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日本行政法院

日本行政法院

發布時間: 2021-03-03 23:34:25

A. 日本的政治制度怎樣

日本實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天皇為國家象徵,無權參與國政。國會是最高權力和唯一立法機關,分眾、參兩院。內閣為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首相(亦稱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選舉產生,天皇任命。現行《日本國憲法》於1947年5月3日頒布實施。憲法規定: 實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 天皇為日本國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 無權參與國政;「永遠放棄把利用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第9條)。

日本國會
日本國會是日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唯一的立法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構成,兩院議員均從國民中選舉產生。眾議院議員任期4年;參議院議員任期6年,每3年改選半數議員。國會有立法權、對政府的財政監督權、條約的批准權、內閣總理大臣的提名權,議院有國政調查權、對法官的彈劾裁判權等。雖然一切法案都由國會審議,但內閣也有提案權,內閣提出的法案佔80%以上。眾議院權力大於參議院。如參議院對眾議院已經通過的法律作出不同決議時,眾議院再次以出席議員2/3以上的多數通過即成法律。眾議院有權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或否決信任票,但內閣總理大臣可以建議天皇宣布解散眾議院。國會的常會每年召開1次。內閣可以決定召集國會臨時會議,一定數額的議員也可要求內閣決定召集臨時會議。會期及延長事宜由國會本身決定。眾議院被解散時,參議院也同時閉會。如有需要,內閣可要求參議院緊急集會。緊急集會所採取的臨時措施,如在下屆國會開會後10日內不能得到眾議院同意,即失去效力.
1955年起,原稱保守合同的自由民主黨(自民黨)一直長期執政,只是曾在1993年至1996年間短暫被對手社民黨取得政權並短期執政。1996年,自民黨重新執政後就一直執政到今天。
除了社民黨之外,日本國會的主要在野政黨尚有日本民主黨、日本共產黨等,而今日本國會乃是由自民黨及公明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執政。
日本的政黨
戰後日本政權曾長期把持在自民黨這一資產階級保守政黨手中。從1955年到1993年38的年裡,自民黨控制著國會中眾參兩院的大多數席位,黨內派系間對總裁位子的角逐事實上取代了政黨間的奪權斗爭。與之相對的社會黨、共產黨等革新政黨則作為在野勢力,「保革對立」是為冷戰時期日本政治斗爭的主線。
自民黨、民主黨 、公明黨、日本共產黨、社民黨、保守新黨等.
戰後日本實行「政黨政治」,代表不同階級、階層的各種政黨相繼恢復或建立。目前參加國會活動的主要政黨有自民黨、民主黨、公明黨、日本共產黨、社民黨、保守黨等。

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 LDP):1955年11月由原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並而成,1955年起連續執政38年。1993年8月淪為在野黨,1994年6月底參加三黨聯合政權,重返執政地位。1996年11月恢復單獨組閣。1999年1月與自由黨組成聯合政權,10月與自由黨和公明黨組成三黨聯合政權。2000年4月與公明黨、保守黨建立聯合政權。自民黨是歷史較長的傳統保守政黨,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勢力較強。黨首為總裁,任期2年,原則上只能連任1次,可酌情適當延長。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僅次於自民黨的第二大政黨。1998年4月27日成立,由原民主黨、民政黨、新黨友愛和民主改革聯合四黨組建而成。1998年7月參議院選舉和2000年6月眾議院選舉後實力大增。該黨主張推行民主、穩健的政治路線,構築新自由社會。2003年9月,民主黨和自由黨在東京簽署合並協議書,正式將兩黨合並為一個新的民主黨。根據合並協議,自由黨解散。合並後的民主黨在國會佔有204席。

公明黨(Komei Party):1964年11月成立,其母體為宗教團體創價學會。1970年6月實行政教分離,93年8月參加非自民聯合政權。但自94年底以後,為參與日政界分化改組,公明黨分出一部分力量參加新進黨,新進黨解散後,組成「和平新黨」。未分出去的部分則重組為「公明」。1998年11月7日,「和平新黨」和「公明」宣布合並,並恢復原黨名。1999年10月,公明黨加入自民黨和自由黨的聯合政權,成為執政黨,2000年4月,公明黨與自民黨、保守黨組成聯合政權。該黨基本政策主張總體上仍沿襲了過去公明黨「中道路線」的傳統,堅持穩健的政治路線,提倡和平主義。

日本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Japan -- Nippon Kyosanto):1922年7月15日成立的左翼政黨。戰後獲合法地位。七十年代中期出現發展的高峰期。進入九十年代,日共根據冷戰後新形勢,對政策主張再次進行調整。2000年11月,日共召開第二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修改黨章,把黨的性質由「工人階級的先鋒政黨」改為「工人階級政黨」和「全體日本國民的政黨」。該黨支持階層比較穩固,基層組織健全。

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簡稱「社民黨」,1945年11月成立,1996年4月由社會黨易名為社會民主黨。該黨主要成分是工會和農協的活動家、中小企業主和知識分子。冷戰期間,該黨作為革新派政黨與保守的自民黨長年對峙。93年日本政局劇變,社會黨先是加入多黨聯合政權,後又與自民黨聯合執政。該黨委員長村山富市出任首相。98年5月,該黨退出聯合政權。近年來實力大減。

保守黨:2000年4月由自由黨26名成員脫黨組成。成立伊始即與自民、公明兩黨組成新的聯合政權。6月眾議院大選後席位減少。該黨主張要體現「保守主義」的真正含義,維護國家、社會的安定及和諧。

政府
內閣為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由內閣總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廳(部委)的大臣組成。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內閣成員由內閣總理大臣任免,天皇認證。日本政府實施行政改革後政府機構為1府12省廳。

日本實行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制。日本的憲法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天皇的許可權只在形式上。天皇雖有任命總理大臣及最高法院法官的權力,但前者須經國會提名,後者由內閣總理大臣提名。天皇的有關國事活動必須由內閣建議和承認。天皇只能按內閣的決定,作禮儀上或形式上的活動。

國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的立法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兩院議員均由國民選舉產生。眾議院有議員511名,任期4年;參議院有議員252名,任期6年,其中參議員每3年改選一半。憲法規定,國會職權有立法權、對政府的監督權以及外交、財政和司法的監督權。1994年1月,日本國會通過了政治改革方案,據此眾議院實行「小選區制與比例代表制並立」,改變中選區制度,小選區選300名議員,比例代表區選200名議員,公費資助得票率超過2%的政治家才能得到眾議院議席。投票方法是記號式的兩票制,總理府設為劃定參議院選區的第三者機構。

內閣是日本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內閣由國會中議席佔半數以上的多數黨進行組閣。根據慣例,議會中多數黨首腦一般是內閣總理的當然候選人。如果沒有一個政黨議席在國會中佔多數,就由國會中議席占最多的兩個以上政黨組閣,由席位最多的政黨領袖任內閣總理大臣。

法院是日本的司法機構,行使司法權,所有法官「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日本憲法及法律約束」。

日本是多黨制國家,參加日本政治活動的政黨有自民黨、社會黨、公明黨、民社黨、共產黨、新生黨、新黨等。自1955年以來,日本內閣一直由自民黨執政,總理大臣也一直由自民黨總裁擔任。1993年7月,日本自民黨在大選中失利。執政38年後下台,轉向社會黨、公明黨、民社黨、新黨等7黨組成的聯合內閣,細川護熙任內閣總理大臣。自民黨氏期執政,卻在瞬息之間垮台,其原因是由於「金權政治」的作用。用金錢換地位和用地位換金錢的「金權政治」導致自民黨內部腐敗,直至垮台。要成為自民黨總裁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籌措資金的能力」,只有得到財界的「政治捐款」,才能在國會大選中獲勝,才能執掌政權,才能給財界回報。這使金錢與政治緊密結合,貪污受賄案件層出不窮。70年代的洛克希德賄賂案使田中角榮下台;80年代的里庫路特賄賂案斷送了中曾根和竹下登;90年代的佐川快件公司行賄案又使自民黨副總裁金丸信被捕。這些丑聞,使日本對自民黨失去了信任,黨內也發生分裂,最終導致1993年7月大選的敗北。

B. 日本法務省,檢察廳,和警察廳有無相互隸屬關系,其司法機構大致劃分如何

來當然沒有 公檢法相對源應存在啊 警察廳是執法機構 不屬於司法機構

司法機構大致劃分
司法權屬於最高法院及下屬各級法院。採用「四級三審制」。最高法院為終審法院,審理違憲和其他重大案件。高等法院負責二審,全國共設四所。各都、道、府、縣均設地方法院一所(北海道設四所),負責一審。全國各地還設有簡易法院和家庭法院,負責民事及不超過罰款刑罰的刑事訟訴。最高法院長官(院長)由內閣提名,天皇任命,14名判事(法官)由內閣任命,需接受國民投票審查。其他各級法院法官由最高法院提名,內閣任命,任期10年,可連任。各級法官非經正式彈劾,不得罷免。現任最高法院長官町田顯(Machida akira),是第16任長官,2002年11月6日就任。

檢察機構與四級法院相對應,分為最高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區(鎮)檢察廳。檢察官分為檢事總長(總檢察長)、次長檢事、檢事長(高等檢察廳長)、檢事(地方檢察廳長稱檢事正)、副檢事等。檢事長以上官員由內閣任命。法務大臣對檢事總長有指揮權。

警察廳是日本警察的中央行政機關

C. 日本的國家政治制度演變過程

日本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長期實行由天皇總攬統治權的君主立憲制。戰後,根據1947年《日本國憲法》實行議會內閣制,法律不得限制;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的范圍比過去擴大,天皇作為國家的象徵仍保留下來。

明治維新以前的政治制度

日本國家形成較晚,3世紀初期才出現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即邪馬台國。這是日本政黨制度的一個特點。約4世紀,在本州中部又興起了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在斗爭中,即大和國。到5世紀,自由民主黨內部派系林立,日本奴隸社會進入繁盛時期。646年,大和國發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度,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701年以後,又積極推行律令制度,於702年和718年分別制定和頒布了《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進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分為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以及都道府縣和市町村選舉管理委員會。完成了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國家的轉變。選舉的管理由行政委員會負責,
8世紀後半葉,地方議會議員定員由法律規定。土地私有和庄園制度得到發展,10世紀時封建武士開始崛起。12世紀末,武士出身的將領源賴朝建立了統治全國的軍事政府——鐮倉幕府,從此,日本進入幕府時期。眾議院議員512人,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成為中央政權,《日本國憲法》和1950年的《公職選舉法》確立了國會議員、地方公共團體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制度。天皇形同虛設。墓府政治又稱武家政治,《日本國憲法》保障普遍選舉、秘密選舉和平等選舉,它以軍事封建統治為特色,以首長武家棟梁與從者武士之間的主從關系為基礎。如地方議會制定、修改或廢除條例必須報自治省大臣核准;制定預算必須符合中央預算規定的比例;各項公共事務的管理應受有關省大臣的監督;總理有權直接罷免地方行政首長,從者對棟梁(主人)提供軍事服務(奉公),主人對從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時保護其領地。江戶幕府時期,幕府又把將軍領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國土地分為許多藩,封大名為藩主(諸侯)。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軍事、行政、司法和徵收貢賦等權利,但他必須對幕府納貢和負擔軍事義務。地方自治的職權包括:地方財政和地方財產管理權,藩成為幕府統治全國的地方機關。都道府縣及市町村為普通地方公共團體;東京都的特別區、地方公共團體的組合、財產區及地方開發事業團為特別地方公共團體。

明治維新後的政治制度
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頻頻叩關,民族矛盾和封建社會內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為首的維新政府。史稱「明治維新」。法官根據憲法具有「身份保障」,通過1868年的版籍奉還和1871年的廢藩置縣,將封建領主占據的藩地統歸天皇管轄。特別是經過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戰爭,日本開始走上近代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軌道。各級法院一般兼理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1885年結束了明治初年以來的太政官制,創設了內閣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正式頒布欽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通稱《明治憲法》)。接著,又相繼制定了《皇室典範》、《議會法》、《貴族院令》、《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會計法》等,廢除了明治維新時期仿效大陸法系建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確立了天皇主權的君主立憲政體。強調司法獨立,
天皇 《明治憲法》規定,「萬世一系之天皇」是主權者。天皇被奉為神之子孫,天皇主權出典於天孫降臨的神話。多數閣員屬該黨議員,天皇主權也就是神敕主權,內閣由議會多數黨組成,萬世一系即與天地共存。或者內閣總辭職。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內閣有權建議天皇解散眾議院,天皇為國家元首,否則,總攬統治權。天皇集立法、行政、司法及統率軍隊的權力於一身,立法權在帝國議會協贊(同意)下,行政權在各國務大臣輔佐下由天皇行使,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的名義行使。天皇的地位至高無上,內閣只對天皇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行政權不屬於個人,議會作用很小。天皇還有緊急敕令、獨立命令權及非常大權等。
帝國議會 形式上是國民參與立法的機關。由貴族院和眾議院構成。貴族院由皇族、華族及敕

D. 日本有類似國內檢察院一樣的公訴機構嗎有的話怎麼說管理體制是怎樣的

公檢法(公安;檢來察院;法院自),這三個機構是任何一個法制國家都有的機構,日本是三權(行政;司法;立法)分立,互不幹涉,各自獨立的,不是上下級關系,而是平級關系。也就是說,即使是行政最高長官內閣總理大臣,犯法一樣抓你沒商量。其中檢察院屬於司法,檢察官只對上級負責,同時,上級不能幹涉檢察官獨立辦案,從而保證司法的公正性。如果你是位檢察官,在你辦案的時候,總理和天皇都干涉不了你的。當然,這也只是理論上的,也不是百分之百絕對的。

けんさつ‐ちょう【検察庁】

E. 日本的政治

日本為君主立憲國,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如同世界上多數君主立憲制度,天皇沒有政治實權,但備受民眾敬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憲法沒有賦予君主任何權力的君主制國家。
日本政治體制三權分立: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歸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
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為日本國會,分為眾參兩院。選民為20歲以上的國民。 現行《日本國憲法》於1947年5月3日實施。憲法規定,國家實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天皇為日本國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無權參與國政;「永遠放棄把利用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第9條)。
根據憲法,日本實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鼎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天皇為國家象徵,無權參與國政。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和唯一立法機關。內閣為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日本首相正式名稱為內閣總理大臣,是日本最高行政首腦。 日本的司法權屬於最高法院及下屬各級法院。採用「四級三審制」。最高法院為終審法院,審理「違憲」和其他重大案件。高等法院負責二審,全國共設四所。各都、道、府、縣均設地方法院一所(北海道設四所),負責一審。全國各地還設有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負責民事及不超過罰款刑罰的刑事訟訴。最高法院長官(院長)由內閣提名,天皇任命,14名判事(法官)由內閣任命,需接受國民投票審查。其他各級法院法官由最高法院提名,內閣任命,任期10年,可連任。各級法官非經正式彈劾,不得罷免。
檢察機構與四級法院相對應,分為最高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區(鎮)檢察廳。檢察官分為檢事總長(總檢察長)、次長檢事、檢事長(高等檢察廳長)、檢事(地方檢察廳長稱檢事正)、副檢事等。檢事長以上官員由內閣任命。法務大臣對檢事總長有指揮權。

F. 日本政治制度內容

日本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長期實行由天皇總攬統治權的君主立憲制。戰後,根據1947年《日本國憲法》實行議會內閣制,天皇作為國家的象徵仍保留下來。

明治維新以前的政治制度
日本國家形成較晚,3世紀初期才出現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即邪馬台國。約4世紀,在本州中部又興起了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即大和國。到5世紀,日本奴隸社會進入繁盛時期。646年,大和國發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度,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701年以後,又積極推行律令制度,於702年和718年分別制定和頒布了《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進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完成了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國家的轉變。
8世紀後半葉,土地私有和庄園制度得到發展,10世紀時封建武士開始崛起。12世紀末,武士出身的將領源賴朝建立了統治全國的軍事政府──鐮倉幕府,從此,日本進入幕府時期。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成為中央政權,天皇形同虛設。墓府政治又稱武家政治,它以軍事封建統治為特色,以首長武家棟梁與從者武士之間的主從關系為基礎。從者對棟梁(主人)提供軍事服務(奉公),主人對從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時保護其領地。江戶幕府時期,幕府又把將軍領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國土地分為許多藩,封大名為藩主(諸侯)。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軍事、行政、司法和徵收貢賦等權利,但他必須對幕府納貢和負擔軍事義務。藩成為幕府統治全國的地方機關。
明治維新後的政治制度
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頻頻叩關,民族矛盾和封建社會內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為首的維新政府。史稱「明治維新」。通過1868年的版籍奉還和1871年的廢藩置縣,將封建領主占據的藩地統歸天皇管轄。特別是經過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戰爭,日本開始走上近代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軌道。1885年結束了明治初年以來的太政官制,創設了內閣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正式頒布欽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通稱《明治憲法》)。接著,又相繼制定了《皇室典範》、《議會法》、《貴族院令》、《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會計法》等,確立了天皇主權的君主立憲政體。
天皇
《明治憲法》規定,「萬世一系之天皇」是主權者。天皇被奉為神之子孫,天皇主權出典於天孫降臨的神話。天皇主權也就是神敕主權,萬世一系即與天地共存。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天皇集立法、行政、司法及統率軍隊的權力於一身,立法權在帝國議會協贊(同意)下,行政權在各國務大臣輔佐下由天皇行使,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的名義行使。天皇的地位至高無上,內閣只對天皇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議會作用很小。天皇還有緊急敕令、獨立命令權及非常大權等。
帝國議會
形式上是國民參與立法的機關。由貴族院和眾議院構成。貴族院由皇族、華族及敕選議員組成,實權掌握在華族和終身敕選議員手中;眾議院由民選的議員組成。兩院的職權雖然對等,但貴族院可以推翻眾議院的決定。帝國議會雖有參與制定法律和預算的權力,但議會通過的法案須經天皇裁可才能成為法律。
政府
內閣及其國務大臣從屬於天皇,只對天皇負責,並對天皇的行政權的行使起輔佐作用。但國務大臣的輔佐權不包括皇室事務和軍事統帥事務,而且這些事務也不受議會監督。從議會和政府的關系看,議會不能決定內閣的去留;權力重心在政府,政府可以緊急敕令等方式削弱議會的立法權;在預演算法案未成立時,政府可依上年度的預算實施財政。
樞密院
《明治憲法》保留了1888年為審議舊憲法和皇室典範而建立的樞密院,作為天皇的咨詢機構而獨立於內閣之外。其成員由議長、副議長及顧問官組成,是審議重要國務的合議體。也稱樞密顧問。在法律上雖是單純的咨詢機構,但在實際政治上,對政府起議會第三院的制約作用。
法院
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名義行使,但天皇和內閣均不參與審判。當時的司法權不包括對行政案件的審判,在普通法院之外另設行政法院,負責審理行政案件。行政訴訟事項以法律列舉限定,范圍不廣。
現代日本政治制度
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日本逐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1937、1941年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軍佔領日本。1945年10月,佔領軍最高司令官D.麥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修改《明治憲法》。在松本草案被佔領軍總司令部否定後,代之以麥克阿瑟草案。日本政府在此基礎上擬定了「憲法修正綱要」,1946年6月交付帝國議會討論,議會通過後,於同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實施。由11章103條構成,正式名稱為《日本國憲法》。根據這部憲法,日本由戰前具有濃厚軍國主義、封建主義色彩的君主立憲制改為議會內閣制的代議民主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原則,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天皇作為國家象徵被保留;實行「地方自治」原則;放棄戰爭,不保持武裝力量。
天皇
《日本國憲法》第 1條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其地位基於主權所在的日本國民之總意。」天皇只行使有關國事的行為,並無關於國政的權能。天皇有關國事的一切行為,須經內閣的建議與認可,由內閣負其責任。天皇既不具有傳統君主的性質,也不具備國家元首的性質。天皇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國會
國會是政權的最高機關,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構成,兩院議員均從國民中選舉產生。眾議院議員任期4年;參議院議員任期6年,每3 年改選半數議員。國會有立法權,對政府的財政監督權、條約的批准權、內閣總理大臣的提名權,議院有國政調查權、對法官的彈劾裁判權等。雖然一切法案都由國會審議,但內閣也有提案權,內閣提出的法案占 80%以上。眾議院權力大於參議院。如參議院對眾議院已經通過的法律作出不同決議時,眾議院再次以出席議員2/3以上的多數通過即成法律。眾議院有權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或否決信任票,但內閣總理大臣可以建議天皇宣布解散眾議院。國會的常會每年召開 1次。內閣可以決定召集國會臨時會議,一定數額的議員也可要求內閣召集臨時會議。會期及延長事宜由國會本身決定。眾議院被解散時,參議院也同時閉會。如有需要,內閣可要求參議院緊急集會。緊急集會所採取的臨時措施,如在下屆國會開會後10日內不能得到眾議院同意,即失去效力。
內閣
中央政權機關的領導核心,是由內閣總理大臣及其他國務大臣組成的合議體,行政權不屬於個人,而屬於統一體的內閣。內閣總理大臣由天皇根據國會的提名任命,其他國務大臣由內閣總理大臣任免,內閣總理大臣須在國會議員中提名,半數以上的國務大臣也必須是國會議員,內閣對國會負連帶責任。內閣必須得到眾議院的信任,否則,內閣有權建議天皇解散眾議院,或者內閣總辭職。內閣由議會多數黨組成,多數閣員屬該黨議員,因此內閣和議會通常能保持一致。
法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參照英美法系進行了司法制度改革,強調司法獨立,廢除了明治維新時期仿效大陸法系建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法院組織系統分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兩類。最高法院享有最高司法審查權,對國會和行政的決定和行為進行監督。下級法院分為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各級法院一般兼理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實行四級三審制。法官實行任命制,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須交國民審查。法官根據憲法具有「身份保障」,但國會兩院組成的彈劾法院可審判被追訴法官。
地方自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控制。戰後,《日本國憲法》和《地方自治法》擴大了地方自治的權力。《地方自治法》規定,都道府縣及市町村為普通地方公共團體;東京都的特別區、地方公共團體的組合、財產區及地方開發事業團為特別地方公共團體。地方自治的職權包括:地方財政和地方財產管理權,地方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管理權,課稅權、警察權、統制權等行政執行權,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制定地方條例權等。自治機關由地方行政機關和地方議會組成。各級行政首長和議會議員均由居民直接選舉產生和罷免。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方面,雖然憲法和法律限制中央對地方的統制監督權,但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的監督和指導。如地方議會制定、修改或廢除條例必須報自治省大臣核准;制定預算必須符合中央預算規定的比例;各項公共事務的管理應受有關省大臣的監督;總理有權直接罷免地方行政首長,地方大多數公務員由自治省安排等。
選舉制度
《日本國憲法》保障普遍選舉、秘密選舉和平等選舉,以個人選舉、直接選舉、任意選舉為前提。《日本國憲法》和1950年的《公職選舉法》確立了國會議員、地方公共團體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制度。眾議院議員512人,由全國130個選區選出;參議院議員252人,其中,100人以全國為1個選區,依比例代表制選出(采頓特計票法),其餘 152人以都道府縣區劃為選區選出。地方議會議員定員由法律規定。選舉的管理由行政委員會負責,分為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以及都道府縣和市町村選舉管理委員會。年滿20歲以上者均有選舉權,對地方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還有居住期限的限制。對參議院議員和都道府縣知事的被選舉權,為30歲以上,其餘為25歲以上。禁治產者和禁錮刑(徒刑)以上的受刑者,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政黨制度
日本實行多黨制。雖在國會中佔有席位的政黨不少,但自由民主黨自1955年以來長期單獨執政。自由民主黨內部派系林立,派系斗爭從未間斷,在斗爭中,主流派和反主流派不斷重新組合,這是日本政黨制度的一個特點(見日本政黨)。
國民的權利
《日本國憲法》以尊重人權為基本原則,確認國民(不再是臣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權不受妨礙,憲法所保障的國民權利是「不可侵犯的永久權利」,法律不得限制;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的范圍比過去擴大,增加了對公務員的選舉罷免權、公民的賠償請求權、不受奴隸式拘束和苦役的自由、選擇職業的自由、脫離國籍的自由、學問自由、生存權、受教育權、勞動權、刑事賠償請求權等新的規定。

G. 行政法院(南京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時期的行政法院制度
1928年,由國民黨一黨控制的「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定都南京,開始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近代中國的法律制度也由此迎來了一個新的時期。

從行政訴訟制度方面來說,1928年10月頒布的《司法院組織法》第1條規定,司法院由司法行政署、司法審判署、行政審判署及官吏懲戒委員會組成;按其第6條規定,行政審判署依法律掌理行政訴訟審判事宜。 [44]同年11月,又將《司法院組織法》加以修改,經國民政府公布,此修正案即將組織司法院之「司法行政署」,改「司法行政部」,「司法審判署」改為「最高法院」,「行政審判署」改為「行政法院」,其餘均照原案 [45]。這初步奠定了行政法院隸屬於司法院的體制。1931年6月公布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22條規定:「人民依法律有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之權」,但關於行政法院的內容並無涉及。1932年11月17日公布《行政法院組織法》與《行政訴訟法》,這兩個立法構成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行政訴訟制度的基本依據和框架。此外,1933年5月公布了《行政訴訟費條例》,1933年6月由司法院公布了《行政法院處務規程》。

《行政法院組織法》共12條,下不設章。新《行政訴訟法》共27條,也不設章。這兩個法律所規定的行政法院的組織及訴訟程序,有延續原來平政院制度的,也有一些新變化的內容。

與平政院相同或相似的制度,就組織方面言,主要體現在:行政法院置院長1人,綜理全院行政事務(行政法院組織法第2條);行政法院分設二庭或三庭(同法第3條);行政法院之審判,以評事五人之合議行之(同法第5條)。此外,關於評事的任職資格、評事包括司法官與行政官吏兩部分等也與以前的規定相同(同法第4、6條)。就訴訟許可權與程序言,與以前制度相同或相似的內容主要體現在:行政訴訟采概括主義(新行政訴訟法第1條);對於行政法院判決,不得上訴或抗告(同法第3條);得命令利害關系人參加訴訟(同法第16、17條);行政訴訟一般無停止原處分或原決定執行的效力(同法第9條)。此外,行政訴訟訴狀及其他一些程序也與過去的相似。

與原來的平政院制度相比,也有一些新變化。行政裁判機關的名稱由原來的平政院改為行政法院;行政法院屬於司法院;行政法院無肅政廳的設置,因而也無由肅政史提起行政訴訟的制度;無就地審判制度;無訴訟當事人不得撤回訴訟的規定;民事訴訟為行政訴訟的先決問題時,沒有規定等到民事訴訟確定後而再行審理行政訴訟;完全採取訴願前置原則;規定評事的保障准用推事保障之規定;提起行政訴訟得附帶請求損害賠償;採取書面審理主義,但行政法院認為必要,或依當事人的申請,得為言辭辯論;得提起再審之訴,等等。

從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出,盡管國民政府的關於行政法院的立法與平政院的有所不同,但從體制上說,按照歷史的慣性,採用的仍然是大陸法系的模式,立法方面如果說仍與日本的行政裁判法相似也是立得住腳的。現對其中有些規定的得失作些分析。

第一,關於行政法院的屬性。如前所述,平政院隸屬於大總統,是行政機關,而行政法院則屬於司法院,這是行政裁判機構在民國初期與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最大的不同之一。把行政裁判機構從行政組織系統中分離出來,在司法院裡面設置行政法院,依法管理行政訴訟審判事宜,這與英美法系的體制及與大陸法系的法國、日本等均有差異,而與德國、奧地利的較為相似。對照原來平政院的性質,這是國民政府時期的一種新創的制度。民國初期有許多學者主張行政裁判要從司法機關獨立的理由已在前文加以闡述,主要是普通司法官欠缺行政法知識和行政經驗及損害司法獨立兩個方面。而現在司法院中另設行政法院,學者一般認為不會發生上述兩個弊端。這是因為一方面,設立行政法院當然可以任用富於行政法知識和行政經驗的法官;另一方面,司法院是國民政府最高司法機關,處理一切審判事件,那即使行使行政裁判的職權也不算侵害行政獨立,因為這是司法機關對於一切法律上訟爭事項加以裁判,絕非干涉行政機關的事務,也不違反裁判的實質上的意義,而只是事務上有牽連的關系,權力卻依舊是分立的 [46]。

與行政法院的屬性發生變化緊密相關的是,評事的性質和地位也應發生一定的變化。民國初期,平政院直接隸屬於大總統,行政訴訟的作用,實質上不過是行政監督而已,平政院具有行政機關的性質,故規定曾任薦任職三年以上之行政官也有評事資格,每庭評事五人中只須有司法官出身者一人或兩人,大部分評事均以行政官員充任。而現在的行政法院為法院之一種,隸屬於司法院,行政訴訟成為人民權益受侵害時之法律救濟途徑,體現了行政訴訟司法化的立法傾向,這比較符合現代法治國家行政訴訟發展的趨勢。

行政裁判機關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內部組成人員的性質和地位也應發生相應的變化。行政法院組織法第9條規定,評事之保障,准用關於推事保障之規定。除此之外,其他的變化不大。規定任職評事的資格之一仍是曾任國民政府統治下簡任職公務員2年以上(第6條),每庭的評事只要兩人曾任法官,其他多數評事仍得由行政官充任(第4條)。關於評事的保障,如前所述,只是簡單的一條規定,而且只是「准用」,而非「適用」,這與原來平政院時期的法律對平政院評事的保障的不厭其詳的規定相比,可以說反而退步了。行政法院為全國唯一的行政審判機關,又為直屬於司法院的機關,其評事的地位,和最高法院推事相當,上述關於資格、保障的規定,不免失之妥當。因此在嚴格規定評事資格條件的同時,應加強對評事地位的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二,關於概括主義與損害賠償。新行政訴訟法關於行政訴訟的事項也沿用舊制採用概括主義,這與奧地利的體制相同。採用概括主義可以適應社會變遷,便於保障人民權利,避免列舉主義可能產生的掛一漏萬。而相對於舊制不同的是,平政院不得受理請求損害賠償之訴訟,而行政法院,則依新行政訴訟法第2條的規定,得附帶審理請求損害賠償之訴。在立法上說,較以前的規定有進步。這也體現了對國外學說和法例的借鑒。

行政法上的損害賠償問題,是指國家對於公務員因執行行政職務,違法損害人民權利的行為,應否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問題。從學說上看,在20世紀之前,基於國家主權絕對及過失責任的原則,基本否定國家的損害賠償責任,公務員即使在執行職務故意或過失違法侵害他人的權利,仍是公務員個人的行為,而非國家的行為。20世紀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學說上逐漸出現折中主義,也就是說,國家應否負賠償責任,應視公務員代表國家執行職務的性質及國家所處的法律地位而定。國家的行政作用分為權力作用和非權力作用,如果公務員代表國家執行屬於國家權力的職務,即是公法上行為,這不能適用民法上損害賠償的規定,而如果公務員代表國家實行的是屬於非權力作用的行為,而損害人民權利的,則應適用民法規定,負賠償責任。當時大多數學者持此學說的基點是,把國家的非權力作用所發生的損害賠償問題也列為行政法上的損害賠償。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對國家賠償責任大多持肯定的態度,也即承認國家對於公務員因執行行政職務的侵權行為應負擔損害賠償責任。 [47]

從立法例上看,最早確立國家賠償責任的主要國家是德國 [48]。早在德意志帝國成立之前,有些邦的立法及理論上對此就有過探索。1900年實施的《德國民法典》對賠償責任作了較為詳盡的規定:公務員合法行使公權力對第三者造成損害的適用該法的第31條的規定,由國家或其他公法人承擔與私法人同樣的賠償責任,而公務員違法行使公權力對第三人造成損害的,適用該法第839條的規定,由公務員個人承擔民事責任。這體現了以公務員個人賠償為基礎的侵權責任賠償原則。

1910年德意志帝國頒布的《帝國責任法》奠定了國家賠償制度的基礎,該法第1條規定:國家公務員在行使公權力的過程中,因故意或過失違背對第三人的職責時,國家代替公務員承擔民法第839條所規定的賠償責任。這較原來的更是進了一步,因為按照此條規定,國家不但對於公務員非權力作用的侵權行為負擔損害賠償責任,而且對於由於權力作用而發生的侵權行為也要負擔賠償責任。這為1919年的魏瑪憲法所繼承,其第131條規定:「公務員行使所受委託的公務,違反對第三人的職責的,原則上由公務員所屬國家或公共機關負責任,不得起訴公務員。但國家保留對該公務員的求償權,依普通司法程序提出的訴求,不得拒絕」。魏瑪憲法是世界上第一個明確承認國家應負賠償責任的憲法。作為現代時期的第一部憲法,它的這一規定不僅奠定其後德國行政賠償制度的基礎,而且,也為其他國家所效仿。

新行政訴訟法關於行政法院得審理損害賠償訴訟的規定可以說也是受到了德國的影響,只是這種影響比日本、英國、美國等國來得更早,這些國家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通過立法加以規定的 [49]。不過,盡管新行政訴訟法有這一比較先進的規定,但結合若干相關條文來分析一下,這種先進性就大打折扣了。

按照近代中國的一般法例,國家處於私經濟地位的損害賠償責任,系屬於民事范圍,應由普通司法機關受理審判 [50],只是普通法院在審理這樣的案件是否能維護普通民眾的權益是很讓人懷疑的。因此新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定的「提起行政訴訟,得附帶請求損害賠償。前項損害賠償,除適用行政訴訟之程序外,准用民法之規定,但第216條規定之所失利益不在此限」,其中的損害賠償僅指基於行政權之作用而發生的賠償責任。

首先,按照新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提起行政訴訟者,是以受行政機關的「違法」處分而損害其權利者為限,而對於不當處分是不能起訴的,這一條件本身就非常狹窄,況且違法與不當的界限很難劃分。

其次,損害賠償之請求須附帶於行政訴訟,按照提起行政訴訟的條件,則當原行政處分盡管屬於違法,並且損害人民權利,但如果已經作出訴願決定,或者撤銷或變更了再訴願決定,即使損害尚未消除,也不得獨立向行政法院提出損害賠償的請求。也就是說,此時民眾所受的損害就沒有請求的途徑。

最後,關於民事上的損害賠償責任,按照民法第216條的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約定的外,債權人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均應賠償,而且該條第2款明確規定這種損失包括「可得之預期之利益」。而按照新行政訴訟法第2條的規定,行政訴訟附帶請求損害賠償之范圍,原則上以所受損害即財產上積極的損害為限,至於所失利益即財產上消極的損害則不得請求賠償。

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對此的規定更加明確,其第24條規定:「凡公務員違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權利者,除依法律受懲戒外,應負刑事及民事責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損害,並得依法律向國家請求賠償」。就此條的立法意圖而言,主要也是為了保障民眾的權益。不過,依該條規定,請求國家賠償損害時,必須另有法律規定始得為之。而在民國時期,相關的國家賠償法始終沒有制定。而從行政法院的實踐來看,由於長期的官尊民卑意識無法在短時期內根除,民眾對於提起行政訴訟尚不習慣,更別提是請求國家損害賠償了。相對於立法而言,實踐更是落後。

第三,關於訴願前置原則。平政院時期的行政訴訟法仿照日本規定了訴願前置與非訴願前置相結合的原則,其中規定,人民對中央或地方最高級行政官署之違法處分致損害其權利者,得直接向平政院提起行政訴訟。而新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則是完全的訴願前置原則,其第1條規定:「人民因中央或地方官署之違法處分,致損害其權利,經依訴願法提起再訴願而不服其決定,或提起再訴願30日內不為決定者,得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按照此規定,人民在中央或地方官署之違法處分致其權利受到損害時,只有對不服訴願之決定提起再訴願,而對再訴願不服或應該對再訴願作出決定的機關在30日內沒有作出決定的情況下,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因此,確切地說,新行政訴訟法體現的是再訴願前置原則。

設立訴願制度的目的,是給予行政機關本身,運用自我審查與監督的作用,變更或撤銷違法或不當的處分,以迅速、簡便的方法,達到保障人民權益,實現行政合法化的目的。因此訴願制度的存在本身是有重要意義的。正因為如此,在民國初期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同時,也以近代日本的相關制度為模式進行了有關訴願制度的立法和機關的創建,國民政府時期在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51]。

但是訴願與行政訴訟有本質上的不同,訴願只是行政內部本身自我審查或上級行政機關監督的作用,不能把它視為行政訴訟的預審或其審級的一部分。在新行政訴訟法初步實現行政裁判機構司法化的同時,又規定行政訴訟的提起必須經過再訴願的程序,這比原來的程序更為煩瑣,這似乎給人以欲擒故縱之感,有些不倫不類。加上在全國仍僅設立一個行政法院,對行政法院的裁判又不得上訴或抗告,這些都為民眾提起行政訴訟、維護和保障行政相對人的權益設置了無形的或者說是心理上的障礙,而且也不符合國際潮流。

第四,關於言辭辯論與書面審理。對此,新舊行政訴訟法都有一定的規定,但是確立的原則是不同的。舊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是言辭辯論主義為原則,書面審理為例外。其第23條第1款規定:「被告提出答辯書後,應指定日期傳原告、被告及參加人出庭對審,但平政院認為便利或依原告、被告之請求時,得就書狀裁決之」。新行政訴訟法則是以書面審理為原則,言辭辯論為例外。其第16條規定:「行政訴訟,就書狀判決之。但行政法院認為必要,或依當事人之聲請,得指定日期,傳喚當事人及參加人到庭為言詞辯論」。舊法的規定雖然立意較好,但在當時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平政院只有一所,設於京城,而我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這些都使這一立法精神更加具有理想主義的色彩。新法的規定更具現實主義,但是,訴訟中的辯論原則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它便於讓行政法院中的評事更准確地了解案件事實真相及訴訟當事人所持理由的充分與否,有利於行政法院作出正確的裁判,況且,行政訴訟原為人民因各級政府的違法處分致損害其權利,不服再訴願時之特別救濟程序,也可以說是人民權益的特別保障法,行政法院有法律審與事實審的功能,對於人民權利之存否,關系至為重要,如側重書面調查和審理,不重視(或不經過)言辭辯論,存在的弊端更加明顯,公平的判決自然難以作出。而且,行政法院成立數十年間,皆以書狀審理,未曾認定有必要或准許當事人之聲請而舉行言辭辯論,使第16條但書部分的規定,形同具文,這是與現代各國訴訟法發展的潮流相違背的 [52]。

總之,國民政府時期的行政訴訟制度從立法上說,雖仍然沿襲傳統,更多地體現了與奧地利、日本的某些制度的相似性,但同時又有許多創新,這些創新有些是受隨時代發展國際新立法潮流的影響,有些則是結合平政院的實踐和國情所作的調整(有些調整體現了倒退)。立法的本身所存在的問題是比較多的,這既有主觀上的原因,也有客觀方面的因素。這些法律頒布以後,直至1949年一直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行政訴訟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據,不過其間作了一些修改,但只是枝節的改動,沒有大規模的更張。事實上,這些法律在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實施至今,只是對它們進行了更大幅度的修改和補充。由於這已超出本論題范圍,故在此恕不展開

H. 日本司法制度的變遷

一、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沿革
日本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其現行的法律制度是以19世紀後半葉即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契機,以歐洲大陸法系為基礎,並受英美法系的影響(主要是引入了美國的法律制度),又繼承了自身傳統的法律文化(主要是中國唐代律令為藍本的「大寶律令」制度)而逐步演變發展起來的。
(一)二戰以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
從17世紀開始到19世紀中葉,日本是由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德川幕府)掌握著國家政權。由於日本當時採取鎖國政策,與外國的邦交及通商都處於停止狀態。直到19世紀中葉受歐美各國開放的壓力,才打破了鎖國政策,並從「明治維新」建立新政權後,才開始了近代國家的建設,並借鑒法國和德國的法律制度,開始建設日本近代的法律制度。其中,法國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影響最為明顯。如1880年的《治罪法》和1890年的《刑事訴訟法》,就是仿照法國的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即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方面的最早立法。同時,日本在刑事司法方面的立法,也受德國的影響,1890年的《法院組織法》就是以德國《法院組織法》為藍本的,並且日本1889年的《明治憲法》和1890年的《裁判所構成法》,也是借鑒德國憲法制定的。此外,日本還借鑒英國的司法制度制定了陪審法,從1928年開始,實行了15年陪審制度,後來由於案件逐年減少,加之二戰爆發,為了節約由於陪審所需要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於是1943年取消了陪審制度。
( 二)日本二戰以後的刑事司法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後,按照《波茨坦宣言》和日本投降書的規定,日本廢除了《明治憲法》。美軍作為聯合國佔領軍進駐日本後,在美國的參與和扶助下制定了實行國民主權原則的日本憲法。以此為契機,日本進行了包括刑事司法制度在內的一系列「美式司法」改革,即所謂二戰後日本的第一次現代司法制度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日本大量引入英美法系特別是美國的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賦予法院(日稱裁判所)完全的司法權和違憲審查權,禁止設置二戰前行政法院那種特別法院;增設了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建立起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的審判機構體系;在審判程序方面,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制度中採用的是當事人主義的訴訟原則;將司法「三曹」(指法官、檢察官、律師,又稱「法曹」)合而為一,實行同一的嚴格的司法考試和研修制度等。1946年頒布的《日本憲法》關於「國民權利義務」一章中,規定了訴訟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權利,如沉默權、令狀主義、質問權等,這便形成了日本的刑事訴訟程序的骨架。這些規定是以《美國聯邦憲法》為根據制定的,並成為日本刑事訴訟法上各種原則的基礎。因此,二戰後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帶有美國司法制度的色彩。

I. 日本職業「行政書士」與「司法書士」的區別

1、工作內容不同

行政書士

行政書士就是代理個人或企業法人同政府部門打交道,處理登記、報批、辦理執照、項目審批等業務的職業,從事此工作的法律工作者。

司法書士

日本的法律職業制度系從證書人、代書人、代言人制度開始的,其中的證書人(現在的公證人)系一種半公半私的特殊制度。代書人(現在的司法書士)與代言人(現在的律師)是一種民間法律職業。

在司法職務定製當中,把代書人為定位為,為了不知如何寫訴狀的人,「作成向法院提出書類為業之人」。因為當時不識字的人很多,所以除了向法院提出的書類以外,作成向市町村公所或警察相關所提出的書類,也都拜託代書人來做(亦即代書人系包含現在的司法書士與行政書士的兩種業務)。

2、權利不同

行政書士

行政書士此職業需授權才可代行權利,且權利有其上限,他們懂法可以向客戶提供相關領域的法律咨詢和幫助但又不能涉及要訴訟的案件,因為後者是律師的職業范圍。

司法書士

1886(明治19)年8月13日法律第一號制定了登記法,規定以法院為登記機關,所以以作成向法院提出書類業務的代書人也為此一登記業務。

此為登記與司法書士之關系的開始,此處之登記可以理解系以非訟事件為對象,而屬於法院之事。

司法書士系基於日本國憲法第二十九條的「保護財產權」,來作為其使命的(司法書士法第一條)。因此,司法書士應系以處理民事事件(財產權的保護任務)為其「法律職能」。從其制度沿革來看的話系以「本人支援型」為基本。

(9)日本行政法院擴展閱讀

司法書士業務

所謂司法書士的「業務」與處理行政機關「法務局等」所處理的「事務」系不同的。與此為區別,在行政機關外的稱為「司法書士所提供的法律服務」。

熱點內容
撓癢癢刑法 發布:2025-09-23 08:48:19 瀏覽:465
安財經濟法 發布:2025-09-23 08:36:56 瀏覽:438
法官作風整頓檢查 發布:2025-09-23 08:36:41 瀏覽:933
法治應知應會五十條 發布:2025-09-23 08:35:42 瀏覽:167
經濟法本票期限 發布:2025-09-23 08:27:22 瀏覽:445
經濟法強制性標准 發布:2025-09-23 08:18:28 瀏覽:526
勞動法試用期怎麼發工資嗎 發布:2025-09-23 08:16:57 瀏覽:722
大學刑法網課 發布:2025-09-23 08:15:56 瀏覽:121
南沙勞動律師 發布:2025-09-23 08:15:44 瀏覽:894
法院開的本票 發布:2025-09-23 08:15:41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