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服務論
① 下列關於行政法的論述正確的是( )。
BD
② 關於行政法的論文!非常緊急!拜託大家幫忙!
行政法論文--社會公共行政與行政法 摘要:本文在政府公共行政與社會公共行政兩分的框架下,討論了社會公共行政與行政法的關系。首先,文章對行政法介入社會公共行政領域的必要性作了闡述;接著提出並不是所有的社會公共行政都需要行政法的調整;最後討論了行政法對社會公共行政進行調整時應注意到的兩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社會公共行政;行政法;公共行政 行政分為私行政和公行政,公共行政即指與私行政相對的公行政。公共行政這一術語開始時僅表示國家行政,但隨著時代發展,其內涵已得到大大擴展。現在,公共行政已普遍被承認包括國家公共行政和社會公共行政兩方面的內容。政府公共行政是指政府根據法律規定所實施的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社會公共行政則是指社會性的公共組織對一定領域內的社會公共事務所進行的管理。隨著行政權社會化趨勢的加強,社會公共行政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不同學科的學者對此作了程度不一的探討。對於行政法學界而言,社會公共行政這一領域具有巨大的沖擊性,將會使原有的行政法理論面臨新的挑戰和問題。我們可以設問,行政法是否應把社會公共行政納入調整范圍?如何進行調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由此將需要對原有的行政主體、行政組織、公務員等一系列問題作新的理解和解釋。以行政主體這一概念為例,如按以上思路,它就應該包括社會公共行政的主體。 本文主要通過討論社會公共行政與行政法的關系,嘗試對行政法為何應調整社會公共行政等問題作出回答。 一 行政法為何應介入社會公共行政領域呢?這個問題可以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 第一,這是社會公共行政對行政法的需求決定的。 政府公共行政與社會公共行政共同點在於兩者都履行公共職能,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但政府公共行政與社會公共行政的區別之一在於它們在公務涉及的范圍上有所差異。一般而言,政府公共行政是以所有公共事務作為管理對象,而社會公共行政只是涉及到一定領域、一定行業的公共管理。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社會公共行政主體不考慮全社會的公共利益而只顧及本領域、本行業的公共利益。這時候就需要有關的行政管理部門、司法部門對社會公共行政主體進行監督管理,而這就需要行政法的法律支持。 社會組織進行公共行政需要具有公共權力。而社會組織的公共權力來源如果不依靠有關行政法律、法規授予,僅僅依靠社會組織自身的組織性權力(如行政組織成員對行政組織公共權力的認可),其權威性不能確立,其合法性也成問題。 在社會公共行政過程中,社會公共行政主體的公共管理行為有可能會侵犯相對人的重大權益。雖然社會公共行政的強製程度比政府公共行政弱,但仍然可能有涉及到相對人重大權益的處理行為。在此種情況下,對相對人的救濟是必須考慮到的。這仍然會涉及到行政法上的救濟問題。當然,這里不是主張法律救濟可以替代所有的救濟方式,但法律救濟是最徹底、最有效的救濟方式。當相對人的重大權益受到損害時,我們沒有理由堵上司法救濟這扇大門。 第二,把社會公共行政納入行政法的調整范圍是行政法自身發展的需要。 社會公共行政這一新領域給行政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將會改變行政法的內涵和外延。現代行政法的內涵和外延與行政法誕生初期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英美法系最早給行政法下定義的是英國法學家奧斯丁,他認為行政法是規定主權行使之限度與方式:君主或主權者直接行使其主權,或其所屬之高級行政官吏之行使主權者授予或委託之部分主權。1英美法系行政法在以後的發展中,逐漸形成從控制行政權力與行政程序兩個方面概括行政法的定義,如著名行政法學家K·C·戴維斯教授就認為,行政法是關於行政機關的權力和程序的法律,包括法院對行政活動的司法審查在內,2也包括行政機關所制定的程序法規在內。然而,這只是狹義的行政法定義,英美法系很多著名行政法學家提出了代表新趨勢的廣義行政法概念。如P·L·斯特勞斯教授認為,在二十世紀初期當公共行政發展的時候,學術界發展了行政法概念,它包含幾乎全部和公共行政有關的事項。3 在大陸法系,行政法的概念幾經變遷,也朝著廣義的方向發展。如在法國,多數學者認為,行政法是有關調整公共行政組織與許可權、協調市民與行政權的法。通過行政法學者們的學術探討,法國的行政法概念從權力行為轉變為公共服務,行政的功能從權力行為亦變為一種服務的社會作用。4 無論是在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行政法概念的發展,都適應了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在今後的社會發展中,社會組織將行使越來越廣泛的公共權力,如果作為調整公共行政法律規范總和的行政法固步自封,無視社會公共行政的存在,將會大大削弱行政法的調整功能,也不利於社會組織依法有序地在國家與社會之間發揮作用。 把社會公共行政納入行政法調整范圍是行政法獲得合法性的重要途徑。任何法律要獲得良好的貫徹實施效果,其合法性是重要因素。不管是我國法律一級的規范性文件,還是各級政府制訂的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其他規范性文件,都存在一個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的問題。而社會公共行政就此問題提供了一個新途徑。一般而言,社會公共行政所涉及到的通常是公眾日常生活中所最常遇到的公共事務,公眾比較關心這類公共事務的管理,也較熱衷於參予到其中去。這就使社會公共行政容易反映民意,其管理活動更容易得到公眾的認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將社會公共行政中公眾反映的問題反饋到行政法的制訂上去,使行政法盡可能地滿足公眾的需要、現實的需要。此外,我們還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將社會公共行政主體制訂的一些暫時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以行政法的形式確定下來,賦予其法律效力。這些都是行政法獲得合法性的重要舉措。 另外,將社會公共行政納入行政法的調整范圍原因還在於,在當今社會,政府公共行政和社會公共行政的區分已經越來越不明顯,很難絕對地確定兩者之間的界線。「雖然傳統的行政法只調整政府公共行政,但在當今社會,政府公共行政和社會公共行政的分工已經不是單純的和絕對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歷史的發展、行政目標的要求、憲法和立法機關的決定,或者是出於工資和預算等行政技術和物質、人事方面的考慮,更有利於行政任務的完成。」5 我國已有學者認為,現代行政法應當將社會組織的公共行政納入調整范圍的必要性在於:1.社會組織行使公共權力的范圍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頻繁。2.這種社會的公共行政與政府機關的行政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僅僅是管理主體的不同而已。3.既然社會組織的公共管理行為必然會影響到公民權益,就必須要一定的法律予以規范和調整才能確保社會組織管理行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也才能保障公民權益不受社會組織管理行為的侵犯。6 可見,社會公共行政應納入現代行政法的調整范圍,是新時代對行政法的要求,是社會的客觀需要。 二 在探討社會公共行政范圍時,本文非著重於政府公共行政與社會公共行政的界定,而是將社會公共行政置於公共行政這一前提下討論何為公共行政,即注重它與私法上行為的區分。一般認為,履行公共職能的行為即為公共行政,但公共職能又怎樣界定呢?這個問題自然而然又涉及到公法與私法的界分問題。因為我們區分公共行政就是為了讓其適用與私法不同的公法規范。 凱恩教授認為:「一種職能是否公共職能的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它不可能總是以同樣的方式得到回答。他主張區分公法和私法要以這樣一個問題為出發點,即我們為什麼要在公法和私法之間劃出界線。劃定界線的理由影響劃定界線的方式,而界分公法和私法的理由多種多樣,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 「簡而言之,我們可以說,界分公法和私法的理由多種多樣,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標准,用以解答什麼是公法規則與原則適用的適當空間這一規范性問題。所有這些標准非常復雜;在訴訟場合將它們適用於特定案件,要求法院進行艱難的、有時是頗有爭議的價值判斷。」7凱恩教授給出了說明理由的一個路徑,即結合具體情境闡明為什麼要界分公法與私法,而後從界分的理由出發來確定界線之所在。在理論和實踐的可能前景范圍內,我們也許還會得到別的路徑,但基於充分理由之上的個別化處理是不變的適當方式。8 從美國的相關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公共職能界定的變化。私人公園的經營以前並不被認為具有公共職能,但在EvansV.Newton一案中,一家私營公園只供白人使用,被黑人訴諸法院,聯邦最高法院認定,公園雖由私人經營,但其提供的服務具有公共職能,應當適用憲法關於平等權的規定。法院進一步指出,公園如同消防隊、警察局等傳統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應屬於公共領域。9可見,公共職能是不斷地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的。 所以公共行政的界定與公共職能的界定以及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一樣,其范圍不是絕對確定的,而是與私法行為處於一種互動狀態中。我們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不同的情境下適用不同的標准對其進行界定。 中國目前的社會公共行政主要包括基層自治行政、公共事業行政、志願組織行政、社會中介行政四大類。10那麼,是否所有的這些社會公共行政都需要行政法的調整呢?並不是所有公共職能都可以被納入公法調整。只有當這一項職能對於相對人在憲法和法律上的個體權利具有重要的影響,並且需要國家的公權力進行一定調整以保證該職能的實施的時候才可以被納入公法調整范圍。11像一些社會組織自願提供的公共服務,缺乏行政權力的行使要素和特徵,沒有必要將其納入行政法調整范圍。在確定行政法應調整哪些社會公共行政時,下面因素是應該被考慮到的: 第一,公眾的重大權益是否有可能被侵犯。當社會公共行政涉及到公眾的重大權益時,我們需要法律的介入以規范其行使並提供有關的救濟方式。社會公共行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主管理,會形成自我約束機制或規范,但自我管理涉及到公民個人的重大權益時,法律保留的原則是應堅持的。公法領域與私法領域不同,在私法領域中契約自由原則佔主導地位。而在公法領域,契約自由原則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一個公共社區不得基於全體公眾同意而不經法律許可私自設立一個可以基於一定事實實施人身強制的機構。 第二,社會公共行政履行的公共職能重要程度,即看該項公共職能在社會系統中的地位如何。如果該項公共職能關繫到可能嚴重影響公眾的領域,行政法應對其進行調整。公眾需求強烈的公共職能,如不以行政法進行調整,單純以社會組織自身願望進行,就有可能出現公共職能履行缺位或不良履行等情況。如一個城市的公共汽車營運,在交由社會組織管理後,如果行政法完全退出該領域,倘若社會組織私自決定停止公共汽車營運,勢必給這個城市的市民交通帶來重大影響。因而行政法不應完全退出該領域,應由有關行政機關監督社會組織的公共職能履行。 第三,社會公共行政管理手段的強制性程度。如果社會公共行政對相對人的強制性較強,理應將其納入行政法的調整范圍。 「參考文獻」 1.李放:《比較法教程[M],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頁。 2.3.王名揚:《美國行政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95年版,第39、40頁。 4.張正釗、韓大元:《比較行政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2頁。 5.於安:《德國行政法》[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頁。 6.黎軍:《行業組織的行政法問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頁。 7.PeterCane,轉引自沈巋:《擴張之中的行政法適用空間及其界限問題》[A],載羅豪才主編:《行政法論叢》第3卷[C],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17頁。 8.12.13.沈巋:《擴張之中的行政法適用空間及其界限問題》[A],載羅豪才主編:《行政法論叢》第3卷[C],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419頁。 9.395U.S296(1966)。 10.趙立波:《淺說公共行政》[N],《光明日報》2001-5-4。 11.章永樂、楊旭:《村民自治與個體權利救濟》[A],載羅豪才主編:《行政法論叢》第5卷[C],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141142、頁。 馮偉溫澤彬
希望採納
③ 試論行政法在形式和內容上各有什麼特點
行政法的特點來可分為源形式上的特點與內容上的特點兩大類。
形式上的特點:(1)行政法沒有統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賴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數量特別多,居各部門法之首。
內容上的特點:(1)行政法內容非常廣泛;(2)以行政法規,規章等形式表現的行政法規范易於變動;(3)行政法程序性和實體性規范常常交織在一起,並往往共存於一個法律文件之中。
④ 論服務行政 英文摘要
Abstract: The public will originating from the people has reached government's creation authorizing with public will , this has decided the administration service character right away. 21 centuries , the necessity serving with being an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function choose. Be citizen service , serve for the country, for social service, will be the main marriage partner that administration serves; But efficiency fetches with beneficial result , with being the value that administration serves face. In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judge the standard that administration serves , look at whose proctivity whether or not beneficial to developing a socialism then, synthetical force whether or not beneficial to increasing the country, Living standard whether or not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people. Come but this to judge ultimately according to will be to use "the people to be satisfied or not" dimension. 21 centuries ,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unctions taking serving as direction choose with becoming one kind of indispensable sum necessity. The government will be social service according to that enterprise-rization way makes great efforts to be the country , for the citizen ,and inherence looking on "efficiency" and "beneficial result" as oneself standard of service conscientiously decide dimension , action "of the people whether satisfied or not" are external decide dimension.
Five mark of major part discuss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to administration behavior service go along: Part I is an introction, key element discussing the fundamental theory serving administration. Part II discusses definition and essential features serving administration. Part III details the new exploration serving administration idea put forward and their fundamental import. Part V choosing sums up the approach that shallow talk of Part IV service administration idea realizes: The value serving the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ve law is taken to the idea serving administration , is realizes in relation to problem such as approach and way , is is always theory boundary points at issue.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tried serve the administration idea and its right away realize a problem doing one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Keywords: Serve administration; New common managerialism; Customers highest; The achievement effect tests and assesses system
希望能幫到你
⑤ 求行政法相關論文
你這篇中國知網也好,萬方數據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網路文庫都有!
==================論文寫作方內法容===========================
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的,與其花人民幣,還不如自己寫,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通讀一遍,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
參照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補充內容,實在不會,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⑥ 論行政法與公民權利的關系1000字左右
一、行政法中有關「平等」若干理論的再澄清
行政法是專門負責調整公民與政府,在日常行政管理領域中相互關系的部門法。理應以明確地肯定、設立並保障實現兩者之間平等的法律關系為其宗旨然而,近年來,在我國行政法學的理論研究中,探討公民與政府之間的平等問題,一直被視為畏途
如果分析其社會歷史原因,自然應歸結到從前的計劃經濟體制。該體制使政府行政機關集所有、經營、生產者於一身。生產者或生產組織直至到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生產數量,包括定價銷售等,均須無條件從命於前者。其結果必然導致後者由於是前者的附庸,而最終成為與一般國有山林、土地、公共設施等無異的行政管理標的物至於對客觀存在於行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不平等身份、地位加以消極被動地認可,則是其時所謂的行政法所能作的唯一選擇。
市場經濟賦予了一般生產者或生產組織獨立的法律主體資格、使他們能夠真正做為享有充分自主自由權的市場主體,參與社會中的各項經濟政治活動這為實現公民與政府的平等提供了前提條件。
但是,欲將凝聚現代法精義神髓的平等觀念及原則溶入行政法,尚有如下的理論問題需進一步澄清。
(一)應當確認行政法主體之間地位的平等與否
在1983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具有添補空白意義的《行政法概要》以及彼時與繼後的眾多教材辭書中,曾把行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不平等,歸結為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要特徵且加以說明論證。
筆者認為,這種理論觀點的主要識障在於,其把行政法律關系只當做行政關系的簡單描述而混淆了一般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原則區別界限
行政關系,其主要特徵有二:
1.它是一種完全的隸屬關系嚴格說在其中並不會、味看有雙方或多方的存在。所體現出來的僅僅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部分不能分離或獨立於整體之外諸如行政系統內部上、下級之間的關系便是如此。
2.它是一種絕對化的支配關系。就是說,只具有「我令你從」這一種單向性的運動程式。以往專制制度下,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管制,就是採取這種方式
3.它表現為一種固定不變的主動與被動關系就是說。其中一方處於絕對、永恆的主動地位。一切意志表示、指示命令等,均由之發出、實行而相對方始終於、過是純粹的客體而已。
而行政法律關系則不同。它的根本性質於:
1.在行政法律關系中,雙方當事人存在一種相互獨立的關系一即是說,做為國家權力實際享有者的公民,與公共權力具體行位使者的政府,兩者之間的關系大體近似於信託人和受託人。具有的是雙方在各自意志存在基礎上的一致。
2.它不是一種完全單向性的支配關系具體體現為,行政相對人在一般情況下,是接受支配者。但是在某些特定場合,又可轉化為支配者諸如,公民要求公安機關偵察破案、打擊犯罪等,實質上也含有「支配」的意思即後者只能無條件地服從這種「命令」由此可見,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雙方的支配與被支配關系具有雙向性,即允許角色的相互換位。
3.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主動與被動只是相對的。即是說,其中並不存在絕對的主動者與被動者。諸如,對於行政主體來說,它既是實施管理者,同時又是提供服務者、接受監督制約者。而行政相對人既是接受管理者,也是享受服務者、實行監督制約者。直至罷免權的行使者。再如,在日常行政管理領城中行政主體可以主動要求行政相對人如此這般。而行政相對人也可以主動要求行政主體如此那般。如主動要求其給於救濟扶助、批准其提出的申請等。此外,同一行政主體,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可能是主動的,到廠行政訴訟程序中可能又是被動的。
通過上述比較,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如果把行政法律關系僅僅解釋或使之成為行政關系的法律化,那將是荒謬的甚至是倒行逆施的。縱觀與分析現代行政法產生的原因背景。歷史發展等,顯而易見,其根本宗旨和意義,在於要把行政關系民主化,而不是要把行政關系法制化。
當然,不可否認,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確存在或者說保留有某些行政關系中所體現的「不平等」特徵。尤其是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中,並一不諸如一般民事法律關系那樣,其主體雙方的權利義務設定與分配幾乎完個對等均衡,而是由行政主體享有較多的指揮命令權乃至行政特權。但是,這僅僅是一種建立於平等基礎之上的有限的「不平等」。絕不能把這種「不平等」的表象做為一種本質加以肯定因為在此,「不平等」實際是為實現最終的「平等」而使用的手段而已。而且還並非是唯一的手段尚還有行政合同、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服務、行政建議等,諸多體現「平等」的,具有契約、給付性質的行政手段與之並用。
(二)關於對行政法本質的認識
我們有待於徹底擺脫前蘇聯的行政法教科書中,關於「行政法即是國家管理法」的理論學說的影響。在我國,曾較為通行的觀點是,把行政法定義為「規定國家各個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的總稱」。解釋說它「負責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可以行使的權力」。認為研究行政法學的目的,在於「以利行政權力的行使」。從這一視管理需要、行政權力行使需要為行政法實質的邏輯推斷,必然會得出行政法不過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專司治民的管理工具的結論。
其實,現代行政法的終極目的,不在於實施管理,甚至也不在於西方行政法理論所提出的「控權」,而在於保障一般公民法人等,被憲法法律所賦予的各項人身、財產、自由權利,不在其接受行政管理的過程中,遭到具有擴張、侵犯本性的行政權力的侵奪吸納。至於負責保證一般行政管理活動順利進行的,_主要是行政權而不是行政。在沒有行政法存在的情況下,國家行政管理行為照樣可以通暢無阻。專制制度下便是如此。
在民主制度一凡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依舊屬於非勢均的故且又永恆存在著矛盾的兩者。就某種意義而言,此起彼伏是雙方基本的運動程式代表開負責維護社會中的公平與正義的法律包括行政法,在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關繫上,該把保護重心置於何處應是不言而喻的。
⑦ 5、下列關於行政法的論述正確的是 (多項選擇題哦)
5、下列關於行政法的論述正確的是
B、我國沒有一部比較全面系統的行政法典
D、行政法是由許多個單行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構成
⑧ 求論執法為民,服務大局的法制理念為題的司法考試論述範文
我今年也要考司法考試,不過個人還是很不喜歡這個題目,司法考試如果考這樣的題目,就太政治化了。。。。汗。。。
http://www.mykh.net/bbs/viewthread.php?tid=142868
行政法司法考試
論執法為民、服務大局的法制理念(行政法和法理結合)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由「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五個方面構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因此,我們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僅要掌握它的內容,既缺一不可的五個要件;而且要了解它的邏輯建構,即每個要件在整體中發揮的特殊作用及五個要件共同組成的邏輯鏈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實質,從而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方略項: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它回答法治建設在整個社會生活中處於什麼地位。
法律在國家出現的遙遠古代就已經產生,但法治社會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才建立。在封建社會中,皇帝、國王或教皇是「替天行道」者,是「天意」或「神意」的人間代表,因而具有無上的權力,而法律不過是他們手中的工具,處於權力的從屬地位。這樣的社會是「人治社會」而不是「法治社會」。資產階級革命是從反對封建特權的基點上出發的。所以資產階級提了「天賦人權」的觀念,實質上是取消了「天意」的人間代表,把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權利歸還給了民眾。這樣的「天賦人權」只有通過「社會契約」,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來實現,所以法權取代了王權,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就是「法治社會」本質的特徵。
新中國建立以後,由於對「法治」的地位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法律制度建設本身的滯後性,權大於法的狀況長期存在,至今尚沒有徹底改變。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九屆人大二次會議又把這方略寫進了憲法。把依法治國提升到基本方略的地位,實質是否定法律以外的所有特權,要求任何個人、組織和政黨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從而確立了法律無可挑戰的尊嚴。按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將納入法治化軌道,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治理機制,最終建設法治社會。
依法治國之所以成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是因為法治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作用:其一,法治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形式,人民的意志只有上升為法律的形式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其二,法治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有效手段,只有把人們對社會發展規律性的科學認識上升為法律,才能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其三,法治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保障,社會利益差別和利益矛盾將長期存在,要使矛盾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並採取適當的方法解決,必須依靠法律進行調整。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本質項:執法為民
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要確立一切權利屬於人民、來自人民的理念,把實現、維護和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宗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一)社會主義法治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在奴隸社會,民就是指奴隸,是一個於「人」相對的概念;在封建社會,民是指被統治對象,是於「官」相對的概念;在新中國成以後到改革開放以前,「人民」是指一種階級劃分,是一個與「敵人」相對的概念;當前講的「執法為民」中的「民」,是指公民,是一個法律意義上的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但在現實中不可能絕對地平等,必然存在著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和量化對比。因此,法治建設過程中仍然經常面對少數社會成員與多數社會成員的利益矛盾。執法為民,就是在這種利益矛盾雙方做出了一種選擇,即在平等保障全體公民利益的前提下,著重維護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利益。
(二)社會主義法治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法制建設過程中面對著國家利益與公民利益的關系問題。在多數情況下國家利益於公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國家利益與公民利益相矛盾的若干情況。執法為民就是在努力兼顧國家與公民雙方利益的前提下,堅持向公民利益傾斜的原則。
(三)社會主義法治要求執法者必須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執法者的社會身份具有雙重性,他們一方面是執法者,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另一方面他們本身也是公民,必然具有個人的利益追求。執法者在執法活動中經常面對自身利益與人民利益的矛盾關系,只有正確處理這種矛盾,堅持克己奉公,才能公正執法;否則,就會發生權力濫用和以權謀私。執法為民就是要求我們的執法者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執法行為的唯一目的,不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個人利益。
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價值項: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價值追求,是一切法律制度和執法活動產生的前提,沒有對公平正義的需求就沒有法治社會的存在和發展。
法,在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中代表一種能體現公平正義的神獸。「法」在古漢語中與「常」、「理」通用,指「道理」、「常理」、「天理」;另一方面又在典章制度意義上使用,與「律」、「法律」、「法制」通解。拉丁文中「法」兼指「權利」、「正義」、「公平」,歐洲大陸國家的語言中也具有相同的用法,而「法律」則以另一類詞來表示。這表示「法」就是公平正義,而「法律」是公平正義的實現形式。
從現實的歷史過程來講,社會產生了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也就同時產生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因此才需要有法。法的存在必須以「暴力」來維護,然而絕對的暴力卻不需要「法」。因此,維護公平正義是法治的唯一目的。雖然在社會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上,由於人們、特別是統治階級對公平正義的理解不同,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也不相同,但法律做為實現公平正義的手段這一本質從未改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物質基礎。但是社會主義社會不可能消除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特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一個矛盾凸顯期,社會生活中不能維護公平、彰顯正義的現象大量存在,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現實要求不斷增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目的,就是努力維護公平正義,適應廣大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現實要求和強烈願望,實現社會和諧。
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使命項:服務大局
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對法治建設與社會發展的現實過程的關系作出的定位。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制度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法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目的的手段。法治的目的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發展。因此,法治建設必須為大局服務,為法治而法治的想法不具有現實意義,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在執法實踐中擺正法治建設與大局的關系十分重要,要深入理解立法宗旨、准確把握法司考策、正確適用法律規范、科學選擇工作重點,都必須把執法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背景下,堅持服務大局的原則,才能得到很好地解決,從而實現辦案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發揮檢察工作服務大局的作用。
五、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保證項: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保障法治建設的順利和有成效地發展,需要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其中黨的領導是具有決定作用的關鍵。
民主、法治和政黨,可以稱為現代政治文明的三大支柱。專制被取締之後,必然代之以民主,民主的實現形式是法治。但是不可能每個公民都直接參加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因此需要有一種力量來代表民意。而這種力量不可能是某個人,因為那樣將回復到專制。所以代表民意的作用只能由一個由若干職業政治家組成的政黨來實現。當今世界上的法治國家無一例外都是由政黨領導的,政黨在法治的建立和運行中發揮著制定和提出法律議案、推動法律貫徹實施、監督執法機構的執法行為的作用。這樣就形成了民眾選擇政黨、政黨領導制定法案、民眾選擇法律和監督政黨這樣個政治運行機制。
中國共產黨是全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是我國的執政黨,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關鍵在黨,只有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前進。
黨的領導對於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關鍵作用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黨的領導保證法治建設的政治方向。黨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法律,保證法律制度能夠反映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保證法律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二是黨的領導保證政法隊伍執法為民的政治本色。黨通過正確的思想理論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領導政法隊伍,同時也領導人民群眾對政法隊伍行使監督權利,不斷提高政法隊伍的政治素質和執法能力。三是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力量。只有依靠黨的領導,才能團結和動員全國人民投身法治社會建設,排除各種干擾,懲治和預防司法腐敗,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和諧社會。
這五個方面從不同側面體現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並且按照其內在的邏輯構成了一個思想體系,揭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系統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怎樣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問題。檢察機關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是要以實現公平正義為主題,以依法治國為中心,以執法為民為宗旨,以服務大局為職責,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障,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執法能力,優化執法環境,通過扎實的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⑨ 行政法論述題:論行政法上行政主體的優越性
發放救濟金屬於行政給付。公安機關發放居民身份證不屬於行政許可。
行政給付,也稱行政物質幫助,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特定的相對人提供物質利益或與物質利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行政給付行為是一種依申請的行政行為。除了在發生自然災害等緊急情況下由行政主體主動予以實施以外,就絕大多數行政給付行為來說,給付對象的申請是其必不可少的步驟。即使在緊急情況下,有時也要求履行相應的申請手續,只不過其手續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而已。
目前在我國主要有以下三種行政給付形式,即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保險金。
1.撫恤金。撫恤金是公民因公或者因病致殘、死亡時,由國家發給本人或者家屬用以維持本人或家屬日常生活的費用。根據規定,撫恤的對象包括殘廢軍人、因公致殘的職工及其他人員,以及革命烈士、犧牲人員的遺屬等。
2.最低生活保障費。最低生活保障費是國家發給收入低於一定水平的困難家庭,用以維持最低生活標準的費用。根據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對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持有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以下三類人員:一是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贍養人或撫養人的居民;二是領取失業救濟金期間或失業救濟期滿仍未能重新就業,家庭人均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居民;三是在職人員和下崗人員在領取工資或最低工資、基本生活費,以及退休人員領取退休金後,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居民。
3、社會保險金。社會保險金是公民法律規定,在其年老、疾病、失業和出現法定事由時,由國家發給本人用以承擔養老、醫療、維持家庭生活等必要支出的費用。國務院《失業保險條例》對有關失業保險的基金、失業保險的待遇等作了具體規定。
行政許可法對行政審批的范圍作出明確界定,規定只有六類事項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這六類事項分別是: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宏觀調控、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直接關系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定活動,需要按照法定條件予以批準的事項;有限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公共資源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准入等,需要賦予特定權利的事項;提供公眾服務並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行業,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資格、資質的事項;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產品、物品,需要按照技術標准、技術規范,通過檢驗、檢測、檢疫等方式進行審定的事項;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等,需要確定主體資格的事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其他事項。
法律還規定,如果上述事項通過下列方式能夠予以規范的,可以不設行政許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行政機關採用事後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