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原論台灣正大印書館
❶ 你好,麻煩幫我發些法律本科的畢業論文相關材料,最好是關於勞動法、合同法等方面的,謝謝
探析《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不足及完善
摘 要: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立法精神和理念、基本制度上均有重大改革和創新,基本上適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爭議處理的要求,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意義重大。 但由於諸多條件的限制,這部新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與不足,亟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本文著重基於法理與比較法視角,在分析勞動爭議的概念和本質、西方各 國勞動爭議處理模式及其特徵的基礎上,對我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不足及完善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勞動爭議;本質;處理模式;特徵;完善
2007年12月29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獲得通過,於2008年5月1日起施行。這部勞 動爭議處理方面的「權威大法」的立法精神和理念、基本制度上均出現了重大改革和創新,有許多值得肯定的「亮點」。例如,明顯突出了調解功能,擴大了仲裁的 受理范圍,延長了仲裁時效,縮短了仲裁審理期限,確立了先行裁決與先予執行制度,增加了用人單位的舉證責任,對於勞務派遣情形下的勞動爭議當事人專門予以 明確,勞動爭議仲裁不再收取費用等等,基本上適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爭議處理的要求,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意義重大。但由於諸多條件的限制,這部新法仍存 在一些突出的問題與不足,亟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本文基於法理與比較法視角,在分析勞動爭議的概念和本質、西方各國勞動爭議處理模式及其特徵的基礎上,對 我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不足及完善進行了初步探討,期盼對我國將要進行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配套立法工作貢獻綿薄之力。
一、勞動爭議的概念和本質
(一)勞動爭議概念界定
開展一項研究,首先應當弄清研究的對象,這就涉及對勞動爭議概念界定。盡管「在每一研究的初期階段,概念恰恰最難界定。」〔1〕在我國,最早對勞動爭議 概念進行界定的學者是史尚寬先生,且該界定對後世影響最廣泛:「勞動爭議,廣義的謂以勞動關系為中心所發生的一切爭議。於此意義,因勞動契約關系,僱用人 與受僱人間所生之爭議,或關於勞動者之保護或保險,僱用人與國家間所起之紛爭,僱用人團體及受僱人團體本身之內部關系所生之糾紛,以及僱用人或僱用人團體 與受僱人團體間因團體的交涉所生之糾紛,皆為勞動爭議。然本章所稱勞動爭議,乃指狹義之勞動爭議而言。即僅以各個之僱用人與受僱人間所生之爭議及僱用人或 僱用人團體與受僱人團體間所生之爭議為限。如因爭議之當事人而為區別,前者可成為個人爭議,後者稱為團體爭議。」〔2〕黃越欽教授認為,「『勞資爭議』四 個字乃一法律上具有特定意義之專有名詞,並不是一切沖突、械鬥、糾紛均可稱之為爭議行為。」因為:「依據『憲法』生存權之理念,勞工得行使團結權,以進行 團體交涉,進而行使爭議權,以達成其改善勞動條件之目的。為達此目的,勞工之爭議權最後將落實在與雇方簽訂團體協約,故爭議權行使之目的在締結團體協 約。(凡不是以締結或修訂團體協約之行為,均不是勞資爭議,筆者注)」所以,「可惜不論在立法上或在實務上甚至在學術上均有庸俗化的傾向,不但不能正確體 認此一專有名詞之法律上的意義,甚且任意加以切割或以其他名詞加以混淆。」〔3〕318王全興教授認為,勞動關系有單個勞動關系與團體(集體)勞動關系之 區分。與單個勞動關系對應的勞動爭議為狹義勞動爭議,即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關於勞動權利義務的爭議。與團體(集體)勞動關系和單個勞動關系對應的勞動爭 議為廣義勞動爭議,其中包括狹義勞動爭議和團體(集體)勞動爭議。〔4〕
基於上述分析,勞動爭議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所生之爭議及用人 單位或用人單位團體與工會之間圍繞權利、義務以及相關利益所生的爭議。其與史尚寬先生的狹義勞動爭議、王全興教授的廣義勞動爭議是一致的。因為王全興教授 的廣義勞動爭議實際上就是史尚寬先生的狹義勞動爭議。這一含義包含以下幾點內容:(1)勞動爭議的主體是特定的,即一方是勞動者及工會,另一方是用人單位 及用人單位團體。(2)勞動爭議的內容具有廣泛性。勞動權利和義務本身就具有廣泛性,既有法定權利,也有約定權利,既有財產性質權利,也有人身性質權利。 包括就業、工時、工資、勞動安全與保護、勞動保險與福利、職業培訓、民主管理、獎勵懲罰等若干方面。同時,在集體合同爭議中還會圍繞相關利益生爭 議。(3)勞動爭議是勞動領域中的經濟利益的沖突。例如,勞動關系解除爭議,從其實質講,都是為了一定的利益而產生的爭議。(4)勞動爭議是主體權利或利 益主張的矛盾和沖突。因此,勞動爭議的處理也就成為解決這種權利或利益沖突的法定程序。(5)勞動爭議由於以勞動關系為基礎,而勞動關系又具有極強的社會 性特徵。因此,勞動爭議處理的程序公正會對勞資關系的穩定產生重要作用。
(二)勞動爭議的本質
勞動爭議的現象呈現出多重個別 性和不完整性。從世界范圍看,總結勞動爭議現象的個別性,可抽象出的共性是:權利或利益的要求是彰顯的,形式上表現為爭執和沖突。20世紀90年代以來, 我國的勞動爭議呈現出與社會變革相適應的時代特徵:一是勞動爭議案件數持續大幅增長;二是非國有企業勞動爭議數量急劇上升;三是集體勞動爭議大幅增加。以 上勞動爭議所呈現出的個別性特點,一方面說明了勞動權利義務配置的復雜性,不同的爭執涉及各個不同層次、不同屬性的權利請求權;另一方面也使得解決勞動爭 議的各種程序法更應具有操作性,更應符合程序正義。
沖突只是社會主體利益不協調的外部表現。雖然沖突表示「有明顯抵觸的社會力量之間的爭 奪、競爭、爭執和緊張狀態。」〔5〕但西方的沖突理論也認為,沖突具有社會整合功能,實際上,權利救濟本身的目的,正在於通過對沖突現象的價值評判,抑制 沖突的負面效應,減少沖突的發生或防止沖突的惡化,從而引導社會變革。因此,以法律解決或限制沖突的基礎在於確認權利,而以法律解決或限制沖突的前提則在 於權利本質屬性。對勞動爭議性質的分析,必須建立在對勞動關系本質的分析基礎之上。
勞動關系是在實現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所結成的一種社會經濟關系。這種社會經濟關系是一個矛盾體:追求生存機會與追求利潤的不同價值取向。勞動關系矛盾體要求法律對其的調整,既要實現人格的自由和平等,又要反映人的生存與發展,是二者和諧的統一。
從歷史分析方法著手,勞動關系不同於一般的民事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具有極強的社會關聯性。從勞動關系的歷史發展線索考量,僱傭勞動時代,是勞動關系的 革命時代,自由主義者將勞動關系全面債權化,實現了勞動關系「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利益的差別性和人格的獨立性,使勞動關系的矛盾性也日益凸顯。但是抽 象的平等性卻掩蓋了這種關系事實上的不平等,並在人權平等的幌子下,忽略了勞動關系沖突的積聚過程。而且,伴隨著工業的膨脹,勞動關系社會化加劇,自發和 自覺的雙重力量使勞動者群體力量逐步產生。進入20世紀後,隨著社會權利理念的確立,工會法及其團結權等制度賦予勞動關系更豐富的內容。以注重對勞動關系 的人身屬性和財產屬性有機調整的勞動法,也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而被立法者所重視。從歷史的視角考察勞動關系,我們可以看出社會制度與其的聯系是如此緊密,而法律思想和法律理念的轉變:公法——私法——社會法的運行和融合軌跡,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勞動關系的本質及其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
二、勞動爭議處理模式及其特徵
(一)勞動爭議處理模式
以上分析了勞動關系內部結構的不同利益取向以及外向性表現——權利沖突,並指出勞資爭執是勞動關系運行的必然結果。勞動關系的社會化及與社會經濟制度的 密切性,使得調整這種關系的實體法——勞動法頗具獨特性:集中體現勞動權本位思想,使私法中的自然人格在勞動法中得以擴張,而成為法律關懷下的真實人 格。〔6〕
西方各國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之形成與發展,與各國所采勞動法制模式有緊密關聯。台灣著名勞動法學家黃越欽先生將這些模式劃分為四 種,即斗爭模式、多元放任模式、協調自治模式和統合模式。〔3〕73斗爭模式目前已無採用國家;多元放任模式主要指美國,與歐洲解決勞資問題大異其趣;協 議自治模式又分為勞資抗衡式和制衡式兩種,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統合模式比較復雜,形成了社會統合模式、經營者統合模式和國家統合模式,分別以瑞典、日本 和我國台灣地區為代表。這些模式的差別主要在於勞資爭議及勞動條件改善所依託的力量:協議自治模式強化工會在其中的作用,而統合模式則強調國家、團體在其 中的作用。
(二)西方各國勞動爭議處理模式的特徵
1.普遍將勞動爭議分為權利爭議和利益爭議、個別勞動爭議和集體合同爭議,並採取不同的程序法救濟。
按照爭議標的不同,將勞動爭議分為權利爭議和利益爭議。權利爭議,是指勞資雙方依據法律、集體合同、勞動合同的規定,當事人主張權利存在與否或有無受到 侵害或有無履行債務等發生的爭議。按照「司法最終解決原則」,勞動爭議當可以公力救濟——訴訟解決。利益爭議,一般指因為確定或變更勞動條件而發生的爭 議。這類爭議並不具有法律上的可衡量性和可訴性。利益爭議在各國均以專門設計的調解、仲裁解決,在必要的時候,如日本、美國等採取公力強行介入的「緊急調 整程序」。權利爭議和利益爭議之劃分,成為程序立法乃至於管轄劃分的重要依據。
按照爭議主體的不同,將勞動爭議劃分為個別勞動爭議和集體合同勞動爭議。個別爭議發生於勞動者個人與僱主之間,爭議的內容一般是勞動合同所約定的勞動權利和義務。這種爭議涉及的是具體的勞動者直接的和切身的權益。其爭議主體是個別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和僱主。
集體合同勞動爭議,是指工會與用人單位或其團體之間因為簽訂、履行集體合同而發生的勞動爭議。集體合同勞動爭議的一方是工會代表,另一方是用人單位或其團體。
劃分個別勞動爭議和集體合同勞動爭議的意義在於,二者在爭議處理中採用不同的程序。 2.三方機制原則是勞動爭議程序法中的主要原則。三方機制原則在勞 動爭議程序法的體現,主要在不同的程序中予以構建。美國仲裁機構,雖分為特設仲裁機構和常設仲裁機構,均由三方人員構成;德國的權利爭議案件由勞動法院受 理,初審法院由1名職業法官和2名來自雇員和僱主的名譽法官組成,二審法官組成與初審相同,但二審中要求僱主方面必須有僱主協會的代表、雇員方面必須有工 會代表出庭應訴,當事人不能出庭。三審法官除與一、二審相同外,職業法官和名譽法官的比例都有所提高。利益爭議之調解仲裁機構,一般由邦勞工部長擔任主席 或任命,其他委員則由僱主團體與受雇勞動者團體組成。
3.健全的工會法律制度及集體談判法律機制。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頒布有工會法 或工會法律制度。在西方一些國家,工會成為本國勞動法制模式中重要的因素。如以法國、義大利為代表勞資抗衡模式,推崇工會理想主義,強調勞資關系自治;以 德國、奧地利為代表的勞資制衡模式,推崇「產業民主化」,除經營參議會制度外,尚強化工會的維權作用;以瑞典為代表的社會統合模式,其最大特徵是工會在全 國勞動者中的領導地位,全國總工會與全國僱主聯盟之協調構成個別勞動關系的基礎,反對國家干預;以經營者統合模式為代表的日本,雖沒有像瑞典那樣有強大的 工會力量,但仍強調在企業層級的工會與僱主之間的協商機制。與以上工會的法律地位相對應,各國均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集體判決法律機制。而且這種法律機制,絕 不僅僅是簽訂集體合同或團體協約,而是建立在結社權、締約權、行動權等「團結三權」基礎上的勞資協商的有機體系。
4.法定的和平義務。勞資 爭議之表象——沖突,決然不能只理解為械鬥,激烈的外部對抗。各國勞動法或勞動程序法對當事人均得以法定的和平義務。如對罷工權的行使,一般規定必須由工 會來行使,而且必須是談到破裂時當可行動。根據資料統計,瑞士有57%的團體協約中訂有絕對和平義務。〔3〕76而當勞資雙方以協商程序訂立集體合同或團 體協約後,則應全面履約,不得違背協約內容而加以爭議,否則違反和諧義務。
三、《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不足及完善的初步探討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對其以前的我國勞動爭議處理程序存在的諸如仲裁前置限制了當事人的訴權、仲裁機構與行政職能不分、程序周期過長及效率低、「三方 原則」存在虛擬性等問題和弊端進行了相當大程度的解決,出現了文章開頭所言的許多值得肯定的「亮點」。 但由於諸多條件的限制,這部新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與不足,主要有:勞動爭議以個人勞動爭議為程序法構建重點,沒有將集體爭議列入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中; 仍堅持實行強制仲裁製度(只是在個別情況下部分案件實行一裁終局),而且爭議仲裁范圍又只限權利爭議;立法技術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等等。這些問題亟待進 一步研究和解決,以利於將要進行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配套立法工作。基於法理與比較法視角,《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完善應圍繞上述問題與不足從以 下幾方面問題著手:
(一)完善集體爭議處理機制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的勞動爭議針對的是個別勞動爭議與集體勞動爭議。由 於《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的集體勞動爭議是指10人以上具有共同訴求的勞動爭議,其本質仍屬個別勞動爭議,所以《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際上沒有涉及集 體合同勞動爭議,這實為一大遺憾。實質上,從集體合同勞動關系的產生原因看,它以個別勞動關系為前提,並對個別勞動關系進行內部機制約束,其主體、內容、 客體、運行的方式及范圍,對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所產生的影響力,都與個別勞動關系有著差別。從一定意義上說,集體合同勞動關系的運行結果,影響著一國的經 濟基礎,進而會間接影響著上層建築的變化。集體合同勞動爭議也不僅僅只是集體合同履行糾紛,既包括集體合同的訂立、變更、解除糾紛,也包括罷工權的行使以 及確認不當勞動行為糾紛等。在我國,由於沒有罷工權立法和系統的不當勞動行為立法,實質上這兩種爭議已完全脫離權利救濟法的運行機制。而集體合同的締約糾 紛與履行糾紛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實際上沒有涉及,這就使得集體合同勞動爭議處理極不規范。
集體合同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的不完善與對集體合同勞動關系的功能認識不到位有很大關系。實際上,無論是勞資抗衡模式抑或勞資制衡模式以及社會統合模式,均強調了勞資之間的自治功能。而這些模式之代表國家在市場經濟初期也與我國當前情形相類似,即主要依賴個別勞動關系法和勞動基準法來調整勞資關系。但由於勞動基準法的低標准性和剛性特徵,使得勞資之間的對立難以和 諧。二戰後,西方各國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開始尋求自治途徑,並逐步強化了工會法律制度和集體合同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目前,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對勞動關 系的調整基本上使用了三層法律結構:以個別勞動關系法為主線(中層結構),以勞動基準法為基礎(下層結構),以集體合同勞動關系法為重點(上層結構)。
完善我國集體合同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的基礎是健全工會制度和強化勞動者的團體權。無論是企業內部的職工民主管理,還是集體協商,抑或集體合同勞動爭議,都 應以健全的工會制度和協調、談判機製作保證。由於我國實行一元工會制度,自上而下的工會結構體系在國有企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私營企業的數量和規 模的擴大,在其中建立工會組織成為當前一個重要任務。私營企業勞資關系緊張,對立情緒較為嚴重,解決集體爭議的情緒化手段普遍。而在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 業中,工會的代表性問題值得重點關注。代表性弱化或喪失代表性,實際上等於喪失了集體合同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存在的基礎。就勞動者的團結權而言,應以法律規 范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並就協商和集體合同爭議建立單獨的解決機制,強化「三方機制」,注重調解和集體合同勞動爭議仲裁。在當前法律還未賦予勞動者罷工權 的條件下,擬應在原解決因簽訂集體合同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的基礎上擴大調解范圍。在相關法律中,將僱主與勞動者的協商談判課以義務。在集體勞動爭議中,宜將 利益爭議和權利爭議分開,利益爭議主要以調解機制解決,而權利爭議則應以仲裁機制解決。
(二)進一步改革勞動爭議仲裁體制及程序
我國以前勞動爭議實行強制仲裁製度,這實際上過度強調了仲裁程序作用,其立法之出發點概以為仲裁機關具行政依託性所致,由此又使得勞動仲裁行政化傾向加 重。《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對部分案件實行一裁終局,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強制仲裁製度,但這只是在個別情況下,實際上強制仲裁製度並未根本動搖,而且爭 議仲裁范圍又只限權利爭議。西方多數國家推崇訴權平等的憲法原則和權利,以「司法最終解決」為原則,構建了權利爭議與利益爭議訴求的不同解決機制,有著嚴 謹的學理基礎和制度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後,雖因「訴訟爆炸」〔3〕320之現實影響,一些國家試圖以調解程序分解法院之壓力,但並未改變司法程序的 主要救濟功能。「勞動爭議仲裁製度在各國的實踐表明,勞動爭議仲裁並非是爭議解決的關隘和必經之路,實行強制仲裁的范圍大多被嚴格控制在影響公共利益和社 會秩序的范圍內的勞動爭議。」〔7〕對《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完善,宜應以個別權利爭議與集體爭議劃分為標准,在此基礎上分別構建個別勞動爭議處理程序 和集體爭議處理程序。個別勞動爭議(權利爭議)以司法解決為主途徑,集體爭議以「三方機制」主導下的仲裁程序為主途徑,兩個途徑均可配之以調解程序解決, 充分體現程序的公正價值。
(三)立法技術要高
我國現行勞動爭議處理程序法律制度中的許多規定是立法技術缺陷造成的。主要表現 為:(1)用絕對確定性規則的形式表達了相對確定性規則的內容,用相對確定性規則的形式表達了絕對確定性規則的內容。例如,《勞動法》第80條的規定: 「在用人單位內,可以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10條並未明確解決這一問題。既然勞動爭議調解機構的設置是「可以」,那麼,如 果一個企業里不設置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該如何調解?等等,這一切都需要《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明確規定。(2)目前存在的多頭制定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的現 象,尤其是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及其辦事機構發布關於時效、管轄與主管、當事人制度、保全制度與先予執行制度等一系列事關仲裁製度、仲裁體制以及訴訟制度、訴 訟體制這樣一種狀況。(3)由於《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沒有涉及勞動爭議訴訟制度、訴訟體制問題,那麼如何認定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釋的方式先行確定勞動 爭議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則等重大問題的合法性?根據《立法法》的第8條「仲裁和訴訟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的規定,勞動爭議處理訴訟制度、訴訟體制也應當由全 國人大或其常委會來制定,以求法制權威統一。
參考文獻:
〔1〕羅豪才.軟法與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6.
〔2〕 史尚寬.勞動法原論〔M〕.台北:正大印書館,1978:241.
〔3〕 黃越欽.勞動法新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4〕 王全興.勞動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73.
〔5〕 喬納森•H•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1.
〔6〕 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M〕//梁慧星.民商法論叢.王闖,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84.
〔7〕 鄭尚元.勞動爭議處理程序法的現代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136.
❷ 台灣正大勞工研究所主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問題
查了一下,供參考~
課程理念規劃:
勞動相關事務與勞資關系等研究學門是整合學科,課程規劃上加強課程內容之多元性,
使學生接受全方位完整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具有完整知識的勞動事務處理專業人才.
1.開設之各課程原則為考量學門專業性,本所發展方向以及勞動環境現勢等,並因應
社會現況及國際發展,彈性規劃開設相關課程.
2.課程則配合教學目標,教師專長,市場需求等,包括勞資關系,人力資源與社會安全等
三項專業課程領域及其他基礎及輔助課程等四部分.
必修科目:勞動法學專題研究:勞動市場,勞動法令,勞資關系,人力資源,社會安全.
核心能力:
1.具備勞動相關之專業知能-培養學生具備勞資關系,人力資源與社會安全專業能力.
2.具備跨領域整合勞動相關議題之能力.
3.具備了解海內外產業環境發展與實務應用之就業知能.訓練學生了解自我發展方向.
輔導學生完成為期至少一個月實務實習訓練,提升就業對就業環境的認識.
4.具備自主學習,研究及團隊合作之能力.
❸ 商務印書館的書去哪可以批發買圖書館的商務印書館書是哪買的
漢源書店(咖啡館+書店)地址:紹興路27號簡介:書店的門面和內里都很古雅,進門迎面的一屏圓弧形大書架看似不經意但肯定是刻意布置過的,書在這里幾乎成了一種藝術品,和牆上、立柱上擺滿的各種古舊的藝術壁掛、小飾品、舊傢具融為一體,讓人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叫一杯茶,找一本好書,打發一個下午,這里是最好的去處。 韜奮西文書局地址:長樂路325號,陝西南路口簡介:兩層樓的小別墅書吧,暖暖的紅橙色裝修風格,漂亮整潔的書架,一排一排嶄新的西文書陳列著,許多還是歐美的熱銷書,櫃台上也有最新的國外報刊出售,很安靜,還可以在這里小坐喝杯咖啡,慢慢地讀書。不過,這里一樣不歡迎只看書不買書的人。 廣告灣咖啡書吧地址:紹興路23號簡介:漢源隔壁,鑲嵌在古樸的石庫門建築中,據說,它是亞洲唯一以廣告為主題的咖啡館,還附帶一個廣告圖書館,如果你是廣告人,就去那熏陶一下吧 常青藤書店(中信泰富五樓)地址:南京西路1168號中信泰富廣場5樓簡介:這間書店位於南京路上的中信泰富大廈五樓,其裝修也相應配合了這地段的身價,柔和的射燈下,厚實松軟的地毯上,穩重的胡桃木色書架。 雖然書的品種遠比不上思考樂那樣的書店,不過卻更加安靜怡人,正是泡書店的最佳選擇。 季風書店(總店)地址:地鐵1號線陝西南路站簡介:上海陝西南路地鐵站里的季風書園很大,客流量也大,大部分是等候地鐵的人,順手買上一些翻看,但名氣大了,專程過來買書的人也不少。在書店的過道里,還放著一些桌椅,專供買書的人坐下來慢慢地看。 這里的新書多,可惜桌椅偏少,而且不買飲料是不能坐在這的。多少有點不爽! 思考樂書局-美羅店地址:肇嘉浜路1111號美羅城四樓 思考樂書局-福州店地址:福州路579號簡介:「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思考樂是因此得名的嗎?思考樂在上海的幾家分店搞得都極有特色,不僅書多,而且書店干凈整潔,人也不像上海書城那麼擠。在地毯上、地板上隨意地席地而坐,正是享受「書非借而不能讀也」的最好去處。 上海書城總店地址:福州路465號(福建中路口) 上海書城淮海店地址:淮海中路701號 上海書城南東店地址:南京東路345號簡介:上海書城,正如其名,是一座書的城堡。人多書多,氣派。當然要在這里泡書店,只好站著看書了,因為人多吵得慌,我在這里看書時,一般都塞上耳機,一直看到兩腿打顫。 文廟圖書批發市場地址:文廟路215號圖書市場簡介:最大的圖書批發市場,每周日全天開放 中國科技圖書公司地址:河南中路221號(福州路口) 上海外文書店地址:福州路390號 上海古籍書店地址:福州路424號 滬港三聯書店地址:淮海中路624號 上海法學書局地址:新會路282號中國法律圖書上海公司地址:萬航渡路1575號 上海金融書店地址:福山路84號 上海音樂書店地址:河南中路221號 上海建築書店地址:四平路941號 上海軍事書店地址:四平路2575號 上海機械工業書店地址:麗園路548號 上海少年兒童書店地址:石門二路3號 上海體育書店地址:凇滬路25號 上海佛學書局地址:常德路418號 上海郵電書店地址:天潼路319號上海現代建築書店地址:廣東路556號 上海工具書店地址:四川北路856號 宛平路特價書店地址:中山南二路909號 淮海特價書店地址:淮海中路1881號 浦東特價書店地址:昌里東路655號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特價書店地址:福建中路206號 上海外文書店舊書門市部地址:盛澤路89號簡介:專門收購、銷售過期外文期刊和圖書 上海新文化服務社地址:福建南路136號簡介:收購、銷售各類古書、舊書、期刊、碑帖、畫冊 上海群眾書店地址:中華路1351號簡介:收購、出售各類舊書籍。上海金融書店 黃陂南路381號 63858446 滬港三聯書店 淮海中路624號 53064393 上海聯合學術圖書公司 紹興路54號 64721254 上圖大學城店 國定路485號 55521894 上海法學書局 新會路282號 62276056 中國法律圖書上海公司 天鑰橋路225號 62514343 上海法律書店 萬航渡路1575號 62071679 上海外文書店 福州路390號 63223200 若論大學旁的書店,最成氣候的就要算復旦大學附近了。位於國權路的鹿鳴書店,店名取自《詩·小雅·鹿鳴》,專營中西學術圖書,新書上架很快,不少書打9折,如果累積消費滿2000元打8.5折。國年路上的心平書店,學術類新書及法學專業書籍也打9折。科技書店復旦店在政肅路國定路口,營業面積很大,兼售學術類圖書、科技類圖書,打9折,還有5折的特價書櫃。中圖讀者俱樂部嘉惠書屋,位於國權路近政肅路,學術類圖書9折,買兩本書即成為會員,享受會員價8.5折,另有原版進口外文書。商務印書館門市部(五角場圖書批發市場內),淞滬路,江灣體育場對面,有大量商務本版圖書,8折。復旦大學新華書店,復旦大學正門內東側,有中華、商務、三聯等版圖書及各科大學學生用書,8.8折。 要買社科類圖書,不妨去華東師范大學看看。在華師大圖書館老館的心中書社裡有許多品位較高的社會科學著作,常年打折。圖書館對面的一家書店裡有專營教育類書籍的書店。大學內還有一家大夏書店,各家出版社的學術類專著都很全。值得一提的是,不妨去華師大出版社買孩子的教輔類書籍,這里華師大出版社出版的教輔書一應俱全。 此外,要買法律類書籍,在華東政法學院校內有一家法律書店,那裡的法律書相當齊全。華政的門口還有兩家法律書店。3家大都打8.5折至8.8折。在上海財經大學的門口,有一家經濟類的書店,經濟理論類的書籍挺全的。買海事方面的書籍也不妨到海事大學周圍的書店逛逛,裡面的該類書很豐富。 舊書不僅便宜,而且拿在手中翻閱,還能隱約感受到時間的沉澱。特別是一些優秀的版本,只有在舊書店裡才能覓到。最受歡迎的舊書市場當屬文廟,文廟是目前上海舊書交易最集中的一個市場。文廟書市的營業時間從星期日上午7時半到下午4時,買書者最多時接近一萬人次,不少名人都會來文廟淘書。 說到古書,福州路上的上海古籍書店(博古齋)是本市唯一經銷古籍類、古典藝術類圖書的大型專業書店,它匯集了全國18家古籍出版社、美術出版社的近2萬種精品圖書及數以萬計的線裝古籍、古舊字畫、碑帖。臨近的上海舊書店擁有近300平方米的營業場所,匯集了上海圖書公司的「家當」和全國各地的圖書館、收藏家的近3萬種藏品,包括古籍善本、老期刊、舊平裝、碑帖、印譜等。 徐匯區南丹東路上的成功書店裡有許多老書,價格適中。其他如瑞金二路的新文化服務社、黃浦區盛澤路上的外文圖書公司舊書門市部等也值得一去。 申城還有不少特價書店。中山南二路上的特價書店以2至6折的優惠銷售各地出版社的歷年庫存的積壓圖書,內容包括人文、經濟、中外文學、通俗讀物、美術、外語等等。市中心商業區的淮海中路上有一家淮海特價書店;浦東的特價書店在昌里東路;福建中路上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特價門市部也是美術專業人員的好去處。 如果說去古舊書店品的是古老韻味,身在時尚之都的各類休閑書店講的就是年輕人津津樂道的時尚。位於地鐵一號線陝西路站地下一層的季風書園,有上海文化的地標之稱。據說,季風整個的格局規劃是參照了曼哈頓的一家書店,布局非常周全。在兒童書籍區域安排了供兒童讀書的桌椅。店內還有時尚文具專賣和可聊天喝茶的袖珍「吧」。書算不得多,但幾乎都是暢銷書類的。店內一些學術類的書籍其他地方很少見,值得一買。 頗受年輕人追捧的思考樂書局24小時營業,任何時間都能來這里放鬆一下。書局還提供咖啡外賣業務。思考樂書局在上海有4家大型門店,分布於浦東南路、徐家匯、福州路和正大廣場。 紹興路上的漢源書店可稱得上是上海最具個性品位,也最具人文優雅氣質的書店,它融閱讀、休閑、觀賞於一身。這樣的書吧上海還有不少,雖然不大,可是很有讀書的氛圍,喝咖啡、品香茗,讀書會友,十分逍遙。 為了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學、高中,大多數的家長們總是不厭其煩地為自己的孩子挑選教輔類書籍,所以專業的考試書店因其針對性強而廣受歡迎。 先行考試書店是上海第一傢具有一定規模、影響較大的專門經營各類考試書籍的國有書店。主營大、中、小學生、研究生、成人考試等書刊,專營計算機、外語及各專科等級考試書刊,兼營工具類、文學類、政治類、經濟類書刊,有53家大型出版社供書,28個城市的考試書店聯網,教輔類、試卷類、答題類、分析類等書多過萬余種,可零售、團購、電函預訂。上海的總店位於天目東路。 中山南二路上的上海教材書店經營中小學課本、幼兒圖書、大中專教材、成人高考教材、中學教材、教學電子出版物以及各類教師用書,教學輔導讀物和文教用品等,有「課本大王」之稱,在浦東新區、普陀區、盧灣區、長寧區、閔行區都有分店。 不少學生族逛完書城,也會轉到廣東路上繼續淘書。亞光書刊電腦經營部里的教學參考書、教輔書籍吸引著不少學子。此外,長寧區天山路上的上海技術教育書店是中國勞動出版社上海代理發行站,囊括了各類職業培訓的書籍。
❹ 求有關婚姻法的畢業論文,自考本科需要的。謝謝。
論文寫作,先不說內容,首先格式要正確,一篇完整的論文,題目,摘要(中英文專),目屬錄,正文(引言,正文,結語),致謝,參考文獻。規定的格式,字體,段落,頁眉頁腳,開始寫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論文算是寫好了五分之一。
然後,選題,你的題目時間寬裕,那就好好考慮,選一個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較多的閱讀相關的參考文獻,從裡面獲得思路,確定一個模板性質的東西,照著來,寫出自己的東西。如果時間緊急,那就隨便找一個參考文獻,然後用和這個參考文獻相關的文獻,拼出一篇,再改改。
正文,語言必須是學術的語言。一定先列好提綱,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麼,保證內容不亂,將內容放進去,寫好了就。
參考文獻去中國知網搜索,校園網免費下載。
不懂可追問
合適請採納
給你一份,更詳細回答見下方的附件,手機可能看不到,得電腦上網看
供參考,免財富值下載
❺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及具體內容
(一)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含義和特徵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一些社會關系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即必須遵循的基本規范和指導思想。勞①史尚寬.勞動法原論.上海正大印書館,1934.1②w•杜茨著.勞動法.張國文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③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第五卷).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132.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直接決定了各項勞動法律制度的性質,是勞動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體現。勞動法的基本原則體現了國家對勞動關系的本質的認識,體現了統治階級對勞動關系運行中的矛盾、差異甚或利益沖突的基本態度。基本原則的內容與性質直接決定了各項勞動法律制度的內容與性質。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特點:第一,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勞動法律部門中具有指導性、綱領性的法律規范,而不是調整勞動關系運行中的特定事項或勞動關系當事人某一特定行為的具體規定。基本原則一般並不預先設定任何確定而具體的事實狀態,亦不需規定具體的權利義務實現的方式。因而,基本原則的內容在明確性程度上顯然低於調整勞動關系的具體規定。但是基本原則所覆蓋的事實狀態遠遠地大於具體規定。勞動法的某一具體規定只能對一類行為加以調整,而一條基本原則卻可以調整整個勞動關系運行領域。第二,不同的法律部門有著不同的基本原則,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反映了所調整的勞動關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勞動法律部門的本質和特點。第三,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著高度的穩定性,只要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基本原則是不會改變的。勞動法對某一類行為的具體規定或標准可以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變動,如最低工資標准可以改變等,但基本原則則是相對穩定的。第四,基本原則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對各項勞動法律制度均具有約束力。勞動法律制度中的各類具體規定不能與基本原則相抵觸,基本原則適用於所有的勞動關系。
(二)勞動法基本原則的作用
勞動法基本原則的作用是:第一,指導勞動法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保證各項勞動法律制度的統一、協調。盡管勞動法的內容極為豐富、復雜,包括勞動關系、勞動標准、社會保險、就業、培訓和勞動監督檢查等各項勞動法律制度,一些勞動標准還在不斷地變動,但是它們始終是統一的,具體規定之間總是有著內在聯系。其基本原因就在於各項勞動法律制度遵循著相同的原理和准則,基本原則在勞動法律規范系統內發揮著指導作用,維系和保證勞動法制的統一、協調和穩定。第二,指導勞動法的實施,正確適用法律,防止出現偏差。勞動法律淵源種類繁多,立法主體亦呈現多層次的特點,勞動法的具體規定難免出現不統一甚或沖突的現象。但是只要能夠堅持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就可以保證勞動法的正確適用。第三,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助於勞動法的理解、解釋,對於認識勞動法本質有指導意義,可以彌補勞動法律規范可能存在的缺陷。勞動關系的事實狀況非常復雜,勞動關系又是動態多變,勞動法律必須對日益繁紛復雜的勞動關系給予深刻、有效和正確的調整。在處理勞動爭議時,極有可能出現沒有準確適用的法律條款,此時,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可以直接適用,補充勞動法律制度的不足等。
(三)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內容
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內容有多種理解和闡釋。根據《憲法》和《勞動法》
的有關規定,可以將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歸納為以下內容:
1.保障勞動者勞動權的原則
我國《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並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第三十三條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根據《憲法》的上述規定和其他有關規定,可以說保障勞動者的勞動權是勞動法的首要原則。勞動權是指法律保證的有勞動能力的公民能夠參加社會勞動並因勞動而產生或與勞動有密切聯系的各項權利,包括平等的勞動就權、勞動報酬權、休息休假權、勞動保護權、職業培訓權等。勞動權決不是僅僅包括工作權一項權利,而是包括與勞動相關的一組權利束,勞動權亦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平等的就業權和自由擇業權是勞動權的核心。該項權利對於公民來說,不分性別、民族、政治信仰、財產狀況,均有權實現就業,有權依法自由地選擇職業,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各種就業促進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禁止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和職業歧視;對於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為提高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勞動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出滿足勞動者生存與發展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勞動者對勞動的需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對勞動過程本身的需要,通過勞動,勞動者獲得發展;其二是對勞動產品的需要。因此,勞動報酬權是勞動權的應有之義;勞動過程就是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勞動力具有生理性特休息休假權亦是勞動權的組成部分。勞動權受到國家的保障,這種勞動權保障具體地體現為基本保護、全面保護和優先保護等方面。所謂基本保護是對勞動者的勞動權的最低限度的保護,即基本權益的保障。在勞動者的利益結構中,生存與發展是勞動者的基本利益,對勞動者最為重要,保障勞動權首先就是要保障基本利益。因為任何權利要求均不能超過給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社會所處的發展階段。所謂全面保護是對勞動者權益和權能的保護,包括人身權益和財產權益、法定權益和約定權益,無論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哪個方面,無論是勞動力的所有、佔有、交換、使用等哪種權能,勞動法都給予全面保護。
所謂優先保護是指勞動法對勞動關系當事人的利益都給予合法保護的同時,優先保護在勞動關系中事實上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勞動者。《勞動法》開宗明義地規定勞動法的立法宗旨就在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此外,在特定情況下,當對勞動關系當事人雙方的利益保護發生沖突時,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的利益。例如安全與生產發生沖突時,應當堅持安全重於生產的原則,即使生產受到影響也要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等。
❻ 一偏關於懸賞廣告的論文
論懸賞廣告的性質定義及其意義
趙傑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法學系
內容摘要: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懸賞廣告越來越多,其法律性質如何,效力如何,我國法律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學界也對此有不同意見,一為「契約說」,一為「單方民事行為說」。法院在具體處理案件時也有不同的判決。筆者贊成「單方民事行為說」,在此文中論述此觀點及其意義.
關鍵詞:懸賞廣告 契約說 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 社會意義
一. 懸賞廣告的定義,成立要件。
(一) 懸賞廣告的定義。
所謂懸賞廣告是指「廣告人以廣告形式聲明對完成懸賞廣告中規定的特定行為的任何人,給付廣告中約定報酬的意思表示行為」。(1)
細究其定義,懸賞廣告通常包含兩個層次 的含義。第一層是指懸賞人以廣告形式明確設置報酬,聲明對完成指定行為的人給付報酬的廣告。它的實質是懸賞人的意思表示,在這個意義上,懸賞廣告是懸賞人意思表示的外化。第二層是指懸賞人的意思表示與指定行為的完成結合成的法律行為,也即是懸賞人以廣告的方法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給予報酬的意思表示,基於該意思表示,懸賞人對完成指定行為的人負有給付報酬的義務。第二層含義是其意義分歧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也爭論的焦點。
(二)懸賞廣告的成立要件。
1.懸賞人須以廣告方式對不特定的為意思表示。懸賞人是做出懸賞廣告意思表示的行為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還可以是其他民事主體。勿庸置疑,懸賞人必須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廣告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報紙刊登,廣告欄張貼,街頭叫喊,或廣播電視等。發展到今天又有上網發布等等。只要使不特定人知曉的一切方式均可。不特定的人,並不要求一般公眾,只要是不特定多數即可。
2.須有要求完成一定行為之意思表示。一定行為其種類並無限制,只人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序良俗,既可以為私人利益,也可為公共利益。
3.須有完成對行為人給付報酬的意思表示。懸賞廣告,必以「賞」為要件。王澤鑒先生指出:「報酬不限於金錢,凡能為法律行為標的之任何行為均可」(2),因此,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二. 懸賞廣告的性質理解分歧及其不利影響。
(一) 懸賞廣告的性質的兩種不同理解。
1. 契約說。該學說認為,懸賞廣告的性質是單獨契約,即合同性質。懸賞廣告是廣告人以不特定的多數人為對象所發出的要約,只要某人完成指定的行為即構成承諾,雙方成立合同。完成廣告行為的人享有報酬請求權,廣告人負有按照懸賞廣告的約定支付報酬的義務。這種主張是多數學者的意見,在實務上,大多數人採納這樣的主張。
2. 單獨民事法律行為說。這種主張認為,懸賞廣告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廣告人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單方面負有支付報酬的義務,而不需要完成行為的人做出有效的承諾。顯然,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對維護當事人的權益和交易安全更為有
利。德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規定,以廣告表示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給予報酬,對完成該行為的人負有給予報酬的義務。
(二)由於不同理解而造成的現實影響。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由於懸賞廣告的立法缺失和理論認識錯誤問題,經常存在某些法院隨意否定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的情形。例如在李珉訴朱晉華、李紹華懸賞廣告酬金糾紛案,一審法院天津市和平區人民法院認為,李珉拾得的公文包,系被告朱晉華遺失的財物,以依照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的規定,李珉應將拾得的遺失物歸還原主為由而否定懸賞廣告效力,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本人認為法院將拾得遺失物法律規范與懸賞廣告對立起來,是不符合立法本意和社會實際情況的,輕易否認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無疑否定了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和民事轉法或在司法解釋上對懸賞廣告加以規定,實乃當務之急。
三. 懸賞廣告的性質應為「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
筆者認為,為確定懸賞廣告的性質,在法學方法論上,應采實質標准。將懸賞廣告視為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而不是合同,對維護當事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更為有利。
(一) 如果採用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只要廣告人發出了懸賞廣告不需要他人同意即能發生法律效力廣告人應當受到廣告的拘束。
一方面如果某人於不知道廣告人發出了懸賞廣告的情況下,卻完成了廣告中所指定的行為,該人仍能取得對廣告人的報酬請求權,而廣告人不得以該人不知廣告內容為由而拒付報酬。
另一方面,於廣告人實施的是單方民事法律行為,所以其因受該行為的拘束,懸賞廣告一經發出即不可隨意撤回。而採納契約說,則將廣告人發出的懸賞廣告視為要約行為,則行為人於完成行為之際並不知有要約,從而無法為承諾,因為要約,承諾有邏輯上之先後關系,此時,縱賦予行為人以報酬請求權,然理論上實無法自圓其說。又采契約說下,廣告人可以在相對人作出正式承諾以前撤回或撤銷要約,變更要約的內容,這顯然對相對人不利。例如《德國民法典》第657條規定:「以公開的廣告的方式,對於實施某一行為特別是對於引起某一結果而懸賞的人,有義務向實施了該行為的人支付報酬,即使行為人未顧及懸賞廣告而實施行為,也是如此。」(3)該條中的「也是如此」即是上述論述的最有力論證。這樣,就避免了由於行為人在完成懸賞行為時不知懸賞廣告內容而廣告人拒絕給付報酬的問題。
(二)採用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可以使限制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在完成廣告所指定的行為以後,也可以對廣告人享有報酬請求權。但若採用契約說,那麼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人即使完成了廣告指定的行為,也將因為其無訂約能力,從而無承諾的資格,不能在他們與廣告人之間成立合同,當然也就不能對廣告人享有報酬請求權,這並不利於保護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
(三)如果將懸賞廣告視為單獨民事法律行為,那麼任何人完成廣告中所指定行為都將是一種事實行為,而非具有法律意義的承諾行為。這樣,只要相對人完成了廣告指定的行為即享有報酬請求權,而不必准確地證明在什麼情況下有效承諾的存在以及承諾的時間等問題,從而也可以極大地減輕相對人在求償時的舉證
負擔。如採用契約說,在廣告人不給付報酬時,舉證責任由行為人承擔,此時不為舉證責任倒置,從而加大了行為人的負擔,當然不能提高行為人的積極性,最終會導致將拾得物隱藏,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四)如果採用合同說,將會產生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即在相對人完成指定行為以後能否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問題。按合同說,相對人完成廣告指定行為即已作出承諾,雙方成立合同關系,這樣一方不按合同的規定支付報酬已構成違約,而另一方有權拒絕交付完成指定行為的成果。筆者認為,採納契約說適用同是履行抗辯權是不妥當的。如某人拾得他人錢物,依據法律規定有義務返還失主,否則就會造成不當得利,即使推失主未依廣告內容支付報酬,拾得人也不得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
四. 將懸賞廣告視為「單方民事法律行為」的意義。
(一) 維護交易安全。
在採用「契約說」的理論下,究竟在何種情形下,才能認為有承諾,學說上意見也不統一。有認為在著手一定行為前有意思表示,即為有承諾;有學者認為著手一定地為即意味著有承諾;另有認為在一定行為完成後,另有意思表示者為有承諾;還有學者認為須將完成一定行為之結果交與廣告人,始為有承諾。意見分歧,尚無定論。若採用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則廣告人所負擔的債務於一不定期行為完成時,即為發生。其關系簡約明確,而且又合於社會通念,對於交易安全,實有助益。這樣,使社會效率更加簡約化,使社會交易成本降低,從而更加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從事有利於已而且更加有利於廣告人的行為,社會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秩序。
(二) 遵守公平原則。
在懸賞廣告發出之後,廣告人作出了一定的報酬明示。此時,行為人若對此實施了一定的行為,定會付出某些實質上或形式上的努力。而一旦最後滿足了廣告人的權利,廣告人不履行自己的交付報酬義務,定會對行為人造成或大或小的實質上的損害。這樣,違背了公平原則。
(三) 有利於維護廣告人的利益。
這主要是針對廣告人和行為人的抗辯權而言。採用了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意味著只要行為人實施了行為,滿足了廣告人的需求,廣告人就要對廣深廣告中所示的報酬予以給付。這樣,會最大限度地保護廣告人的利益。
採用「契約說」,廣告人行為人同時履行抗辯權,在現實生活中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你不給我報酬,我不會給你財物,在這種情形下,廣告人的權利形同虛設。
(四) 使司法更加明確,健全。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由於懸賞廣告的立法深廣選擇法律效力的情形。缺失和理論認識的錯誤問題經常存在某些法院隨意否定懸賞廣告法律效力的情形。採用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說,簡約明確,可以使司法更加明確,健全。
五. 結語
本文主要論述了懸賞廣告的性質,筆者認為懸賞廣告應為單方民事法律行為。懸賞廣告有效是本著民法中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的,更重要的是有利於維護交易安全和當事人利益,而且也有利於吸收國外的立法經驗,並維持民法體系的和諧。在市場經濟經濟條件下,有利於保護交易,保護行為人和廣告人的利益,更加有利於使司法更加明確和健全,對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法治的發展都有現實的,實然的和積極的意義。
(1)王家福 主編 《民法債權》中國法律大學出版社 1991年版 第 321頁。
(2)王澤鑒 主編 《債法原論》第一冊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 第259頁。
(3)陳衛佐 譯注 《德國民法典》 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第227頁
主要參考文獻。
1.《合同法研究》第一卷 王利明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
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 王澤鑒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3.《不當得利制度研究 》洪學軍 中國檢察出版社 2004年版
4.《民法總論》 史尚寬 台灣正大印書館 1980年版。
5.《民法學》(修訂本) 彭萬林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❼ 史尚寬的作品著述
主要有:
1、 勞動法原論,初版於1934年,上海世界書局,約30餘萬言。
2、 民法總則釋義,初版於1936年9月,匯文堂新記書局,約25餘萬言。
3、 民法原論總則,初版於1947年,大東書局,約20餘萬言。
4、 法學概論。
5、 法制
6、 立法程序及立法技術
7、 行政法要旨
8、 行政法論,初版於1956年,自行出版,約25餘萬言。
9、 信託法論,初版於1946年,商務印書館,約9.5餘萬言。
10、 土地法原論,初版於1951年,中正書局,約36餘萬言。
11、 債法總論,初版於1954年,自行出版,約80餘萬言。
12、 物權法論,初版於1957年,自行出版,約50餘萬言。
13、 債法各論,初版於1960年,自行出版,約90餘萬言。
14、 親屬法論,初版於1964年,自行出版,約70餘萬言。
15、 繼承法論,初版於1966年,自行出版,約50餘萬言。
16、 民法總論,初版於1970年,自行出版,約65餘萬言。
此外,史尚寬先生還著有民刑法論叢、憲法論叢、民法研究、著作權法論等專著,從而形成了其在法學界的顯著地位。其中,史尚寬先生著述中影響最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當數他的民法全書,具體包括:民法總論、物權法論、債法總論、債法各論、親屬法論、繼承法論。寫作的順序為:民法作者多始於總則,次及其他各編,著者反先債總、債各,而以次及於物權、親屬、繼承,最後始重寫總則,雖有異於常規,然其中亦不無一理,該以總則為各編之領綱,繁中取簡,以明其表裡精粗,知其原委常變,方可領會其運用之妙。實於演繹之方法中,兼寓有歸納之意。
❽ 正大綜藝那個經典的女導游叫什麼
李秀媛
台灣著名節目主持人、中國台灣網形象大使
姓名:李秀媛(Miss Janice Lee) 性別:女,職務:正大綜藝著名外景主持人
籍貫:天津市
學歷: 中國廣州暨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加拿大溫哥華商學院畢業
演藝經歷
電視節目主持
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農歷年特別節目,中秋晚會…
鳳凰衛視 :鏘鏘三人行,嘉賓主持
台灣台視:世界真奇妙,暢銷排行榜,跨年晚會…
台灣中視 :狗喵同學會,超級好狗命,繞著地球跑,青春快遞,國慶晚會…
台灣華視 :後現代風情,發現歷史,勞軍晚會…
衛視中文台:今日,今夜看台灣,名人三溫暖,發燒星/發財星等…
台灣公視:運動熱線,兒童節目…
台灣博新TV :心靈世界,現象追蹤點
台灣大地頻道 :非常娛樂
華人衛視台:快樂家族,我們這一團
台灣三立台:台北午夜場,尖峰話題…
台灣八大:綜藝新聞…
太陽衛視:我們這一團,快樂家族,走~泡湯去…
台灣國寶衛視:旅遊玩家,天涯行腳 ,EASY GO…
廣播節目主持
台灣中廣流行網:綺麗世界,日正當中,周日新動線
台北之音:台北Check In
合作藝人
女藝人、主持人:謝佳勛、曲艾玲
男藝人、主持人:竇文濤、巴戈、趙少康、趙寧、許效舜、董至成、徐乃麟、廖偉凡、曾國城、趙樹海、張菲、李茂山、周麟
戲劇演出
電視連續劇 那一年我們都很酷,星座女人
活動主持 2006 兩岸旅展 國家科技獎以及各類型晚會、頒獎典禮、演唱會、歌友會等活動計數百場。
著作
繞著地球跑 — 李琇媛の冒險書
搗蛋」2」勢力
唱片
讓心隨夢飛
得獎經歷
1993年 / 金鍾獎」最佳社教節目主持人」(連續入圍十年)
1994年 / 台灣地區好人好事」八德獎」
1999年 / 「教育部職業教育名人評選」
其餘大小公益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