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規各期限整理
A. 關於行政訴訟法的第38、39條
特殊期限:法律規定的起訴期限,對於法律另有規定的不同於一般期限的,依法律規定。
起訴期限的起算: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
下列特殊情形應特別注意:
(1)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
(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時,如果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對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期限已作了規定,行政機關超過期限仍不作為的,從該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起訴期限,在沒有相關的法律規范規定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期限情況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起訴期限不受上述規定的限制,當事人可以立即提起行政訴訟。
此外應該還有一些的但是我國行政法規什麼的都很分散的,我暫時只找到這些。
B. 《行政法》中的期限是工作日還是自然日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分述如下:
第一,《行政許可法》中的期限全部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八十二條:本法規定的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期限以工作日計算,不含法定節假日。
第二,《行政強製法》中的期限10日以下的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六十九條:本法中十日以內期限的規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節假日。
第三,《行政復議法》中的「5」日和「7」日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四十條第二款:本法關於行政復議期間有關「五日」、「七日」的規定是指工作日,不含節假日。
第四,《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只有兩個期限15日和20日都是工作日:
該條例第十八條:屬於主動公開范圍的政府信息,應當自該政府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開。
該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行政機關不能當場答復的,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如需延長答復期限的,應當經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負責人同意,並告知申請人,延長答復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5個工作日。
第五,其他行政法律規范中皆沒有明確是工作日還是自然日。但一般來講,3日、5日、7日這些較短期限都應當理解為工作日,因為本身時間較短,如果算自然日,趕上節假日國家機關不上班,就會使得公眾喪失期限利益,顯然是不公允的。另外《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拘留日期當然是自然日。
C. 行政法規跟行政規章有什麼區別啊
1、范來圍不同法律法規自、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圍最大,包含了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D. 關於行政處罰各個種類的期限。就是到什麼時候該分終止請具體點。謝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第九條 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行政處罰中相關的時限:
一、發現違法行為符合條件的,應當在7個工作日內立案。
二、行政機關應當自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三、稽查對先行登記保存的物品,應當在7日內做出處理決定。對查封、扣押的物品,應當在7日內做出是否立案的決定;需要檢驗的(25日內),應當自檢驗報告書發出之日起15日內做出是否立案的決定。已立案的應當填寫《行政處理通知書》,送交被查封、扣押物品的當事人,查封、扣押物品期限順延至做出行政處罰決定或者撤案決定之日。
四、當事人在收到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後3日內可以到行政管理部門進行陳述和審辯。
五、當事人在收到聽證告知後3日內提出聽證要求的,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當事人提出聽證要求之日起3日內確定聽證人員的組成、聽證時間、地點和方式,並在舉行聽證會7日前,將《聽證通知書》送達當事人,並於舉行聽證會的3日前向社會公告。
六、《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在宣告後當場交付當事人,並由當事人在《送達回執》上簽字。當事人不在場的,應當在7日內,將《行政處罰決定書》送達當事人。《行政處罰決定書》由承辦人送達被處罰單位或者個人簽收,受送達人在送達回執上註明收到日期並簽字或者蓋章。簽收日期即為送達日期。
七、直接送達有困難的,可以委託送達或者郵寄送達,郵局回執註明的收件日期即為送達日期。
八、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依據本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以公告方式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滿60日,即視為送達。
九、行政執法人員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應當在七日內報所屬行政機關備案。
十、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在2日內將罰款繳付至指定的銀行。如果不是當場繳款,當事人可以在接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到指的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
十一、當事人對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依法在60日內向上級行政管理部門或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或3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十二、行政管理部門向人民法院申請行政強制執行的時限也應是在行政處罰決定的法定起訴期限屆滿之日起180日內。
十三、對受理案件中屬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舉報的,經辦人應當填寫《舉報登記表》,並在60日內將是否立案查處的情況告知舉報者。
E. 建設單位未進行竣工消防備案,責令限期改正期限應為幾天106號令里為5日內,107號令里為7日內,應為哪個
不是5日也不是7日,5、7日都是上交資料的期限,整改是10日(最下面那條)
106號令:對《建設工程消防監督管理規定》第十三條、第十四條規定以外的建設工程,應要求建設單位在取得施工許可、工程竣工驗收合格證之日起七日內,通過「消防辦事大廳」系統進行消防設計、竣工驗收備案,或者向公安機關消防機構報送紙質備案表。對不需取得施工許可(裝修、改造、用途變更等)的建設工程,應要求建設單位在施工前備案。
107號令《建設工程消防監督檢查規定》1、對未依照有關規定將消防設計文件報公安機關消防機構備案,或者在竣工後未依照有關規定報公安機關消防機構備案的,應責令建設單位在5日內備案。4、對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未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16條、第17條、第18條消防安全職責和第21條第2款規定的(第60條規定的行為除外),責令改正期限不應超過10日。
(5)行政法規各期限整理擴展閱讀
(1)應負責建設工程項目工程檔案和資料的管理工作,並設專人進行收集、整理和歸檔。
(2)在工程招標及與參建各方簽訂協議或合同時,應對工程資料和工程檔案的編制責任、套數、費用、質量和移交時間等提出明確要求。
(3)必須向參與工程建設的勘察、設計、監理、施工等單位提供與建設工程有關的資料,原始資料必須真實、准確、齊全。
(4)由建設單位采購的各類原材料、構配件和設備,建設單位應保證其規格、性能、質量符合設計文件和合同要求,並保證相關施工物資資料的完整、真實、有效。
(5)負責組織、監督和檢查參建單位工程資料的形成、積累和立卷歸檔工作;也可委託監理單位檢查工程資料的立卷歸檔工作;並對規程規定應簽認的工程資料簽署意見。
(6)收集和匯總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立卷歸檔的工程檔案。
(7)列入城建檔案館接收范圍的工程檔案,建設單位在組織竣工工程檔案進行預驗收。
(8)列入城建檔案館接收范圍的工程檔案,建設單位應在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後三個月內移交城建檔案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建設單位
F. 分別各列舉一部中國現行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
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勞務派遣暫行規定
G.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行政法規、規章、制度的區別
1、范圍不同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圍最專大,包含了屬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H. 地方法規有效時限多長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我國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是法律和地方性法規,國務院制定全國性的行政法規、國務院部委制定部門規章、各省市自治區政府制定地方性規章,除以上外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均可依法制定規范性文件(有時政府省部一級也會制定規范性文件,人大是無權制定規范性文件,但有權審查)。 規范性文件的時效,需看制定機關賦予其的時效,法律對此無明確規定。 規范性文件,是各級機關、團體、組織制發的各類文件中最主要的一類,因其內容具有約束和規范人們行為的性質,故名稱為規范性文件。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於規范性文件的涵義、制發主體、制發程序和許可權以及審查機制等,尚無全面、統一的規定。但部分地區探索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統一製作、統一編號、統一管理的"三統一",初步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的規范管理。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是指在制定規范性文件時,即明確其效力存在的具體期限,除非在有效期屆滿前經過評估並作出繼續適用的決定,否則有效期屆滿後規范性文件就自動失效,不得再作為適用的依據。 2006年廣州市政府首次在規范性文件中引入有效期制度 ,同年鄭州市政府下發《關於建立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的通知》,對規范性文件規定了有效期。隨後全國多地相繼出台關於規范性文件有效期的規定。然而,由於目前國務院尚未就規范性文件的有效期制度進行統一規定 ,而地方政府對此又處於自下而上的探索階段,導致各地對規范性文件的有效期規定差別較大。這就說明,各地雖然對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予以認同,但在具體功能定位上認識並不統一,因此從功能定位這一獨特視角入手,對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進行探討。 一、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的功能定位 按照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的結構性過程。當社會行動主體要求滿足更多的需求時,自然要求社會系統能夠提供新的功能,從而導致社會結構的分化和新的結構化過程。社會結構功能的不斷分化,是為了推動實現更高程度的社會整合,就是說社會行為主體的變化與其自身的符號性結構變化同步,社會的結構穩定被異質性因素分化而不斷復雜化。 功能分化以分化後達到功能專門化和高效化為理論預設,以實現有限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效能最大發揮為目標,因而成為社會發展的主線。 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的本質都可以通過它所具有的社會功能表現出來,而功能確立反過來有利於促進社會制度的合理化。按照結構功能論的相關普適性理論,將有效期制度置於整個規范性文件制度中進行考察,其應當具有以下功能: (一)自動淘汰功能 規范性文件作為行政機關行使法定職權的衍生物,有效地彌補了成文法滯後社會生活變化的缺陷,成為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在我國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下,行政機關執法活動往往優先選擇適用規范性文件而不是法律,這就使得文件治國成為習慣和傳統,大量的行政性文件被制定出台。 在有效期制度建立前,由於規范性文件制定主體眾多,打架、沖突、重復的情況時有發生,政出多門、政令不一、各行其是導致政府管理失去有效控制。又因為在效力期限上有始無終,規范性文件竟然漸成泛濫之勢。要在浩如煙海的文件堆中尋找准確適當的執法依據,對執法部門而言顯得非常困難。基於趨利避害的心理,最便捷也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根據「現實需要」制定新的文件作為執法依據,這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規范性文件的膨脹。 有效期制度的確立,意味著建立了一個長效的規范性文件淘汰機制,因為規范性文件制定時設定明確的有效期,預示著只要到期未被重新發布,規范性文件就會自動失效,而不必通過定期清理宣告失效的方式來認定。這種以時間為節點的自然淘汰機制,確保了適時消滅不必要或者不合時宜的規范性文件,從而有效控制規范性文件數量,避免其數量上過度膨脹。由此,行政執法所遵循的依據會更加集中、明確和有針對性,執法資源利用效率也會得到有效提高。 (二)動態清理功能 「法律既為社會力,則社會變遷,法現象不能不與之俱變.然其社會里,一經具有成形法規體制之後,不論其為習慣法與成文法,其形體固定靜止而不變。社會之狀態,既常推移變遷而瞬時之停止,則法規形體與社會之實要之間,自不免發生間隙。」 這就是著名的法律失靈理論。與此同理,作為與社會生活聯系更為緊密的行為規范,規范性文件的更迭相對於法律而言更為迅速,失靈的可能性也更大。 為了消滅沒有實效的規范性文件,我國以往主要依賴不斷開展專項清理和集中清理活動,同時消除過時文件與現行文件沖突問題。但這種繁雜的運動式文件清理方式,並不能很好地解決文件超發問題,因為這種清理工作主要由政府法制部門來實施,受人員、時間等條件限制,只能夠對一定時間段的規范性文件進行清理。往往是舊的文件未清理,新的文件已經相繼出台。如果清理工作由相關政府部門在系統內進行,由於清理標準的原則性、概括性,加之清理主體的復雜性,因為政府部門對規范性文件的起草、管理並不統一,清理效果可想而知。比如,雖然近年來我國已經多次開展類似清理活動,但諸如獨生子女費每月5元,實行了31年;職工探親假規定,實行了32年;每月幾元到幾十元不等的洗理費、書報費,實行了30多年;防暑降溫費,「模糊執行」了53年。有些規定在數十年前出台後就幾乎沒有任何變化,「沉睡」不醒中卻仍在行使對今日社會的指導性職能。 有效期制度的確立,意味著建立了一個動態的規范性文件清理機制。明確具體的有效期迫使政府部門必須定期對其活動和制度進行評價,這就促使規范性文件制定機關必須增強工作自覺性,主動跟蹤規范性文件的實施情況,並依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及時對規范性文件進行實施後的評估,並對其內容進行更新,對其效力進行重新明確。由此,政府法制部門也就由規范性文件的具體清理者轉變為清理行為的監督者,既節省了大量的行政成本,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監督制約功能 「一切擁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移的一條經驗,擁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需要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孟德斯鳩對權力擴張性的闡釋,深刻揭示了對權力進行制約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而現代政治學已經揭示,權力制約的途徑無外乎以權力制約權力和以權利制約權力。 有效期制度打破了規范性文件「終身制」,行政機關不可能在文件制定時再奉行一勞永逸,也不可能僅因為「管理需要」就制定新的規范性文件,而對舊的規范性文件熟視無睹。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形成了行政機關自上而下的層級監督,立法機關由外而內的權力監督,以權力制約權力成為現實。而規范性文件未向社會統一發布不得作為執行依據的依法行政強制性規定,使得規范性文件由「內部規定」演變為全面公開的對象,社會大眾可以明確知悉規范性文件的內容和時間效力。特別是隨著權利意識、監督意識的增強,公眾跟蹤行政機關對規范性文件的制定,關注相關制定機關的後續行為,並及時對規范性文件的內容和制定程序提出異議,已經成為當前政府法制部門開展規范性文件審查的常態,以權利制約權力成為可能。 在全方位的監督之下,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機關必須及時進行實施後的評估、修改或確認等行為,行政不作為、慢作為成為不可能,規范性文件立、改、廢的隨意性也會被有效避免,因為上位法變化而導致的規范性文件事後違法問題也會被及時發現並調整。同時,基於在合理期限內可以預見的規范性文件效力變化,公眾對規范性文件的內容甚至規范性文件制定、管理等制度提出意見建議的積極性、主動性被激發,由此規范性文件的質量得以保障,制定過程的科學性、民主性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秩序安定功能 穩定性是制度的本質屬性,也是其價值基礎,因為任何制度都是通過一系列制約來實現的。作為公共規則,制度從建立到實現需要一個過程,也就是說制度的建立到真正發揮作用並形成一定的經濟社會秩序,必須依賴公眾對該制度進行了解、學習、熟悉和適應。正是基於制度的穩定性,社會公眾可以產生安定的預期,進而進行理性決策。相反,如果一項制度的效力可能隨時突然終止,則難言權威性,公眾也就不會對其產生信任。即使是執法者,也會因此隨時面臨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有效期制度的確立,意味著建立了一個穩定的規范性文件適用機制。通過設定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有效期,使得公眾對於文件的生效和廢止期限清楚明白,並且產生依規行為即會獲得合法收益並且受到法律保護的合理期待。這種期待的特性會在國家和公民之間形成一個基本的利益訴求,即「公民以國家的規定和措施為準的期待和安排,不會因為快速的、也許甚至是倒退的改變而受到破壞和剝奪。」 換言之,公眾就能根據已公布的規范性文件的「生命」期限做出妥當處置,有效規避規范性文件失效後所帶來的不必要的風險,因為規范性文件主要是根據一定的經驗需求,將權利(力)義務的一致性、連貫性引入了法律過程中,為公民社會生活提供了較高程度的有序性和穩定性。人們容易據此作出是積極作為還是消極不作為的選擇。 另一方面,規范性文件「生命」周期的不可逆,有利於制定部門規范自身的行為,減少部門利益對規范性文件內容的影響,防止利益部門化和部門利益法制化。而規范性文件到期的自動失效,使得行政部門難以再將「終身制」的規范性文件作為擋箭牌,以對其有利的原有規定來逃避現有義務的履行成為不可能。在動態的調整中,秩序的安定可以得到公平、規范、有效地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