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事訴訟法的條款變化
㈠ 新刑事訴訟法立案條款
《刑事訴訟法》刑事立案的法律條文:刑事訴訟法立案條款第八十三條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發現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應當按照管轄范圍,立案偵查。
㈡ 我國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對辯護和代理做了哪些變化和新的規定急!!!
辯護與
代理
委託辯護人
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託律師作為辯護人。
辯護人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後,應當及時告知辦理案件的機關。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監護人、近親屬代為委託辯護人。
法律援助和指定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等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於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辯護人的責任
辯護人的責任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
辯護人的訴訟權利
會見
通信權
辯護律師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辯護律師持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託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至遲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不被監聽。
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案件、恐怖活動犯罪案件、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在偵查期間辯護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應當經偵查機關許可。對於上述案件,偵查機關應當事先通知看守所。
閱卷權
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
調查
取證權
辯護人認為在偵查、審查起訴期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收集的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或者罪輕的證據材料未提交的,可以申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調取有關證據。
救濟權
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認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阻礙其依法履行職責的,有權向同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人民檢察院對申訴應當及時進行審查,對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
辯護律師義務
特定證據開示義務
辯護人收集的有關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現場、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屬於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的證據,應當及時告知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
保密
義務
辯護律師對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委託人的有關情況和信息,有權予以保密。但是,辯護律師在執業活動中知悉委託人或者其他人,准備或者正在實施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嚴重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的,應當及時向司法機關通報。
追究律師偽證罪
辯護人涉嫌犯罪的,應當由辦理辯護人所承辦案件的偵查機關以外的偵查機關辦理。(同案偵查機關迴避)辯護人是律師的,應當及時通知其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或者所屬的律師協會。
㈢ 新刑事訴訟法檢查條款內容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檢查條款的規定有《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百三十條、第一百三十二條。為了確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徵、傷害情況或者生理狀態,可以對人身進行檢查,可以提取指紋信息,採集血液、尿液等生物樣本。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八條
偵查人員對於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屍體應當進行勘驗或者檢查。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指派或者聘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偵查人員的主持下進行勘驗、檢查。
第一百三十條
偵查人員執行勘驗、檢查,必須持有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
第一百三十二條
為了確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徵、傷害情況或者生理狀態,可以對人身進行檢查,可以提取指紋信息,採集血液、尿液等生物樣本。犯罪嫌疑人如果拒絕檢查,偵查人員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強制檢查。檢查婦女的身體,應當由女工作人員或者醫師進行。
㈣ 新的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措施方面有哪些變化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
在第二編第二章第七節後增加一節,作為第八節:
「第一百四十八條 公安機關在立案後,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案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准手續,可以採取技術偵查措施。
「人民檢察院在立案後,對於重大的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准手續,可以採取技術偵查措施,按照規定交有關機關執行。
「追捕被通緝或者批准、決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經過批准,可以採取追捕所必需的技術偵查措施。
「第一百四十九條 批准決定應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確定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和適用對象。批准決定自簽發之日起三個月以內有效。對於不需要繼續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的,應當及時解除;對於復雜、疑難案件,期限屆滿仍有必要繼續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的,經過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長,每次不得超過三個月。
「第一百五十條 採取技術偵查措施,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措施種類、適用對象和期限執行。
「偵查人員對採取技術偵查措施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保密;對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與案件無關的材料,必須及時銷毀。
「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材料,只能用於對犯罪的偵查、起訴和審判,不得用於其他用途。
「公安機關依法採取技術偵查措施,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並對有關情況予以保密。
「第一百五十一條 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對涉及給付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實施控制下交付。
「第一百五十二條 依照本節規定採取偵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如果使用該證據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產生其他嚴重後果的,應當採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必要的時候,可以由審判人員在庭外對證據進行核實。」
http://www.lawxp.com/statute/s1227650.html
㈤ 新刑事訴訟法修改的意義
一、將保障人權入法,落實了憲法人權條款,推進了憲政的發展;
二、專設立了「非法證據屬排除」制度,將執法辦案的合法性的要求設定了法律後果,刑事訴訟法的邏輯結構更加完備;
三、完善了強制措施,提高了逮捕的標准,細化了逮捕的條件,促使審前羈押將變少;
四、推進了法律援助工作的進步,讓更多的人獲得更多的來自國家的法律幫助;
五、明確了律師在偵查階段的辯護人身份,有利於辯護權利的切實實現;
六、將律師法內容與刑事訴訟法內容作了協調,使法律之間的沖突通過修法得到緩解和排除,法律體系內部更加和諧;
七、與國際刑事司法類的相關公約接軌,有利於中國在世界的形象的提升,能夠得到更多外國的理解和認同;
八、推進了特別程序的設置,對貪官外逃後財產的追繳有了一定法律依據,對未成年人更加突顯了保護等。
總之,對於刑事司法起到推進發展,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里程碑。
㈥ 新的刑事訴訟法與舊的相比有哪些變化
刑新訴法更強調尊重和保障人權。
亮點一可以說「等我的律師來」回。規定了犯罪答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間要求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及時轉達其要求。
亮點二辯護權前置將偵查階段律師的地位由提供法律幫助者而變更為辯護人,其進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立法者意識到當事人的辯護權是由始至終都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二是律師在此階段擁有辯護權意味著律師應該享有為保障辯護而生出的權利。
亮點三、擴大了法律援助范圍
亮點四解決律師工作「三大難」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律師會見受到偵查機關制約的問題
亮點五律師也有權申請迴避增加規定了辯護人及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迴避,並且有權代為申請復議
㈦ 新刑事訴訟法關於強制措施中的監視居住的規定有哪些重大變化
監視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限令犯罪嫌疑人、回被告人在規定答的期限內不得離開住處或者指定的居所,並對其行為加以監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措施。
根據刑事訴訟發的相關規定,監視居住,是指人民檢察院為了保證偵查、起訴工作的順利進行,責令犯罪嫌疑人不得離開指定區域,並對其活動進行監視的一種強制措施。具體可以對以下情形的犯罪嫌疑人採取監視居住的強制措施。 (1)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不予逮捕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3)對被拘留的人,需要逮捕而證據尚不符合逮捕條件的; (4)應當逮捕,但患有嚴重疾病的; (5)應當逮捕,但正在懷孕或者哺乳自己嬰兒的; (6)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不能在法定偵查羈押、審查起訴期限內結案,需要繼續偵查或者審查起訴的;(7)持有效護照和其他有效出境證件,可能出境逃避偵查,但不需要逮捕的。 是否採取監視居住的強制措施由公安機關、法院或檢察院決定。
㈧ 新刑事訴訟法第106條的規定是什麼
《刑抄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六條 本法下列用語的含意是:
(一)「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依照法律進行的專門調查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
(二)「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養父母、監護人和負有保護責任的機關、團體的代表;
(四)「訴訟參與人」是指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
(五)「訴訟代理人」是指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和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
(六)「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