級革命掀開了財政關系變革的新篇章。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是新型的資本主義式的財政關系的確立。然而,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代,財政活動的范圍被嚴格限制在「夜警國家」所要求的狹小區域,財政對行政的附屬作用難以突破,所以,確立這種新型財政關系的法律規范主要是集中在憲法和行政法之中。從部門法的定位來看,這一時期的財政法主要屬於行政法的范疇。
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後,隨著國家職能的擴張,財政的活動范圍也越來越廣,財政在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景氣調整方面的作用也逐漸顯現出來。由於財政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強,財政逐漸擺脫對行政的依附,開始具備自己獨立的品格,財政的權力性由此凸現。調整財政關系的財政法的性質和職能上也隨之而發生變化,財政法的行政法色彩逐漸淡化,而經濟法的色彩逐漸增強。
關於財政法地位的理解,前蘇聯的情況較為特殊。由於當時的經濟集中程度非常之高,所有的貨幣資金往來關系基本上都被納入財政管轄的范圍。除了財政部本身的活動外,經濟單位、銀行和保險機關之間的經濟往來也具有國家財務活動的性質。針對這種情況,有些學者認為,社會主義財政關系與資本主義時期相比已經發生質的飛躍,財政法應當被視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以調整統一的資金貨幣往來關系。也有的學者認為財政法是「相對獨立的部門法」、「行政法的一部分」或者「綜合部門法」的觀點。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於財政法與行政法的關系、法律體系的結構中是否包括綜合部門法等問題上。從發展過程來看,蘇聯在列寧領導下制定的第一部憲法的第五章就是預演算法,從那時起就開始了社會主義國家預演算法的研究;1926年,庫特利亞列夫斯基教授的《財政法》一書問世,「走出了第一步」;1928年佐格拉科夫教授的《行政財政法》一書出版,認為財政法是行政法的一部分;經1938-1940年的大討論,蘇聯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公布了《蘇聯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研究提綱》,指出應按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劃分不同法律部門,財政法作為一個獨立部門法的地位得以確立。
中國建國之後,財政法學研究未能得到充分發展,有關我國法律體系的結構以及財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問題,尚未得到認真的討論。改革開放以後,在我國學者自行編撰的第一部《中國大網路全書》法學卷之中,專列了比較詳盡的「財政法」詞條,並且在體例編排上獨立於行政法和經濟法,反映了當時我國法學界佔主導地位的觀點,依然還受著前蘇聯法學界的影響。然而,隨著經濟法學的發展和日益成熟,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幾乎所有的經濟法學教科書中,財政法都被列為專門的一章;專門的財稅法教材也主動將自己歸入經濟法體系之下;可見,把財政法作為我國經濟法學體系中的組成部分,是我國法學界目前的主流觀點。
其實,不論是將財政法視為一個獨立部門法的前蘇聯時期,還是將財政法視為經濟法體系構成的現代中國,學者們都注意到了財政領域兩類不同性質的法律規范。如,前蘇聯學者認為,「蘇聯財政部系統中所包括的各種財政信貸機關間的關系,如果不直接與這些機關執行其職能——動員和分配貨幣資金,撥款,貸款,監督各單位遵守專款專用和節約國家資金的制度——相聯系,則建立在國家管理的一般原則上,受行政法的調整……如果財政信貸機關作為一種進行財政活動的機關,作為一種受國家委託徵集貨幣資金,對有關權力機關所批準的發展國民經濟、教育和保健事業等措施進行撥款和貸款的機關,那麼它們的活動以及因其活動而發生的各種關系,都由財政法調整。」這說明,行政法在調整財政關系方面還是可以發揮一定作用的。
無獨有偶,我國學者在論述財政法的屬性時也實事求是地承認它與行政法的聯系。如,有學者認為,國家的財政活動可以區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層次是作為行政范疇的財政活動,其目的在於滿足國家機關活動經費的需要;第二層次是作為經濟范疇的財政活動,其目的在於調節社會經濟。兩者雖然都涉及經濟領域,但後者涉及到經濟領域的更深層次。反映到立法上,前者主要是關於國家財政管理機關的設置與職權、財政管理活動的原則、程序和制度,以及財政管理機關與社會組織或公民在一般性收支活動中的權利義務等,而後者所規定的主要是有關國家調節經濟的一些財政政策方面的規定。前者是國家進行一般行政管理的法律,屬於行政法的范疇,後者是國家調節社會經濟的法律,屬於經濟法的范疇。在現實生活中,這兩類法律一般都由國家財政機關負責執行,很難區分哪些規范是經濟法性質,哪些規范是行政法性質,也沒有必要區分。
的確,隨著政府職能的擴展,財政法的形式和內容都在發生變化,原先屬於行政法的財政法現在開始具有經濟法的色彩。然而這種轉變不可能十分徹底,財政法與行政法的聯系是不可割斷的。我們認為,行政法在財政法中仍然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有關財政職權的分配、財政行為的作出、財政救濟的實施等,都必須遵守行政法的一般性規定。從分類的標准來看,財政法的經濟法屬性往往不是體現在法律規范的外在形式,而是著眼於其內涵的價值取向和政策意圖。這種宏觀的政策目標必須藉助現有的行政組織、行政行為、行政程序、行政爭議處理機制等才能實現其功效。正因為如此,在財政法領域常常可以發現,有些法律規范從形式上看是一種典型的行政法律規范,但它在價值取向上又是服務於某種經濟政策目的的。這些財政法律規范既可以稱其為經濟法律規范,又可以稱其為行政法律規范,其「一體兩面」的特徵十分明顯。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在法律體系中無論將財政法歸入經濟法或行政法都不是一個妥當的結論。事實上,財政法既屬於經濟法,又屬於行政法,是經濟法和行政法交叉綜合的產物。
❻ 行政法和行政法規有什麼區別
1、定義不同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相關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2、具體內容不同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而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作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次於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
3、范圍大小不同
行政法是有關行政活動、行政機關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行政法律、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等等。行政法規是行政法的一部分。
❼ 行政法的性質是什麼
行政法性質突出地表現為國內公法,這一性質也體現了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國內公法這一特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界定:一是公法而非私法;二是國內法而非國際法。
行政法屬於公法從而與私法相區分。所謂公法與私法,概括地說,即:公法是關於國家的、政治的、支配的、法律的、公益的規范的法。行政法規范的內容是國家公共管理問題,它所調整的對象是政府與公民間的關系,它所規定的行政的主體、行政活動往往具有公益性的特點。因此,行政法一般被公認為典型的公法形態。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社會福利國家的形成和給付行政的發展,使得公法與私法的區別日漸相對化和淡薄,出現私法的公法化(如社會保障法)、公法的私法化(如經濟行政法領域)趨勢,公私法的界限更加模糊。行政法雖可借鑒司法規則,但它不可能完全適用相同的規則,總會有所區別,在性質上主要表現為公法性質。公法與私法的相對差異,無論在現實的法律制度上還是在理論解釋上,都是不能否認的。正如陳新民教授所斷言:「中國遲早要承認公、私法的差別」。
行政法屬於國內法從而與國際法特別是國際行政法相區分。行政法基於一國國家主權而制定,效力及於本國領域。因此在性質上屬於國內法而非國際法(主要規范國與國之間或國際組織的法)。隨著國際關系日益密切,各國政府及其部門在行政領域內的合作日益廣泛和頻繁,「國際行政法」名稱也開始出現於行政法論著之中。但國際行政法在性質上應屬國際法,屬於國際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法律淵源主要表現為國際條約及行政協定、國際組織自身的章程和國際慣例。我們不能將國際行政法定性為行政法(國內法)的一部分。國際條約及國際慣例也可作為行政法的法律形式淵源,但也不能因此認為行政法屬國際法范疇。
❽ 稅法和財政法屬於民法.請問這句話是對還是錯
稅法屬於行政法,調整的是不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
❾ 一般行政法指的是什麼
行政法是抄規定國家行政主襲體的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法制監督,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系統。
行政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
(一)行政組織法;
(二)行政行為法;
(三)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
行政法的這三個部分分別調整著不同的行政關系:
行政組織法主要調整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行為法,主要調整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主要調整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補充定義:行政法是指調整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以及對行政權進行規范和控制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❿ 什麼是行政法什麼是行政法學二者有什麼區別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學是以行政法以及行政相關的社會關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法律學科。
1、分類不同
行政法是法律規范。
行政法學是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
2、涵義不同
行政立法的涵義:行政立法是一種抽象的行政行為,其所針對的對象具有不特定性。行政立法是委託立法或叫准立法。
從行使職能的機關的性質著眼,說明行政的含義的,是形式意義上的行政。從國家職能的性質著眼,說明行政的含義的,則是實質意義上的行政。
(10)財政法是行政法么擴展閱讀:
許可權
(1) 國務院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a) 為領導和管理各項行政工作制定和發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
b) 尚未立法的事項先行制定行政法規。
c)憲法和法律規定范圍內批准。
(2)國務院各部門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3)地方政府的行政立法權:
依據地方組織法和相關法律,深圳、汕頭、珠海和廈門有地方規章的制定權。
(4) 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制定行政政策,發布行政命令和制定行政法規並頒布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