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處罰法是不是行政法規

行政處罰法是不是行政法規

發布時間: 2021-03-01 19:47:42

⑴ 行政處罰法與行政強製法是不是兩種不同的行政行為

是的!它們是兩種不同的行政行為。行政處罰一定是強制性的,但是行政強制不一定是行政處罰。比如,洪災來臨,政府為何保護大家的生命安全,強制轉移縣城的居民。這個就不是行政處罰。

⑵ 《行政處罰法》屬於() A.基本法 B.一般法 C 行政法規 D 地方性法規

《行政處罰法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屬於基本法。
基本法(Basic Law),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含義與憲法實際上相同,在港澳地區亦有人稱基本法為該地區的小憲法。此外,德國憲法的正規稱呼就是「基本法」。

行政法規和行政處罰法是什麼都是規定什麼的

你的分類不對,應該說「法律和行政法規分別規定什麼的?」行政處罰法只是法律的一種。法律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對法律的補充,法律規定的往往是比較大的框架和原則性的東西,具體的實施細則就需要行政法規來規定。還有沒有制定法律的領域,先制定行政法規過渡一下,等時機成熟後再上升為法律。

你說的行政處罰法,是一部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它規定的主要是政府怎樣來處罰一般違法行為的,這種違法行為尚未達到犯罪的程度。

⑷ 行政處罰的法律法規

行政處罰是指有處分權的行政機關組織,對違反行政法律法規的行政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法是調整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定授權組織與行政違法相對人之間行政處罰的關系的法律規范。
行政處罰法分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行政處罰法專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廣義的行政處罰法泛指一切有關行政處罰的行政法律、法規和規章
根據中國的立法體制,行政處罰法可以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規章是特定行政機關依照行政程序制定的僅適於本部門或本行政區域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部委規章是國務院部、委員會依法制定的僅適於本部門的規范性文件;地方政府規章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規章。規章作為行政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大量涉及行政處罰的內容。如《關於價格違法行為的處罰規定》。因此,規章也是行政處罰的重要依據。
行政處罰法除了以專門的行政處罰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形式表現以外,大量的是以這些規范性法律文件之中的行政處罰條款和行政處罰專章的形式存在的。
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的時效作出了明確規定,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⑸ 《行政復議法》《行政管理處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等等,這些是類別么,還是具體的法律法規

這些是具體的法律法規。

⑹ 關於行政處罰法

《行政處罰法》的制定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頒布時間: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七日

2.行政處罰與行政處分的關系?
行政處罰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給予的制裁。行政處分是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依據行政管理法規、規章、紀律等對其所屬人員違規、違紀行為所作的處罰。
行政處罰與行政處分的主要區別在於:
第一,針對的違法行為不同。行政處罰是針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所採取的;行政處分是針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所採取的。行政處罰是行政機關的外部行政行為;行政處分則是行政機關的內部行政行為。
第二,行為人與相對人之間的關系不同。行政處罰的決定者和實施者是具有國家行政管理職能的特定的行政機關,它與受處罰人之間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隸屬關系,而只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普通行政關系;行政處分的決定者和實施者並不一定是特定的行政機關,它與被處分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基於行政組織關系所產生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第三,適用的法律依據不同。行政處罰依據國家有關行政管理的普通的法律法規,主要是指行政行為法和行政程序法;行政處分則依據行政組織法。
第四,形式不同。行政處罰的形式主要有警告、罰款、拘留、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勞動教養等,始終與被處罰人的人身自由權、財產所有權等基本權利相關;行政處分的形式主要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留用察看、開除等,大多與被處分人職務上的權利有關。
第五,兩者所產生的法律效果不同,由此產生爭議後的救濟手段也不一致。對行政處罰不服,相對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對行政處分不服,相對人不能提起行政訴訟。

行政處罰與刑罰的關系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承擔行政責任的,給予必要的處罰的行為。而刑事處罰是犯罪行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是國家懲罰的強制手段。

法律責任從性質上分大體有三種: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因而,我國法律責任的規定中一般包括了這三方面的內容,即:行政處罰、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對於不同的違法行為規定不同性質的處罰,是為了對不同的違法行為以及具體情節、性質給以必要的、適當的制裁,達到教育、防範和懲罰的目的。由於處罰的性質不同、方法不同,發揮的作用也完全相同。在我國法律責任制度中,行政處罰的刑事處罰的關系比與其他法律責任之間的關系相同。在我國法律責任制度中,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的關系比與其他法律責任之間的關系更直接,它們在違法責任的構成上許多相似之處。在處理某一 違法行為時,是應給予刑事處罰還是應給予行政處罰,經常會出現一些較難判斷的情況,解決這好這一問題的法律適用是不容迴避的問題。

(一)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的共同性

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都是行為人對其違法行為造成的法律後果所承擔的責任,兩種處罰都是國家剝奪違法行為人某些權利的強制手段,都屬於公法的范疇。第一,遵循相同的原則,如:「罪刑法定」、「錯罰相當」、「教育與懲罰相結合」、「公開、公正」原則等等。第二,代表國家實施處罰,實施主體都是國家權力的代表,任何非國家權力主體的組織和個都無權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處罰。第三,行政處罰和刑罰都是以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為前提的,對違法構成要件的要求也相似,只是程度不同。第四,處罰方式都有人身罰和財產罰,由於人身罰、財產罰都是代表國家實施的,因而在實施刑事處罰前如果已經實施了行政處罰的,可以相應折抵。

(二)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的不同點

1.處罰適用前提不同。行政處罰是針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作出的處罰;而刑事處罰是觸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作出處罰。

2.處罰適用的依據不同。行政處罰適用的依據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合法的規章;而刑事處罰適用的依據只能是法律,既刑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有關刑法若干補充規定。這是因為關於刑法的規定,是國家的專屬立法權,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規章無權規定刑事處罰。

3.處罰實施機關不同,行政處罰在我國是屬於行政管理的范疇,因此實施主體是行政機關。而刑事處罰是屬於國家的司法權范疇,因此只能由法院實施。

4.處罰的種類不同。刑事處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還有適用於外國人犯罪的驅逐出境。行政處罰主要是人身罰和財產罰,但主體是人身罰。行政處罰包括:警告、罰款、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沒收非法財物、沒收違法所得、行政拘留等。從種類上說雖包括了人身罰、財產罰、申誡罰和能力罰四大類,人身罰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且行政處罰所規定的人身罰較之刑事處罰也要輕得多。

5.違法者主觀狀態承擔責任的影響不同。在刑事處罰中,行為人的主觀是故意還是過失對其所承擔的刑事責任影響很大,是判斷罪與非罪、此罪或者彼罪重要因素。但在行政處罰過程中,行為人主觀上的故意或者過失就不是很重要了,只要主觀上有過錯,即有主觀上故意或者過失,客觀上實施了行政違法行為,就可以認為是已構成了行政違法,就可以對其實施行政處罰。

6.處罰的作用不同。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雖然對違法者都有懲誡和教育的雙重作用,但側重點不同。行政處罰是對有違反國家行政管理秩序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者進行的處罰,它注重的是對糾正違法行為,處罰只是教育的一種方式,只要達到了糾正違法行為的目的,行政處罰的作用也就達到了。而刑事處罰,針對的是嚴重危害社會刑事犯罪分子作出的,因引它更注重對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制裁犯罪分子是刑罰的主要功能,當然在制裁的過程中了包涵著違法者的教育,對於違法犯罪行為不但要給予制止和糾正,而且必須要使犯罪分子得到應有的制裁。

(三)行政處罰與刑罰的不可替代性

由於行政違法行為在構成要件上與刑事犯罪有相似之處,有的只是違法嚴重程度不同,因此在執法過程中對行政違法行為或者犯罪的准確認定是正確適用法律的關鍵。如何認定違法行為的性質,應當從違法行為的主觀要件以及行為主體侵犯的社會關系的具體情節方面進行分析。

另外當行為人的一個行為既違反了行政法中某個法條的規定,同時又觸犯了刑法的某個法條規定,而構成行政違法行為與犯罪的競合,在實踐中,一個違法行為同時觸犯了行政違法行為法律規范和刑法的情況大量存在,如偷漏稅、走私、破壞公共秩序等行政違法行為等,對於這種情況,應如何處理呢?在實踐中應根據違法行為的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罰決定。具體分析發生行政違法行為和犯罪競合,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單處刑罰

即對某一行政違法行為構成了只由司法機關給以刑事處罰,行政機關不得就同一事實重復處罰。這實際上也地「一事不再罰」原則的體現。對於給予刑罰就足以在到懲處和預防犯罪的目的的,就沒有必要再由行政機關予以行政處罰。

2.刑罰與行政處罰雙重適用

即對行為人除由司法機關予以刑罰處罰外,有關行政機關應予以行政處罰。這主要是因為:違法行為具有觸犯刑法和行政法律規范的雙重性,行為人也就應該相應承擔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另外,刑罰與行政處罰的種類及功能的差異決定了在適用刑罰的同時還必須適用行政處罰以彌補刑罰的不足。刑法規定的主刑和附加刑的種類和范圍相對比較狹窄,主要是人身罰和財產罰。僅適用刑法規定的刑罰在有些情況下不足以消除違法行為人犯罪的全部危害後果,也足以徹底糾正行政違法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適用刑罰的同時並處一定的行政違法處罰有利於更好地打擊犯罪分子,糾正行政違法行為。但若一違法行為獨犯了刑法,而刑法已對違法者作出了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那麼,關於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就應當免除;如果刑罰已對違法者作出了財產方面的處罰,如罰金等,那麼,關於財產方面的行政處罰就應當免除。

(四)行政處罰與刑罰的折抵

《行政處罰法》第28條規定:「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罰款的,應當折的相應罰金。」這主要是針對刑罰執行問題作出的,但由於這一刑罰執行問題涉及到了與行政處罰的關系,因此行政處罰法對此作出了專門規定。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行政處罰折抵刑罰的問題是需在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發生的,這一特定物件是:第一,這一行政違法行為同時違反了行政法規規范和刑事法律規范,根據這兩個法律規范的規定都要給以處罰;第二,行政機關不認為這一行為觸犯了刑法而認為只觸犯了行政法律規范。因而對違法行為依照行政法律規范給以了行政處罰,而後發現該行為觸犯了刑法,司法機關需要給以刑事處罰;第三,行政機關違法行為人作出行政拘留或者罰款的行政處罰,且這一處罰決定已經開始執行,只有以上的幾種情況同時具備,行政處罰與刑罰的情況才會發生。

⑺ 根據我國行政處罰法規定,不屬於行政處罰種類的是()。

c依據行政處罰法第八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內違法所得、沒收非容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⑻ 《行政處罰法》明確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為什麼

不能籠統的認為其他規范性文件均不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實踐中應當有限制有條件地認可其效力。把握一個總的原則,即只要該規范性文件是對上位法內容的具體解釋和說明,一般來說是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的。

我國法律結構呈多層次框架,其構成為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地方規章等諸層次。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的沒有立法權的市、地、縣區的規范性文件等。實際情況是越往下的規范性文件越直接關繫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即「越管用」。為了從立法上解決濫處罰這一問題,本法對行政處罰的設定作了非常嚴格的限定:

《行政處罰法》第九條 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十條 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一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二條 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8)行政處罰法是不是行政法規擴展閱讀

不論是法的正式淵源,還是非正式淵源,理論上應該均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但是,其他規范性文件作為行政處罰依據應當遵循兩個基本原則:

一是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如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一旦違反必然導致其本身無效,更不用談是否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

另一個是必須堅持法的效力位階,遵守下位法服從上位法,即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內容本身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等上位法的內容相沖突。因此,只要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內容符合以上兩點要求,即應認定其效力。

針對此問題,雖然相關法律沒有明確,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法〔2004〕96號)中有所涉及。該會議紀要規定,其他規范性文件不是正式的法律淵源,對人民法院不具有法律規范意義上的約束力。

但是,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其他規范性文件合法、有效並合理、適當的,在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時應承認其效力;

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理由中對其他規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合理或適當進行評述。最高人民法院的會議紀要不是以司法解釋的形式頒布實施的,嚴格來說不具有正式的法律效力,僅僅具有指導意義。但是,領會該會議紀要的精神和旨意遠比其本身是否具有正式法律效力重要。

熱點內容
經濟法的本質的理解 發布:2025-09-23 22:27:12 瀏覽:193
中國經濟法的內容 發布:2025-09-23 22:16:03 瀏覽:6
隸屬關系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3 22:10:32 瀏覽:329
原告申請司法鑒定 發布:2025-09-23 22:09:43 瀏覽:609
新經濟對勞動法的挑戰及處理方案 發布:2025-09-23 21:59:53 瀏覽:748
南昌市西湖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3 21:59:52 瀏覽:206
我國具有法律效力的是什麼 發布:2025-09-23 21:59:48 瀏覽:816
合同律師官司費用 發布:2025-09-23 21:52:55 瀏覽:562
促進執法規范 發布:2025-09-23 21:50:21 瀏覽:899
法院宣告死亡有什麼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3 21:47:40 瀏覽: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