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關於個人證明效力的認定
1. 民事訴訟法對鑒定的有關規定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關於鑒定的相關規定,如符合法定條件,可向法院申請重新鑒定:
第二十九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有證據或者有正當理由表明被告據以認定案件事實的鑒定結論可能有錯誤,在舉證期限內書面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第三十條 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一)鑒定部門或者鑒定人不具有相應的鑒定資格的;
(二)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
(三)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
(四)經過質證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
對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式解決。
第三十一條 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第三十二條 人民法院對委託或者指定的鑒定部門出具的鑒定書,應當審查是否具有下列內容:
(一)鑒定的內容;
(二)鑒定時提交的相關材料;
(三)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
(四)鑒定的過程;
(五)明確的鑒定結論;
(六)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
(七)鑒定人及鑒定部門簽名蓋章。
前款內容欠缺或者鑒定結論不明確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鑒定部門予以說明、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2. 證明同一事實的數個證據如何認定證明效力
證明同一事實的數個證據,其證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認定: (一)國家機關以及其他職能部門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文書優於其他書證; (二)鑒定結論、現場筆錄、勘驗筆錄、檔案材料以及經過公證或者登記的書證優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三)原件、原物優於復製件、復製品; (四)法定鑒定部門的鑒定結論優於其他鑒定部門的鑒定結論; (五)法庭主持勘驗所製作的勘驗筆錄優於其他部門主持勘驗所製作的勘驗筆錄; (六)原始證據優於傳來證據; (七)其他證人證言優於與當事人有親屬關系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證人提供的對該當事人有利的證言; (八)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優於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 (九)數個種類不同、內容一致的證據優於一個孤立的證據。
3.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1.證據包括: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
2.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3.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4.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5.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6.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7.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3)民事訴訟法關於個人證明效力的認定擴展閱讀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1.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2.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3.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4.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2.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3.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4.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5.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6.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4. 民事訴訟法,證據證明力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六十九條下列證據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一)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況不相當的證言;
(二)與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出具的證言;
(三)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
(四)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製品;
(五)無正當理由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
第七十條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下列證據,對方當事人提出異議但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證明力:
(一)書證原件或者與書證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副本、節錄本;
(二)物證原物或者與物證原物核對無誤的復製件、照片、錄像資料等;
(三)有其他證據佐證並以合法手段取得的、無疑點的視聽資料或者與視聽資料核對無誤的復製件;
(四)一方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製作的對物證或者現場的勘驗筆錄。
第七十一條人民法院委託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當事人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和理由的,可以認定其證明力。
第七十二條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另一方當事人認可或者提出的相反證據不足以反駁的,人民法院可以確認其證明力。
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另一方當事人有異議並提出反駁證據,對方當事人對反駁證據認可的,可以確認反駁證據的證明力。
第七十三條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並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
因證據的證明力無法判斷導致爭議事實難以認定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則作出裁判。
第七十四條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在起訴狀、答辯狀、陳述及其委託代理人的代理詞中承認的對己方不利的事實和認可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予以確認,但當事人反悔並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七十五條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
第七十六條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只有本人陳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關證據的,其主張不予支持。但對方當事人認可的除外。
第七十七條人民法院就數個證據對同一事實的證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則認定:
(一)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
(二)物證、檔案、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或者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三)原始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傳來證據;
(四)直接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間接證據;
(五)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一般小於其他證人證言。
第七十八條人民法院認定證人證言,可以通過對證人的智力狀況、品德、知識、經驗、法律意識和專業技能等的綜合分析作出判斷。
5. 證明不能作為證據嗎
證明不是法定的證據形式,但基於目前單位證明仍在司法實踐中常被使用的現狀,在通過立法予以規范以前,可對不同類別的單位證明區別對待。
一、單位證明不是法定的證據形式
單位證明不是法定證據形式——既不是書證,也不是證人證言。《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的7種證據形式中沒有單位證明。司法實踐中雖然常以單位證明作為證據使用,但應當將此視為司法程序不規范的表現。有法官及學者指出:「訴訟中產生的一種『單位證明』,不符合法定的證據種類。因其製作單位不具有自然人的屬性,所以不屬於證人證言;與書證產生的階段不同,沒有書證的客觀性;亦不具備公文的特徵。司法機關對『單位證明』的製作者規避法律之責任難以追究。『單位證明』不符合證據規則,不具有證據的效力,更不能認定為定案的依據,屬於不倫不類的案卷材料,應堅決的摒棄在證據行列之外。」
二、解決單位證明證據力的進路——根據證明內容來源的不同區別對待
一類是依據本單位所保有的書證、物證、視聽材料等原始證據而出具的證明。這類證明的基礎是書證等其他原始證據,其性質是通過轉述方式生成的傳來證據。單位對所出具的證明與原始證據的一致性負責。此類證據的真實性是能夠得到驗證的。對此類證據的效力認定仍應區別對待:對於國家機關、單位依職權出具的證明,如婚姻登記機關出具的無婚姻登記記錄證明等,法院可推定其具有證據效力,當事人可舉證予以推翻;對於其他的單位證明,如用人單位出具的工資證明等,法院可按照一定的程序確認其效力:或者對方當事人認可,或者核對其與原始證據的一致性。
另一類是依據單位有關人員的看法、觀點、回憶等所出具的證明,如職工表現證明、有關情況證明等。此類證明雖以單位名義作出,但實際上是知道案件事實的人對案件事實的一種主觀表達。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證明中沒有寫明其內容源於何人,僅以單位的名義作出。此類證據屬於偽證人證言,一般沒有證據效力:因為單位不能親身感知案件事實,故單位不能作為證人;真正的證人隱藏在單位證明的背後,既不披露真實身份,更不出庭作證,當事人無法質證,法院對證明內容的真實性也無從認定。另一種是署上個人姓名,或者表明證明內容為何人的意思。此類「單位證明」則為加蓋了公章的書面證人證言,應依照證人證言的審查程序進行審查。
6. 民訴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情況。舉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舉證期限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堅持不變更訴訟請求的,法院應當駁回其起訴。「
案例如下:
一、合作開發與轉讓開發項目:
A公司與B公司簽訂合作開發房地產項目協議,A公司負責項目三通一平及工程建設的各種手續,分得房屋售後利潤的20%,B公司負責資金安排,分得利潤的80%。隨後雙方簽訂補充協議,約定將補充協議中的利潤分成改為一次性包死。A公司出具委託書,全權委託B公司開發項目。雙方在履行合同中產生糾紛。B公司訴至法院,要求A公司支付項目轉讓費9000萬元、違約金4579萬元等。
開庭時,B公司主張雙方為項目轉讓關系,法院根據已查明的事實,認為雙方之間沒有項目轉讓關系而是合作開發關系,B公司經法律解釋明確規定下堅持不變更訴訟請求,法院依法駁回了其訴訟請求。
二、借用與買賣:
一方主張法律關系是借用,而另一方則認為是買賣。甲把自己的摩托車借給乙使用,乙給了甲幾百元錢作為使用費。乙在使用時摩托車發生撞人事故,甲認為自己已經把車賣了,所以不應承擔責任。所謂借用,是指當事人將自己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標的物交給他人使用,但不轉移財產所有權的行為;而買賣則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相應價款的行為。由此可見,借用與買賣的關鍵區別在於,標的物的所有權是否發生了轉移。甲乙糾紛訴至法院,法院會根據雙方提交的證據來依法確認雙方到底是借用法律關系還是買賣法律關系。
7. 民事訴訟中有何法律規定認定一個事實需要有證椐證明
這訴訟中有何法律規定認知一個事實需要證據的,這肯定了這個國家有規定讓趙《民事訴訟法》來的。
8. 【民訴】證據的使用:哪些可以作為證據,法院如何審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 證據種類
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六十四條 證明責任和職權探知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審核證據:與審核准則有關的並且能夠證實的記錄、事實陳述或其它信息。
審核證據包括記錄、事實陳述或其他信息,這些信息可通過文件的形式(如各種記錄)得到,也可通過陳述的方式(如面談)或現場觀察的方式獲取。
(8)民事訴訟法關於個人證明效力的認定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五條 舉證期限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
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第六十六條 收到證據後處理程序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寫明證據名稱、頁數、份數、原件或者復印件以及收到時間等,並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第六十七條 法院調取證據
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 人民法院對有關單位和個人提出的證明文書,應當辨別真偽,審查確定其效力。
第六十八條 當事人質證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第六十九條 公證事實
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第七十條 最佳證據規則
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 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第七十一條 視聽資料
人民法院對視聽資料,應當辨別真偽,並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9. 民事訴訟舉證涉及個人信息是否違法
涉及個人隱私權的,可以要求不公開審理。
10. 【民事訴訟法問答二十八】公證證明作為證據其效力如何
就是說一般情況下可以直接被法院認定為證據,除非你能提出相反的證據證明公證書所證明的內容有錯誤或者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