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法治道路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法治道路

發布時間: 2021-12-08 04:07:02

1. 行政法治原則的核心內容是( )。 A. 行政合法性原則 B. 行政合理性原則 C. 行政靈活原則

行政法治原則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其中行政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核心內容。選a

2. 關於合理行政原則,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1、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雖性行政活動。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
2、合理行政原則為規范的行政理性表現為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公平公正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
第二,考慮相關因素原則。作出行政決定和進行行政裁量,只能考慮符合立法授權目的的各種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
第三,比例原則。行政機關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3、歷年真題解析
關於合理行政原則,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遵循合理行政原則是行政活動區別於民事活動的主要標志
B.合理行政原則屬實質行政法治范疇
C.合理行政原則是一項獨立的原則,與合法行政原則無關
D.行政機關發布的信息應准確是合理行政原則的要求之一
答案:B

3. 行政法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
合理行政原則為規范的行政理性表現為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公平公正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
第二,考慮相關因素原則。作出行政決定和進行行政裁量,只能考慮符合立法授權目的的各種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
第三,比例原則。行政機關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行政合理性原則與行政合法性原則同屬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但適用范圍上略有區別。行政合理性原則在適用范圍上的特殊性來自於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行政合理性原則只適用行政自由裁量權范圍以內的行為,不適用羈束行為。前面說過,行政合理性原則主要基於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以及對它的控制而確立。行政合理性原則確立以後,也主要在行政自由裁量許可權范圍內發生作用,在自由裁量許可權以外以及對於羈束行為,不再是合理性問題,而是合法性問題。合理是指合法范圍內的合理,而不是指合法范圍以外的合理性。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面講到。
第二,行政合理性原則是行政法的原則,而不是行政訴訟法的原則。因而它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是適用的,但不適用司法機關所主持的行政訴訟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1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12第1條所規定的任務,不僅在於糾正"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而且同時要糾正"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這說明: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既適用合法性原則,又適用合理性原則;而司法機關的行政審理行為則僅適用合法性原則。

4. 法理學對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分別是什麼

答: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不合法且不合理。理由如下:
一、從合法性看,該市的新舉措不合法 ,違反了依法行政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法律優越,即禁止行政機關違反現行有效的法律;二是法律保留,即行政機關活動應當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為前提和基礎。
(1)從法律優越角度看,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導致了多處公民的私權利遭到侵犯,比如隱私權、名譽權、榮譽權等,也就是說,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違反了現行民事法律。法典是保障人民權利的聖經,正是由於該市沒有嚴格依法行政,才導致了公民權利遭到了侵犯。
(2)從法律保留角度看,交通管理部門行政職權必須有法律的依據,不能採取法律沒有規定的手段。根據我國現行法,交通管理部門應當並且只能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國務院制定的有關交通管理條例進行交通管理,而不能另闢蹊徑。沒有法律依據的所謂新舉錯,是違背依法行政原則的。

二、從合理性看,該市的新舉措不合理,違背了行政合理原則
(1)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和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造成了社會各方面的矛盾,談不上科學合理,且這項舉錯導致了部分公民社會公德的淪喪!
(2)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符合並體現法律對裁量許可權的授權目的,不得以形式合法背離立法的實質要求。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似乎實現了管好交通的目的,但實際上違背了法律對於管好交通的最終目的——保持正常的社會秩序,維持社會穩定。
(3)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建立於對相關因素的正當考慮之上,不得考慮不相關的因素。行政行為作出時涉及到多種因素,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定時,應當全面考慮行為所涉及到或者影響到的因素。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很明顯沒有考慮到這一措施可能帶來社會副面影響。
(4)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應當符合行政法的正當程序和最一般法律正義要求。機動車輛違章行駛、停放的證據材料應當由交通管理部門根據法律、法規規定程序收集,並使用;制止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而採取的措施必須與其違法行為相關,而不能影響到與該違法行為無直接關聯的名譽權(因為違章照片、錄像資料在當地電視台播出)。

三、沒有依法行政,就沒有依法治國。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行政機關都要把依法行政作為實現依法治國方略基本途徑。只有把依法行政納入到日常具體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不是一個原則性的口號,不能僅僅停留在憲法中,必須落實具體到依法行政實踐當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實現依法治國方略的宏偉目標。

5. 基層依法行政如何做到合法,合理,合情

基層依法行政如何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執法工作中如何體現情理法關系的協調

(一)要堅持執法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

既要嚴格執法,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不機械執法。在相關法律規定不完善的情況下,要善於通過政策、情理、法律的一般原則等一切可用的法外資源來進行判斷,在尊重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的前提下,全面、准確地把握法律規范的原意和精神,運用正確的法律解釋方法來適用法律,確保執法結果符合立法目的。

(二)要講究執法的人性化,以促進法理情關系的協調:

執法的人性化既是情理的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要切實保護當事人、訴訟參與人的人權不受侵犯,並維護其合法權益。堅決杜絕刑訊逼供、非法羈押及不文明辦案的現象發生,尊重人格,使用文明用語、中性詞語。對當事人患病等特殊情況實施人文關懷。充實司法救助內容,對特困群體採取緩、減、免交訴訟費、案件執行救助、指定承擔法律援助律師擔任辯護人等措施。對案件的處理體現人性化,如對未成年犯、殘疾犯等「能輕則輕,能減則減,能免則免」,盡量給以改過自新的機會。

(三)要注重依法辦案與合於情理相統一:

要注重對公序良俗、善良習俗等情理的合理運用,作為對法律適用的一定補充。要以當事人利益解決為導向,在法律和自由裁量權的空間內綜合考慮,確保作出的處理結果既公正合理,又便於當事人接受。在審理民事案件中,當法律和習俗發生沖突時,要考慮當事人的意思是否能達成協議,同時要判斷習俗是陳腐落後還是善良進步,對前者要予以摒棄。善良習俗的識別標准一般是屬於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符合大多數人的道德標准、體現誠實信用的基本准則、普遍的通行做法、能夠強化良好的秩序等。對習俗進行價值判斷時,要真正理解習俗的文化意義、經濟意義、歷史意義等,立足於解決糾紛,不能過分苛求。要注重法律的普遍性與個案差異性的統一,對於法律沒有作具體規定而又體現個案差異性的案件情況,應當認真研究、區別對待、合理運用。要深入進行研判、辨析和甄別,要恰當判斷具體情況的法律價值,使處理結果能達到法律所要調整的最佳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對情理的運用還應當包括人性、人情、倫理、民情等其他積極因素。同時,情理在訴訟中的作用在不同的領域不盡相同,在民事領域可以據此定案,而刑事領域則由於罪刑法定原則,主要是在犯罪情節的輕重方面發揮作用,但也可能導致不追究刑事責任的結果,如自訴案件的撤訴、公訴案件的不起訴等

(四)要以協商正義補充規則正義的不足:

對民商事訴訟調解結案是「規則多元化」與「糾紛解決機制多元化」的最佳契合點。由於法律缺陷等原因,依法作出的裁判很可能出現判非所願的結果,要充分運用「當事人協議優先」的原則,引導他們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達成對各方都有利的糾紛解決結果。採用合意型方式解決矛盾和糾紛,可以使法理情得到有效的互動,其結果更符合司法公正的實質要求,因為只有當事人自己最清楚糾紛的真相和他的利益所在。要積極開展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調解、刑事自訴案件調解、行政案件調解和執行案件和解工作,創新調解方式,拓寬調解適用范圍。

(五)要注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要注重從社會公眾的角度把握執法效果,力求處理結果為社會所認同。要高度關注執法的社會需求和社會評價,考慮公眾和社會的承受力,規范自由裁量行為,努力使處理結果符合社會的公正預期,更具人性化,增強公信力。要按照「同樣情形同樣處理」的公平正義要求,確保執法尺度的統一,體現執法活動的嚴肅性。同時要認真辦理群眾來訪,主動接受人民的監督,正確對待新聞媒體的批評監督。要充分考慮司法公正的社會標准和評價要求,提高執法公信力。一方面要增強群眾對執法者的認可和信賴,在執法規范化的基礎上,強化執法者的形象公正,加強自身修養,注意執法禮儀,凸現親和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從情理角度進行「辨法析理」,增強當事人對處理結果的認可度和認知力,以利於履行和執行,不搞只講法律不近情理的簡單化操作。要充分考慮案件的處理結果對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產生正面的影響,不搞單純判斷法律責任的就案辦案。要善於找到依法執法與服務大局之間的最佳契合點,把案結事了、定紛止爭、讓被告人服判認罪、修復被害人物質和精神創傷、化解社會矛盾等作為社會效果的現實目標。

(六)要完善執法的方法,使之與執法目的相一致:

不僅要善於從案件之中來研究案件,還要善於從案件之外發現和研究隱藏其後的民生、民情、民俗和政策等問題,善於從每一個細微環節入手,把握事物的本質。採用「情理法相結合」的審查方法,在適用實體法時,善於找到法律規范與情理規范、政策規范之間的最佳契合點,實現情理法和諧統一的司法公正。採用「情理法相結合」的執法工作方法,加強執法過程中的群眾工作,使之更具人性化,把案件處理的過程變成思想疏導、理順情緒、感情交流及教育感化的過程。要採納他們的合理意見和要求,對無理要求則要予以說明,並闡明遵紀守法是做人的最低標准,讓群眾和當事人(包括當事人親屬等)從情感上接受執法,使執法方法與執法目的相一致。最大限度地追求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的統一,最大限度地追求實體公正;以理服人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關鍵。要以案釋法,以案析理,以理明法,促進當事人「勝敗皆服」。

6. 合理行政和合法行政有區別不

簡單的說,合法行政是「質」的方面,合理行政是「量」的方面。如果一個行政行為不合法,那麼就是無效的。如果不合理,依然有效,但是會影響落實的結果。
在中國,合法行政現在基本做到了,很少有行政機關敢亂來了,城管、公安都一樣。但是合理行政問題多多,經常出現頂格處罰、態度蠻橫等問題。

7. 我國行政法中行政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則的內容是什麼

1、內容。

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基本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項:

第一,正當性。即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在主觀上必須出於正當的動機,在客觀上必須符合正當的目的。

第二,平衡性。即行政主體在選擇作出某種行政行為時,必須注意權利與義務、個人所受損害與社會所獲利益、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之間的平衡。

第三,情理性。即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合乎情理。不能要求行政相對人承擔其無法履行或違背情理的義務。

2、范圍。行政合理性原則的適用范圍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合法行政。即行政合理性原則應在合法的行政行為上體現。換言之,在行政行為合法的前提下,應該也必須貫徹合理性原則。行政行為不具合法性,這一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原則便無從談起。更不能強調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原則而不顧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合理是指合法范圍內的合理。

2、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行政合理性原則根據其確立的特點,既適用於具體的行政行為,亦適用抽象的行政行為。因為不但特定的行政行為要合理,而且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包括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決定和命令也要合理。

3、純行政領域。行政合理性原則僅適用行政領域,即只能在合法的行政行為上體現。並且這一原則只適用行政自由裁量權范圍以內的行為。合理性原則不適用司法主體的行為。這一點應特別注意。

4、實體與程序。行政法有行政實體法與行政程序法之分,它們是行政法律制度的兩個方面。行政合理性原則既是一個行政實體法原則,而且更是行政程序法原則。

5、行政、司法審查。從法律救濟上說,自由裁量行政行為要接受行政審查和司法審查。如對造成顯失公正結果的行政濫用職權,《行訴法》第54條第(四)項規定:「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所謂顯失公正的認定,靠的是行政合理性原則。




(7)合法行政合理行政法治道路擴展閱讀:

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具體要求包括以下三方面:

1.行政行為的動因應符合行政目的。凡有悖於法律目的的行為都是不合理的行為。

2.行政行為應建立在正當考慮的基礎上,要有正當的動機。行政行為不得違背社會公平觀念或法律精神,不得存在法律動機以外的目的或追求。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活動時必須出於公心,平等地對待行政相對方。

3.行政行為的內容應合乎情理。即應符合事情的常規或規律。

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共同構成行政法治原則。合法性原則主要解決行政合法與非法問題,合理性原則解決行政是否適當的問題。

我國行政法學家王周戶在《行政法學》中對這一原則的論述為: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政府的行為應當符合法律的意圖或精神,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這里的「理」不是指「社會道德」「倫理」而是指法的精神,即法理,其具體內容包括:

1、政府的行政行為應符合法律的立法目的。

2、政府的行政行為應有正當的動機。

3、政府的行政行為應考慮相關因素。

4、政府的行政行為應符合客觀規律。

5、政府的行政行為應符合公正法則。

總之,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行為的內容要客觀、適度、合乎理性,要求行政機關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權,不得濫用自由裁量權。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情況有三種:

1、在法律沒有規定限制條件情況下,行政機關在不違反憲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所採取的必要措施。

2、法律只規定了模糊的標准,而沒有規定明確的范圍和方式,行政機關根據實際情況和對法律的合理解釋,在不違背常規情況下所採取的具體措施。

3、根據法律明確規定的范圍、幅度和方式,由行政機關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採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合理性原則

熱點內容
上海律師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16 21:29:15 瀏覽:888
民訴訟法200 發布:2025-09-16 21:23:12 瀏覽:916
合同法249條 發布:2025-09-16 21:20:51 瀏覽:760
法官官職大嗎 發布:2025-09-16 21:19:55 瀏覽:943
國家對開發區條例 發布:2025-09-16 21:19:52 瀏覽:869
法規先鋒 發布:2025-09-16 21:15:15 瀏覽:157
民事法律責任的主要特點 發布:2025-09-16 21:12:50 瀏覽:615
危險化學品相關法規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6 20:47:16 瀏覽:393
法治宣傳宣誓 發布:2025-09-16 20:41:25 瀏覽:809
海門法院上訴 發布:2025-09-16 20:37:21 瀏覽: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