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不溯及以往
A. 新行政訴訟法出台後之前未立案的案件應當按照什麼執行
2015年5月1日前的行政訴訟案件依照修訂前的行政訴訟法規定執行,2015年5月1日以後的行政訴訟案件依照修訂後的行政訴訟法規定執行。
B.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和新法優於舊法原則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兩者適用情況不同,具體解釋如下:
1.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新的法律(注意這里的新法通常是指實體法)對其生效前的行為不發生效力,「老的按老規矩辦、新的按新規矩辦」,不能搞「秋後算賬」。
【舉例】10年前做A事件不受任何限制,此時則不存在違法之說.但是10年後的今天法律規定了,誰做了A事件就必須要拘留15天.這個時候,如果我以前做過A事件是沒罪,但是如果我在該項法律條文生效後做了A事件,那我就是要被拘留了。
2.新法優於舊法:是同一事項有不同的規定時,新法優於舊法。是事件發生時,新法與舊法都已經頒布了。新法與舊法對此都有規定的情況下,適用新法。
【舉例】李某在2008年3月28日取得當月工資,在3月發放工資,計算個稅,扣除2000元,這體現新法優於舊法原則,因為在2008年2月29日以前扣除的是1600元。
擴展內容:
新法、舊法適用的法理依據:
新舊法的區分是以法律生效的時間為標准確立的。一部法律或法律的規定在先生效的,我們稱之為先法或舊法;一部法律或法律的規定在後生效的,我們稱之為新法或後法。
一切法律都是根據當時的社會關系狀況制定的,隨著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法律規范也需要不斷地修改或更新。法的修改或更新有許多不同的方式,有的是制定了新法律取代舊法律,有的是在相關的法律中作了重新規定,有些法律規范被明確宣布廢止,有的沒有明確。
C. 請問法不溯及以往的原則是針對所有的法還是僅僅針對刑法呢
1.對於刑法的溯及力,各國採取不同的原則,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1)從舊原版則,即刑權法對其生效前的行為一律沒有溯及力。
(2)從新原則,即刑法對於其生效前未經審判或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一律適用,具有溯及力。
(3)從新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具有溯及力,但舊法(行為時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時,依照舊法處理。
(4)從舊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則依新法處理。
2.上述諸種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既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又適應實際的需要,為絕大多數國家刑法所采,我國刑法亦采此原則。
3.法律的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該法就不具有溯及力。就現代法而言,法律一般只能適用於生效後發生的事件和行為,不適用於生效前的事件和行為,即採取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後,對於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如果適用,則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則沒有溯及力。
D. 行政訴訟法頒布之前的行政行為可以起訴嗎
可以,不過要盡快起訴了。訴訟時效最長是20年,也就是說應該在2010.9.20前起訴。
E. 「法不溯及以往」,單位規章制度就可以溯及以往嗎
規章制度必須先向勞動者公示然後才生效,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企業規章制度也不得違反集體合同的約定。還必須按法定的民主程序制定,最高人民法院在這方面的司法解釋還規定,即使規章生效以前職工有違紀行為也不能以規章作為依據進行處罰,責令改正; 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規章制度是用人單位制訂的。 這包括內容合法和程序合法,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 除非企業和勞動者另行特殊約定承認後來實施的企業規章對以往的事或人發生法律效力,即企業規章只對其發布實施之後的人或事產生效力。規章制度不得違反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的約定, 規章制度必須合法,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就勞動權利和義務達成的協議, 許多企業的規章看似非常詳盡完整, 第三,對職工不具有約束力,程序合法是指規章制度的制定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程序,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的規定。如果與勞動合同沖突或者不一致,而不可以溯及以往。依據一般的法理原則,或者增加勞動者的義務。職工無所適從,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不知者無罪」,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作為企業內部的規章制度更應對其適用的人進行公示。 首先, ,即使規章制度由職代會通過,企業規章的法律效力不能溯及以往,單位不能通過規章制度單方面變更勞動合同的設定, 未經公示的企業內部規章制度,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但是在內容或程序方面存在著與法律規定相悖之處, 最後,即規章制度必須內容合法, 否則無效,如規章制度必須是有權部門製作批准,公示原則是現代法律法規生效的一個要件,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一訂立就具有法律約束力,如果不違反法律、法規,根據《勞動法》的規定, 其次,另外,對於法律規定必須經過職代會或職工大會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主形式通過的。除非勞動者認可。
F. 民事法律法規的溯及力問題
民事法復律法規的溯及力問題制:
1、根據《立法法》第八十四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根據該條規定確立法的溯及力原則:從舊兼有利。
2、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第1條:「合同法實施以後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釋另有規定的以外,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當時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
第5條 人民法院對合同法實施以前已經作出終審裁決的案件進行再審,不適用合同法。
3、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33條:「擔保法施行以前發生的擔保行為,適用擔保行為發生時的法律法規和有關司法解釋。」「擔保法施行以後因擔保行為發生的糾紛案件,在本解釋公布施行前已經終審,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不適用本解釋。」「擔保法施行以後因擔保行為發生的糾紛案件,在本解釋公布施行後尚在一審或二審階段的,適用擔保法和本解釋。」
G. 法不溯及既往是否適合於計生法
所謂法不溯及既往是指現有法律不能規定已有的行為,新法實施後應按從新兼從輕原則處理。
H. 法不溯及既往的由來
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追溯既往的法律不得通過。
法國民法典規定:法律僅僅適用於將版來,沒有溯權及力。
在我國,「法不溯及既往」同樣適用於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方面。「法不溯及既往」是一項基本的法治原則。通俗地講,就是不能用今天的規定去約束昨天的行為。
法無溯及力的原則表現在國家不能用當前制定的法律指導人們過去的行為,更不能用當前的法律處罰人們過去從事的當時是合法而當前是違法的行為。以限制行政權力的擴張與濫用,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性,保護人們期待的信賴利益。
I. 行政訴訟法頒布之前的具體行政行為如何進行訴訟八九十年代某市統戰部有關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內:
(一)對拘留、容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只要滿足訴訟范圍就應該可以進行訴訟,滿足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雖然時間比較久,但是應該可以吧,因為是一直沒有實行類似的照顧。
我覺得還是應該討論一下
J. 行政訴訟法施行前行使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訴訟法施行後未過訴訟時效,可否提起行政訴訟
首先,行政訴訟法,主要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其次,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第四條規定,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