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俠義的民事訴訟法

俠義的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1-11-17 03:48:17

A. 狹義的經濟訴訟是什麼訴訟的一部分

民事訴訟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Ø 狹義的民事訴訟法專指1991年4月9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簡稱《民事訴訟法》),該法於2007 年10月28日修訂、 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Ø 廣義的民事訴訟法不僅包括《民事訴訟法》,而且還包括憲法、其他法律法規中有關民事訴訟的規范,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在適用民事訴訟法過程中作出的司法解釋。

B. 民事訴訟法的內容是什麼

2012年9月民訴法修改主要內容包括七個方面:完善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機制;進一步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完善當事人舉證制度;完善簡易程序;強化法律監督;完善審判監督程序;完善執行程序。
引人關注的是,新的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了公益訴訟制度。
近年來,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不斷發生,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和有關方面多次提出在民事訴訟法中增加公益訴訟制度。為此,新的民訴法增加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設小額訴訟制度實行一審終審
新的民訴法首次規定設立小額訴訟制度。
民事案件中不少是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案件。民事訴訟法規定審理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完善簡易程序,對於提高審判效率,降低當事人訴訟成本,合理利用司法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為及時解決面廣量大的民事糾紛,根據一些地方的試點探索並借鑒國外好的做法,新法就適用簡易程序的部分案件設立了小額訴訟制度,「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這些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11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1799元,按百分之三十計算,全國大多數省區市為12000多元。同時,增加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案件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的,裁定轉為普通程序。」

首次對行為保全問題作出規定
新的民訴法進一步完善了保全制度,首次對行為保全問題作出規定。
現行民訴法對行為保全問題未作規定。侵害知識產權等案件有時需要禁止當事人作出某種行為,或者要求其作出某種行為,以制止侵權發生,防止損害擴大。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等法律作了相關規定。
新法在財產保全的基礎上增加了這方面的規定: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要先調解
新的民訴法增加規定,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當前我國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各類民事糾紛日益增多,充分發揮調解作用,盡量將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當地,對及時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新法完善了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機制,增加了先行調解的規定。
調解作為解決糾紛的有效方式,具有程序簡便、方式靈活、自覺履行率高等優點。未經人民調解的糾紛,起訴到法院的,可以先行調解;經過人民調解未達成調解協議的糾紛,起訴到法院的,也可以先行調解。為此,新法增加了上述規定。

進一步完善開庭前的准備程序
新的民訴法進一步完善了開庭前准備程序。
根據審判實踐並借鑒國外好的做法,新法在開庭前准備程序中分別情形規定不同處理辦法:對當事人沒有爭議,符合督促程序規定條件的,轉入督促程序;開庭前可以調解的,採取調解方式及時解決糾紛;根據案件情況,確定適用簡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需要開庭審理的,通過要求當事人交換證據等方式,明確爭議焦點。

公眾可查閱生效判決書裁定書
新的民訴法完善了裁判文書公開制度。
裁判文書公開,是審判公開制度的重要內容,對提高審判質量、釋法服判具有重要作用。新法增加規定:公眾可以查閱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除外。同時,進一步明確規定判決書、裁定書都應當寫明判決、裁定結果以及作出判決、裁定的理由。

賦予當事人啟動鑒定程序權利
新的民訴法賦予當事人啟動鑒定程序的權利。
根據審判實踐和各方面意見,新法增加規定: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當事雙方可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新法擴大了簡易程序適用范圍。
根據當事人有權處分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原則,新法增加規定,對簡易的民事案件以外的其他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也可以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新法還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簡單的民事案件,可以用簡便方式傳喚當事人和證人、送達訴訟文書、審理案件,但應當保障當事人陳述意見的權利。

增加檢察建議的法律監督方式
新法增加了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監督方式。
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是保證依法行使審判權,正確實施法律的重要制度,對促進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現行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抗訴一種監督方式。根據近年來一些地方的試點探索,新法增加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以檢察建議的方式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本法還規定: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將民事執行活動納入法律監督
新的民訴法擴大了監督范圍,將民事執行活動納入法律監督范圍。
現行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對民事執行活動和人民法院的調解活動能否實行檢察監督。針對執行活動中一些當事人惡意串通,通過調解協議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新法將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修改為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將民事執行活動納入法律監督。
同時增加規定,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

部分案件可申請原審法院再審
新法增加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這樣修改的考慮是,審判監督程序對於糾正錯案,維護司法公正,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作用。現行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認為判決、裁定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有些案件當事人一方人數較多,由原審人民法院再審,有利於查清事實,將糾紛解決在當地。
同時,本法還完善了再審案件中止執行的有關規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執行,但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勞動報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執行。」

申請再審的時限縮短至六個月
現行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二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這樣規定,一是二年的申請再審期限過長,不利於法律關系的穩定;二是三個月內提出的再審事由過窄。
為此,新法將上述規定修改為: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以及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證人費用由敗訴方當事人負擔
新的民訴法規定,證人因履行出庭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費用以及誤工損失,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當事人申請證人作證的,由該當事人先行墊付;當事人沒有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作證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
本法還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增加專家出庭參與訴訟的規定
新的民訴法增加規定,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這樣規定的考慮是,醫療事故、環境污染和知識產權等案件,專業性強,為了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庭審過程中需要專家提供專業意見。

明確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新法修正案進一步明確了第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現行民事訴訟法對第二審民事案件是否必須開庭審理規定得不夠清晰,實踐中有許多民事案件在第二審程序中未經開庭書面裁判,為此,應當進一步明確第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本法將現行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修改為: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與仲裁法的有關規定相互銜接
新的民訴法統一了人民法院對申請撤銷和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審查標准。
現行民訴法規定了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審查條件,其中規定有「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仲裁法規定了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審查條件,其中規定「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人民法院對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申請的審查比撤銷仲裁裁決申請的審查更為寬泛,不盡合理,為此,應當根據我國仲裁的實際情況,統一審查標准。
新法根據仲裁法的有關規定作出了相應修改。

增加對案外被侵害人救濟程序
新法還增加了對案外被侵害人的救濟程序。
當前,當事人通過惡意訴訟等手段,侵害案外人合法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惡意訴訟,除應當適用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給予拘留、罰款或者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外,還應當在民訴法中增加對案外被侵害人的救濟渠道。
為此,新的民訴法關於第三人的規定中增加規定,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C. 根據《民事訴訟法》,屬於廣義民事訴訟當事人的有( )

(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訴訟代表人和第三人)狹義當事人為:原告和被告。

D. 民事訴訟法是什麼

民事訴訟是訴訟的基本類型之一。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下,審理解決民事案件的活動以及由這種活動所產生的訴訟關系的總和,特點:

(1)民事訴訟既包括法院依法進行的審判活動,也包括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進行的訴訟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法院和各訴訟參與人之間發生訴訟法律關系;

(2)法院的審判活動對民事訴訟的開始、發展和終結具有決定性作用,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活動則對民事訴訟的開始、發展和終結具有很大影響;

(3)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圍繞解決民事糾紛這一基本任務,由若干各有其中心任務的階段組成,同時各個階段相互銜接,依次連續進行。對民事訴訟的涵義,國外訴訟理論有不同學說。

大陸法系國家一般認為,民事訴訟是法院根據當事人請求保護其私法上的權益的程序。英美法系國家對該問題不甚重視,較少明確解釋。

(4)俠義的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1、程序性

民事訴訟是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訴訟活動,無論是法院還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都需要按照民事訴訟法設定的程序實施訴訟行為,違反訴訟程序常常會引起一定的法律後果。

如法院的裁判被上級法院撤銷,當事人失去為某種訴訟行為的權利等。訴訟外解決民事糾紛一的方式程序性較弱,人民調解沒有嚴格的程序規則,仲裁雖然也需要按預先設定的程序進行,但其程序相當靈活,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也較大。

2、特定性

民事訴訟的對象具有特定性。它解決的爭議是有關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不是民事主體之間民事權益發生爭議,不能納入民事訴訟程序處理,如倫理上的沖突、政治上爭議、宗教上的爭議或者科學上的爭議等不能成為民事訴訟調整的對象。

對於無訟爭性的非訟事件,雖然各國的普遍做法是由法院主管,但都規定了與民事訴訟程序不同的非訟程序來處理。

E. 民事訴訟法的種類

今年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共有284條,最後一條是關於民事訴訟法生效時間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內和國民事容訴訟法
(1991年4月9日七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 2007年10月28日十屆人大常委會三十次會議、2012年8月31日十一屆人大常委會二十八次會議修正 同日公布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百八十四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同時廢止。

F. 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法的名詞解釋

1、民事訴訟:是指來法院、源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總和。

2、民事訴訟法:是國家制定的規范法院和一切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在民事訴訟程序中依法享有訴訟權利和承擔訴訟義務的國家機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4、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的訴訟權利和承擔的訴訟義務共同所指向的對象。

(6)俠義的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確認之訴:是一方當事人請求法院確認其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的訴。給付之訴:是一方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判令對方當事人履行一定的民事給付義務的訴。

人民調解原則: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的指導下,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採用說理疏導的方法,對民間糾紛進行調解。

G. 民事訴訟法與民事程序法是否一個概念

1、民事訴訟法是調整復民事訴訟的法制律規范,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范法院和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2、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民事訴訟法又稱形式意義的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的專門性法律或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廣義的民事訴訟法又稱實質意義的民事訴訟法,指除了民事訴訟法典外,還包括憲法和其他實體法、程序法有關民事訴訟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民事訴訟的規定。
3、民事程序法屬於法理概念,即廣義的民事訴訟法, 包括民事訴訟法在內的其他涉及民事訴訟的相關法律的總稱。

H. 民事訴訟法的定義

民事訴訟法來是調整民事訴訟自的法律規范,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范法院和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民事訴訟法又稱形式意義的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的專門性法律或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廣義的民事訴訟法又稱實質意義的民事訴訟法,指除了民事訴訟法典外,還包括憲法和其他實體法、程序法有關民事訴訟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民事訴訟的規定。

I. 廣義的法律和狹義的法律之間的區別

法律通常是指國家機關制定或者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社會規范)的綜總和。

廣義上的法律(指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規章和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還包括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狹義上的法律,僅指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總稱。包括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制定)、普通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

廣義上的法律與狹義上法律的主要區別是:

①制定的機關不同。狹義的法律,制定機關僅僅限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廣義的法律,制定機關除了最高權力機關外,包括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地級市(一般為設區的市)以上的人大和政府,民族自治機關,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和政府等。

②法律效力不同。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第二位的是法律,然後是行政法規和地方法規,排在最後的是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下位法不能與上位法相沖突,否則無效。

③內容不同。狹義的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當中最重要、基本的的社會關系;廣義的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要廣泛復雜的多。同時地方規章,僅僅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

④適用范圍不同。狹義上的法律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廣義法律中的民族自治機關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法規和地方規章,只在本轄區范圍內適用。

J. 民事訴訟法的概念

民事訴訟法,是國家制定的規范法院和訴訟參與人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訴訟專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屬稱。
民事訴訟法調整的對象一是法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活動,二是從訴訟活動中產生的各種關系。
民事訴訟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民事訴訟法專指民事訴訟法典,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典是1991年4月9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廣義的民事訴訟法,不僅包括民事訴訟法典,而且還包括憲法、其他法律、法規中有關民事訴訟的規范,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在適用民事訴訟法過程中作出的司法解釋。這些司法解釋通過兩種方式表現出來:一是綜合性解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稱《民訴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一是針對高級人民法院就個案請示所作的批復,如《關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因郵電部門電報稽延糾紛提起訴訟問題的批復》。這些司法解釋是民事訴訟法條文的具體化,針對性強,經常適用。因此,學習民事訴訟法不僅要把握法典中的條文,也要把握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

熱點內容
北大法律碩士復試考什麼 發布:2025-09-20 04:07:20 瀏覽:933
制定行政法的意義 發布:2025-09-20 03:55:15 瀏覽:248
新婚姻法2020年新規一夫多妻 發布:2025-09-20 03:55:14 瀏覽:319
民法總則草案對比 發布:2025-09-20 03:38:11 瀏覽:525
法律與道德事例 發布:2025-09-20 03:33:51 瀏覽:281
公司因工作意外死亡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0 03:25:20 瀏覽:262
勞動法三十八 發布:2025-09-20 03:18:38 瀏覽:728
社會與法沖動的代價 發布:2025-09-20 03:01:30 瀏覽:463
婚姻法女方意外身亡怎麼離婚 發布:2025-09-20 02:58:18 瀏覽:811
交通規則條例 發布:2025-09-20 02:56:51 瀏覽: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