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關於如何確認勞動關系
① 如何確認勞動關系
勞動仲裁確認勞動關系可以通過勞動合同或者是考勤卡、工資卡甚至是同時的證言都可以。因此,我們在日常的上班過程中要留存好相關的材料,這樣我們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時,可以拿出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勞動仲裁的過程中,法律會更加的保護勞動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
一、勞動仲裁如何確認勞動關系?
2018年確認勞動關系的標準是是否存在事實的勞動關系而不是依靠是否簽訂勞動合同或者是否進行勞動備案等輔助的手段進行判定。員工只要在公司存在上班的事實,提供相關的工資發放信息或者考勤都可以進行判定。未簽訂勞動合同,但有實際用工的情況稱之為,事實勞動關系。事實勞動關系具體是指無書面合同或無有效書面合同形成的勞動僱傭關系以及口頭協議大成的勞動僱傭關系。事實勞動關系的確認需存在僱傭勞動的事實存在。
也就是說,用人單位雖然沒有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但雙方實際履行了勞動法規定的權利義務,形成了事實上的勞動關系。此類勞動爭議發生後,用人單位往往以雙方沒簽訂書面合同為由,否認雙方之間在存在勞動關系,不承擔其義務。但在勞動仲裁和法院判決中,一般來說都會根據證據進行事實勞動關系的確定。
二、事實勞動關系包括以下幾個概念
1.沒有書面合同形式,通過以口頭協議代替書面勞動合同而形成的勞動關系;
2.應簽而未簽訂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後不按規定訂立勞動合同而形成的勞動關系;
3.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以前簽訂過勞動合同,但是勞動合同到期後用人單位同意勞動者繼續在本單位工作卻沒有與其及時續訂勞動合同而形成的事實延續的勞動關系;
4.以其他合同形式代替勞動合同,即在其它合同中規定了勞動者的權力、義務條款,比如在承包合同、租賃合同、兼並合同中規定了職工的使用、安置和待遇等問題,這就有了作為事實勞動關系存在的依據;
5.勞動合同構成要件或者相關條款缺乏或者違法,事實上成為無效合同,但是雙方依照這一合同規定已經建立的勞動關系。
員工在企業中上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良的企業,為了減少人工成本,會不給員工購買五險或者是不計算加班費等等。這些做法都是違法勞動法的相關的規定。勞動者可以通過勞動仲裁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獲得相應的賠償。如何收集證據等具體咨詢專業的律師。
延伸閱讀:
勞動教養條例的廢除
未簽訂勞動合同
辭職老闆不發工資怎麼辦
怎樣確定勞動訴訟管轄
勞動糾紛案件如何舉證
② 法律對勞動關系的確認是如何規定的
主要依據是勞動合同,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下回列憑證:1、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答(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2、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3、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4、考勤記錄;5、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③ 如何確認勞動關系勞動關系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運用勞動能力實現勞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其主體是確定的,即一方是用人單位,另一方必然是勞動者。這種關系區別於一般的平等主體關系,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地位並不完全平等,區別於一般民事關系的調整范圍,由社會法進行有傾向保護弱勢的調整。
個體工商戶雇請幫工,則個體工商戶屬於用人單位的范疇。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招用勞動者(公務員除外),雙方之間的關系,也屬於勞動關系范疇。按照規定,建立勞動關系須簽定書面勞動合同。
一、就勞動關系所具備的特徵,理論界的表述雖然不盡相同,但在基本內容方面卻是一致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勞動者和「勞動法」規定范疇內的用人單位是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二)勞動關系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勞動過程中以勞動力和相應的報酬作為對價建立的社會經濟關系;(三)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具有用工管理權,雙方形成人身隸屬關系。
二、在勞動爭議審判實務中,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以及法院對確立勞動關系所應具備的客觀要件分別作了規定和司法解釋。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於2002年就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下發的通知中明確: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上海市高院於2002年所作的執法解答中就已將上述客觀情形作為法院在審理過程中認定勞動關系的判斷依據。該解答中還對勞動者的概念作了進一步闡述:不接受用人單位管理、約束、支配,以自己的技能、設施、知識承擔經營風險,基本不用聽從單位有關工作指令,與用人單位沒有身份隸屬關系的,不是用人單位的勞動者,……
三、勞動法理論與審判實踐對確立勞動關系所應具備的特徵的描述雖然存在著宏觀和具體入微上的區別,但究其實質卻是相同的。
(一)主體資格的特定化。
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只能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所謂勞動者,是依法在用人單位從事體力或者腦力勞動並獲取勞動報酬的自然人,其特徵為: 1、參加勞動的條件符合法律規定,比如不違反法定最低年齡限制等;2、在用人單位安排和指揮下,親力親為付出勞動力並取得報酬。用人單位是指擁有生產資料,僱傭勞動者並安排其工作、支付勞動報酬的經濟實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將用人單位的范疇框定為我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
(二)勞動關系建立、維系期間的特殊化。
1、勞動權利義務的約定、履行必須符合勞動基準的要求。勞動者以本人的勞動力來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水準,為了保護勞動者的休息權、勞動保護權以及獲得基本報酬等合法權益,勞動法在勞動時間、最低工資標准、勞動條件、勞動保護方面都作了最低限度的規定,也就是勞動基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關於勞動權利義務的約定、履行違反勞動基準的,約定內容無效,用人單位也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具體而言,在勞動合同擬定階段,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就勞動關系的存續期限、工作內容和地點、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勞動保護和條件以及職業危害防護等作出明確的約定並且簽訂勞動合同。在勞動合同履行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按時和足額地支付勞動者工資並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保證勞動者得到充分的休息、為勞動者提供勞動安全衛生方面的保護。
2、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人身依附關系。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用人單位可以行使用工管理權,勞動者在工作中應當接受用人單位的合理安排和正當管理。具體表現為:勞動者的勞動內容是用人單位生產、經營業務的組成部分;用人單位可以依法或依約並根據勞動者的能力、表現變更其工作崗位;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制定和完善規章制度,對勞動者進行正常的用工管理。勞動者怠於履行勞動義務或者違反規章制度的,用人單位可以進行處分。所以,勞動關系並非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單純以勞動力為對價的財產關系,其還兼具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的人身隸屬關系,這是勞動關系區別於其他民事關系最顯著的特徵。
④ 勞動法關於勞動關系確立的規定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5]《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事實勞動關系的認定大至有回以下幾個依據:答
1、勞動合同(我估計你可能沒有)2、員工入職登記表 3、工資單或工資簽收憑證 4、用人單位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 5、員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記錄 6、員工工作證 7、員工考勤記錄 8、用人單位其他員工的證言
2、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
(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⑤ 勞動法關於事實勞動關系怎麼確定
依據相關法律的規定,未簽訂勞動合同的,如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主體資格符合回規定、單位制訂的各答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就形成事實勞動關系。
《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一、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
(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二、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下列憑證:
(一)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二)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三)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四)考勤記錄;
(五)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其中,(一)、(三)、(四)項的有關憑證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⑥ 如何確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
申請勞動仲裁。沒簽合同,但已經在用人單位提供合法勞動,其勞動關系同樣是成立的。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七條【勞動關系的建立】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
第十條【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⑦ 勞動關系如何認定
1、通過簽訂勞動抄合同確定勞動關系建襲立。
2、事實勞動關系可參閱《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二、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下列憑證:
(一)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二)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三)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四)考勤記錄;
(五)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其中,(一)、(三)、(四)項的有關憑證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的規定。
⑧ 如何確認員工與企業的真實勞動關系
第一,關於確認勞動關系的證據。據原勞動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2號)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1)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2)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3)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下列憑證:(1)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2)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3)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4)考勤記錄;(5)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第二,確認事實勞動關系時的舉證責任分配。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應在一個月內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已經用工但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簽訂勞動合同的為事實用工。但問題是,當單位否認與勞動者存在事實勞動關系怎麼辦?此時勞動者只能提起仲裁申請,要求確認事實勞動關系。實踐中,只要勞動者舉證證明為用人單位提供了勞動,仲裁機構就會作為勞動案件受理。用人單位若否認雙方之間的勞動關系,應當舉證證明。
而作為用人單位,必須能夠拿出相反證據證明事實勞動關系的不存在,或者出示一、二、四、五等方面的證據以證明勞動爭議實體性爭議內容的不違法,否則,將承擔不利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