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21世紀的中國行政法學
㈠ 楊海坤的主要學術思想觀點
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國行政法學,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時至今日,不僅行政法的學科地位已為學術界所廣泛認同,而且行政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也得到了人們的普遍接受。中國行政法學的發展是與一批具有濃厚的歷史責任感和扎實理論功底的學者的努力分不開的,蘇州大學法學院的楊海坤教授即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之一。自1984年開始從事行政法學教學與科研工作以來,楊海坤教授先後出版了數部有重大學術影響的著作和三百餘篇行政法學術論文,為我國行政法學研究的崛起做出了突出貢獻,已經成為行政法學界公認的數名學術帶頭人之一。
楊海坤教授的行政法學術思想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1.關於行政法與憲法的關系
在各國的法律體系中,行政法與憲法是關系最為密切的兩個法律部門,二者都被認為是傳統公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世紀90年代之初,楊海坤教授就對「憲法是根本法、母法,行政法是憲法實施法」的主流觀點提出過質疑,認為應當全面地把握行政法與憲法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除了「從屬關系」和「部分重合關系」之外,二者還存在一定的「補充、發展關系」。也就是說,行政法在遵循憲法原則和精神的前提下,在憲法的范圍內有能動活動的餘地,並對憲法的發展起著實際的推動作用,而這種在憲法基本精神指引下的有所創造、有所作為並不是「違憲」。後來,他又通過分析行政法的發展對憲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響亮地提出行政法與憲法之間是一種「互動」關系:行政法的發展不僅落實了憲法的原則性規定,傳播了憲政的基本理念,而且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補充、發展了憲法,推動著憲法的修改與完善。為了推動行政法與憲法互動關系朝著良性方向發展,必須牢固樹立「憲法至上」的基本理念,並盡快建立卓有成效的違憲審查制度。
2.關於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關系
科學地認識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之間的關系是行政法發展中的重大課題。針對國內十分流行的「行政法必須與行政訴訟法相分離」的觀點,楊海坤教授很早就提出過不同意見,他認為,行政法是調整行政組織關系、行政管理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而形成的三類法律規范的總和,而近代行政法的產生則是以行政訴訟制度的產生為其重要標志的。在我國,雖然《行政訴訟法》的頒行推動了行政法各項制度的發展,但它仍然屬於行政法的組成部分。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完全適合於行政訴訟法,並貫穿於行政訴訟法中;行政訴訟法作為行政救濟法或行政法制監督法的一部分,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之間教材可以各自獨立,但兩者之間內在的緊密關系卻無法割斷。
3.關於「政府法治論」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楊海坤教授就十分敏銳地「發掘」了「行政法理論基礎」這一重大課題。他認為,行政法學的理論基礎是行政法學體系中的核心部分,由其決定了一個國家行政法學的社會階級性質、基本框架結構、基本原理以及發展方向,對於該國行政法的建設和發展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中國行政法學的理論基礎可以概括為:成為我國行政法學的理論基石。後來,他又將其進一步修正、發展為「政府法治論」,其核心思想由五句話組成:政府由法律產生、政府由法律控制、政府依法律管理並為人民服務、政府對法律負責、政府與公民法律地位平等。「政府法治論」可以認為是建設法治政府的理論基礎。
4.關於現代行政的公共性
「行政」是理解行政法的邏輯起點,如果沒有人類的行政活動,也就沒有行政法存在的可能性。鑒於我國學界在行政特徵表述上的混亂局面,楊海坤教授主張應當著重研究行政的最基本特徵,並將其歸為行政的「公共性」。他認為,公共性是現代國家行政諸多特徵中最基本的特徵,其理由包括:行政作為一種公共權力是適合社會公共生活需要的形成物;行政以公共事務的管理為內容,以公共利益為價值取向;行政的公共性具有直接性、主動性,以此與立法、司法的公共性相區別;公共性是行政其他特徵的根本來源,其他特點都來源於公共性。可以說,公共性是行政的生命力所在,是其存在價值所在;沒有公共性,就沒有行政。行政的公共性理論對我國行政法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強調行政的公共性,就必然會突出行政的合法性、合目的性和自律性,必然突出對行政權的監督和控制;必然要求增強行政的公開性,並日漸增強公民的公權利觀念;必將使行政權的民主內涵進一步深化,使行政法的調整領域進一步拓寬。
5.關於行政法的實質淵源和不成文形式淵源
受國內法理學關於法淵源片面認識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行政法學界的主流觀點都將行政法的淵源機械地理解為行政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眾多行政法學教材都將行政法的淵源概括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規章、法律解釋及國際條約等。十分稀罕的是,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楊海坤教授就敏銳地洞察出行政法淵源研究的不足。他認為,法的淵源應當是實質淵源和形式淵源的統一,法的淵源不能僅僅歸結為法的形式淵源。其中,法的實質淵源是指法的內容、材料究竟從何而來;法的形式淵源是指構成法的材料通過什麼形式表現出來,即法的存在形式。我國法淵源研究的根本缺陷就在於既忽視了對法的實質淵源的研究,也忽視了對法的不成文形式淵源的研究。他指出,根據我國的國情,行政法的實質淵源至少包括:社會經濟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國內已經建立的政治制度、政治關系、行政制度、行政關系和不斷積累的行政工作經驗;外國現存的行政法、行政法律制度;政黨的主張和重要政策;公眾輿論、要求,專家意見以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理論;法的理論,特別是憲法學理論和行政法學理論。行政法的不成文形式淵源主要包括與行政法有關的解釋、行政實例、行政案例的記載及行政判例,行政習慣等。
6.關於行政指導的法律屬性
行政指導是楊海坤教授所持續關注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幾無任何參考資料可以援用的情況下,楊海坤教授就在國內率先從行政管理學的角度展開了對行政指導的研究。後來,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他指出,從現代民主行政的發展以及基於其上的現代行政法學的發展趨勢來看,行政指導是行政機關為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依法在其職權范圍內,以建議、勸告、引導、指示、鼓勵等非強制手段,使相對人接受其意思表示並付諸實踐的新型行政行為。針對時下流行的行政指導是一種「非權力性行為」的觀點,楊海坤教授尖銳地指出,行政指導既然是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的行為,那麼它必定是一種權力行為,因而不可將行政行為再分為「權力行為」和「非權力行為」。不過,權力本身有強弱之分,權力行為可進一步區分為「強權力行為」和「弱權力行為」。據此,應當將行政指導定位為一種弱權力行為。與行政命令等強權行政行為相比較,行政指導不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它主要依靠相對方的自覺、自願產生作用。以權力的強弱為標准將行政行為劃分為強權力行為和弱權力行為仍然不失為一種可貴的學術探索,它不僅豐富了我國的行政行為理論,而且為人們理解行政指導的法律屬性提供了另外一種全新的視角。
7.關於行政緊急權力行使的法治化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隨著抗擊「非典」斗爭的勝利和「緊急狀態」一詞在我國第四次憲法修正案中的出現,學術界掀起了一股「緊急狀態」研究熱。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之初,楊海坤教授就已經極其敏銳地意識到了行政緊急權力行使的法制化問題,並率先展開了研究。他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同樣有必要保持一定的行政緊急權力,但必須將其納入法治化的軌道,防止行政緊急權力蛻變為鎮壓人民和實行獨裁的工具。為此,他提出了行政緊急權力行使的四項基本原則:一是「必要性」原則,即只有從對付最嚴重、最險惡、最緊急的情況出發,才能嚴格依照法定條件運用行政緊急權力;二是「合憲性」原則,即行政緊急權力的行使不得動搖憲政體制;三是「適當性」原則,即行政緊急權力的行使必須根據具體時間地點情況區別對待,正確、及時、穩妥地運用;四是「程序性」原則,即行政緊急權力的行使同樣必須符合法定的程序。在緊急狀態問題研究已日漸興起,《緊急狀態法》提上立法日程的今天,上述觀點仍然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8.關於中國行政程序法的法典化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法律程序問題逐漸引起了國內法學界的關注。在我國行政法學界,近十年來行政程序法的研究也一直是最為熱門的話題。對於行政程序法的法典化,楊海坤教授自始至終都是堅定的支持者和鼓吹者。早在1995年,他就撰文提出,規劃制定一部適合我國國情的行政程序法決不是法學家們心血來潮的憑空想像,它是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國法制現代化勢在必行的重要步驟。數年來,圍繞「行政程序法的法典化」這一中國行政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課題,楊海坤教授先後發表了一系列頗有見地的學術論文和專著《中國行政程序法典化:從比較法角度研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認為,我國行政程序法的法典化正面臨著空前未有的良好機遇:經濟發展、社會轉型所創造的良好契機;高層對行政改革的大力支持;知識精英階層的啟蒙之功;單行行政程序立法實踐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人權公約的巨大挑戰;域外行政程序法法典化的經驗可資借鑒。關於我國行政程序法典的立法結構,他認為應當採取程序與實體並存型、規范外部程序與規范內部程序並存型、共通程序規定與特別程序規定並存型的模式,但應以程序規定、外部程序及共通程序規定為主;關於我國行政程序法典的目標模式,他認為應當採取公正優先、兼顧效率的模式。這些見解不僅大大豐富了我國行政程序法學基本原理的研究,而且對未來統一行政程序法典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9.關於行政法院的設置
現行《行政訴訟法》堪為人憂的實施狀況也牽動著楊海坤教授的心。早在十年前,他就撰文分析了擺脫行政訴訟困境的根本出路在於體制改革。他認為,深入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是培育行政訴訟制度的基礎,而穩步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則是推進行政訴訟制度的關鍵。其中,建立獨立的司法體制,確保人民法院和行政法官依法獨立審理行政案件是重中之重。為此,他主張應當組建獨立的、與普通人民法院相平行的行政法院系統,提高審級,設立與中級人民法院同級的行政法院審理一審行政案件,在高級人民法院內設立行政上訴法院,統一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轄。
10.關於21世紀中國行政法治的模式
在世紀之交的當代中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成為執政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治理國家的根本方略。而人類法治實踐的歷史已表明:行政法治是法治的重點和難點,法治的實現與否將取決於行政法治的發達程度。楊海坤教授認為,中國的行政法治道路不可能簡單地照搬別國的模式,它應當是普遍性的法治規律和中國特殊國情的結合,即應當採取一種「後發的綜合的行政法治模式」。具體來說,這種綜合的行政法治模式體現為七個方面:憲政環境下的行政法治;司法監督下的行政法治;授權與控權相統一的行政法治;形式與實質相統一的行政法治;消極功能與積極功能相統一的行政法治;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相統一的行政法治;靜態意義與動態意義相統一的行政法治。「綜合行政法治模式」概念的提出,體現了中國行政法學者對法治多樣性與一致性規律的深刻洞見。在某種程度上,它體現了一代行政法學人對中國行政法治的殷殷期盼之情和綿綿眷注之意。也許,在這一模式的指引下,中國的行政法治道路將更加寬廣! 1.關於公民基本權利與人權保障
公民基本權利與人權保障是憲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憲法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則,因此楊海坤教授始終保持著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關注。早在1982年憲法頒布之初,他就指出:憲法所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定權利和義務,它清楚地表明公民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從而構成其他一切權利和義務的基本法律基礎。1982年憲法關於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權利自由的真實性、廣泛性、合理界限性以及社會主義權利義務的平等性、一致性,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權利義務觀,是一部真正的人民自由憲章,在通過艱苦的努力予以實施,讓人人充分享受權利,人人自覺履行義務。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他認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亦稱憲法權利,它是由憲法所確認的首要的、根本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權利。憲法主要由國家機構的設置和基本人權的保障兩大要素所構成,憲法在形式上非常重視國家機構及其權力安排,而在本質上則更重視對人權的保障。一部近代憲法史就是一部公民基本權利入憲並日臻完善的歷史。楊教授主張憲法學界應當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修憲問題作深入研究和充分論證,進行全面、精良的設計與安排。公民基本權利的修憲李考慮公民基本權利在憲法中的重要地位,要考慮與國際人權公約接軌,要考慮國外公民基本權利立憲的經驗,要考慮公民基本權利修憲的最佳方式,並應該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主權在民」的精神。 而對於學界甚為關注的公民基本權利修憲的方式,楊教授主張全面修改我國現行憲法關於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但不是馬上全面修改,而是應該持謹慎態度,先高屋建瓴地進行理論上的充分准備,進行全面、精良的設計和安排,然後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對現行憲法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進行全面修改。目前的主要工作是扎扎實實地開展有關公民基本權利修憲方面的理論研究和理論准備,同時他也不反對先對現行憲法公民基本權利的有關規定進行部分修改,特別是通過憲法修正案的方式補充規定一些公民基本權利,早日將當前我國公民亟待保障的權利載入憲法。 為了呼喚學界作好理論上的准備,楊海坤身體力行,組織骨幹力量精心撰寫《憲法基本權利新論》一書,對生命權、平等權、私有財產權、遷徙自由權、思想自由權、知情權、公職權、請願權、全民公決權、社會保障權、工作權、環境權、訴訟權、公正審判權等十幾種國際人權憲章和世界各國憲法所公認而國內研究尚不多見的基本權利進行了專題探討, 引起學界較大反響。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後,他即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權」條款是一條宣言性、綱領性的重要條款,必須同當前我們開展的各項具體工作結合起來加以落實。他認為,樹立新的科學發展觀同「尊重和保障人權」目標完全一致;加強政治文明建設,核心是尊重和保障人權;同國際人權公約逐步接軌,有利於我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實現;建設負責任的服務型政府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關鍵;實現尊重和保障人權,要加強人權理論的研究。
2.關於選舉制度與競選
選舉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憲政的前提之一。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楊海坤教授就指出完善我國的人民選舉制度是實現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一環。政治參與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內容,而選舉作為政治參與的基本方式,則是政治參與程序是否健全的衡量標志。沒有選舉,就沒有民主;而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楊海坤教授毫不諱言地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中,仍然有一部分人對選舉不感興趣。他認為,選舉的實質就是人民積極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自下而上地選擇為自己服務的公僕,並使自己的利益在政治體系內得到表達和實現。他主張,人民代表的權利和義務要明晰化、法制化,要普遍地提高人民代表的素質,機會均等原則要體現在選舉領域。「論功行賞」不是選擇代表的標准,「唯才是舉」、「量才選用」才是選擇代表的原則。人民選舉代表的惟一標准就是人民代表能為人民說話、辦事,能忠心耿耿為人民服務,對人民高度負責,不應該附加許多不應附加的條件。他還指出,競選並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品。競選的實質是為選民爭當合格的公僕。競選實際是正當競爭。競爭是最公正的裁判,是能力的角逐,是品德的比較,是最好的政治優選方法。當然,這種競爭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立足基礎,甘為人梯
憲法和行政法學,構成我國公法學的主要部分。公法學要發展,不僅需要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和依法行政實踐的推動,而且需要公法學者們在理論上不斷創新。特別是憲法學要實現理論創新,則首先必須回顧總結過去,全面地、准確地了解目前憲法學研究的現狀。回顧總結20世紀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憲法學的研究成果,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然而,盡管我國的憲法學研究自改革開放以來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卻鮮有學者去系統地總結,而這也造成了近幾年來憲法學界存在重復研究少有突破、難有突破的現狀。據此,楊海坤教授深感有全面系統地綜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我國憲法學研究現狀的必要,以推動21世紀我國憲法學研究的發展和理論創新。於是,他精心組織編寫了《跨入新世紀的中國憲法學——中國憲法學研究現狀與評價》一書。盡管這種工作是艱辛的,甚至於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努力,但楊教授沒有放棄,因為他始終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其希望通過自己以及自己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的基礎性工作,為國內外有志於研究中國憲法學現狀和發展趨勢的人們提供較豐富的、可信的原始資料,為他們的深入研究尋找突破口指示方向。同時,楊海坤教授注意到現在能夠重視基礎積累的越來越少了,急功近利的治學現象越來越多了,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引起學界的關注,使學界形成良好的治學研究風氣。令人欣慰的是,楊海坤教授的努力換來的不僅僅是上下兩本厚厚的書籍,他的成果也得到了社會和學界的廣泛認可,該書獲得了2002年度法學教材和法學科研優秀成果獎,很多中國憲法學研究者把它視為重要的工具書,還有許多高校以它為研究生教材或認定參考書。
㈡ 中國是哪一年進入21世紀的
一個世紀是一百年,通常是指連續的一百年。當用來計算日子時,世紀通常從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後一年開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這種奇數的紀年法來自於耶穌紀元後,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第一世紀從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紀則從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不過,有人將公元1世紀定為99年,而以後的世紀則為100年,如果按照這種定義的話,2000年則為21世紀的第一年。
㈢ 袁曙宏的著作及貢獻
(一)著作
1、 《WTO與行政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 《轉型中的政府——上海浦東新區政府體制創新報告》,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3、 《社會變革中的行政法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 《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論研究與實證調查》,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 《全國「四五」普法統編教材——幹部法律知識讀本》中的《中國行政法律制度》(10萬字),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 《行政法律關系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7、 《行政處罰的創設、實施和救濟》,中國法制出版社1994年出版,1997年修訂再版
8、 《行政復議概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 《行政訴訟法教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其他參與撰寫著作20餘本
(二) 論(譯)文
1、 《論建立統一的公法學》,《中國法學》2003年第5期
2、 《論社團罰》,《法學研究》2003年第5期
3、 《論加強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法學論壇》2003年第2期
4、 《要強化依法行政觀念》,《求是》2002年第17期
5、 《行政訴訟的五大難點》,《人民日報》2002年1月30日
6、 《論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行政法論叢》2002年第5卷
7、 《新世紀我國行政立法的發展趨勢》,《行政法學研究》2002年第3期
8、 《論建立市場取向的行政許可制度》,《中國法學》2002年第5期
9、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法治理論的實踐與發展》,《新視野》2001年第6期
10、 《論行政法治原則的地域化》,《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秋季號
11、 《政府形象論綱》,《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12、 《法治:中國21世紀的政治宣言》,《中國改革》2000年第1期
13、 《由人治行政向法治行政轉變的十大標志》,《北京日報》2000年1月17日
14、 《法治規律與法治道路斷想》,《法制日報》2000年11月12日
15、 《論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
16、 《西方國家依法行政比較研究——兼論對我國依法行政的啟示》,《中國法學》2000年第5期
17、 《面向新世紀的行政法》(譯),《行政法學研究》2000年第3期、2001年第1期
18、 《依法行政是政府管理模式的一場深刻革命》,《法制日報》1999年11月15日
19、 《依法治國的局部實踐(之一)--南京依法治市調查報告》,《中國法學》1996年第6期
20、 《依法治國的局部實踐(之二)--人民是推動本溪十年依法治市的根本動力》,《行政法學研究》1998年第1期
21、 《依法治國的局部實踐(之三)--十三城市依法治市狀況問卷調查分析報告》,《求是學刊》1999年第4期
22、 《研究鄧小平行政法治理論,加強行政組織法制建設》,《中國法學》1998年第4期
23、 《現代行政法本質上是平衡法》,《中外法學》1996年第5期
24、 《行政處罰——一個重要的行政法學范疇》,《中國法學》1994年第6期
25、 《行政處罰的實施》,《法學研究》1993年第4期
26、 《論我國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中國法學》1991年第2期
27、 《改革和加強鄉鎮政府的部門行政管理工作》,《中國法學》1988年第1期
28、 《論行政法與經濟法的劃分》,《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
29、 《論行政法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作用》,《法學研究》1986年第2期
30、 《法國行政法院的歷史與現狀》(譯),《國外政治學》1986年第5期
31、 《我國行政工作人員考核制度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導刊》1985年第2期
32、 《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行政法學體系的若干問題》,《中國法學》1985年第4期
其他公開發表法學論文100餘篇 1、 主持完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依法行政比較研究》
2、 主持完成了司法部重點科研項目《依法治國實踐研究》
3、 主持完成了司法部重點科研項目《依法治理研究》
4、 主持完成了國務院法制辦重點委託課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方案(專家建議稿)的研究與擬定》
5、 正在主持完成司法部重大科研項目《加入WTO與建設法治政府》
6、 正在主持國家行政學院與歐盟合作的《中歐公共管理》子項目:《戰略政策研究》
7、 主持完成了上海浦東新區政府重大委託課題《上海浦東新區創新政府體制和管理模式研究》。
㈣ 中國著名的行政法學家都有哪些
行政法論叢第11卷,《中國行政法學研究報告》中有詳細介紹。
㈤ 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由高教、北大聯合出版。 具體是哪些書作者
法理學:張文顯主編
中國法制史:張晉藩主編
憲法:周葉中主編
行政法和內行政訴訟法:馬樹義主容編
刑法:馬克昌主編
刑事訴訟法:龍宗智 楊建廣主編
民法:郭明瑞主編
民事訴訟法:江偉主編
經濟法:漆多俊主編
商法:范健主編
知識產權法:劉春田主編
國際法:邵沙平主編
國際私法:韓德培主編
國際經濟法:王傳麗主編
㈥ 我國行政法的總體特徵
我國行政法的特徵包括:
①在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有一方是國家行專政機關或依法享屬有行政管理權的組織;
②在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國家行政機關處於管理者的地位,而對方則處於被管理者的地位;
③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產生是以國家行政機關單方面的意思表示為依據,不需要被管理一方的同意;
④行政機關有權對違反行政法的一方進行強制性制裁;
⑤在執行行政法過程中產生的糾紛,除構成行政訴訟按照行政訴訟程序解決之外,要按照行政程序解決。
㈦ 楊海坤的主要著作
《中國行政法基本理論研究》
1、《行政法學》,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2、《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主編,法律出版社1992年6月版
3、《中國行政法基本理論》,獨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4、《行政法學教程》,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行政訴訟法學》,獨立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4年2月版
6、《市場經濟、民主政府和法治政府》,個人論文集,中國人事出版社1997年7月版
7、《中國行政程序法典化》,合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8月版
8、《中國行政法基礎理論》,主編,中國人事出版社2000年5月版
9、《新編行政訴訟法學》,合著,中國人事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0、《跨入21世紀的中國憲法學》,主編,中國人事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1、《跨入新世紀的中國憲法學》,上、下冊,主編,中國人事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2、《憲法學基本論》,主編,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3、《憲法基本權利新論》,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4、《行政法學基本論》,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版
15、《中國行政法基本理論研究》,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6、《當代中國行政法》,參加撰寫,方正出版社2004年12月7月版
㈧ 如何構建中國的行政法學理論體系
一、三大行政法流派 : 控權論學派、平穩論學派、管理論學派。
二、各自的主版張和內容:
1、控權論學權派主張,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其重點是控制行政主體的權力,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權益免受行政主體濫用行政職權行為的侵害,以建立和維護自由,民主和人權保障的法的秩序。
2、平衡論學派主張,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應盡可能"在總體上平衡行政主體與相對主的權利義務關系,兼顧公共利益和人人利益",以建立維護民主和效率有機統一和協調的法的秩序。
3、管理論學派主張,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其重點是規范行政相對人的行為,保障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以建立和維護有利於提高管理效率,實現管理任務的法的秩序。
三、行政法學是以行政法以及行政相關的社會關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法律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行政法學主要研究行政法產生和發展的規律,行政法的本質、內容和形式,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國家行政管理關系以及在這種關系中當事人的地位,由此確立行政法的原則、原理和理論體系。
㈨ 楊海坤的學術歷程
中國的行政法學尚屬一片空白,睿智的楊海坤高瞻遠矚,意識到行政法學的重要,在給學生講授這門選修課時他就制定了他的「開疆」計劃。他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認真細致地開展調查研究。不久,一篇篇專題論文破土而出,成為國內專業刊物的寵兒。楊海坤此時的絕大多數論文都被《人大報刊資料》全文復印。有專家稱,楊海坤對每一個專題的研究都比較前沿,並且無形中開始嘗試構築中國行政法學研究和教學體系。1990年,作為副主編,他出版了《行政法學》,1992年他連續出版兩部著作,一部是作為主編而出版的《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部是獨立著作的《中國行政法基本理論》。通過90年代初的這三部著作,楊海坤為奠定中國行政法學的理論基石、初創中國行政法學理論體系做出了積極貢獻。雖然書中許多觀點是在20年前提出的,但專家稱,許多觀點有前瞻性,直到現在仍是正確和富有創見的。楊海坤提出了著名的「人民政府論」,他說,「政府由人民產生,政府由人民控制,政府為人民服務,政府對人民負責,政府與公民關系平等化」。這五個方面構成一個完整的行政法的理論基礎體系。楊海坤對自己的理論進一步作了補充和完善,他從政府和法的關系角度提出的「政府法治論」,並由「政府由法律產生,政府由法律控制,政府依法律管理和服務,政府對法律負責,政府與公民法律地位平等」等基本觀點組成。「政府法治論」剛一出爐,就在法學界引起良好反映,有媒體將之列為中國行政法學的「四大基礎理論」,楊海坤本人也被稱為行政法學基礎理論的初創者之一。「政府法治論」迄今具有生命力,體現了「權為民所授」、「權為民所用」的先進思想,依然可以成為建設法治政府的思想指南。
行政法作為公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憲法關系極為密切,互相融通,楊海坤在行政法學領域開疆拓土的同時,沒有忽視對憲法基本問題的研究。特別是在博士生教育中,他致力於把兩者打通,使這兩門學科比翼雙飛,走上並駕齊驅、良性互動的發展道路。由他撰寫或主編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法治政府》、《跨入新世紀的中國憲法學》、《跨入21世紀的中國行政法學》、《中國行政法基礎理論》、《憲法基本權利新論》以及他與同事合著的《憲法學基本論》、《新編行政訴訟法學》、《行政法學基本論》、《中國行政法基本理論研究》、《中國行政程序法典化》等著作和教材在中國憲法學界和行政法學界都產生了極大影響。他撰寫的《中國走向憲政之路》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政府改革》等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作為特別推薦論文隆重推出,黨校系統內把這些論文作為必讀學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