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約束
Ⅰ 行政法約束行政機關的權力,與我們沒有關系,這句話對嗎
不對抄。行政法確實約束行政機關的權力,但是也與大家息息相關。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進一步說,行政法是調整行政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等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Ⅱ 行政約束的名詞解釋
1.行政就是國家行政主體依法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組織和管理並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活動。即行政是國家行政主體實施國家行政權的行為
2.行政權時國家行政機關執行法律、管理國家行政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權力,是國家政權的一個組成部分。
3.行政法是指有關國家行政管理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以行政關系為調整對象的一個僅次於憲法的獨立法律部門,其目的在於保障國家行政權運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4.行政法學是以行政法及與行政法相關的社會關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法律學科。
5.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統率行政法律規范的內在精神,是要求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時必須遵守的最為基本的行為規則。
(①有特殊性、普遍性、法律性、規范性;②由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組成)
6.行政主體是指,依法擁有獨立的行政職權,能代表國家,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以及獨立參加行政訴訟,並能獨立承受行政行為效果與行政訴訟效果的組織。
(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合稱行政法主體或者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
7.行政相對人是指在具體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表現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是被管理一方的當事人。(中國境內的外國人和外國組織也屬於)
8.行政職權是行政法學的中心概念之一,也是國家行政權的轉化形式,是行政主體依法擁有的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資格及其權能。具有法定性、國家意志性、不可處分性、單方性、優益性等特點。
9.行政職責是指行政主體及其行政人在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依法必須承擔的義務,它與行政職權相輔相成。
10.行政職權的設定是指法律、法規和規章直接賦予有關行政機關以行政職權的行為及法律制度。(特性:1.主體:立法機關;2.客體:行政職權(歸屬權+實施權);3.對象:行政機關;4.效果:確立行政主體(資格);5.設定的形式:法(法律、法規和規章)6.行為性質:立法行為)
11.行政職權的規定:指上位法已經設定行政職權的前提下,它在上位法設定的職權范圍內作具體化規定的行為。
12.法規授權,是指法律、法規和規章直接賦予國家行政機關以外的社會組織,特別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以行政職權的法律制度。
13.行政委託,指出於管理上的需要,某一行政主體(委託人)委託另一行政主體或其他組織及個人(被委託人)以委託人的名義代行職權或其他事務,其行為效果歸屬於委託人的法律制度。
14.行政協助,指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職權過程中,基於本身的條件和公務上的需要,其他行政主體配合其實施同一行政行為或共同行政行為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
15.行政行為,是行政法學的核心概念之一,特指行政主體基於行政職權,為實施國家行政職能而作出的,能直接或間接引起法律效果並受行政法規制的法律行為。
由行政規定與行政決定組成。
16.行政行為的競合,指兩個以上的行政行為發生交叉,一個行政行為的手段或結果又構成了另一個法律關系,但只能按一個法律關系處理的行政行為。
17.行政行為的吸收,指當前一個行為被後一個行為所替代或覆蓋時,使前一個行為的獨立性失去意義,由後一個行為吸收前一個行為,前一個行為不再作為一個獨立行為對待的法律制度。
18.行政行為的合並,指在同一個事由或同一類事由的前提下,將兩個以上的行政行為合並於一個行為形式中作出的法律制度。
19.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一、行政主體適格 二、行政行為符合許可權范圍 三、行政行為具備事實依據四、行政行為具備法律依據 五、行政行為符合法定程序或正當程序
20.行政行為的變更,指行政行為作出以後和消滅以前,行政行為在內容、依據和形式上的變化。
21.行政行為的消滅,是指行政行為從「存在」到「不存在」的過程。
(1)撤回:指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以後,發現該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便依職權收回該行政行為,使社會關系回歸到未作出該行政行為的狀態。
(2)廢止:指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後,由於客觀情況的變化,使得該行政行為不再適應新的情況,便依職權決定停止該行政行為的往後效力。
(3)撤銷:指有權機關針對違法或明顯不當的行政行為,取消其效力的法律制度。
(4)無效
(5)失效:指因一定事由的出現,行政行為自然地往後失去效力的現象。
22.行政規定,指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依據法律、法規、規章或者上級行政機關的行政規定,基於其行政職權的范圍,針對不特定的行政相對人作出的,並可反復適用的行政規則。即由行政主體所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規則。(行政機關所制定的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
23.行政決定,指行政主體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和行政規定,基於行政職權,針對特定的行政相對人,就特定的事項,作出有關其權利與義務並直接產生法律效果的決意行為。
(形態有:行政命令、行政確認、行政許可、行政給付、行政徵收、行政徵用、行政處罰、行政裁決、行政強制措施、行政強制執行。)
24.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
(1)抽象行政行為:由行政主體作出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行為,一般表現為制定各種行政規則的行為,如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省政府制定行政規章,縣政府規定行政措施等。
(2)具體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基於行政職權進行的,針對特定的行政相對人就特定的事項,直接引起權利義務法律效果的行為。
Ⅲ 公安局是否受行政法約束行政法中哪一條涉及公安信息公開
公安局是一級政府機構,肯定受到行政法的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是關於國家機關的信息公開的法規,公安機關必然因此法規而信息公開。
請採納!!!
Ⅳ 行政法是對行政機關約束的法律,這句話對不這樣的話公民是不可能有違法行政法一說了
行政法的目的是來限制行政源權,保護公民權,規范行政機關合法合理行政。
行政法調整的對象是管理人與被管理人,雙方地位是不平等的。為了將公權力這頭老虎關進籠子,設定了行政法。處於被管理一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永遠不會有違法行政這一說法,但也可能違反行政法。
《道交法》是廣義的行政法。
我國公安機關有兩種身份,當其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授權做出行政行為時,是行政主體。
當依據《刑法》《刑事訴訟法》授權進行司法活動時,是司法主體。
Ⅳ 行政法約束()的權利,督促其履行(),管理(),為公眾提供服務
行政法約束(行政機關)的權力,督促其履行(自己的職責),管理(公共事務), 為公眾提供服務。
Ⅵ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法治原則
公開原則
比例原則
Ⅶ 行政法它是如何控制和規范行政權的
首先從上來說,行政法就是來約束和監督行政權力行使的。其次,在我國,調整行政機關內部關系,也就是行政機關內部人員出現了問題該怎麼解決,我國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調整行政機關外部法律關系主要有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這兩部法律主要是規范行政權力行使的規范的,最後,對於在前兩部分,如果行為人對行政機關的行為不服,或是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害其合法權益可以提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
Ⅷ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1、合法行政原則。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我國的回合法行政答原則包括行政機關對現行法律的遵守和依照法律授權活動兩個方面。
2、合理行政原則。主要含義是行政行為應當具有理性基礎,禁止行政主體的武斷專橫和隨意。最低限度的理性,是行政行為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
3、程序正當原則。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子原則:第一,行政公開原則;第二,公眾參與原則;第三,迴避原則。
4、高效便民原則。一是行政效率原則,二是便利當事人原則。