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刑事訴訟法修改的亮點
㈠ 刑事訴訟法修改後的亮點有哪些
有六個亮點:
亮點一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總則
亮點二專防止刑訊逼供不得強屬迫「自證其罪」
亮點三明確逮捕條件嚴格限制「不通知」
亮點四死刑復核更慎重落實「少殺、慎殺」原則
亮點五辯護律師介入提前涉嫌偽證「異地」偵辦
亮點六審慎把握刑事和解防止「花錢買刑」
㈡ 刑事訴訟法修改了什麼
修改項目修改內容評價秘密拘捕刪去了逮捕後有礙偵查不通知家屬的例外情形,明確規定除無法通知的以外,應當在24小時(原來為12小時)以內通知家屬。將拘留後因有礙偵查不通知家屬的情形,僅限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對遏制偵查機關濫用「秘密拘捕」有一定作用,但秘密逮捕條款並沒有完全取消,草案第73條,意味著司法機器將可以以「反恐、維穩」之名拘捕公民6個月,並且是非常規地點。人權保障 第二條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被認為是是刑訴法向優先保障人權方向的重大進步。禁止「自證其罪」草案在刑事訴訟法規定嚴禁刑訊逼供的基礎上,增加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定。這一條是對原「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舊的刑訴法觀念的修正。國家公權力有義務用證據去證明一個人是不是犯了罪,而不能寄希望於被告自己承認自已有罪。這是進步,但被告仍無「沉默權」卻要「如實回答」,「不得自證其罪」成空話。非法證據排除 明確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的具體標准: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合理解釋;否則應當予以排除。法院、檢察院和公安都有排除非法證據的義務,以及法庭審理過程中對非法證據排除的調查程序。限制刑訊逼供的嚴重狀況,都將起到長遠的作用。為律師法庭抗爭提供了直接的法律武器。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雖有突破,公權力作偽證卻無人追究,缺少罰則。「補正」和「合理解釋」的規定,似乎給非法證據留了退路。「大義滅親」被排除「考慮到強制配偶、父母、子女在法庭上對被告人進行指證,不利於家庭關系的維系,規定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如獲通過,將顛覆現行「大義滅親」的司法規定。刑訊逼供修正案草案增加規定了拘留、逮捕後及時送看守所羈押,在看守所內進行訊問和訊問過程的錄音錄像制度。對「躲貓貓死」等有遏製作用。逮捕條件和審批程序關於逮捕條件中「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規定細化。增加規定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時訊問嫌疑人和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程序,以及在逮捕後對羈押必要性繼續進行審查的程序。法律健全的國家,警察和檢察院只有「三天權」。限制人身自由不是「審批制」,而是「聽證制」。一個嫌疑人要不要關起來偵查,還是取保偵查,只要有異議,應由法院決定。監視居住增加大量關於「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條款,明確其適用范圍、執行方式。明確監視居住適用條件可能變相使超期羈押合法化,某些超期拘押手段能以「監視居住」名義施行,有可能「黑監獄化」。死刑復核增加規定:最高法復核死刑,應當(原草案用語為「可以」)訊問被告人,律師提出要求的,應聽取律師意見。對不核准死刑的,可發回重新審判或改判。最高法關於死刑案件的復核,被告人一直難以參與,「可以」改為「應當」,在對司法機關的要求上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可以進一步避免錯殺的發生,但條文過於簡單,帶有行政化色彩,最高檢通過監督死刑復核程序是否合法,結果是否公正。辯護制度明確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在押期間可以委託辯護人。草案將關於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只能聘請律師提供法律幫助的規定修改為:犯罪嫌疑人在偵查期間可以委託律師作為辯護人。同已通過的《律師法》有了較好的銜接。擴大律師權利,在律師的陪伴下,被告人的權利便會更有利於維護。雖然律師權利加強,但與律師偽證罪相關的38條仍沒有廢止和修改。 律師會見程序和閱卷權規定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在偵查期間辯護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應當經偵查機關許可。規定辯護律師在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均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同已通過的《律師法》有了較好的銜接。擴大律師權利,更好保護犯罪嫌疑人權利。雖然律師權利加強,但與律師偽證罪相關的38條仍沒有廢止和修改。偵查中的律師在場權有待加強。偵查措施草案增加規定了口頭傳喚嫌疑人的程序,適當延長了特別重大、復雜案件傳喚、拘傳的時間,增加規定了詢問證人的地點,完善人身檢查的程序。修正案草案增加了嚴格規范技術偵查措施的規定。技術偵查、秘密偵查入法,並且未能得到有效約束。應當取消檢察院的偵查權、檢察院必須只保留起訴職能,但這次大修仍然沒有修改。偵查監督修正案草案增加規定,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採取強制措施違法行為有權申訴、控告,並規定了相應程序。限制了制約了公安、檢察權力。對防止秘密偵查,侵犯公民隱私有積極作用,但仍有待細化。上訴不加刑原則增加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除有新的犯罪事實,人民檢察院補充起訴的以外,原審人民法院也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罰。可以進一步避免錯殺的發生,但條文過於簡單,最高檢通過監督死刑復核程序是否合法,結果是否公正。未成年人訴訟程序設置了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對未成年人可判處1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有悔罪表現的,檢察院可作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設置了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有利於未成年犯更好地回歸社會強制醫療增加規定:實施暴力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經法定程序鑒定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的,法院可就此作出決定。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修改
一、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專二、1979年7月屬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
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三、詳細內容請查詢這兩個修正案。
㈣ 刑事訴訟法將在哪些方面做重點修改事訴訟法將在哪些方面
1.修改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宗旨。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一條對刑事訴訟法制定宗旨的規定是:「 為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 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 制定本法」。考慮到「人民」在我國是一個政治范疇, 在外延上不包括嚴重的刑事犯罪分子, 而刑事訴訟法要保護的是包括涉嫌嚴重犯罪的嫌疑人、 被告人等一切人的基本權利。 同時考慮到司法公正和訴訟效率是刑事訴訟的基本價值目標,《 建議稿》將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宗旨修改為「為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 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實現司法公正,提高訴訟效率,根據憲法, 制定本法」。 2.進一步完善程序法定原則。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三條第二款關於程序法定原則的表述是:「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 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根據法治國家的授權原則, 並特別考慮到對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進行程序性制裁是程序法定原則 的重要內容,《建議稿》將程序法定原則獨立作為一條, 並分兩款作如下表述:「人民法院、 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 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不得超越本法和其他法律所規定的許可權。」「 對違反法定程序的訴訟行為, 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應當根據違法的輕重程度及結果情況, 決定違法行為是否有效。」 3.將人民法院統一定罪原則改造為無罪推定原則。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 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無罪推定原則。 基於無罪推定原則是現代刑事訴訟之基石,《建議稿》 第十條第一款根據國際社會的通行表述,將無罪推定原則表述為:「 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生效裁判確定有罪之前, 任何人應當被推定為無罪。」此外, 為了保證無罪推定原則所派生的罪疑作有利於被追訴人處理的精神在 實踐中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和落實,該條第二款還規定:「 不能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的,按無罪處理; 不能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重或罪輕的,按罪輕處理。」 4.增加規定比例原則。比例原則是現代公法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 被譽為公法的「帝王條款」。在刑事訴訟中, 比例原則的確立對於合理劃分國家權力與公民個人權利的界限, 防範國家權力濫用,保護公民個人權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 《建議稿》增加規定了此原則,並將其表述為:「人民法院、 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實施強制性訴訟行為, 應當嚴格限制在必要的范圍內,並與所追究罪行的嚴重性、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會危險性相適應。」 5.增加規定不得被迫自證其罪原則。 基於不得被迫自證其罪原則對於防止刑訊逼供、 保護被追訴人合法權利的重要意義,並考慮到《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關於這一原則的規定,《建議稿》 第十二條確立了不得被迫自證其罪原則:「 不得強迫任何人證明自己有罪或作其他不利於自己的陳述。」 至於此原則是否包含沉默權,可結合中國實際加以解讀。 6.增加規定刑事和解原則。考慮到刑事和解制度既體現了中國「 和為貴」的傳統和諧文化, 又有利於提高訴訟效率和有效地解決刑事犯罪所帶來的各種糾紛和矛 盾;以及刑事和解制度、恢復性司法在國際社會的蓬勃發展趨勢,《 建議稿》 在第二十條將刑事和解作為中國刑事訴訟法的一項原則予以規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被害人及其近親屬達成和解的,人民法院、 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可以考慮當事人的和解意願, 並根據案件情況依法不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對被告人從輕、 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7.增加規定一事不再理原則。鑒於一事不再理原則( 禁止雙重危險規則)在保障人權、 維護司法權威和裁判穩定性方面的重要意義, 考慮到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存在的重復追訴之現實, 結合國際社會一事不再理原則相對化的發展趨勢,《建議稿》 第二十一條確立了相對的一事不再理原則,即:「 在人民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之後, 任何人不得因同一行為再次受到起訴和審判, 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8.增加規定國際法優先原則。 鑒於我國已經簽署和批準的國際公約都規定了不少與刑事訴訟有關的 內容; 而我國刑事訴訟制度與這些國際公約的規定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異 。為此,《建議稿》參照國際社會的通行做法, 在第二十二條增加規定了國際法優先原則,即:「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與本法及相關法律的規定不 同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 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9.增加規定未成年人特別保護原則。 考慮到未成年人犯罪迅速發展的狀況, 以及對未成年人犯罪被追訴人的特別保護對於保障人權以及社會長治 久安的重要意義,《建議稿》 第二十三條將未成年人特別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原則予以規定,即:「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 應當考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遵循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針, 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充分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 10.完善辮護人的職責。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關於辯護人職責的規定存在兩個突出問題 :一是在辯護的內涵上對程序性辯護體現不夠; 二是過分強調了辯護人有證明被告人無罪的舉證責任。 針對這兩個問題,《建議稿》第五十四條將辯護人的職責修改為:「 辯護人應當根據事實和法律,收集、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 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以及維護其訴訟權利的材料和意見, 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11.明確偵查階段律師的辯護人地位。 根據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的規定, 犯罪嫌疑人盡管在偵查階段可以獲得律師的幫助, 但是沒有明確賦予律師的辯護人地位, 從而使得律師在偵查階段的介人名不正、言不順。為此,《建議稿》 明確規定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聘請的律師的辯護人地位。 12.通過加強保障辯護人閱卷權的方式解決辯護方的知情權。 針對現行刑事訴訟法造成的司法實踐中律師閱卷難的突出問題,《 建議稿》結合實際,不明確規定證據展示制度, 而是一方面提前了辯護人了解案件材料的時間, 另一方面擴大了辯護人閱卷的范圍。《建議稿》第五十五條規定:「 偵查期間,辯護律師有權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除涉及國家秘密外,可以查閱、摘抄、復制犯罪嫌疑人的陳述筆錄、 技術性鑒定材料以及本案的訴訟文書。」「 自審查起訴之日起十日後至一審判決前, 辯護律師有權到檢察機關查閱、摘抄、復制本案全部材料。 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 」「在第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再審程序中, 辯護律師有權到人民法院查閱、摘抄、復制本案全部材料。 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 「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應當為辯護人依法查閱、摘抄、 復制案件材料提供條件和便利。」
麻煩採納,謝謝!
㈤ 《刑事訴訟法》修改了什麼
新刑事訴訟法共計修改二十三處,具體內容主要有: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內罪案件的處理容;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時的程序規則;補充了不適用速裁程序的情形等。下面列舉幾條: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二、將第十八條改為第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三、將第三十二條改為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被開除公職和被吊銷律師、公證員執業證書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但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的除外。
㈥ 刑訴法修改的幾大亮點
新刑事訴訟法共計修改二十三處,具體內容主要有: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案件版的處理;基層權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時的程序規則;補充了不適用速裁程序的情形等。下面列舉幾條: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二、將第十八條改為第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三、將第三十二條改為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被開除公職和被吊銷律師、公證員執業證書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但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的除外。
㈦ 刑事訴訟法將在哪些方面做重點修改
1.修改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宗旨。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一條對刑事訴訟法制定宗旨的規定是:「為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考慮到「人民」在我國是一個政治范疇,在外延上不包括嚴重的刑事犯罪分子,而刑事訴訟法要保護的是包括涉嫌嚴重犯罪的嫌疑人、被告人等一切人的基本權利。同時考慮到司法公正和訴訟效率是刑事訴訟的基本價值目標,《建議稿》將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宗旨修改為「為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實現司法公正,提高訴訟效率,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2.進一步完善程序法定原則。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三條第二款關於程序法定原則的表述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根據法治國家的授權原則,並特別考慮到對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進行程序性制裁是程序法定原則的重要內容,《建議稿》將程序法定原則獨立作為一條,並分兩款作如下表述:「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不得超越本法和其他法律所規定的許可權。」「對違反法定程序的訴訟行為,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應當根據違法的輕重程度及結果情況,決定違法行為是否有效。」
3.將人民法院統一定罪原則改造為無罪推定原則。現行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無罪推定原則。基於無罪推定原則是現代刑事訴訟之基石,《建議稿》第十條第一款根據國際社會的通行表述,將無罪推定原則表述為:「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生效裁判確定有罪之前,任何人應當被推定為無罪。」此外,為了保證無罪推定原則所派生的罪疑作有利於被追訴人處理的精神在實踐中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和落實,該條第二款還規定:「不能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的,按無罪處理;不能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重或罪輕的,按罪輕處理。」
4.增加規定比例原則。比例原則是現代公法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被譽為公法的「帝王條款」。在刑事訴訟中,比例原則的確立對於合理劃分國家權力與公民個人權利的界限,防範國家權力濫用,保護公民個人權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建議稿》增加規定了此原則,並將其表述為:「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實施強制性訴訟行為,應當嚴格限制在必要的范圍內,並與所追究罪行的嚴重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會危險性相適應。」
5.增加規定不得被迫自證其罪原則。基於不得被迫自證其罪原則對於防止刑訊逼供、保護被追訴人合法權利的重要意義,並考慮到《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關於這一原則的規定,《建議稿》第十二條確立了不得被迫自證其罪原則:「不得強迫任何人證明自己有罪或作其他不利於自己的陳述。」至於此原則是否包含沉默權,可結合中國實際加以解讀。
6.增加規定刑事和解原則。考慮到刑事和解制度既體現了中國「和為貴」的傳統和諧文化,又有利於提高訴訟效率和有效地解決刑事犯罪所帶來的各種糾紛和矛盾;以及刑事和解制度、恢復性司法在國際社會的蓬勃發展趨勢,《建議稿》在第二十條將刑事和解作為中國刑事訴訟法的一項原則予以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被害人及其近親屬達成和解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可以考慮當事人的和解意願,並根據案件情況依法不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對被告人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7.增加規定一事不再理原則。鑒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禁止雙重危險規則)在保障人權、維護司法權威和裁判穩定性方面的重要意義,考慮到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存在的重復追訴之現實,結合國際社會一事不再理原則相對化的發展趨勢,《建議稿》第二十一條確立了相對的一事不再理原則,即:「在人民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之後,任何人不得因同一行為再次受到起訴和審判,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8.增加規定國際法優先原則。鑒於我國已經簽署和批準的國際公約都規定了不少與刑事訴訟有關的內容;而我國刑事訴訟制度與這些國際公約的規定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異。為此,《建議稿》參照國際社會的通行做法,在第二十二條增加規定了國際法優先原則,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與本法及相關法律的規定不同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9.增加規定未成年人特別保護原則。考慮到未成年人犯罪迅速發展的狀況,以及對未成年人犯罪被追訴人的特別保護對於保障人權以及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意義,《建議稿》第二十三條將未成年人特別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原則予以規定,即:「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應當考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遵循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充分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
10.完善辮護人的職責。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關於辯護人職責的規定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在辯護的內涵上對程序性辯護體現不夠;二是過分強調了辯護人有證明被告人無罪的舉證責任。針對這兩個問題,《建議稿》第五十四條將辯護人的職責修改為:「辯護人應當根據事實和法律,收集、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以及維護其訴訟權利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11.明確偵查階段律師的辯護人地位。根據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盡管在偵查階段可以獲得律師的幫助,但是沒有明確賦予律師的辯護人地位,從而使得律師在偵查階段的介人名不正、言不順。為此,《建議稿》明確規定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聘請的律師的辯護人地位。
12.通過加強保障辯護人閱卷權的方式解決辯護方的知情權。針對現行刑事訴訟法造成的司法實踐中律師閱卷難的突出問題,《建議稿》結合實際,不明確規定證據展示制度,而是一方面提前了辯護人了解案件材料的時間,另一方面擴大了辯護人閱卷的范圍。《建議稿》第五十五條規定:「偵查期間,辯護律師有權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除涉及國家秘密外,可以查閱、摘抄、復制犯罪嫌疑人的陳述筆錄、技術性鑒定材料以及本案的訴訟文書。」「自審查起訴之日起十日後至一審判決前,辯護律師有權到檢察機關查閱、摘抄、復制本案全部材料。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在第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再審程序中,辯護律師有權到人民法院查閱、摘抄、復制本案全部材料。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應當為辯護人依法查閱、摘抄、復制案件材料提供條件和便利。」
㈧ 新《民事訴訟法》、新《刑事訴訟法》修改亮點
新《民事訴訟法》修改亮點:
此次民訴法修改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完善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機制;進一步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完善當事人舉證制度;完善簡易程序;強化法律監督;完善審判監督程序;完善執行程序等。
1、證人費用由敗訴方當事人負擔
新修改的民訴法規定,證人因履行出庭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費用以及誤工損失,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當事人申請證人作證的,由該當事人先行墊付;當事人沒有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作證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
新修改的民訴法還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2、增加專家出庭參與訴訟的規定 新修改的民訴法增加規定,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這樣規定的考慮是,醫療事故、環境污染和知識產權等案件,專業性強,為了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庭審過程中需要專家提供專業意見。
3、明確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新修改的民訴法進一步明確了第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現行民事訴訟法對第二審民事案件是否必須開庭審理規定得不夠清晰,實踐中有許多民事案件在第二審程序中未經開庭書面裁判,為此,應當進一步明確第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新修改的民訴法將現行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修改為: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4、與仲裁法的有關規定相互銜接
新修改的民訴法統一了人民法院對申請撤銷和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審查標准。 現行民訴法規定了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審查條件,其中規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仲裁法規定了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審查條件,其中規定「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人民法院對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申請的審查比撤銷仲裁裁決申請的審查更為寬泛,不盡合理,為此,應當根據我國仲裁的實際情況,統一審查標准。
新修改的民訴法根據仲裁法的有關規定作出了相應修改。
5、增加對案外被侵害人救濟程序
新修改的民訴法還增加了對案外被侵害人的救濟程序。
6、增加對惡意訴訟懲罰措施
當前,當事人通過惡意訴訟等手段,侵害案外人合法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惡意訴訟,除應當適用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給予拘留、罰款或者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外,還應當在民訴法中增加對案外被侵害人的救濟渠道。 為此,新修改的民訴法關於第三人的規定中增加規定,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7、小標的案件,一審終審
新民訴法第一百六十二條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30%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
現行民訴法對於民事訴訟案件統一實行二審終審制,也就是說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均有權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二審,在二審審判終結前一審判決並不生效。但在司法實踐中,個別當事人為拖延審判時間,延長最終法院執行期限,對一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判決依然無故提出上訴,一個簡單的案子有時能拖延一年甚至更長;另一方面,如簡單的侵權、借款、租賃糾紛案件等,權利人苦於訴訟時間太長,權利得不到及時救濟而放棄訴訟,進而通過一些非正常的甚至是違法手段行使「私利救濟」,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損失。
針對上述情況,新民訴法對於小標的額、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一審案件,增設「一審終審」制度,有助於減少當事人的訴累,節約司法資源,使公平正義得以及時實現。 8、當事人選擇法院,應選「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
新民訴法第三十四條 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現行民訴法已經確立了「約定管轄」制度,即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來選擇合同或財產糾紛案件將來起訴時所管轄的法院。新民訴法在現行民訴法規定的「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5類「固定」約定管轄地之外,增加了「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使得原來5類「固定」管轄地變成了實際聯系地的列舉,在實際中使得約定管轄更加靈活。另外,將約定管轄案件的范圍,由原來僅適用於「合同糾紛案件」,擴大到了「合同或者其他財產糾紛案件」。
在適用約定管轄時,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不能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第 二,約定的地點不能與爭議沒有任何實際聯系。
例如:在石家莊居住的一個老人向鄰居借款5萬元並出具借條,雙方不能在借條上約定爭議由石家莊中院或者河北省高院管轄,那樣就違反了「級別管轄」的規定。兩個鄰居也不能約定與借款沒有任何聯系的北京法院管轄。但如果老人的兒子還向鄰居提供了連帶還款保證,兒子住在北京市朝陽區,則北京市朝陽區就成為了與借款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該區人民法院可以作為約定管轄的法院。
新《刑事訴訟法》修改亮點
1 逼供獲得言詞證據一律排除
【草案摘錄】
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
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解讀】
胡康生(全國人大法律委主任委員):此次修改的亮點,就是在原來刑訴法嚴禁刑訊逼供的基礎上,加上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自證其罪。除了自己坦白的,不能進行強迫。如果逼出來的言詞證據,就一律要排除。
這從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來講是個進步;對公安機關辦案來講,是一個很大的壓力也是動力,督促他們更要嚴格依法辦案,防止一些錯案發生。比如以前佘祥林的案子,後來反思為何會發生?原因之一就是刑訊逼供,使用非法言詞證據。
徐顯明(山東大學校長、法學教授):任何人不能被要求證明其自己有罪,這條原則來自於聯合國的規則,不能自證其罪,任何國家機關都不讓被告人自己去證明自己有罪。這體現了人權精神,也使證據更加准確和科學,為維護司法公正和刑事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利提供了保障。
2 證人強制出庭直系親屬除外
【草案摘錄】
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按人民法院通知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解讀】
胡康生:刑事案件現在比較突出的就是證人出庭的問題。一些案件證人不出庭,直接宣讀證人證言。但是,刑事犯罪最重可能是無期徒刑甚至死刑,如果犯罪嫌疑人提出要辯護,法院認為必要的證人,就得出庭。
同時,一些鑒定結論對案情的判決也很重要。舉例說,官員在貪污受賄時涉及一張名人字畫,如果最後決定犯罪不犯罪,罪輕罪重,關鍵在這個字畫值多少錢。那麼鑒定環節就很重要。對鑒定意見不一致,也可要求鑒定人出庭。
另外,為了尊重中國國情,規定被告人配偶、父母和子女,不要求強制出庭作證。
此次草案首次確立了對證人的保護制度,現在一些人為什麼不敢作證?就是怕打擊報復。包括經濟糾紛、民間糾紛等,有些人都不敢作證,更別提刑事案件了。因此,要加強對證人的保護。
3 貪官外逃財產沒收有利反腐
【草案摘錄】
對於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在通緝一年後不能到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規定應當追繳其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沒收違法所得的申請。
【解讀】
陳衛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的特別程序的設置,有利於嚴厲懲治腐敗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挽回國家損失,消除犯罪的經濟條件,並與我國已加入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及有關反恐怖問題的決議的要求相銜接。
由於我國不允許缺席審判,因此,當犯罪嫌疑人逃匿或者死亡而無法到案時,訴訟程序就無法啟動,使得犯罪分子的財產長期無法得到追繳。
「不定罪的財產沒收程序,是一個特別程序,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到案,又能追繳其犯罪所得的問題。」由於這些財產是犯罪行為所得,因此對這些財產的追繳必須通過刑事訴訟程序。
4 懷孕婦女可監視居住
【草案摘錄】
監視居住適用於符合逮捕條件,但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撫養人的,因為案件的特殊情況或者辦理案件的需要,採取監視居住措施更為適宜的以及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監視居住措施的等情形。
【解讀】
宋英輝(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採取監視居住措施首先是為了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防止嫌疑人出現逃跑、串供、毀滅證據等妨礙訴訟的行為或者繼續犯罪。
刑事訴訟法修改的重要目標是在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之間尋找平衡點。這樣的修訂也符合有關國際公約倡導的以非羈押措施保障犯罪嫌疑人權利的精神。
修正案草案同時規定,對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監視居住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但是不得在羈押場所和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為防止這一措施在實踐中被濫用,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和執行實行監督。
5 發回重審只限一次且不加刑
【草案摘錄】
對於因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二審法院發回原審法院重新審判的案件,原審法院再次作出判決後,被告人提出上訴或者檢察院提出抗訴的,二審法院應依法作出判決或者裁定。二審法院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除有新的犯罪事實,檢察院補充起訴的以外,原審法院也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罰。
【解讀】
陳衛東:在此前的實踐中,經常會出現二審頻繁發回重審,使案件久拖不決,而且有二審法院以此來推脫責任、迴避矛盾的情況。
對於已經發回重審後又再次上訴、抗訴的案件,二審法院如何處理此前法律並沒有規定,也沒有有限制發回重審的次數。所以案件仍可能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違反程序法這些彈性較大的標准發回重審,此時案件將重新進入一審程序,案件永遠無法結束,是出現「循環審判」的訴訟怪圈,發回重審沒有次數限制是主要原因之一。
「上訴不加刑」是二審的一項原則,發回重審的案件來源於當事人的上訴或者檢察機關的起訴,也是派生於二審程序。因此對於一審法院違反訴訟程序所作出的判決,二審法院發回重審,原審法院判決不應加刑。
6 死刑復核結果應通報最高檢
【草案摘錄】
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可以訊問被告人,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在復核死刑案件過程中,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見。最高人民法院應當將死刑復核結果通報最高人民檢察院。
【解讀】
胡康生:死刑復核程序備受關注。死刑是最嚴厲的懲罰,應該慎之又慎,因為錯了就無法挽回。
按照規定,所有死刑案件須最高法核准,那麼,最高法核准要不要監督?此次規定,最高法核准死刑時,可以訊問被告人,如果辯護律師在有證據時提出還有疑問,還可以提。
徐顯明(山東大學校長):這些修改,完善了死刑復核程序,體現了國家對適用死刑的慎重,有利於進一步保證死刑復核案件質量,加強對死刑復核程序的法律監督。
劉昊(北京法拓律師事務所律師):從立法規定上看,死刑復核程序過去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訴訟程序,帶有一定行政化色彩,缺乏公開性、透明性,為保證這類案件的質量,避免錯殺,落實「少殺、慎殺」的原則,完全有必要增加這樣的規定。
7 因賄賂被監外執行不計入刑期
【草案摘錄】
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收監:(一)發現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二)嚴重違反有關暫予監外執行監督管理規定的;(三)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消失後罪犯刑期未滿的。
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罪犯,通過賄賂等非法手段被暫予監外執行的,其在監外執行的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罪犯在暫予監外執行期間脫逃的,脫逃的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
【解讀】
胡康生:有的貪污受賄的官員或有錢的老闆判刑後,進去沒多少時間又出來了,甚至威脅舉報的人。有的判了死緩,十多年就出來了;有的判了15年,還不到1年就保外就醫了。對現實中存在這種情況,老百姓反映很強烈。
此次對監外執行有了嚴格規定。如果一旦發現行賄、拉關系等手段出來的,馬上就要收監,且在外面的時間不算,重新計算刑期。同時,對減刑假釋和監外執行要加強監督,避免花錢減刑。
徐顯明:監外執行有時候已經成為某些人的特權,人民群眾對監外執行意見很大,這次是做了一系列完善。包括監外執行的時間、取保候審、監外就醫等不能計算刑期,這些修改,有利於規范執法,防止犯罪利用這些制度逃避刑罰。
8 技偵所得材料可直接作為證據
【草案摘錄】
公安機關在立案後,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案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准手續,可以採取技術偵查措施。
採取偵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解讀】
顧永忠(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現在每年的刑事發案立案數500萬件左右,大概五六年前還是二三百萬、三四百萬,這幾年急劇增加。我們的破案率是多少?大概十年前,我們的破案率72%-73%,現在的破案率是45%-50%。我們打擊犯罪偵查破案的能力受到嚴重的挑戰。社會上的犯罪有組織性、流動性、反偵查性越來越強,如果不提高偵查破案的能力,社會的安全、人民的安危就處在很不穩定的狀態,所以必須提高偵查破案能力。「怎麼提高?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技術偵查,包括秘密偵查。
許蘭亭(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草案規定過於籠統,應該把使用技術手段的條件進行明確規定。過去多年我們內部一直有技術偵查和秘密偵查,與此相伴隨一直有如何審批、如何控制的規定,我們完全可以把這樣的規定經過梳理和斟酌以後寫到刑訴法條文中。
9 輕微刑事案件當事人可「和解」
【草案摘錄】
公訴案件適用和解程序的范圍為因民間糾紛引起,涉嫌侵犯人身權利民主權利、侵犯財產犯罪,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故意犯罪案件,以及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內曾經故意犯罪的,不適用這一程序。
【解讀】
全國人大法工委有關負責人:將部分公訴案件納入和解程序,適當擴大和解程序的適用范圍,有利於化解矛盾糾紛。
同時,考慮到公訴案件的國家追訴性質和刑罰的嚴肅性,為了防止出現新的不公正,對建立這一新的訴訟制度宜審慎把握,和解程序的適用范圍也不能過大。
陳光中(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制度不是一點沒有弊端,但是修正案草案規定的適用范圍很窄,比較嚴格,而且必須出於雙方自願。鼓勵犯罪人道歉賠償,可以更好地保障被害人權益,使其得到更多賠償。這有利於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10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
【草案摘錄】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
㈨ 新《律師法》修改的亮點與完善
沒有什麼本質改變。跟憲法==行政法一樣一般得不到很好的解釋和適用。
新律師法對律師權利的規定幾乎都是宣言口號式,這樣的規則沒有辦法實現,這樣的立法需要反思。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規則以宣言方式出現卻沒有任何法律後果,就註定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實施。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瑞華
改變各部門「各打各的鼓,各敲各的鑼」的狀況,關鍵是要有中央的統一領導。中央政法委應出面協調公檢法司各家統一思想。中央政法委有責任、有能力來協調這一工作。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
2008年6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正式施行。其中最受律師業關注的是,新律師法擴大了律師的會見權、閱卷權和調查取證權。如今新律師法施行已滿周年,具體執行情況怎樣呢?
「新律師法實施一周年以後,有喜有憂,喜少憂多。」前日,在法制日報周末報社和京都律師事務所主辦的「新律師法實施一周年座談會」上,京都律師事務所主任、全國律協刑事業務委員會主任田文昌的上述觀點,得到了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陳光中等人的呼應:「總體來說新律師法貫徹實施,不敢說一團糟,但是敢說相當不好」「新律師法在有的地方得不到好的執行甚至公開不執行。」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瑞華亦認為,這部法律試圖解決律師會見難、閱卷難、調查難等「三難」問題,但從總體實施情況看,沒有發揮預期效果:「新律師法沒有發揮應有作用,就是三難問題沒有真正得到解決。」
「沒有任何一部法律像新律師法這樣,在執行過程中遇到如此波折。」田文昌指出,過去在法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是執行效力的問題,而不存在是否執行的問題:「但新律師法在全國各地的執行狀況五花八門,有的地方公開不執行,有的地方則是有條件、打折扣地執行。」田文昌所指的,主要是該法中關於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部分。
來自學界和實務界的專家建議,中央政法委應當協調公檢法司等部門統一思想,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破解刑辯律師「三難」困局。
1 、會見等程序缺乏具體規定
律師法規定比較原則,導致執行困難,這需要刑訴法完備
「新律師法對律師權利的規定幾乎都是宣言口號式,這樣的規則沒有辦法實現,這樣的立法需要反思。」陳瑞華指出,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規則以宣言方式出現卻沒有任何法律後果,就註定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實施。
自1996年出台以來,律師法先後兩次修改,最近的一次是在2007年,其中增加了律師權利保障的內容,曾被部分業內人士視為破解刑辯律師「三難」困局的利器。
頗具隱喻意義的是,新律師法的施行,選擇在了2008年6月1日兒童節這天。有律師稱,這或許「意味著律師法還沒有走出兒童時代」。
與以往相比,在保障律師執業權利方面,新律師法較刑事訴訟法等規定的突破之處有三:
第一,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再需要經過司法機關批准,而只要憑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託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權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並了解有關案件情況;受委託的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監聽。
第二,律師自審查起訴之日起,有權查閱、摘抄和復制與案件有關的訴訟文書及案卷材料;自案件被法院受理之日起,有權查閱、摘抄和復制與案件有關的所有材料。
第三,律師可以申請檢察院、法院收集、調取證據或者申請法院通知證人出庭作證。律師憑執業證書和律師事務所證明,可以向有關單位或個人調查與承辦法律事務有關的情況。
「律師法規定比較原則,沒有對刑事訴訟中律師會見、閱卷、調查的程序作出具體規定,導致執行困難,這需要刑訴法完備。」與會實務部門人士亦如此認為。
2 、三難堅冰未融關鍵在偵查
別說律師,就是檢察官去調查,有一些機關照樣不配合
「徒法不足以自行」。相關統計數字以及實務部門的反饋,亦可道出新律師法實施以來所暴露的共性問題。
前不久,法制日報、法制網和全國律協舉行了「律師會見狀況網上調查」;從5月14日起至5月31日,共有1610人參與律師會見狀況網上調查,其中律師1080人,公檢法機關工作人員187人,其他行業343人。
據統計分析,共有1182人(佔73.4%)認為新律師法實施後,律師會見難與頒布之前一樣,沒有任何改觀;299人(佔18.6%)表示對律師會見難是否改觀「說不清楚」;只有129人(佔8%)認為律師會見已經完全按照新律師法確定的原則操作。
與會的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陳國慶透露,新律師法實施之後,檢察機關執行律師法比較好,在會見、閱卷、配合律師調查等方面,特別是在審查起訴階段,嚴格按照律師法要求安排會見、閱卷等。但陳國慶坦承,偵查階段律師的會見權在有些地方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某些特殊案件,辦案機關控製得比較緊,可能對律師會見、閱卷、調查取證等造成不便。
而對調查取證中律師常遭遇的種種不暢,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方工認為,新律師法作出上述規定,並不意味著在司法實踐中就能順利實現。他還透露,檢察官在調查案件時也會遇到閉門羹:「別說律師,就是我們去調查,有一些機關照樣不配合,有一些人照樣不讓你見。」
另據與會的法院人士透露,即使是法官到地方辦案,亦曾有過因受制於個別地方部門規定而無法面見被告人的經歷。
基於此,方工建議,盡快建立證人出庭制度,使之變成硬性規定:「你不配合律師的工作,咱們就法庭上見,這樣律師取證就好辦了。」
會見難,閱卷難,取證難,究竟是哪個階段在「難為」律師?陳光中一語破的:「考驗新律師法,關鍵就在偵查。」
3 、律師法與刑訴法沖突之惑
律師法修改突破刑訴法部分規定,應按新法優於舊法原則執行
「如果在修改律師法的同時修改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執行起來效果或許會好一點,就不會產生目前認識上的分歧。」與會的一位來自實務部門的法律工作者稱,一些基層執法人員的困惑在於,他們覺得律師法是規范律師行業的法律,而搞刑事訴訟要依據刑事訴訟法執行。
據悉,上述觀點在司法實務界頗有市場。
以律師會見權為例。按照刑事訴訟法規定,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要經過司法機關批准;但新律師法規定,自犯罪嫌疑人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受委託的律師憑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託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就有權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並了解有關案件情況,而不需司法機關批准。
有地方的司法實務部門認為,刑事訴訟法是全國人大通過的,律師法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因此刑事訴訟法的效力位階高於律師法,並以此為由拒絕執行新律師法相關規定。
盡管在憲法關於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職權的規定部分,有基本法律和其他法律之分,但立法法第七十八條、七十九條在明確法律位階時,並未對「法律」細分出上述區別。
因此陳光中分析,盡管全國人大制定或修改的法律相對更重要和權威,但並不等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或修改的法律在效力位階上比全國人大制定或修改的法律低一級,因此沒有法律依據將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或修改的律師法同全國人大制定的刑事訴訟法歸於不同的法律效力層次。
陳光中指出,律師法修改後突破了刑事訴訟法的部分規定,應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執行。
來自實務部門的人士認為,偵查階段律師憑「三證」會見犯罪嫌疑人,如規定例外條款,法律實施的效果或更好:對重特大案件、恐怖案件和特別嚴重的暴力犯罪案件,在律師會見時適當做一些限制,更符合辦案需要,更容易為執法機關接受。
4、學者建言政法委力破三難困局
改變各部門「各打各的鼓,各敲各的鑼」,關鍵要中央統一領導
2007年10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楊明侖曾表示,正在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准備對律師會見須經司法機關批准條款進行修改:「律師法是一個特殊情況,等於是提前與刑事訴訟法保持一致。」
事實常在想像之外。由於種種原因,刑事訴訟法的修改遲遲未能走上前檯面對社會公眾。因此,學界和實務界不少人主張通過修改刑事訴訟法來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願望,一直未能實現。
「寄希望於通過刑訴法修改落實新律師法,並不現實。」陳光中認為,要實現律師法關於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實務部門應協調立法部門作出更加明確的解釋,更加鮮明地貫徹律師法新規定。
「改變各部門『各打各的鼓,各敲各的鑼』的狀況,關鍵是要有中央的統一領導。」陳光中建議,中央政法委應出面協調公檢法司各家統一思想,「中央政法委有責任、有能力來協調這一工作。」
此外,陳光中還主張「檢察部門是法律監督部門,法律監督要啃硬骨頭,加強對偵查階段的法律監督:不僅要監督自偵案件,還要監督公安部門的偵查活動」:「全國人大常委會應對律師法實施一年來的狀況進行執法檢查,調查什麼部門認真執行,什麼部門不認真執行;對不認真執行的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究竟執行律師法的困難在哪裡,律師法本身有哪些不足。」
「在我國不應該有哪個部門置身於法律之外,視法律為廢紙,願意執行就執行,不願意執行就不執行。」陳光中強調:「律師法存在的缺陷,我們的態度是,應該在認真貫徹落實中去完善,而不是在拒絕貫徹中去等待完善。」
而在陳瑞華教授看來,「三難」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國的司法體制:「司法體制不改革,『三難』永遠解決不了,刑訴法修改也沒有用。」陳瑞華主張,在加強司法保障和偵查手段,改變定案過度依賴預審和口供的做法,改革公檢法三家的業績考核制度等方面做文章。
新律師法較刑訴法三大突破
會見: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再需要經過司法機關批准,而只要憑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託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權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並了解有關案件情況;受委託的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監聽。
閱卷:律師自審查起訴之日起,有權查閱、摘抄和復制與案件有關的訴訟文書及案卷材料;自案件被法院受理之日起,有權查閱、摘抄和復制與案件有關的所有材料。
調查:律師可以申請檢察院、法院收集、調取證據或者申請法院通知證人出庭作證。律師憑執業證書和律師事務所證明,可以向有關單位或個人調查與承辦法律事務有關的情況。
本報記者陳寶成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