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一百零一條

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一百零一條

發布時間: 2021-03-01 21:45:20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第一百零二條.第一百零三條有哪些規定

1、第一百條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2、第一百零二條保全限於請求的范圍,或者與本案有關的財物。

3、第一百零三條財產保全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方法。人民法院保全財產後,應當立即通知被保全財產的人。財產已被查封、凍結的,不得重復查封、凍結。

4、第二百八十一條 外國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承認和執行的,可以由當事人直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

也可以由外國法院依照該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定,或者按照互惠原則,請求人民法院承認和執行。

(1)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一百零一條擴展閱讀:

修正:

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② 如何理解《新民事訴訟法》的105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釋義:第105條
第一百零五條 拘傳、罰款、拘留必須經院長版批准。
拘權傳應當發拘傳票。
罰款、拘留應當用決定書。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不停止執行。
【釋義】
本條是關於拘傳、罰款、拘留強制措施的程序的規定。以上三種強制措施都要經過法院院長的批准,因為它們直接涉及當事人人身、財產權利的剝奪,對當事人權益影響很大,所以要求更加嚴格。另外,在形式上,拘傳要發拘傳票,罰款和拘留要用決定書。對於罰款和拘留兩種較為嚴厲的強制措施,法律賦予當事人申請復議權,以更加慎重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不受非法侵害。需注意的是,此時復議機關不是原作出決定的法院,而是作出決定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在復議期間,也不停止執行。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苐一百零一條

第一百零一條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被保全財產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採取保全措施。申請人應當提供擔保,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三十日內不依法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保全

④ 新民訴法104條怎麼解讀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四條財產糾紛案件,被申請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解除保全。

本條是關於被申請人提供擔保後解除保全的規定。
這次修改民事訴訟法對本條作了修改,在條文前部增加了「財產糾紛案件」一詞。
一、被申請人提供擔保的作用
保全的目的是保障將來生效判決的執行,避免申請人遭受不可彌補的損害,一旦被申請人提供擔保,日後生效判決不能執行的可能性便不復存在,申請人可能遭受的損害也能得到彌補,同樣達到了法院採取保全措施的目的,因此,繼續實施保全已無必要。這種機制的設置與適用,同時具有雙重意義,既可使日後生效判決的執行順利進行,又可避免因繼續保全而給被申請人財產功能的有效發揮造成客觀障礙。
具體而言,被申請人提供的擔保也可以是多樣化的,既可以是人的擔保,也可以是物的擔保;既可以是實物擔保,也可以無形財產權等權利作為擔保。被申請人提供擔保的,擔保數額應當以解除保全可能給申請人造成的損失為基礎計算,至少不應低於被保全財產的價值或者金額。
二、何謂「財產糾紛案件」
根據本條規定,只有財產糾紛案件,人民法院才可以根據被申請人提供的擔保裁定解除保全。原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僅規定了財產保全,這次修改民事訴訟法擴大了保全的概念,增加規定了行為保全,並不是所有的保全都可以因為被申請人提供了擔保而裁定解除保全。
在民事訴訟理論中,根據原告訴訟請求的性質和內容,可以把訴分為給付之訴、確認之訴和形成之訴,分別對應著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支配權和形成權。給付之訴,是指原告請求被告履行一定給付義務的訴訟,原告對被告享有特定的給付請求權,是給付之訴成立的基礎。依照給付的內容,給付之訴可分為金錢給付、物之給付和行為給付,如受害人請求加害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等。確認之訴,是指原告請求法院確認當事人之間有爭議的權利或者法律關系是否存在的訴訟。確認之訴必須具有需要訴訟救濟或保護的法律利益,確認之訴的判決一般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如物之所有權人因他人否定其具有物之所有權而針對該他人提起的訴等。形成之訴,是指原告請求法院變更某一法律關系之訴。在形成之訴中,當事人對於現存的法律關系並無爭議,而對於現存的法律關系應否變更存在爭議,如解除婚姻關系之訴、解除共有關系之訴等。實踐中由於訴的復雜性,往往產生訴的競合。比如,給付之訴的審理必須對給付的權利義務關系予以確認,確認之訴是給付之訴的前提,形成之訴也以確認之訴為前提。
所謂財產糾紛案件,主要是指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涉及財產歸屬、要求被告承擔金錢或者可以金錢計算的給付義務的案件。我們在此沒有採用比較理論化的訴的類型的劃分,而是採用了「財產糾紛案件」的表述,包括涉及財產歸屬的確認之訴、給付內容為金錢或者物的給付之訴案件。確認之訴的核心是確認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既可以是對物之所有權的確認,也可以確認是否存在侵權行為,對確認財產歸屬的案件,在作出最終判決前,為防止實際控制訴爭財產的當事人實施轉移、隱匿、處分等行為,對方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作出保全裁定,維持目前的法律關系直至判決作出,屬於「財產糾紛案件」;給付之訴中的金錢給付之訴、物的給付之訴,因其執行內容涉及財產移轉,也屬於「財產糾紛案件」。只具有行為給付內容的判決,執行標的也只能是被執行人的行為,不涉及財產移轉;形成之訴案件,是對既存法律關系的變更,也不涉及財產移轉,這兩種都不屬於「財產糾紛案件」,不適用本條規定。
在非財產糾紛案件中,即便被申請人提供了擔保,也不能裁定解除保全,試想,在家庭暴力案件中,能夠因為丈夫提供了擔保而解除責令其停止實施家庭暴力的保全嗎?
因此,這里規定的財產糾紛案件並不完全等同於財產保全案件,一部分行為保全案件也涉及財產糾紛,如侵犯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案件、普通的侵權案件等,也屬於本條的適用范圍。

⑤ 民訴法司法解釋第109條是什麼意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零九條規定回,「當事人對欺詐、脅迫答、惡意串通事實的證明,以及對口頭遺囑或者贈與事實的證明,人民法院確信該待證事實存在的可能性能夠排除合理懷疑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意思就是法院有自由心證的權利。如果當事人提交了證據,法院能夠排除合理懷疑,即使不能證明事實的存在,也應當認定事實的存在。
請採納

⑥ 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一百零八條中的

您好!請您詳細描述您的問題。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百零八內條對負有舉證證容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對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法律對於待證事實所應達到的證明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該條文中的待證事實是指原被告在訴訟過程中提出的對於案件訴訟請求會產生影響的案件事實。不過本條文的核心是關於民事證據證明標準的規定,證明標准也稱證明要求、證明度,是指在訴訟證明活動中,對於當事人之間爭議的事實,法官根據證明的情況對該事實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性評價的最低要求。本法條中基本上採取「高度蓋然性」來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⑦ 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一百零

此條解釋分三層意思:

一是在舉證期間,當事人不能回按人民法院予定的舉證期內完全舉證事項的答,可以申請延長舉證期限,並要在法院予定的舉證期滿提出申請,並要求是提出書面申請。

二是經人民法院審查,當事人提出的申請延長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適當延長舉證期限,並通知其他當事人。法院准許延長的舉證期適用於其他當事人。

三是經人民院審查,當事人提出的申請延長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並通知申請人。

附:解釋原法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條 當事人申請延長舉證期限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申請。

申請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適當延長舉證期限,並通知其他當事人。延長的舉證期限適用於其他當事人。

申請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並通知申請人。

⑧ 如何理解新民事訴訟法的你105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釋義:第105條
第一百零五條 拘傳、罰款、拘留必須經院版長權批准。
拘傳應當發拘傳票。
罰款、拘留應當用決定書。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不停止執行。
【釋義】
本條是關於拘傳、罰款、拘留強制措施的程序的規定。以上三種強制措施都要經過法院院長的批准,因為它們直接涉及當事人人身、財產權利的剝奪,對當事人權益影響很大,所以要求更加嚴格。另外,在形式上,拘傳要發拘傳票,罰款和拘留要用決定書。對於罰款和拘留兩種較為嚴厲的強制措施,法律賦予當事人申請復議權,以更加慎重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不受非法侵害。需注意的是,此時復議機關不是原作出決定的法院,而是作出決定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在復議期間,也不停止執行。

⑨ 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一百零八條中的待證事實

您好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百零八條 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專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屬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對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法律對於待證事實所應達到的證明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該條文中的待證事實是指原被告在訴訟過程中提出的對於案件訴訟請求會產生影響的案件事實。不過本條文的核心是關於民事證據證明標準的規定,證明標准也稱證明要求、證明度,是指在訴訟證明活動中,對於當事人之間爭議的事實,法官根據證明的情況對該事實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性評價的最低要求。本法條中基本上採取「高度蓋然性」來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意見第一百零九條的司法解釋

內容如下:
最高抄人民法襲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若干問題的意見
109、訴訟中的財產保全裁定的效力一般應維持到生效的法律文書執行時止。在訴訟過程中,需要解除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應及時作出裁定,解除保全措施。

熱點內容
經濟法的本質的理解 發布:2025-09-23 22:27:12 瀏覽:193
中國經濟法的內容 發布:2025-09-23 22:16:03 瀏覽:6
隸屬關系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3 22:10:32 瀏覽:329
原告申請司法鑒定 發布:2025-09-23 22:09:43 瀏覽:609
新經濟對勞動法的挑戰及處理方案 發布:2025-09-23 21:59:53 瀏覽:748
南昌市西湖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3 21:59:52 瀏覽:206
我國具有法律效力的是什麼 發布:2025-09-23 21:59:48 瀏覽:816
合同律師官司費用 發布:2025-09-23 21:52:55 瀏覽:562
促進執法規范 發布:2025-09-23 21:50:21 瀏覽:899
法院宣告死亡有什麼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3 21:47:40 瀏覽: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