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證據法與訴訟法的關系

證據法與訴訟法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3-11 11:22:40

① 我國證據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證據法。同時,在刑事訴訟中,關於證據的規定是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進行的。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
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四十九條規定, 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承擔。
第五十條規定,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第五十一條規定, 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人民檢察院起訴書、人民法院判決書,必須忠實於事實真象。故意隱瞞事實真象的,應當追究責任。
第五十二條 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無論屬於何方,必須受法律追究。
第五十三條規定,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第五十四條規定, 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第五十五條規定, 人民檢察院接到報案、控告、舉報或者發現偵查人員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應當進行調查核實。對於確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提出糾正意見;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六條規定, 法庭審理過程中,審判人員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
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對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依法予以排除。申請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材料。
第五十七條規定, 在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的過程中,人民檢察院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證明。
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請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也可以要求出庭說明情況。經人民法院通知,有關人員應當出庭。
第五十八條規定, 對於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第五十九條規定,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第六十條 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第六十一條規定,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
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六十二條規定, 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採取以下一項或者多項保護措施:
(一)不公開真實姓名、住址和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
(二)採取不暴露外貌、真實聲音等出庭作證措施;
(三)禁止特定的人員接觸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及其近親屬;
(四)對人身和住宅採取專門性保護措施;
(五)其他必要的保護措施。
證人、鑒定人、被害人認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請求予以保護。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依法採取保護措施,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
第六十三條規定, 證人因履行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費用,應當給予補助。證人作證的補助列入司法機關業務經費,由同級政府財政予以保障。
有工作單位的證人作證,所在單位不得剋扣或者變相剋扣其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② 刑事證據學和證據法學有什麼關系又有什麼不同

刑事證據是證明和認定刑事案件事實的手段和方法,是刑事訴訟的靈魂,刑事證據學就是專門以刑事訴訟中的證據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理淪性和實踐性兼備。由於刑事證據學既是刑事訴訟法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對刑事證據學的研究不僅要以刑事訴訟法學的理論作為基礎,還要綜合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如刑法學、犯罪學、法醫學、哲學、心理學以及自然科學的相關知識。證據法學是法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尤其作為訴訟法專業當中的主幹學科來說,它更是每一個學習、從事該專業學生所必不可少的學習課程內容之一。證據法學是研究司法、執法等活動中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或者其他相關事實的規律、方法以及證據法律規范的學科。從總體上來說,該學科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理論方面內容,主要包括證據基本理論(如證據概念、類別等)以及證明的理論(如證明的概念、證明的標准、證明的責任等);其二是實踐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有關證據的收集、審查、認可等方面的法律規定和實際運用。刑事證據學以證據的尋找和認定為主,是在刑事案件的證據,來作為刑事訴訟的基礎。二證據法學是比較廣范圍的對證據在法這一角度的確立。民商事、行政及軍事案件里都需要證據,都會有證據學。他們有一定相交的區域,但是目的不同,應用領域不同。

③ 求答案《證據法學》

1、關於證據法的價值表述錯誤的是( )
A.證據法具有獨立價值
B.證據法的價值和訴訟程序法的價值不同
C.證據法價值的基本內容是程序正義
D.證據法具有工具價值
參考答案:B 您的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政訴訟中被告的舉證期限是自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 )
A.30日
B.15日
C.10日
D.5日
參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表現形式為標准,可以將視聽資料分為( )
A.錄音資料、錄像資料、電腦資料和其他電子音像資料
B.國家機關製作的視聽資料和公民製作的視聽資料
C.合法的視聽資料和非法的視聽資料
D.原始的視聽資料和傳來的視聽資料
參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性質為標准,可以將當事人陳述分為( )
A.案件事實的陳述和案件事實以外的陳述
B. 確認性陳述、否定性陳述和承認性陳述
C. 庭審前的陳述和庭審中的陳述
D.書面陳述和口頭陳述
參考答案:B 您的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傳來證據是指( )
A.非證人本人在法庭上所作的陳述
B.產生於案件事實發生過程中的證據
C.直接來源於案件事實而未經中間環節傳播的證據
D.經過一定的復制、轉述等中間環節傳播的證據
參考答案:D 您的答案: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據證據與當事人主張的事實的關系,可將訴訟證據分為( )
A.本證和反證
B.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
C.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
D.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
參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有關證據保全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證據保全的主體是公安司法機關和律師
B.證據保全的條件之一是證據具有滅失的可能性
C.證據保全的條件之一是證據有難以取得的情況
D.證據保全可依職權採取,也可應申請採取
參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選項中無權在訴訟過程中收集證據的是( )
A.人民法院
B.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
C.辯護律師
D.民事訴訟中的訴訟代理人
參考答案:B 您的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趙某被指控犯有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首先應當承擔證明其財產或者支出明顯超過合法收入且差額巨大的證明責任的,是 ( )
A.人民檢察院
B.舉報人
C.趙某本人
D.趙某的所在單位
參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國訴訟中的證明標準是( )
A.排除合理懷疑
B.內心確信
C.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D.高度蓋然性
參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行政訴訟中承擔證明責任的主體是( )
A.雙方當事人分擔
B.由原告承擔
C.由被告承擔
D.由法官裁量決定
參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我國刑事訴訟中,被告人承擔證明責任的案件是( )
A.故意傷害案
B.刑訊逼供案
C.誣告陷害案
D.非法所得案
參考答案:D 您的答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證明標准( )
A.與證明責任沒有關聯
B.是民事訴訟中法院調查證據所應達到的要求
C.是法院裁判時可酌情考慮的因素
D.是法律要求運用證據對案件事實加以證明所要達到的程度
參考答案:D 您的答案: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選項不屬於我國司法認知的范圍的是( )
A.眾所周知的事實和自然規律及定理
B.外國的法律
C.當事人承認的事實
D.根據法律規定或已知事實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參考答案:B 您的答案: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有關事實推定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事實推定是法律沒有規定,但在實踐中習慣上運用的推定
B.事實推定是法律推定的初級階段
C.事實推定有可反駁的推定和不可反駁的推定
D.事實推定存在於任何訴訟形式之中
參考答案:C 您的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關於神示證據制度的說法正確的有( )
A.神示證據制度盛行於奴隸社會
B.神示證據制度對斷獄訴訟無法起到積極作用
C.神示證據制度有利於維護當時的統治階級的利益
D.神示證據制度產生的原因是神權統治以及生產力低下等
E.神示證據制度以宗教迷信為基礎,不能查清事實真相
參考答案:A, C, D 您的答案:A, B,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證據法原理的基本體系包括( )
A.證據法與哲學的關系
B.證據法與法哲學的關系
C.證據法與訴訟法的關系
D.證據法與實體法的關系
E.證據法原理與證據法
參考答案:A, B, C, E 您的答案:C,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林某是一名16歲的高中學生,在2004年5月2日放假期間,他潛入學校電腦室,竊得電腦主機1部。公安機關對此案進行偵查,屬於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的有( )
A.林某盜竊的事實
B.林某的年齡
C.2004年5月2日屬於法定假期的事實
D.林某犯罪後的表現
參考答案:A, B, D 您的答案:B, C, 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某縣公安機關在偵破一起敲詐勒索案的過程中,依法收集到犯罪嫌疑人通過電話進行敲詐的錄音磁帶一盤。該錄音帶屬於( )
A.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B.視聽資料
C.直接證據
D.間接證據
參考答案:B, C 您的答案:C, D, 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確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的證明力時要注意的問題有( )
A.審查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是否合法
B.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是否符合情理
C.要嚴格遵守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的原則
D.要正確對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翻供
E.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與其他證據有無矛盾
參考答案:A, B, C, D, E 您的答案:A, B, C, D, E

④ 證據法和憲法的關系是怎樣的

我國沒有證據法,只有最高院的司法解釋,名稱為《關於審理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憲法為國家根本大法,屬於上位法,證據法為下位法。

⑤ 訴訟認識論與證據法的價值,目的,內容,適用存在什麼關系

訴訟認識論與證據法的價值 目的 內容及適用

⑥ 證據法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

目前我國沒有出台證據法,在訴訟的過程中,都是根據具體法規進行參照的。例如,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六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第六十五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第六十六條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寫明證據名稱、頁數、份數、原件或者復印件以及收到時間等,並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第六十七條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
人民法院對有關單位和個人提出的證明文書,應當辨別真偽,審查確定其效力。
第六十八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第六十九條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第七十條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
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第七十一條人民法院對視聽資料,應當辨別真偽,並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七十二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第七十三條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第七十四條證人因履行出庭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費用以及誤工損失,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當事人申請證人作證的,由該當事人先行墊付;當事人沒有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作證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
第七十五條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陳述,應當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當事人拒絕陳述的,不影響人民法院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
第七十六條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當事人未申請鑒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委託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
第七十七條鑒定人有權了解進行鑒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時可以詢問當事人、證人。
鑒定人應當提出書面鑒定意見,在鑒定書上簽名或者蓋章。
第七十八條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返還鑒定費用。
第七十九條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第八十條勘驗物證或者現場,勘驗人必須出示人民法院的證件,並邀請當地基層組織或者當事人所在單位派人參加。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成年家屬應當到場,拒不到場的,不影響勘驗的進行。
有關單位和個人根據人民法院的通知,有義務保護現場,協助勘驗工作。
勘驗人應當將勘驗情況和結果製作筆錄,由勘驗人、當事人和被邀參加人簽名或者蓋章。
第八十一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證據保全的其他程序,參照適用本法第九章保全的有關規定。

⑦ 刑事訴訟證據與訴訟證明的關系

淺論刑事訴訟證據能力和證明力

--------------------------------------------------------------------------------

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對公訴人出示的證據可采性的判斷,不僅對檢察機關在提起公訴之前對控訴證據的衡量與判斷有重大影響,而且對偵查機關的偵查、取證行為產生巨大影響。因為,如果違反了證據可采性的判斷要求,偵查取證活動和公訴人的公訴活動就無法達到最終追訴犯罪、懲罰犯罪的目的。可見,對證據可采性的判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筆者擬從證據能力和證據證明力兩個層面對此問題作粗淺探究。

一、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概念

刑事訴訟證據與其他證據一樣有其自身固有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證據能力是大陸法系證據理論的概念,相當於英美法系證據理論的"可采性",也就是有無充當證據的資格。某一材料是否在嚴格的證明中用來證明控辯雙方所主張的、並且需要由事實的裁判者加以判斷的事實,完全由充當證據的證據能力來決定。司法實踐中,一般要求證據能力具有證據的合法性:一是證據必須具有合法的形式;二是證據必須經法定人員依法定程序收集和提取;三是證據的內容和來源必須合法。對證據"可采性"的判斷就是對證據能力的判斷,對證據合法性的判斷。

證據的證明力則是與證據能力完全不同的概念。它表現證據的價值,是證據在認定事實上發揮作用的力量,是證據對於待證事實有無證明作用以及證明作用有多大的表現。證明力包含證據的可信性和狹義的證明力兩個方面。可信性是撇開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系,來判斷證據本身是否值得相信;狹義證明力則是指證據在同待證事實的關繫上,能否證明待證事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待證事實。

二、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相互關系

包含於證據本身之內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有其必然的聯系和區別。它們之間的聯系表現在,一個證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最終都取決於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聯性。一個明顯沒有證明力的證據,在訴訟中不會產生證據能力的問題;同樣,依法沒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也必然沒有證明力。證據能力從形式上解決證據資格問題,證明力則從實質上解決證據有無價值以及有多大價值的問題。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不一定有證明力,如出於被告人自由意志的虛假口供;而無證據能力的證據可能具有證明力,如運用刑訊方法獲得的真實口供。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必須既有證據能力,又有證明力。司法人員在審查判斷證據時,應當首先審查證據有無證據能力,然後再對確認有證據能力的證據的證明力進行判斷,否則,不必考慮有無證明力。

證據能力解決的是證據能否在法庭上提出,讓事實的審理者(法官)看見和聽見。而證據的證明力則是對在庭審中提出的證據的可信度和關聯性進行的判斷,要在評議中、形成判決的時候根據全案的證據予以確定。證據能力是英美法系證據法的核心問題,由職業法官裁定;在大陸法系及我國的參審制度之下,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審查判斷證據能力和證明力。

我國目前的法律和司法解釋中沒有採用證據能力這一概念。在司法實踐中,當論及這一問題時一般表述為"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不具有證據效力"等。有學者主張在立法上使用證據能力這一概念,目的在於當事人雙方在庭審開始前以及在庭審過程中,可以針對不具有證明能力的證據向法庭提出申請的動議,要求法庭予以排除,並說明其申請所依據的法律規定。這樣可以提高庭審質量和訴訟效率。

三、 證據能力的判斷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相關性原則。刑事訴訟證據(表現為證據能力)

的本質屬性是它的關聯性,即相關性。就是指作為證據內容的證據材料與待證事實之間存在某種客觀的聯系。如因果聯系、時間聯系、空間聯系、偶然聯系和必然聯系、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肯定聯系和否定聯系等。這些聯系必須都是確定存在的,能夠反映與案件有關的一定事實,能夠為人們所認識。在具體案件中,對某一特定證據能力上否具有關聯性的判斷,取決於待證事實的內容和控、辯雙方爭議的性質以及證據能力本身的特點,必要時可以採用相應的技術鑒定方法加以確定。在偵查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案情就與之相關的問題調查取證,以防止證據調查范圍的無限擴大,而影響證據能力。

2、實體公正性原則。實事求是,忠於事實,還案件的本來面目,是收集證據的關鍵。收集證據的過程同時也是判斷證據能力的過程。檢察機關在審查證據能力時,應排除諸如那些可能引起不可靠以及不能經過主詢問和反詢問來檢查其真實性的傳聞證據,以防止可能不真實的證據進入法庭。同樣,法官應對公訴機關出示的證據的證據能力是否具有實體公正性進行全面衡量與審查,並且必須經過法庭調查、質證才能決定是否採信和認定。

3、程序公正性原則。證據的收集過程必須符合法定程序,嚴格依據刑事訴訟法排除非法證據規則,不採信偵查機關用侵犯公民基本權利的方法提取的證據,以防止偵查權的濫用導致公民基本權利的被侵犯,這也是判斷證據能力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四、 證據證明力的判斷主體

刑事案件的全部證據最終必須進入庭審才能決定是否採信。因此,法官是證據證明力的判斷主體。

法律應對證據能力進行詳盡的規定,不應對證據證明力進行過多的規定。否則,就會走回法定製度的老路上去。法定製度曾試圖對證據證明力的大小以及對證據的取捨由法律預先加以規定,並且要求法官按照法定的規則機械地作出判斷,以期限製法官的自由裁量,結果往往窒息了法官的理性,使法官很難作出符合事實的裁判。

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中應當確立"自由心證"原則。將對證據證明力的判斷完全交給法官自由判斷,由法官(事實的審理者)根據自己的理性思維和良心自由判斷,以避免機械、僵化的判斷束縛事實審理者對事實的認定。因為,證據證明力具有復雜性和具體性,審判人員理性判斷就有必要性。允許審判人員本著邏輯規則和經驗法則自由判斷證據證明力,而不要受法定規則的限制。為了保證在訴訟過程中審判人員對於證據證明力的判斷更加符合科學原理,更有利於查明案件事實真相和實現司法公正,根據司法實踐經驗增加一些審查證據證明力的程序性規定和判斷證明力的必要規則也是必要的。如法律對證據證明力的干涉僅僅限開"僅憑口供不能定案"、"孤證不能定案"等。

由於證據能力是解決一項證據是否能被法庭採納的問題,對證據能力有爭議的證據,應由控辯雙方提出申請動議,經由法官進行聽、審,最後決定是否具有可采性。因此,檢察機關在提起公訴之前,應根據證據可采性(證據能力)的標准來衡量自己的控訴證據,以決定哪些證據在法庭上提出,哪些證據不向法庭提出,以保證起訴的質量,最終實現追訴犯罪和懲罰犯罪的目的。

「證據是訴訟的基石」。一切圍繞證據進行的刑事訴訟活動,最終目的就是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運用證據對案件做出正確處理。這就要求所提供的證據在數量及質量上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和標准,即刑事訴訟證據的證明標准。《刑事訴訟法》對證據證明標準的最終要求是:證據必須達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在司法實踐中,由於對何謂「證據確實、充分」的理解缺乏一個統一的認識標准,導致公、檢、法三機關及律師之間因證明標准認識上的差異在證據審查及認定上發生沖突,特別是作為處於訴訟中間環節的檢察機關,不得不經常為這種爭執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造成工作上的被動。因此,刑事訴訟證據的最終證明標准如何認識的問題不解決,圍繞何謂「證據確實、充分」的爭論將永無休止。

一、關於證明標準的有關規定及其不足

證據的證明標准,在刑事訴訟的不同環節,其對證據的要求各不相同,越到後面的環節,對證據的要求則越高。關於這方面的規定,有許多國外的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如美國有的學者把證明標准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分為七個等級,依次為:無意義證明、合理懷疑、蓋然性理由、優勢證據、表見證據、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絕對有罪證明。我國《刑事訴訟法》對證明標准僅作了如下原則性規定:立案標準是「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拘留標準是「現刑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刑事訴訟法》第61條規定的七種情形);逮捕的證明標準是「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而偵查終結、提起公訴和作出有罪判決的標准均是「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由此可以看出,《刑事訴訟法》對證明標準的規定存在以下兩方面的不足之處:

1、對偵查終結標准、提起公訴標准、判決標準的規定不夠合理,違背了證明標准逐級升高這一客觀規律。《刑事訴訟法》對以上三個不同訴訟環節規定了相同的證明標准,但在司法實踐中,在三個不同訴訟環節對「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理解卻各不相同。按照對證明標準的要求,偵查終結標准應當低於提起公訴標准,提起公訴標准應當低於判決標准。

首先,偵查終結環節對證據在數量上及質量上的要求較低,對「證據確實、充分」的理解,仍然屬於較低層次的要求。對證據的證明力並不要求必須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只要所提供的證據在數量、種類及質量上能夠證實確有犯罪事實發生,而且該犯罪事實確系犯罪嫌疑人所為,證據與證據之間不存在無法合理解釋的矛盾及漏洞即可。因為偵查終結階段的證據仍屬於初步的證明階段,證據仍處於不確定和待完善狀態,可隨時對證據進行補充和完善。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後,經公訴人員對證據進行審核,對認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偵查,並且有兩次退回補充偵查的機會。

其次,提起公訴環節對「證據確實、充分」的理解以及證據在數量上及質量上的要求比偵查終結高。對證據的證明力雖不要求必須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但要求必須對證據進行嚴格審查,不但要剔除所有的非法證據,而且通過對證據的補充、完善,消除證據與證據之間的矛盾達到確鑿無疑地證實犯罪的程度。雖然提起公訴階段對證據的要求較高,但證據仍處於相對不確定和待完善狀態,因為提起公訴環節對證據證明力的理解和把握,是建立在對現有證據進行審核合理地得出嫌疑人有罪這一結論的基礎上,並確信現有證據體系足以達到證實犯罪所必需的程度,即辦案人員內心確信證據足以達到提起公訴所要求的證明標准。而該證據最終是否能作為定案依據,還需要在庭審過程中經控辯雙方當庭質證,經確定無疑後才能被最終採納。而公訴機關在庭審過程中仍有權補充新的證據,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等也有權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由此可見,在起訴階段,證據的證明標准達到證明要求的,在審判階段不一定能夠達到,審判的定案標准要高於起訴標准。在司法實踐中,有人將提起公訴的證明標准等同於判決標准,即必須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對提起公訴的證明標准進行過高要求,導致在審查起訴環節由於對證明標準的過高要求本應提起公訴的案件不敢起訴,從而造成放縱犯罪的可能,對刑事訴訟工作帶來不利影響。

證據在數量和質量上達到何種程度方能提起訴訟,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沒有一個確切的標准。筆者認為,提起公訴的證明標准,只要證據在數量和質量上達到足以證明嫌疑人有罪,並且達到一般人內心足以確信的程度即可,其標准應當低於判決標准。鑒於此,筆者建議有關機關根據偵查終結、提起公訴、判決三個不同訴訟環節對證明標准要求不同這一特點,分別制定出符合三個不同訴訟環節特點的證明標准,以使證明標准更加准確、科學、實用。

2、對各種不同類型案件及同類案件中各個不同的具體案件的證明標准問題。一是各種不同類型案件的證明標准問題。《刑法》根據犯罪性質的不同,在分則中將犯罪劃分為十種不同類型。由於各種不同類型犯罪案件的特點不同,其犯罪構成要件均具有自身特點,各類案件對證明標準的要求也不同。如刑法分則第五章規定的侵犯財產罪和第八章規定的貪污賄賂罪,雖然都是涉及財產方面的犯罪,但其主體及侵犯的客體均不同,其涉及的證據的種類也有極大差別,這就決定了兩者對證明標準的要求不同。二是各個不同的具體案件的證明標准問題。刑法分則共規定了十大類四百餘種不同的犯罪。由於個案之間特點不同,其犯罪構成要件均具有自身特點,因此,各個不同案件對證明標準的要求也不同,如盜竊罪與搶劫罪、強奸罪與放火罪等。即使性質相同的貪污、賄賂罪,其對證明標準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別:貪污罪除了嫌疑人供述、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外,還可以通過單據、賬目等書證以及司法會計鑒定、字跡檢驗等多方面取得證據,對證明標準的要求較高。而受賄罪由於行賄、受賄行為是在外人難以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明顯存有證據少,證據單一,各證據之間難以形成完整的證據體系,甚至大量出現孤證等特點。三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涉及的具體問題的證明標准。如認定自首、正當防衛等與刑事訴訟有關的實體及程序問題,司法實踐中迫切需要對這些刑事共性問題制定具體的證明標准。再有,關於部分證據缺失的問題。司法實踐中,由於種種原因,證據在某些環節部分缺失(或滅失)無法取得的情況比比皆是。象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案件的凶器,銷贓罪、盜竊罪、搶劫罪等犯罪中贓款、贓物滅失或因找不到受害人、或因證人拒不作證等情況。例如:三犯罪嫌疑人在公共汽車上搶劫,歸案後三嫌疑人均對搶劫的犯罪事實作了供述,且供述一致,並且扣押了搶劫的物品,可以說人贓俱獲,但因無法找到受害人,其證言無法取得。在這種證據不完整,證據達不到確實、充分的情況下能否對嫌疑人定罪量刑?如指控犯罪,證據應達到何種程度?

由於《刑事訴訟法》對上述三方面的證明標准問題沒有作具體規定,司法實踐中迫切需要針對各類案件及同類案件中個案的不同性質和特點,針對某些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涉及的具體事件,就證明標准問題制定出具體可行的證據規則。筆者認為,公、檢、法等機關應加強協調,就證明標准問題盡快達成共識,對不同類型案件,從總體及原則上制定相關證明標准,以起到理論上的指導作用;對各個不同罪名的具體案件,應有選擇、有重點地找出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就證據在數量及質量上必須達到的程度和標准制定具體可行的證據規則;對程序及實體方面涉及的刑事共性上遇到的具體問題,可通過司法解釋等方法加以解決。

二、關於「排除合理懷疑」問題

按照證明標準的要求,判決標准要求證據必須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才能作為定案依據,對嫌疑人作出有罪判決。但實踐中該怎樣理解「排除合理懷疑」,如何把握「排除合理懷疑」的限度呢?由於因果關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一因多果、多因一果的情況比比皆是。具體到某個案件,如果僅從因果關繫上講,可能存有多個不同的推論,而每個推論從邏輯上講都是合理的。但邏輯上的合理不等於事實上的合理,客觀事實只能有一個。如何排除其他多種僅在邏輯上合理的非客觀事實,即如何「排除合理懷疑」?我們不妨先看一個案例:一個十五歲學生因無錢打游戲機,經多次觀察發現某婦女經常獨自在家,便以撿到鑰匙為借口,騙該婦女敞開房門,闖入其家中,什麼話也沒講,雙手掐住該婦女的脖子將其推倒在地。因受害人奮力反抗、呼救,嫌疑人逃跑,犯罪未能得逞。案發後,嫌疑人供述的主觀目的是為了搶錢,被害人陳述可能是強奸。檢察機關根據嫌疑人對主觀故意的供述,以搶劫罪提起公訴。經開庭審理,法院認為該案僅有暴力行為,犯罪沒有實施終了,嫌疑人到底想干什麼,案情最後能發展到什麼程度,誰也講不清。既無其他證據證實被告人有搶劫的故意,也無法排除被告人有強奸或其他犯罪的可能性。在無其他證據加以證明的情況下,不能輕信被告人對主觀故意的供述,又無法排除其他合理懷疑,無法對被告人定罪量刑。這是適用「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准判決的典型案例。同樣的情況我們不妨作以下假設:一犯罪嫌疑人夜晚持木棍站在路邊,見一婦女騎自行車經過,二話沒說,一棍將該婦女從自行車上打下來,並將該婦女向路邊溝內拖去,正在實施犯罪時,被路經此處的公安民警當場抓獲。該案如果沒有嫌疑人對主觀故意的供述,從邏輯上推測其行為有以下多種可能性: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強奸、搶劫、猥褻、侮辱婦女等。如果按照「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觀點,以邏輯上的任何可能性作為推測,不僅上述案例讓人無法把握,司法實踐中大部分案件恐怕也難以經得起排除一切懷疑的推測。筆者認為,對「合理懷疑」的理解應限定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不能盲目懷疑或懷疑一切。有人主張案件的全部證據必須達到能夠得出排他性、惟一性的結論的程度,這明顯違背了因果關系的多樣性原理。因此,在證明標准問題上,我們在主張「排除合理懷疑」的同時,也反對懷疑一切的觀點。如果在司法實踐中過分強調「排除合理懷疑」,則只能導致不可知論,對刑事訴訟造成不利影響。

以上是我找到的兩篇相關論文,希望對您有幫助

⑧ 什麼原則是所有證據法和訴訟法制度的核心原則

證據裁判

⑨ 證據法是程序法還是實體法

證據法是程序法。

在中國抄,有關證據的法律散見於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檢察院組織法等)、司法解釋中。

而程序法是為實現實體權利義務而制定的關於程序方面的法律,如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

(9)證據法與訴訟法的關系擴展閱讀:

證據法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真實發現原則。

2、證據裁判原則。

3、程序法定原則。

4、自由評價原則。

證據法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三點:

1、認識論

物質論,反映論,可知論

3、方法論

資訊理論,系統論,概率論

4、價值論

外部平衡,內部平衡。外部平衡包括:法律正義與道德正義,司法公平與經濟效率,司法正義與傳統文化。內部平衡包括: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案件真相與解決糾紛,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

⑩ 證據法與行政訴訟法的關系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證據法。同時,行政訴訟中,關於證據的規定是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進行的。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 (六)當事人的陳述;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第三十四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第三十五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第三十六條規定,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
第三十七條規定,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第三十八條規定,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第三十九條規定,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第四十條規定, 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但是,不得為證明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作出行政行為時未收集的證據。
第四十一條規定, 與本案有關的下列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
(一)由國家機關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
(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
(三)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
第四十二條規定,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第四十三條規定,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對未採納的證據應當在裁判文書中說明理由。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熱點內容
合同法保證金租賃 發布:2025-09-22 00:16:48 瀏覽:83
學校規章制度作文800 發布:2025-09-22 00:16:32 瀏覽:180
刑法與進步 發布:2025-09-22 00:09:58 瀏覽:599
江蘇法院訴訟服務 發布:2025-09-22 00:05:21 瀏覽:242
吉林長春法院 發布:2025-09-21 23:53:03 瀏覽:295
山西省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1 23:43:54 瀏覽:847
杞縣人民法院法官名單都誰 發布:2025-09-21 23:34:58 瀏覽:766
視聽教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1 23:33:39 瀏覽:745
製造計量器具許可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1 23:30:38 瀏覽:777
杭州勞動法咨詢熱線12335 發布:2025-09-21 23:24:30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