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證據案例

民事訴訟法證據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3-11 10:19:39

❶ 民事訴訟法案例

1、仍應受理。超過訴訟時效喪失的是勝訴權,而不是訴權。

2、立案之日版起五日內將起權訴狀副本發送被告,
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被告提出答辯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人民法院對決定受理的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向當事人告知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或者口頭告知。
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當事人。
認真審核訴訟材料,調查收集必要的證據。

3、缺席審理。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4、中止訴訟。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

❷ 民事訴訟法的案例(急)

1 如果趙天青病故時居住於上海,管轄法院只能是上海某區法院.
理由:<民事訴訟法>第34條規定的 專屬管轄 中第三項:因遺產繼承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本案是遺產繼承糾紛,作為遺產的房屋在上海,如果繼承人趙天青病故時居住於上海.那麼本案的管轄法院只能是上海的某區法院.
2 不能協議管轄 因為協議管轄只適用於合同糾紛,不適用於其他的民事糾紛.

❸ 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該問題不涉及舉證責任倒置問題,適用一般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當主張人所提版供的證據不能證明自權己主張的時候,舉證人承擔舉證不利後果;舉證人所提供證據不能有效對抗對方的抗辯證據時,其實質依然是主張人所提供的證據不能證明自己主張,舉證責任依然應歸屬舉證人。不負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肯定不承擔舉證責任的,而只承擔抗辯證據不足的責任。也就是說當抗辯證據不足或沒有抗辯證據時,自然應該抗辯方承擔責任。在問題中,實質是舉證人不能證明自己提出的證據的真實性,在這情況下,抗辯人無需抗辯也應屬舉證人舉證不利,怎麼會雙方承擔舉證不利的責任呢?
另外說點題外的,醫院的結論不能證明行為人行為和受害人結果的因果關系,醫院結論只能證明受害人只要發生摔倒的事實就會引起脛骨骨折,也就是說醫院結論的意義僅在於說明一件事實:只要受害人摔倒,就極大可能會骨折。如果說醫院結論能證明受害人的身體情況是不論有無外界因素都會摔倒的話,那肯定足以排除行為和結果的因果關系,但事實醫院結論不能起到這作用。
在此情況下,該案是不是適用公平原則更為合適呢?

❹ 舉例說明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舉證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第3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第4款規定:「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該規定第七條又規定:「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以上法律法規闡明了我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誰主張誰舉證」的制度,同時也確立了法官在審判中對舉證責任進行分配的要權利。
雖然對舉證責任的分配,法律法規已經有了明確具體的規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因法官舉證責任分配不當而導致案件出現截然不同的裁判結果的案例仍時有發生。
原告李某持有署名為被告王某的借條一份,李某因王某未按期歸還借款,訴訟至法院,要求被告王某歸還借款。但被告王某認為借條中借款人署名非其所簽,即借條是虛假的。一審法官認為,原告李某就其主張已經提供借條證明,被告認為借條是虛假的,應由其提供證據證明,即將借條虛假的舉證責任分配給被告王某。因被告王某未申請筆跡鑒定,未能證明借條署名的虛假性,一審法官對被告的主張未予採信,判決被告王某歸還原告李某借款。二審法官認為,原告提供借條證明自己的主張,但其舉證應符合證據的「三性」——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本案中被告王某對借條的真實性提出異議,則原告應就借條的真實性申請鑒定,而被告在鑒定中有協助義務,即被告王某應提供自己的書寫真跡,用於鑒定中進行比對。經鑒定,借條署名確實非為被告王某所書,二審遂判決駁回原告李某的訴訟請求。

❺ 一個民事訴訟案例

1.發票、協議、合同屬書證;估算死蝦的書面材料屬現場勘驗筆錄;化驗報告、檢驗報告屬鑒定結論。2.本案證明對象是。原告應負舉證責任,民事訴訟法規定「誰主張、誰舉證」3.原、被告雙方未完成其舉證責任。市商品檢驗處化驗結果是:蝦苗死亡可能是被排出的廢水毒死。僅僅是可能,而非確定;市環保部門對造漆廠排出廢水的檢驗結果是:造漆廠排出的廢水量沒有超過國家規定的排污標准。僅是沒有超過國家規定的排污標准,並無是否會造成蝦苗死亡的結論。本案應根據蝦苗死亡現象是否由造漆廠排出的廢水造成的最終鑒定結論來認定

❻ 幾個民事訴訟法的案例~~

問題一:
1、檢察院的抗訴符合法律的規定!檢察院是依法實施其法律監督職能!
2、B市中級法院接到抗訴後,裁定撤消原一、二審判決,發回原一審法院重審,這一做法正確!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❼ 民事訴訟法被告證據怎麼舉證

被告的舉證負擔具有以下特徵:
(一)被告的舉證負擔是為了避免敗訴危險,而向法回院提供答證據的責任;(二)被告的舉證負擔是被告向法院提供反證、反駁證據或新的本證時,應該舉證到何種程度,才能避免原告勝訴的一種負擔。
反駁證據是指當一方當事人為證明其主張而提出證據時,對方當事人並不提出相反證據來否定一方所主張的事實,而是針對其證據所存在的瑕疵,如書證上的簽名為假,或物證為偽造的,或者取證的程序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等等,指出其主張因證據有瑕疵而無法得到證明。

民事訴訟法被告證據是可以提新的證據,也可以反駁證據和反證原告。被告舉證負擔是向法院提供證據的責任,也是為了防止自己敗訴。一切證據都是要在事實的基礎上舉證的。證據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等。

❽ 哪位高手能夠幫我找出分析民事訴訟法上辯論原則中三種事實的案例

辯論原則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是所有民事訴訟中不可或缺的原則和程序。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已經使人們的法制觀念或法制意識發生了變化,新的法制觀念或法制意識正在形成,並且不斷得到強化。作為法制觀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訴訟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就民事訴訟程序而言,就是要弱化法院對訴訟程序的職權干預,尊重當事人的程序主體地位,保障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基本權利,強化當事人對訴訟程序的主導權。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必須認真地研究辯論原則,從而促進我國民事訴訟模式的轉變。同時,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民事訴訟的目的,更好地實現司法的公正和效率等價值,從而加快我國民事司法現代化進程。本篇中,筆者將從民事訴訟的基本定義、理論依據、內容以及其與大陸法系民事訴訟的辯論原則、與刑事訴訟法中的辯護原則的區別等方面進行闡述分析;一、 民事訴訟辯論原則的定義
所謂辯論,指的是當事人雙方在法院主持下,就案件事實和運用法律的問題,陳述各自的主張和意見,相互進行反駁和答辯,以爭取對自己有利的訴訟結果,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則通過辯論查明案件事實。[1]對此,德國的法學家肯納認為:辯論一般指當事人在訴訟中所提出的事實,並且經過辯論才可以作為法院判決依據的一項訴訟的基本原則。當事人沒有提出的事實,就不能作為判決的依據,法院不主動調查,即使調查了而不經當事人提出仍不能做為判決的依據。英美法系國家了多採用此觀點。[2]
二、 辯論原則的理論根據和法律依據
當今世界,在民事訴訟領域其主要有如下幾種學說:
其一,手段說:即人都有一種趨利避害的心理。對於民事爭議而言,對雙方當事人都有利害關系。正是由於這種利害關系的驅駛,雙方當事人都必然想盡辦法,竭盡全力去搜集和提出所有有利於自己的證據這樣,利已的心理趨勢成了法院解決訴訟的杠桿,輕易地推動訴訟的發展。這樣做,一則可以防法官在搜集證據中的不盡力或偏袒一方。二則如果當事者不積極的收集證據。那麼敗訴風險的負擔就從制度上給確定下來了。但因為自己已經被給予了充分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提出證據,並且由相信是公正無私的法官進行了慎重地審理,但由於自己舉證不利而敗訴,所以對結果的不滿也就只能接受。正如日本學者三月章教授指出:在一般的民事訴訟中之所以要採取辯論主義,是因為民事訴訟以私益糾紛為其對象,當事人能直接並且一次性地感覺到其解決的利害的緣故。因此,利用當事人的利己之心,將提供訴訟資料的責任委任給他,則能夠期望得到充分必要的資料。(如果資料不充分,而判決對其產生不利,則將責任歸屬於當事人就無所謂不妥當)[3]
其二,程序保障說:這種學說由日本的田也公二法官提出。他認為只有在當事者之間經過了充分的攻擊防禦的事實和證據才能作為法院判決的基礎或根據,而法院依職權來確定審理對象或收集證據往往帶來先入為主的問題,結果是剝奪了當事者充分陳述自己觀點或進行反駁防禦的機會。辯論原則正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而確立的法理。[4]
其三,本質說:正是這種消極的政治觀認為應維護和弘揚個人的自由,尊重私權,盡量少干預。因此,法院作為國家機關在民事訴訟活動中應處於消極和被動地位,在訴訟中盡量聽任當事人自己自由處理。即應實現當事人自治。這種觀點在日本,像兼子一、小山升,新堂幸司,鈴木正等著名法學家都主張這一觀點。[5]
其四,多元說:這種觀點認為在民事訴訟中之所以採取辯論主義,是出於尊重私人自治,高效率地發現真實,防止出其不意的攻擊,確保對裁判高度公平的信賴等多元根據,它是在漫長的訴訟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由於該觀點所依據的根據不是單一的,故稱"多元說"。日本的竹下守夫等學者是"多元說"的倡導者。"多元說"近年來已成為一種十分有力的學說。[6]對此,我國有人認為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辯論原則的法律依據和理論依據有四點:1、當事人地位平等 2、當事人應承擔舉證責任 3、法院只在特定條件下才主動調查收集證據 4、訴訟應當公正 [7]

總的來說,辯論原則的根據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不管學者對辯論原則的理論依據認識有多大差異,但都有其共同的思想基礎即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強調意思自治,法官在訴訟中的作用是被動的和消極的。
三、 對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的內容的分析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該條文被認為是民事訴訟法對辯論原則的原則性規定,是辯原則的法律依據。其意義在於,通過當事人雙方的辯駁,幫助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解決糾紛。當事人通過行使辯論權,積極參與到訴訟程序中去,真正成為訴訟主體。
辯論原則的具體含義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辯論權是當事人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即當事人也包括第三人對訴訟請求有陳述事實和理由的權利。有對對方當事人的陳述和訴訟請求進行反駁和答辯的權利。當事人藉此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2、辯論原則貫穿於民事訴訟的全過程,包括一審、二審和再審程序。可見,辯論原則所指的辯論並不完全等同於法庭辯論。法庭辯論僅指當事人在開放審理過程中進行的辯論,是一種口頭辯論。辯論原則所指的辯論包括法庭辯論,也包括法庭審理程序以外程序中進行的辯論。3、辯論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口頭形式,也可以是書面形式。口頭辯論又稱「言辭辯論」,主要集中在法庭審理階段,是最集中最全面的辯論,也是辯論原則最重要的體現。4、辯論的內容既可以是實體方面的問題,也可以是程序方面的問題。首先,凡與案件的事實和適用法律無關的問題不辯論的內容。其次,雖與案件的事實和適用法律有關,但雙方沒有爭議的問題也不屬於辯論的內容。辯論的內容主要是雙方爭議的實體問題,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本身,如一方當事人提出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的事實主張能否成立,基於某一事實主張的民事權利請求有無法律上的根據等。辯論的內容也可以是雙方爭議的程序問題,如當事人是否符合條件,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有無管轄權等。5、人民法院在訴訟過程中應當保障當事人充分行使辯論權,也就是說人民法院的判決必須經過和基於當事人的辯論而作出。這就要求:人民法院的判決必須形成於法庭辯論之後;人民法院對案件事實真相的判斷必須充分考慮當事人辯論的結果。只有這樣,辯論原則才能發揮人民法院判斷案件事實真相和確保訴訟公正中的作用。也只有這樣,當事人才能通過行使辯論權達到證明自己的主張,維護自己的實體權益的目的。6、人民法院應當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辯論權。一方面人民法院引導當事人的辯論行使權,使當事人的辯論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法院應當給當事人充分的行使辯論權的機會,讓當事人能夠充分發表自己的主張和意見。

四、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與大陸法系辯論原則的區別
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辯論原則與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民事訴訟法的辯論原則有著實質上的區別。在我國,辯論原則的實質被規定為當事人所享有的一項訴訟權利,而在德國和日本,辯論原則的實質被規定為一種訴訟結構,即關於形成審理對象方面的當事人主義,故又被稱為「當事人主導原則」。按照日本學者的概括,辯論原則最根本的含義是:「以什麼樣的事實來為請求的根據,又以什麼樣的證據來證明所主張的事實存在或不在,都屬於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領域,法院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在這一領域的自由。」[8]按照德國學者的概括,這一原則的基本含義是:「只有當事人才能夠把爭議的事項導入程序並判斷是否有必要對此任出決定;作為程序規范,法院自身則不得考慮當事雙方都未提出的事實,且不得根據自己的判斷主動收集或審查任何證據。」[9]與此相應,辯論原則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直接決定法律效果發生或消滅的必要事實必須在當事人的辯論中出現,沒有在當事人的辯論中出現的事實不能作為裁判的依據;第二,當事人一方提出的事實,對方當事人無爭議的,法院應將其作為裁判的依據;第三,法院對案件證據的調查只限於當事人雙方的辯論中所抻出來的證據。」
我國的辯論原則的基本指導思想是調整雙方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的基本關系,其不足之處在於它只規定了當事人有權對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卻沒有規定相應的法律後果,這樣,盡管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辯訴原則要求人民法院在訴訟中保障當事人平等充分地行使辯論權,但這就使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關於辯論權的規定成為一個空洞的口號。對現行辯論原則的一般闡釋雖然要求法院充分保障當事人能夠實施辯論行為,而沒有使當事人的辯論結果形成對法院裁判的約束。例如,民事訴訟法第66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但質證的內容及其後的法庭辯論對法官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是否具有約束力,法律並未說明。因此,我國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辯論原則實際上成為一種非約束性或非實質性原則,從而導致了辯論原則的「空洞化」。
大陸法系辯論原則對裁判的形式和法官的行為具有很強的約束力。裁判必須以當事人在辯論中提出的事實和證據為基礎,法官必須尊重當事人對審理對象所作的選擇,不得在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和提出證據之外主動提出事實和證據,使其成為約束性的辯論原則。其直接的效果是:一是使作為整個民事訴訟核心的辯論程序真正得以實現,有效控制庭審前的隱性訴訟活動和審判過程中裁判者的「暗箱操作」;二能使當事人對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的處分得到完整和充分的體現。三能夠真正使法院置於中立的第三者立場,從而保證其公正地裁判民事案件。[10]

五、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與刑法辯護原則的區別
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與刑法辯護原則有相似之處,但二者有著本質意義上的區別。具體說來,辯論原則與辯護原則的主要有兩方面:1、辯論原則是建立在當事人訴訟地位完全平等的基礎之上的;而辯護原則則是建立在公訴權與辯護分立的基礎之上的,公訴人與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並不平等,前者代表國家,後者則處於被審判的地位。2、民事訴訟中辯論的范圍十分廣泛,當事人可以就案件實體問題進行辯論,也可以對案件的程序問題進行辯論,還可以對適用法律提出自己的意見,而刑事訴訟中的被告人只能就自己是否有罪和罪行輕重進行辯護。

六、 我國民事辯論原則的改革構想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法制意識發生了變化,其中最突出的是人權的強化。這種變化是改革以來最深刻的變化。人們不僅要求認真看待自己已有的權利,而且人們還要求賦予自己應有的權利,維護自己的權利。而非約束性的辯論原則已嚴重滯後於人們的法法意識,不能滿足人們對權利行駛的渴望,因而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從目前國內主流學術觀點來看是傾向於學習大陸法系的辯論主義原則,強化當事人地位,增加對法院的拘束力。但是,大陸法系的辯論主義原則也暴露了不少弱點,尤其是法官的職權過於弱化和地位過於消極,當事人過於主動,容易導致訴訟拖延,增加訴訟成本。對此,我們應採取比較的、歷史的、辯證的方法來吸收、引用和借鑒大陸法系的辯論主義原則,取長補短。但是,我國的傳統觀念、社會經濟、人文觀念的不同,註定了我們的法制改革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❾ 民事訴訟法案例的介紹

《民事復訴訟法案例》分為十七章制,其主要內容涉及民事訴訟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基本制度、主管與管轄、當事人、訴訟證據以及訴訟程序等本學科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每個案例一般由「案情介紹」、「法理分析」、「復習思考題」三部分組成,其中重點突出法理分析,使《民事訴訟法案例》在強調應用性與可操作性的基礎上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性。《民事訴訟法案例》既可供高等院校法學專業師生學習參考,也為自學法律或法律工作者提供了學習民事訴訟法的難得讀物。

❿ 體現證據的合法性的案例有哪些

證 據的合法性,也叫證據的許可性、證據的法律性。證據是查明案件事實的根據,所以,證據本身必須真實可靠。合法性,是指證據只能由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察 人員和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進行收集、固定、保全和審查認定。即運用證據主體要合法,每個證據來源的程序要合法,證據必須具有合法形式,證據必 須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證據的合法性是證據客觀性和相關性的重要保證,也是證據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條件。
證據的合法性在各國不同的法系有不同的界定。大陸法系國家將證據的合法性稱為證據能力,即一定的證據材料能否成為證明案件待證事實的證據的資格,這種資格是法律所賦予的,所以證據能是證據的法律屬性。
民事訴訟法中,證據的合法性表現為:作為定案依據的證據必須具有合法性的來源,合法的形式,由合法的主體通過合法的途徑方法收集,並經依法查證、核實與判斷。民事訴訟法第63條第2款規定,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第64條第3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可觀地審查核實證據。」這些都是關於證據合法性要件的規定。民事訴訟中,對於證據收集合法性的要求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通過兩個司法解釋體現出來,具體落實在錄音資料這一證據種類上。

熱點內容
合同法保證金租賃 發布:2025-09-22 00:16:48 瀏覽:83
學校規章制度作文800 發布:2025-09-22 00:16:32 瀏覽:180
刑法與進步 發布:2025-09-22 00:09:58 瀏覽:599
江蘇法院訴訟服務 發布:2025-09-22 00:05:21 瀏覽:242
吉林長春法院 發布:2025-09-21 23:53:03 瀏覽:295
山西省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1 23:43:54 瀏覽:847
杞縣人民法院法官名單都誰 發布:2025-09-21 23:34:58 瀏覽:766
視聽教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1 23:33:39 瀏覽:745
製造計量器具許可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1 23:30:38 瀏覽:777
杭州勞動法咨詢熱線12335 發布:2025-09-21 23:24:30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